20180129-鄺穎萱:【小企鵝】司長、校長、石頭湯

鄺穎萱:【小企鵝】司長、校長、石頭湯
20:12 29/1/2018


【小企鵝×果籽】

大概你有聽過《石頭湯》這故事,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版本,在歐洲早已是家喻戶曉;法國、瑞典、俄國、英國和比利時等地方,都有大同小異的演繹,例如瑞典版主角石頭變成「釘子」,但故事主軸就萬變不離其宗。

話說三個參軍的士兵在回鄉的路上,又累又餓,心裏都期待着好好吃一頓、睡一覺。三人終於到達一條村莊,計劃找戶農家歇腳吃飽住宿一晚,然後再繼續趕路,可惜卻遇上村民態度冷漠,眾人擺出一副我們也物資匱乏的冷面孔,沒有多餘食物招待外人呢!

事實呢?大夥兒早在軍人進村時候已經把食物藏起來,東家趕忙把大麥塞到草堆裏,西家也忙着將牛奶沉到井底藏好、將鮮肉移到地窖,亦有人隨手牽來被子蓋住裝胡蘿蔔的木箱,再將大籃的甘藍菜和馬鈴薯往床底下推。就是連草棚閣樓都無人願意讓他們借宿一晚。夜幕降臨,三名士兵心生一計,他們交頭接耳討論起來,其中一個士兵向村民說:「既然大家糧食不夠,就借我們一個大鐵鍋,讓我們動手煮鍋美味的石頭湯好了。」村民從未聽過「石頭湯」,猜想這定必是一道上等菜色,如果可以分一杯羹就好了。圍觀者越來越多,有人更幫忙拿乾淨清水注入鍋後再加柴生火燒起來。說着士兵們在懷裏拿出三枚石卵,投進鐵鍋裏,一邊攪動煮湯,一邊跟身旁的孩子說:「不管甚麼湯都要加點鹽,加點胡椒。」孩子們跑回家去拿鹽和胡椒。「像這樣的石頭,一般來說,煮出來的湯,會是好湯。不過,如果可以來點胡蘿蔔,味道會更好。」在家裏收藏大籃胡蘿蔔的村婦,說回家找一兩枚來,語畢就回去拿來了,看蔬菜煮得七七八八,士兵再自言自語:「要是有點牛肉,再加上幾個馬鈴薯,這一鍋蔬菜肉湯,可就是富貴人家桌上的佳餚啦。」未幾,有人從人叢中遞上滿滿一袋牛肉、紅薯,士兵們攪着鍋裏的牛肉和馬鈴薯,讚嘆着說:「若然可以加一把大麥,再來一碗鮮奶,這鍋就是國王的湯了。上次國王和我們一起吃飯時,他點的就是這一道湯。」村民你眼望我眼。原來人家請過國王吃飯,難怪!「可惜,你們沒有這些東西,說了也是白說。」士兵們嘆息。很快,人群中有人從閣樓搬來大麥,從井底撈起鮮奶,還幫忙把材料摻進鍋裏。鍋裏冒出熱氣騰騰散發出叫人垂涎香味,故事的結局,你我都知道了……

三個和尚讓人們明白甚麼是「分享」,運用「智慧」去解決矛盾。


舊瓶新酒以中國為背景

今次我推薦Jon J. Muth的新版本,作者將故事改編成以中國為背景,三個和尚來到一條村,由於經歷天災人禍,村民變得彼此不信任。最有智慧的和尚要讓人們明白甚麼是「分享」,他們在鍋子裏放三枚石頭,煮起「石頭湯」來。畫師用水墨畫演繹這個西方民間故事,舊瓶新酒,主角變成和尚,說明如何運用「智慧」去解決矛盾。士兵入村,其實可以用手上武器搶掠,威逼村民交出食物,反之,他們運用小聰明化解矛盾,令大家得以共享美食。

今天看見浸大校長重罰學生停學,學生犯錯屬小事一樁,卻上綱上線,令事件升溫,敢問閣下同齡時候,可有犯錯?可有說過半句冒犯別人的說話?公眾看到手握大權的司長頻頻犯法,每天以「西遊」方式愚弄市民,還要人家給予空間、原諒包容。拜託別把自己當成老大,甚麼都是你說了算,官員如是、校長亦然。「石頭湯」故事的智慧不止於「共享」,而是當事人如何踏出第一步,化解矛盾。農民冷待為國犧牲的軍人,他們沒有抱怨人家拒絕援手,更沒有乘機誣陷農民目中無王上,是「造反」、「顛覆」,趁機掠奪,反之,士兵先向人家伸出橄欖枝,最後兩方互取所需,這才是王道。


撰文:鄺穎萱
編輯:彭錦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