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6-王潔瑩:消失的臺南中國城,一場錯位的城市規劃

王潔瑩:消失的臺南中國城,一場錯位的城市規劃
2019年1月16日


近年來不少朋友開始捨棄台北,選擇來台南這個對於香港人來說,相對沒那麼熱門的旅遊地點。和中國大陸的汕頭市隔海峽相望。台南是位於台灣南部的沿海城市,不同於台北市的盆地地形,台南市可謂背山面水。17世紀荷蘭人航行至此發展貿易基地,因此有我們今天熟悉的安平古堡旅遊區;荷蘭人登陸此後200年,台南是全台首邑,先迎來明朝鄭成功,後有清朝的劉銘傳。距離台北兩三小時高鐵的距離,台南被台灣人稱為「溫厚的古都」。便宜又美味的地道小吃更是台南的旅遊招牌。街頭一碗80新台幣的鮮美虱目魚肚湯絕對是對城市腸胃的慰藉。

然而,筆者今日要帶到大家面前的是一個特殊的觀光點——在歷史與現代的夾縫中的「臺南中國城」。它與過往半個世紀的日本統治(1895-1945)交疊着城市規劃的「靈魂」,承載了曾經一代台南人的青春,在最後歲月更與地方政治進行了長達20年的糾纏。


「中國城」的崛起

且先跟隨筆者來一趟台南的虛擬旅行。我們走出台南火車站,首先迎來新光三越百貨商場,再走5分鐘的距離就是「合成帆布行」,人們喜愛在此選購台灣特有的帆布背包。帆布行旁邊是湯德章紀念公園圓環——市中心的地標。圍繞着圓環的是一系列古蹟:孔廟、台灣文學館(原台南州廳)以及始於日本時代而今坐落在中正路的「林百貨」。沿着中正路繼續往西,橫貫眼前的是海安路,林立的小店和隱藏其中的神農街是文青必到打卡點。

然而,在30多年前,台南市民的休閒路線會沿着中正路從圓環一路往西,走到盡頭進入一個龐然大物——「臺南中國城」。仿中國宮殿式的建築實際上是大型住商混合大樓,有着雪白牆身,頂蓋明黃琉璃瓦的歇山式屋頂,樓高4層。「臺南中國城」(下稱:中國城)坐落在中正路西面盡頭,大約是海安路和中正路的垂直交界處,迎接四面八方的客人。中國城啟用於1983年,成為城中熱話;然而30年後,建築於2016年全部被拆毁。

中國城是什麼?老台南會娓娓道來曾經在「城內」揮霍的青春——地下美食街、遊戲機中心、電影院、小商舖應有盡有。然而好景不常,進入1990年代,中國城已被喚作「鬼城」,剩下的只有「餵蚊」的商舖,昏暗的後巷和無牌經營旅館。這一榮一衰,就在短短10年間:榮於一時的聲色犬馬,衰於台灣扭曲的城市建設。

中國城在哪裏?打開台南市地圖,我們會看到位於市區西面、面朝大海的安平區。安平區與市區相隔河岸,而這條環繞着安平區的「河」實質上是從海邊引進市區的運河。最早開發的運河是安平區北面的水道,水道一路延伸到市區,與中正路西端相接。這個相接之處就是中國城所在地。1970年代以前,這個相接地段被稱為是「台南船溜」,又稱「盲段」,如同人體的盲腸一樣,運河來到市區的中正路就是盡頭了。因為這個「盲段」,從日本統治時期開始就有大量商行和魚行聚集於此,利用運河將貨物運送出海。「盲段」成為了那個年代馳名的「安平港」。近年來逐漸出土的戰後台語電影,就有一部《回來安平港》,由當紅本土花旦楊麗花擔綱,背景就是繁榮昌盛的「安平港」。

從日本時期到戰後,台南城的繁榮地帶從東邊的火車站起始,一路往西直貫西面盡頭的「安平港」。那麼,當「盲段」淤積被填平之後,中國城就順應崛地而起,延續商業中心的角色?

筆者翻看台灣中央研究院的百年地圖數據庫,發現故事比這樣的直線發展要精彩。1927年,日本政府在台灣施行同化政治,從當時台南市全圖已窺見完整的運河「盲段」——「台南船溜」,與當時被稱為「田町」的、今日的中正路西段末端接壤。歷史的時針稍微往後推移,1936年的地圖已清晰顯示「田町」附近已駐紮了「永森記商行」、「台灣運輸支店」、「台灣公商會」等商業店舖和機構。「田町」往東是「末廣町」的路段,是東接「台南州廳」和圓環的接近4個街區的商業地帶。就在這個「末廣町」,出現了「銀座」、「醉仙閣」、「世界館」等聽起來充滿娛樂氣息的地名,伴隨着這些地方的是「內科醫院」和「慢性病療院」。「末廣町」的南邊,是一個叫做「新町」的地帶,坐擁「愛月園」、「四時春」、「玩春園」等更露骨的店名。沒錯,「新町」正正是日本時期的風月之地。由此可見,「末廣町」在日本時期就是市區和化外之地的緩衝區。這個區域的作用通常是為「新町」消費者提供周邊娛樂。


歷史的交錯

歷史的巧妙之處就在此呈現,中國城在1983年的出現就是在這個神秘的區域。在1990年代,它除了給當地年輕人提供了美食娛樂,所隱藏的灰色地帶交易也是為人所知。要知道,中國城周邊的就是源自日本時代的「盛場」——位於海安路的酒家集中地,老台南人尋歡作樂必到之處。有研究者言道,「(中國城)的怪異來自於內蘊高度的混雜性:觀光商城混雜情色產業,龍蛇雜處、暗藏春光,迷宮般的空間,隱藏着情慾、胡鬧、怪誕的氣息」。

如果說中國城和日治時期歷史的重疊為其抹上霓虹般的色彩,那麼中國城和現代台灣政治的交纏就無奈地為其自身的存在譜上了終章。


糾纏的弊案

從1983年啟用以來,中國城經歷了大概10年的繁榮,將休閒娛樂的人們從圓環、中正路東段一路吸引到西端。然而在1992年,當時台南市長施治明提出拓寬海安路,建設地下街商業區的計劃,期望將中國城地下街和海安路地下街相連,形成長達800米的商業區。地下街模式在90年代的台灣紅極一時,我們熟悉的台北車站地下街就是那時候規劃的。台南市也打起了中國城和相鄰的海安路的主意,可是,從地圖上我們很容易看到,海安路中正路和運河相鄰,在這裏開發地下街真的合適?不管怎樣,開發案獲得財政撥款42億新台幣,在施治明主治下動工。然而,不久該工程就爆發官商勾結和圍標醜聞,也因為道路拓寬工程嚴重影響附近商圈的生意(包括中國城和「盛場」),引起居民商家怨聲載道。施氏花掉了公帑22億後,黯然下台。

張燦鍙接任台南市長,提出用BOT(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政府)的方式將海安路地下街開發案變成停車場。不巧的是,營建商一換再換,更爆出牽涉政府人員的圍標弊案。2001年,許添財上任市長決心要海安路先將路面通車,再處理停車場。只是,從1992年以來,廢墟一般的海安路已經將圍繞着中國城的人氣徹底切斷。中國城已成「蚊子館」,如同蓋蓋停停了10年的海安路地下城。許氏主政下,繼續出現的工程弊案和偷工減料問題再一次纏繞着海安路開發案。賴清德擔任市長後終於開通了海安路地下停車場,引來商舖陸續回歸。賴提出「運河星鑽」都市更新計劃,激活舊時「田町」的繁華:包括拆除中國城,使中正路直通運河,建造台南市的「日落大道」,以及在周邊興建美術館等。

儘管中國城的拆除也引來一番工程爭議,但是2016年10月,巨大的中國城終於落幕,也標誌着拖沓了20年、歷經了4任市長的海安路地下街開發案進入尾聲。800米長的地下街卻從沒實現,帶來的只有喘息了20年的海安路廢墟和變成「鬼城」的中國城。夕照灑落中正路,中國城遺址成了露天停車場,而千禧世代的青春由重新熱鬧起來的海安路承載。


(台南系列之一)

(原文刊於2019年1月3日明報世紀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