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30-蔡子強:「走出廣場,走進民間」——佔領運動轉化的思考

蔡子強:「走出廣場,走進民間」——佔領運動轉化的思考
23:46 30/10/2014


【明報專訊】周二,筆者要執筆撰寫本欄,剛巧,無論早上在作例行身體檢查時見到醫生,又或者中午在大學飯堂吃飯時碰上飯堂「阿姐」,都受到他們語重心長的委託,希望我能勸勸學生,說在他們心目中,學生已經贏了漂亮一仗,如今最好能夠「見好就收」,否則的話,擔心學運反勝為敗。


同情學運者的一些擔憂

「見好就收」是當時飯堂「阿姐」的確實用語,我只是原話照錄,我當然明白到學生會質疑「何謂之好?好在哪裏?」;以及,1989年六四之後,當中國民運人士胡平提出相關理論時,如何遭人質疑他欠缺對廣場現場的認識,建議欠缺可操作性等。但我還是選擇原話照錄,是因為這較能反映飯堂「阿姐」的真實想法和擔憂,况且,她並不是孤立例子,在我手機的WhatsApp討論群組當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討論和勸告,讓我相信這是有一定普遍性的看法,更何况,當中包括一些來自「學聯老鬼」的討論群組,而這些「學聯老鬼」,都是親身經歷過1989年六四的那一代。
他們的擔憂,除了揮之不去,政府強硬武力清場的陰影之外,還包括政府天天在發動輿論戰,在宣傳佔領運動對民生的影響,而大家又發覺四周的人,包括原初對運動持中立態度甚至稍稍同情的人,隨着運動曠日持久,其不耐煩情緒正在升溫,大家因而擔心民意和輿論終有一天會全面逆轉,學生中了政府的圈套。
我沒有機會可以直接跟學生好好談談,所以就選擇在這裏講講我的看法。
如今,種種迹象都顯示,短期內,北京就政改作出一個戲劇性讓步,又或者梁振英因為佔領運動而下台,機會並不樂觀;同一時間,群眾亦已經開始疲累,如果政府沒有犯下重大錯誤,運動要動員到更多的人上街,來締造另一個高潮,向政府施加更大的壓力,亦同樣難以樂觀。
是否繼續佔領,就能達到目的?
因此,佔領運動是時候要開始去想,繼續無了期的留在街上,究竟還能達到何種目的?會有什麼效果﹖

●是否還能真的為政府帶來壓力?
●是否對於運動來說是最好的策略?還是,
●會否反而惹來反效果,例如讓街頭摩擦和衝突持續,甚至擦槍走火,又或者給反對者以滋擾民生作為藉口,來攻擊整個運動?
●公眾對運動會否逐漸變得不耐煩?
●運動會否因此而不斷流失支持?

公民抗命的初衷,是要透過自我犧牲來感召民眾,讓他們對身邊發生一些不公義的事,有所警惕,以至覺醒。那麼佔領運動至今,要帶出反對人大常委會決議,以及要求「真普選」的信息,已經十分清楚,運動作為公民抗命的基本目標已經達到。
問題不是「退場與否」,而是是否把運動深化
如果目的是要感召民眾,那就不能不考慮民眾對運動的觀感。如果讓運動開到荼䕷,會否讓輿論裏衍生的不耐煩情緒,慢慢反而蓋過對民眾的道德感召,而讓效果適得其反,討論失焦。
因此,擺在眼前的問題,不應被簡化為「堅守」與「退場」、「有決心」與「無決心」、個人「有道德勇氣」還是「沒有道德勇氣」,這樣的簡單二元選擇,而是運動要怎樣走,才可以進一步深化,達到更大的效果。
經過整整一個月之後,是繼續留在廣場,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還是鼓起勇氣和幹勁,「走出廣場,走進民間」,把運動轉化,才能夠把運動深化?這是大家需要思考的問題。


「電子公投」與「五區公投」

那麼,現實上又有哪些的可能性呢?
有人認為,可以透過另外一次電子公投,去引發社會就政改問題進行更深入的討論;而學聯秘書長周永康近日則表示,希望擴大「公投運動」,倡議以立法會議員辭職來啟動另一次「五區公投」,再由全港市民決定香港民主何去何從。
但無論如何,我認為如果學生能夠走出廣場,走進社區,例如以公投作為軸心,對民眾宣傳,在他們當中發動討論,影響更多的人,這是在佔領更多街頭以外,另一種的「遍地開花」,未嘗不是運動的出路,也是學生與民眾結連的一個好方法。
運動不僅是自我道德救贖,還要講成效
大家未必會同意胡平「見好就收」的理論,但他講過的一段說話,卻一直是我人生的座右銘,特在這裏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投入一場運動)決不僅僅是為了拯救自己的靈魂、證明自己的良心、實現真正的自我,也決不僅僅是為了讓全世界向我們致敬……更重要的是,我們是為了取得實實在在的成功,是為了改進我們生存的環境,是為了讓所有的人能夠生活得比以前更好一些。」
只有在這種自覺和清醒,講求成敗得失的「戰略理性」下,政治才能成就大業,而不單是追求個人道德上的自我救贖。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