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7-BBC:逃犯條例:香港特首道歉也無法解決的政治危機
BBC:逃犯條例:香港特首道歉也無法解決的政治危機
22:32 17/6/2019
周一下午仍然有示威者在立法會大樓外聚集。
香港政局因為《逃犯條例》爭議,經歷峰迴路轉的一星期,前一周的百萬人遊行及警民衝突後,政府沒有完全回應訴求,結果周日再發生大規模遊行,參加人數增到200萬人。
香港政府宣佈暫緩修例和道歉,但反對修例的人形容那只是「緩兵之計」,認為政府必須完全撤回方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須為爭議負責辭職,也要收回以「暴動」定性6月12日的警民衝突。周一(6月17日)下午,仍然有示威者佔據立法會大樓外的道路,警方沒有介入,只是在現場戒備。
分析認為,林鄭月娥是否辭職不是她的決定,決定權在於北京政府,但預計她在剩下兩年多的任期內不會有所作為。
林鄭月娥「救不了」建制派議員
香港政府在遊行前的周六宣佈暫緩《逃犯條例》,但仍然未能平息香港公眾的不滿。參加周日遊行的示威者不滿林鄭月娥未有全面撤回方案,批評她把6月12日的警民衝突定義為「暴動」,也有人認為她在周六宣佈暫緩修例的記者會態度仍然囂張,要求她為事件負責辭職。
另外,當天一名身穿黃色雨衣的男士在香港市區懸掛反對修例的標語後,墮樓身亡,也是激發市民上街的一個原因。
事件造成林鄭月娥與建制派的分裂。香港《蘋果日報》引述消息人士指,林鄭月娥宣佈暫緩立法前與建制派議員會面,向對方道歉,但仍然被建制派議員猛烈批評她「救不了大家」。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建制派議員會考慮自己在未來選舉形勢的得與失。他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指出,當北京政府下令不用再支持修例後,這些議員自然「乘勢與林鄭月娥劃清界線」。
「暫緩」和「撤回」有什麼分別?
《逃犯條例》的修訂案已經走了部份的過程,包括刊登在香港政府憲報、在立法會首讀和開始二讀等。如果政府只是「暫緩」議案,政府可以在這些基礎上,隨時繼續推動修法。
林鄭月娥在周六(6月15日)的記者會指出,「暫緩」方案後,她會收集意見,之後匯報給立法會一個委員會才進行下一步工作。
如果撤回方案,表示香港政府要再次推動修法,就必須把刊登憲報、首讀等步驟重新再做。
對林鄭月娥能力的「嚴重懷疑」
路透社早前引述消息指,北京政府經過爭議後對林鄭月娥的能力有「嚴重懷疑」。
《逃犯條例》爭議影響林鄭月娥與北京的關係,特別是這項條例觸動了北京在兩岸關係以及中美貿易談判的部署。
美國、台灣等政府先後就爭議發聲。台灣總統蔡英文以及多個台灣政客都表態,「一國兩制不可接受」。
美國有議員提出要重新考慮香港關係法,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表示,總統特朗普6月稍後在日本出席二十國集團峰會時,將會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香港人權問題。
修例在北京眼中,已經不再單純是香港或是中港兩地的事。
劉銳紹認為,林鄭月娥的去留不是她能夠決定,而是取決於北京政府。「但是林鄭月娥成為北京的代罪羔羊這個現實,已經是無可置疑。」
之後發展如何?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接受BBC中文訪問時形容,林鄭月娥「已經失去香港人的信任」,市民對她「傲慢」的態度也十分不滿。
「大律師公會約她見面,她拒絶;民主派議員要求跟她商談,她也拒絶見面;外國政府機構提出質疑,她批評對方人云亦云。」
早前,外界預計在親北京派立法會議員和北京駐港官員支持下,雖然面對香港社會巨大反響,修訂案仍會獲得足夠票數通過,鍾劍華認為這是問題所在。
「我覺得一個越是受到政府、中聯辦可以控制的體制,越容易令領導人出錯,因為已經沒有任何事可以制衡他。出現問題的機會也更大。」
他認為,北京未必願意放棄家長式的思維,也不斷有很多人誤導北京政府,同一時間北京政府也樂於利用這些人達到它想要的目的。「香港會被這種做法推進一個不斷向壞處發展的螺旋。」
劉銳紹也認為,香港政府不會從這次事件汲取任何教訓,因為它也沒有在之前的危機學會任何事。「只要它大權在握、駕馭一切這個文化不變,任何具體意見他們都不會聽進去。」
BBC
22:32 17/6/2019
周一下午仍然有示威者在立法會大樓外聚集。
香港政局因為《逃犯條例》爭議,經歷峰迴路轉的一星期,前一周的百萬人遊行及警民衝突後,政府沒有完全回應訴求,結果周日再發生大規模遊行,參加人數增到200萬人。
香港政府宣佈暫緩修例和道歉,但反對修例的人形容那只是「緩兵之計」,認為政府必須完全撤回方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須為爭議負責辭職,也要收回以「暴動」定性6月12日的警民衝突。周一(6月17日)下午,仍然有示威者佔據立法會大樓外的道路,警方沒有介入,只是在現場戒備。
分析認為,林鄭月娥是否辭職不是她的決定,決定權在於北京政府,但預計她在剩下兩年多的任期內不會有所作為。
林鄭月娥「救不了」建制派議員
香港政府在遊行前的周六宣佈暫緩《逃犯條例》,但仍然未能平息香港公眾的不滿。參加周日遊行的示威者不滿林鄭月娥未有全面撤回方案,批評她把6月12日的警民衝突定義為「暴動」,也有人認為她在周六宣佈暫緩修例的記者會態度仍然囂張,要求她為事件負責辭職。
另外,當天一名身穿黃色雨衣的男士在香港市區懸掛反對修例的標語後,墮樓身亡,也是激發市民上街的一個原因。
事件造成林鄭月娥與建制派的分裂。香港《蘋果日報》引述消息人士指,林鄭月娥宣佈暫緩立法前與建制派議員會面,向對方道歉,但仍然被建制派議員猛烈批評她「救不了大家」。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建制派議員會考慮自己在未來選舉形勢的得與失。他接受BBC中文訪問時指出,當北京政府下令不用再支持修例後,這些議員自然「乘勢與林鄭月娥劃清界線」。
「暫緩」和「撤回」有什麼分別?
《逃犯條例》的修訂案已經走了部份的過程,包括刊登在香港政府憲報、在立法會首讀和開始二讀等。如果政府只是「暫緩」議案,政府可以在這些基礎上,隨時繼續推動修法。
林鄭月娥在周六(6月15日)的記者會指出,「暫緩」方案後,她會收集意見,之後匯報給立法會一個委員會才進行下一步工作。
如果撤回方案,表示香港政府要再次推動修法,就必須把刊登憲報、首讀等步驟重新再做。
對林鄭月娥能力的「嚴重懷疑」
路透社早前引述消息指,北京政府經過爭議後對林鄭月娥的能力有「嚴重懷疑」。
《逃犯條例》爭議影響林鄭月娥與北京的關係,特別是這項條例觸動了北京在兩岸關係以及中美貿易談判的部署。
美國、台灣等政府先後就爭議發聲。台灣總統蔡英文以及多個台灣政客都表態,「一國兩制不可接受」。
美國有議員提出要重新考慮香港關係法,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表示,總統特朗普6月稍後在日本出席二十國集團峰會時,將會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香港人權問題。
修例在北京眼中,已經不再單純是香港或是中港兩地的事。
劉銳紹認為,林鄭月娥的去留不是她能夠決定,而是取決於北京政府。「但是林鄭月娥成為北京的代罪羔羊這個現實,已經是無可置疑。」
之後發展如何?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接受BBC中文訪問時形容,林鄭月娥「已經失去香港人的信任」,市民對她「傲慢」的態度也十分不滿。
「大律師公會約她見面,她拒絶;民主派議員要求跟她商談,她也拒絶見面;外國政府機構提出質疑,她批評對方人云亦云。」
早前,外界預計在親北京派立法會議員和北京駐港官員支持下,雖然面對香港社會巨大反響,修訂案仍會獲得足夠票數通過,鍾劍華認為這是問題所在。
「我覺得一個越是受到政府、中聯辦可以控制的體制,越容易令領導人出錯,因為已經沒有任何事可以制衡他。出現問題的機會也更大。」
他認為,北京未必願意放棄家長式的思維,也不斷有很多人誤導北京政府,同一時間北京政府也樂於利用這些人達到它想要的目的。「香港會被這種做法推進一個不斷向壞處發展的螺旋。」
劉銳紹也認為,香港政府不會從這次事件汲取任何教訓,因為它也沒有在之前的危機學會任何事。「只要它大權在握、駕馭一切這個文化不變,任何具體意見他們都不會聽進去。」
BBC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