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4-劉細良:【讀書好】做個現實主義激進者
劉細良:【讀書好】做個現實主義激進者
2019年06月14日
阿林斯基是個目標為本的激進組織者,他的鬥爭經驗值得大家參考。
【讀書好】
一百萬香港人上街反送中,林鄭月娥視民意如無物,宣佈如期將法案提交立法會恢復二讀,建制派主席梁君彥隨即宣佈只容許61小時審議,必須在下星期廿號表決。民意已經表達相當清晰,政府仍強硬執行北京交託的政治任務,此舉將激起反對運動的升級,有更激烈的衝突出現。遊行結束當晚,年輕人憤怒無從發洩,加上警方預早「戒嚴」部署,令他們吃了苦頭。主流民意都不喜歡看到衝突場面,認為年輕人太衝動,容易墮入別有用心者的煽動計劃中。
今天介紹一本「造反聖經」,書名叫《叛道》(Rules for Radicals: A Pragmatic Primer for Realistic Radicals),作者是美國當代激進行動之父索爾阿林斯基(Saul D. Alinsky),是在1971年過身前出版的作品。阿林斯基是社運老手,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國務卿希拉莉年輕時均深受其影響,如奧巴馬大學畢業後到南芝加哥貧民區從事居民運動,便是跟隨阿林斯基的戰友。此書是他依據自己多年從事社會運動的經驗,提供社運組織者實用戰鬥教條,由於作品並非「左膠」傳統宏觀假大空理論,因此對今天香港年輕激進行動者有相當參考價值。
割席問題
首先是如何駁斥道德潔癖者對激進行動的批評,林鄭月娥借六月九號晚的衝突,借題發揮:「要將年輕人推向前面做出激烈行為,任何文明社會都不願見到,我喺度呼籲無論學校、家長,抑或機構、企業、工會都要認真考慮,如果鼓吹呢啲激烈行為,對香港有咩好處,對青年人有咩好處?」她目的是撩起社會保守勢力,譴責激進行動。阿林斯基指出倫理規範常常是當權者拿來打擊行動者的武器,而也就有那麼一群人,會隨着當權者一起指摘一無所有的反抗者,「目的與手段的道德家經常執着於一無所有者用來對付有權有勢者的手段的倫理規範。」作者認為當人們在抨擊行動者的手段暴力、出位,有違社會道德時,他們是否想過有權有勢者本身可能違背更嚴重的道德問題?譴責激進行動的同時,他們是否想過自己不知不覺中已和有權有勢者站在一起。
政治想像力
阿林斯基認為對激進行動而言論述是重要的,不能單靠相信只要目標正確,就可以不理手段合理性,我們要向公眾說明特定目標與特定手段之間的關係,而且這些手段是要在追隨者經驗之內,及可以理解的範圍,不能脫離群眾。此外想像力是組織者的重要特質。除了想像各種策略與戰術,更重要是想像對手的反應,以免措手不及。
很多激進行動者只思考自己個人,少有考慮與其他社會組織的連結,作者提醒我們許多來自中產階級的組織者急於擺脫這個背景,反而沒有好好利用同中產階級團體的連結。阿林斯基建議組織者利用身為中產階級的經驗,去和中產階級組織如教會、主婦聯盟、教師工會等團體,用中產階級可以接受及習慣的方式,一步步推進。至於最後的「震撼教育」責任,自然是留給當權者,也就是讓當權者的傲慢、口沒遮攔、連篇歪理去激怒中產階級,這時激進行動的組織者反而搶佔理性角色。正如反送中運動假如沒有林鄭傲慢挑釁,哪來一百萬群眾上街。
此書雖然已是四十年前的作品,但對今天香港反抗運動,有相當參考價值。
撰文:劉細良
2019年06月14日
阿林斯基是個目標為本的激進組織者,他的鬥爭經驗值得大家參考。
【讀書好】
一百萬香港人上街反送中,林鄭月娥視民意如無物,宣佈如期將法案提交立法會恢復二讀,建制派主席梁君彥隨即宣佈只容許61小時審議,必須在下星期廿號表決。民意已經表達相當清晰,政府仍強硬執行北京交託的政治任務,此舉將激起反對運動的升級,有更激烈的衝突出現。遊行結束當晚,年輕人憤怒無從發洩,加上警方預早「戒嚴」部署,令他們吃了苦頭。主流民意都不喜歡看到衝突場面,認為年輕人太衝動,容易墮入別有用心者的煽動計劃中。
今天介紹一本「造反聖經」,書名叫《叛道》(Rules for Radicals: A Pragmatic Primer for Realistic Radicals),作者是美國當代激進行動之父索爾阿林斯基(Saul D. Alinsky),是在1971年過身前出版的作品。阿林斯基是社運老手,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國務卿希拉莉年輕時均深受其影響,如奧巴馬大學畢業後到南芝加哥貧民區從事居民運動,便是跟隨阿林斯基的戰友。此書是他依據自己多年從事社會運動的經驗,提供社運組織者實用戰鬥教條,由於作品並非「左膠」傳統宏觀假大空理論,因此對今天香港年輕激進行動者有相當參考價值。
割席問題
首先是如何駁斥道德潔癖者對激進行動的批評,林鄭月娥借六月九號晚的衝突,借題發揮:「要將年輕人推向前面做出激烈行為,任何文明社會都不願見到,我喺度呼籲無論學校、家長,抑或機構、企業、工會都要認真考慮,如果鼓吹呢啲激烈行為,對香港有咩好處,對青年人有咩好處?」她目的是撩起社會保守勢力,譴責激進行動。阿林斯基指出倫理規範常常是當權者拿來打擊行動者的武器,而也就有那麼一群人,會隨着當權者一起指摘一無所有的反抗者,「目的與手段的道德家經常執着於一無所有者用來對付有權有勢者的手段的倫理規範。」作者認為當人們在抨擊行動者的手段暴力、出位,有違社會道德時,他們是否想過有權有勢者本身可能違背更嚴重的道德問題?譴責激進行動的同時,他們是否想過自己不知不覺中已和有權有勢者站在一起。
政治想像力
阿林斯基認為對激進行動而言論述是重要的,不能單靠相信只要目標正確,就可以不理手段合理性,我們要向公眾說明特定目標與特定手段之間的關係,而且這些手段是要在追隨者經驗之內,及可以理解的範圍,不能脫離群眾。此外想像力是組織者的重要特質。除了想像各種策略與戰術,更重要是想像對手的反應,以免措手不及。
很多激進行動者只思考自己個人,少有考慮與其他社會組織的連結,作者提醒我們許多來自中產階級的組織者急於擺脫這個背景,反而沒有好好利用同中產階級團體的連結。阿林斯基建議組織者利用身為中產階級的經驗,去和中產階級組織如教會、主婦聯盟、教師工會等團體,用中產階級可以接受及習慣的方式,一步步推進。至於最後的「震撼教育」責任,自然是留給當權者,也就是讓當權者的傲慢、口沒遮攔、連篇歪理去激怒中產階級,這時激進行動的組織者反而搶佔理性角色。正如反送中運動假如沒有林鄭傲慢挑釁,哪來一百萬群眾上街。
此書雖然已是四十年前的作品,但對今天香港反抗運動,有相當參考價值。
撰文:劉細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