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8-林兆榮:馬路教堂

林兆榮:馬路教堂
0:09 28/10/2014


【明報專訊】編按:本版邀請facebook群組「佔領期間民間智慧選輯」版主林兆榮,自今天起與大家討論各佔領區的有趣設計,欣賞一個個睿智的創作及設計:香港人的作品。

永遠記得那肅穆的晚上。

我一個人在東角道向灣仔走,其時銅鑼灣已剛剛成為一個佔領區。幾百個人坐在路中心,卻異常的安靜。我的幾個朋友在崇光百貨外用一部手推車設了急救站,又有幾個人不知道怎樣做好了一個鐵馬陣。非常疲累,於是步步為營的走到灣仔一個朋友的辦公室休息。朋友開門的時候,可能大家都是男人,都要裝作無事一樣微笑,拍拍膊頭,心裏其實倒抽了五千萬口涼氣。

我們看一個同時播放四個新聞報道的電腦熒幕,觀察三個佔領區的狀。三個地方大同小異,坐的坐,躺的就躺在馬路上。偶然一聲大叫:「有警察!」全部人三秒內從睡眠狀態站起戒備。這就是最初的佔領區:規模浩大,但仍未超越我對傳統「靜坐」的認知。

第二天,我走到金鐘,再到旺角,市民開始設置路障以外的構築物,例如帳篷、簡單的小樓梯、手做橫額。第三天,朋友說:「去旺角!唔得!真係好MK!」果然,幾個佔領區因應地區特質和地形需要,各自出現了具地區特色的構築物。市民亦因打算長期佔領而開始探索街道使用的可能性。法國農民示威曾把綿羊帶到巴黎鐵塔下,又把凱旋門前的香榭麗舍大道,利用大量禾桿草,農用馬車佔領;香港學生及市民則把道路重新定義為自修室、圖書館、論壇、課室、民主牆等。這一切,都給香港人對「靜坐」、「政治運動」和「佔領」帶來新的想像。

第四天,我在金鐘道看見一個不用釘和索帶,只用木板,配合欄杆鐵枝中間的空隙「入榫」的樓梯,不禁讚歎,連同整個佔領區的其他作品,就是香港史上最好看的展覽──正是一句老生常談「創作融入生活」的最佳展現。聰明且和平的人群;就地取材的設計,和那些標語,海報,雕塑……不只是對政府,對於那些以為香港人無甚創意,缺乏美感意識的人,也給了一記當頭棒喝。看這一切,感動之餘,卻不知道那一天會消失。於是我開始每天到佔領區,希望盡力記錄這些充滿美感的民間智慧:拍照記錄,並繪畫結構,然後在「佔領期間民間智慧選輯」Facebook專頁發表。專頁記錄了佔領區構築物的物料、用途、改良變化、使用狀,以致物料和當地、市民之間的關係——這正正是各個佔領區各有特色的原因。

為了取得最前線的製作故事,我參與了幾次突發行動,包括10月14日龍和道佔領事件,看百幾位市民就地取材,利用去水渠石蓋建造路障。做好了,又圍起來討論。討論的結果竟是把剛辛苦建成的路障拆掉,再試做了兩個版本大家才滿意。百幾個陌生人的合作,沒有怨言,只有一輪又一輪的設計討論,還有不知從何而來的默契。

聖法蘭西斯街頭小聖堂St.FrancisChapelonthestreet位於彌敦道山東街交界附近一道路障上,最初沒有上蓋。後來市民帶來帳篷為教堂封頂。10月15日晚上,市民使用卡板為教堂興建背面及豎立十架,成為一座頗完整教堂建築。可惜,10月17日凌晨,警方掃蕩旺角,整座教堂建築被摧,最終形態僅存在約30小時。其他臨時宗教建築:2010年,新西蘭基督城大地震,將原本的基督城大教堂摧,日本建築師茂於當地,用紙板建成了可容納700人的CardboardCathedral,可用50年。


[文/林兆榮]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