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7-劉細良:【讀書好】離散香港人

劉細良:【讀書好】離散香港人
2019年06月07日


《Chinese Among Others》最近在台灣推出繁體中文版。

【讀書好】
廿多年前,李登輝與司馬遼太郎對談,他說出了生而為台灣人的悲哀,因為不斷受外來政權統治,沒有尊嚴。他這句說話,也令我想起生而為香港人的悲哀,我們不斷逃避內陸中國的黑暗政治而四散流徙。


大移民

香港人或廣義的華人,500年來一直由中國大陸不斷移居海外各地,其歷史之悠久、移居足迹由東南亞、北美及中美南美,以至近年過百萬移民非洲,這種情況在世界並不常見。西方學者以離散的華人族群Chinese Diaspora形容散居各地,而又保存原有文化、生活習慣的華人。Diaspora一詞源自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指稱那些由伊琴納島四處流放出的島民,之後用以指流徙各地的猶太人。清末開始從大中華角度稱呼這些海外華人為「華僑」,認為他們只是暫時僑居海外,但華僑二字並不足以涵蓋海外華人的特質,我一直認為香港人,其實是屬於離散華人族群。並且更進一步,香港是不少離散華人的文化中心及心靈故鄉。

美國著名漢學家Philip Kuhn孔復禮晚年潛心研究海外華人,最後出版重量級著作《Chinese Among Others》,便是海外華人生態史研究作品。孔復禮認為華人海外移民出現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特質,令「移民」的本質成為與故里的「聯繫」,而非「離散」,中國海外移民對家鄉的情感「聯繫」,更深深影響中國經濟與政治的發展,進而創造了中國近現代史於全球經濟、貿易、政治體系中複雜綿密的網絡。清末爭取改變中國的兩大勢力,包括康有為、梁啟超的改良立憲運動,以及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活動,都是以海外華人網絡為基礎。他們一方面關心自己鄉下的前途,另一方面由於自己身為異鄉的少數民族,一個強大而進步的中國,可令他們生活得更有尊嚴,相信有更光明的未來。另外,孫中山能利用海外華人支持搞革命,其實與香港有莫大關係。


香港樞紐

十九世紀是世界大移民的時代,隨着美洲大開發,對廉價勞工需求大增,加上1842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陷入崩潰,沿海省分粵閩兩地居民大量移居海外。鴉片戰爭後香港開埠,短短十多年已經成為亞洲航運樞紐,是「賣豬仔」出洋做苦工第一站,他們由鄉下來到香港,住在豬仔貿易的客棧,等待船期到美洲。至於客死異鄉的華工,遺體也是由北美洲坐船到香港,再運回故鄉,東華義莊完整地記錄了這些歸葬華人。直至今天,台山話在北美唐人街老華僑圈子仍然是通用語言。另一個香港與海外華人的網絡連接是匯兌金融業,在上環南北行除了藥材海味貿易外,更大宗生意是匯兌業,出洋華工通過香港「金山莊」匯款回鄉,即使在中國最動盪的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經香港匯款仍然是可靠。十九世紀粵閩兩地的新客華僑,同早已本土化的華人相比,更加關心中國大陸,香港出版宣揚革命思想的報章,也影響海外華文媒體,從而影響十九世紀海外華人新移民。

香港人口只有七百多萬人,但一百五十多年與海外華人的歷史連繫,形成了一個更綿密複雜的華人網絡,掀動起來足以顛覆內陸中國。一九八九年開始三十年來數以十萬計香港人移居海外,現在中共全面進逼,移民潮又再起,離散的香港人,彷彿就是命運。我們父母一代因內戰及逃避共產黨而流徙香港,我們這代早已視香港為家,以為自己會在香港終老,想不到今天又再度面臨流徙。但我們不應為生而為香港人感到悲哀,反而應想像我們就如離散的猶太人,他們流亡千年,身處世界各地,心靈的故鄉仍是以色列。維園三十年來六四的點點燭光,光照海外華人,六月九號,海外的香港人,我們大家再一起走上街頭!


撰文:劉細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