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1-鄺穎萱:【小企鵝】才不要高分低能

鄺穎萱:【小企鵝】才不要高分低能
2019年01月01日


《The Funeral》讓小孩認識死亡就是對人生的準備。

【小企鵝】
上周跟大家介紹了《紐約時報》及美國公共圖書館選出的十本年度圖書的其中三本,主題與大自然生活有關,對於今天沉迷於智能手機及電腦世界的孩子來說,是語重心長的忠告。華人父母總希望孩子多學習實用知識,越早起步越理想,目標是贏在起跑線。那麼,價值信念的培育呢?在互聯網時代,實用知識唾手可得,學會學精亦只是遲早的事。今個星期找來另外入選的三本作品,就以友誼、死亡及希望為主調。

第一本介紹的繪本書名叫《The Visitor》,作者是Antje Damm。主角婆婆愛麗絲性格膽小害羞,甚麼都怕,怕蜘蛛、陌生人,甚至害怕門外的大樹!縱使已一把年紀,卻從沒有走出過家門。直到有一天,小男孩玩的紙飛機,不慎飛進了愛麗絲的房間,為了找回紙飛機,男孩向愛麗絲求助。在男孩出現之前,畫面全都是黑白色;男孩出現後,插畫加添了天藍色、黃色、紅色、櫻桃色,為故事增添了活力。男孩給孤獨的愛麗絲帶來友誼,室外的陽光和大自然色彩徹底改變了老人的生活。插畫家用紙板製作一座小房子,把主角人物剪裁再逐一放進房子裏頭,製作出一個玩偶場景,最後把它們拍下作為繪本的插畫。作者以別出心裁的設計,增加故事的視覺效果,道出友誼不僅紓解孤獨,更可改變人對生活的態度。

第二本以死亡作主題的《The Funeral》,作者Matt James,故事講述諾瑪前往參加叔祖父法蘭克的葬禮,但諾瑪並不難過,因為葬禮當天她不用上學,還可以跟表弟玩個痛快。但當諾瑪現身葬禮現場時,她意識到人們的哀傷,開始反思為何人會死亡?法蘭克還是一個人嗎?作者用不同媒介構建畫面,例如封面上以黃色字體突出了Funeral的「Fun」、粉紅色的樹木、教堂外的綠色草坪,旨在讓孩子感受到死亡本身是怎麼一回事。在人生規劃裏,21歲會參加派對,之後大學畢業典禮,再來就是收到年輕人口中的「紅色炸彈」──參加朋友的婚禮,還有滿月酒宴等。但人生不會總是按想像中的計劃走,亦不要以為初出茅廬,還沒喝喜酒派利是,沒需要參加喪禮交帛金,事實上,我們誰也說不準甚麼時候遇上風浪,要來的總是會來,令人措手不及,讓小孩子認識死亡就是對人生的準備。

來到第三本作品,名叫《Dreamers》,是作者Yuyi Morales本人的真實故事。墨西哥兒童作家和插畫家Morales在1994年帶着僅兩個月大的兒子移民到了美國舊金山。在陌生的環境開展新生活,對她和兒子來說並不容易,有一天她發現市中心有一個地方叫公共圖書館,可以免費到這裏借書,她通過閱讀,開始了解這片陌生的異國土地,慢慢學會說英語,在這裏找到了歸屬感。故事借助移民經歷,鼓勵大家追尋夢想、對未來抱有希望才能夠讓自己走下去。

三本作品故事主題各有不同,相同的是關於生命價值,友誼、死亡及奮鬥,對小朋友而言,這些東西比起強記外語、多學詞彙來得重要,其實,我們是否過份着重智育?學校就只能跟着政權方向走嗎?不論教材、教法及課程安排都是一個樣子。教出來的學生也被模製成「只此一家」的意識形態。大家似乎失去了自我創造的意願,一切都要速成。這所謂「速食文化」的一代,對苦難與挫折猶如失去了免疫力,因為他們的創作力,由求學時期,早就被折損殆盡,他們一直被要求削足適履,做與他們個性相違背的事。長期把個性壓抑,逐漸失去自信心,更遑論對社會的期待。我們的學校教育好像甚麼都管,就是忘記了如何培養對「人」的尊重。

了解生命意義才懂得尊重別人,當我們了解每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都會為別人造成影響,這才開始掌握自己的生命意義與存在價值,也只有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才能學會體諒與尊重。


撰文:鄺穎萱
電郵:Kwongcarmen123@gmail.com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