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1-劉細良:【讀書好】林鄭月娥的人格缺失

劉細良:【讀書好】林鄭月娥的人格缺失
2019年06月21日


不懂得修辭學,根本就不配當領導,因為說服別人是領導者的基本功能。

【讀書好】
實在很難想像,林鄭月娥經過送中修例造成的民意海嘯後,口口聲聲說自己會深切反省,但隨後的兩次記者會,又重複犯上同樣的錯誤。她說自己與公眾溝通不足,令大家不相信法例的目標,無法說服市民,主要是因為她根本從未認真看待反對聲音,認為他們是挑撥離間,別有用心。她一味按照自己擬定的劇本對白,反覆背誦,不理對方反應,這根本就不是溝通,只是宣示立場。到一百萬人上街,顯示了民意力量,她竟然在記者會上又再重複過去兩個月,說服不了公眾的那套陳腔濫調,實在匪夷所思。到六月十六日二百萬人街,她在兩日後的記者會上,又再自說自話,從來沒有回應過記者的提問,我實在懷疑究竟她知不知道甚麼叫「說服」?


從政者必須懂修辭學

今天介紹一本書,是推薦給她看,因為她不明白真正的影響力,不是用強硬的言語勝過對方,而是懂得用邏輯、懂得明白人心、懂得控制情緒,讓人從心改變!遇到意見分歧,無法產生共識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究柢在於不懂影響人心的技術。這本書在美國很受歡迎,書名叫《Thank You For Arguing》,中文版叫《說理》,作者是修辭學家Jay Heinrichs,共二冊。他以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名的雄辯術:說理鐵三角「人格」、「情感」、「邏輯」,作為理論的基礎,教大家明白說服別人的藝術。古羅馬人認為修辭學是領導者的必備技能,這種技能造就了凱撒、西塞羅,也影響了聖經的書寫及莎士比亞作品。

作者認為許多時候,人們會用只有自己(而不是聽者)認同的角度,來說服其他人。這類型的修辭錯誤是相當致命的,也是林鄭月娥從政超過四十年仍然不理解的東西。因為一件只有講者會在乎的事情,不可能觸碰到對方的心,她到今天二百萬人上街後,仍然以初心「陳同佳案」作為說辭,但公眾一開始其實就不認同,不接受。這不是甚麼出於誤解,而是掌權者根本不在乎大家是否被說服,這是一種權力的傲慢。

《說理》一書告訴我們,在表達自己的論述前,先確定聽者的想法。你必須知道對方的信念和價值觀,以及其認為的常理。「聽眾認定的常識,就是你立論的起點。」但林鄭月娥拒絕面對公眾的常識,大陸司法制度落後、黨在背後控制一切、人權不受保障,這些都是香港人普遍常識,但她竟然表示是誤解,有人刻意挑撥離間,如此態度,如何溝通。作者指出要想改變對方的想法,你必須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在修辭上,我們稱這個步驟為找出共同想法(commonplace),也就是聽眾習以為常的事情。明顯在送中這件事上,林鄭月娥沒有嘗試去找出「共同想法」,只是一味說公眾受誤導、不理解她苦心。


目中無人如何溝通?

相反,反對送中的陣營,卻成功活用西塞羅的雄辯三部曲:刺激聽者的情緒、改變對方的意見及使其行動。香港人一直存在恐共情緒,過去廿三條立法、國民教育政策已經充份反映出來,送中大大刺激香港人的恐共情緒,他們開始聆聽反對者的理據,也認同需要行動起來,甚至渴望行動帶來改變阻止法案通過。而林鄭月娥,則不斷陷入說服失效的處境,她將推銷產品無端變成了一場責備遊戲Blame Game,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公然指摘反對者受誤導,受挑撥,提出替代方案的是廢話,令人極度反感。書中介紹亞里士多德關於辯論議題三大類的分析,即責備、價值觀及選擇,如果將辯論核心變成「責備」,必定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分裂,為了建立共識,辯論核心議題應該是「選擇」。但林鄭月娥從來沒有給予選擇,她眼中只有支持,不能反對,不可以有其他方案,這樣,又怎能不撕裂社會呢?

古希臘名嘴提出修辭學的三道板斧,邏輯(Logos)、人格(Ethos)及情感(Pathos),要成功影響人心就要三箭齊發。送中修例在台灣表態拒絕這引渡形式後,邏輯上已完全暫不住腳,至於人格,林鄭或許不知提出修例前其民望已經十分低,公眾不信任,認為她講大話,這已經是死症。至於情感,她從來沒有同理心,去體會年輕人捍衞香港自由豁出去的勇氣、決心及悲情,認為他們只是受人唆擺。

最後,我想問,香港人其實已經給予她多次反省改正的機會,到今天她沒有把握,也沒有行動,對於一個完全欠缺自省力的人,為甚麼還要再給她機會?


撰文:劉細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