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2-阮穎嫻:支持提高退休年齡到65歲

阮穎嫻:支持提高退休年齡到65歲
2019年1月22日


政府準備提高長者綜援領取年齡,引來極大反彈,所有陣營齊心口誅筆伐。

提高長者綜援領取年齡與提高退休年齡有密切關係,是世界大勢所趨。據估計,改動每年只節省約1.7億元,所以改動並非為了省錢,而是將所有政策的界線逐漸在65歲「睇齊」。話說強積金在2000年一開始的設定是65歲後才可領取,已經揭示長遠計,65歲才是政府認為理想的退休年齡。其後,2015年6月1日或之後入職的文職公務員退休年齡,已由60歲上調至65歲,所以不應覺得驚訝。


發達國平均退休年齡超過60歲

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2017年的平均「正常退休年齡」(領取全額養老金的年齡,在這之前退休養老金不足額)男性為64.3歲,女性為63.5歲;平均「有效退休年齡」(完全離開勞動市場不再賺取收入)男性為65.3歲,女性為63.6歲。其中「有效退休年齡」最高的是南韓,男性平均工作至72.9歲,女性至73.1歲。

OECD 36國中,真正60歲就可以攞足退休金的國家,男性有3個,女性有6個。在其中24個國家,男性都要等到65歲才可攞足退休金。

多國討論提高退休年齡,國民當然不順攤,有些引發示威,當中少不了示威大國法國2010年的大型示威,俄羅斯將男性退休年齡由60歲增至65歲(女性由55歲增至63歲)亦引發示威。日揆安倍晉三說最好提高到70歲,他提出「生涯現役」:只要有意願工作,終身不退休。

提高退休年齡是對抗人口老化帶來龐大財政壓力的良方。須知福利國家有龐大退休金制度,無論是隨支隨付或供款式制度,除非是強積金一類自己供自己,否則國營的多有財富再分配,由勞動人口供款給已退休人口。長者每工作多一年,不止多供一年款,還可以少拿一年錢。所以提高退休年齡,增加勞動力,可以大大降低退休制度的壓力。

現在教育投資期較長,在德國讀書至26歲甚至30歲大有人在。壽命長了,但退休年齡不變,工作時間更短。若社會倚靠勞動人口的生產力供養兒童及退休人士,加上人口老化嚴重,壓力更大。

由此可見,要與世界接軌,將退休年齡增加至65歲事在必行,况且香港人是全世界最長壽最打得最捱得的動物,無理由退休年齡低於發達國平均。事實上,筆者身邊很多已「登六」人士,往往是投訴被迫退休而不是被迫繼續工作。適量可以自主的工作,可以令人更健康精靈、人生更有意義,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積極健康樂頤年」(active ageing)的效果。這當然要看工作性質,所以體力勞動工作的退休年齡往往比文職低5年。


長者有能力工作是好事

很多人覺得叫長者去工作很涼薄,但心理研究指出,有事做的人,除非壓力很大,否則比沒事做的開心和充實。有人說長者多病痛很難工作,事實並非如此。幾年前我去過一個世界銀行關於人口老化的會議,席間的跨國數據告知,壽命上升同時,醫療成本並沒有上升,花得最多湯藥費仍然集中在「收尾那幾年」。「收尾那幾年」因壽命上升,發生時間延後了。即是說,人類能健康生活的年數有所增加。

長者工作的問題是職場年齡歧視,僱主認為年長者生產力低,不願意聘請。此外,工作制度的僵化、技能的配合,以及是否有合適的工作給長者做,都是因素,例如有沒有辦法將辛苦的工作「一拆幾」,給不同長者每人做一點去幫補退休生活呢?去北歐旅遊,難忘的是小鎮博物館會由當地長者向旅客娓娓道來故事,原來她們一天只做4小時,其餘時間就去喝茶、休息。假設長者是有錢收的,這樣的設計,旅客多了服務、長者有意義又不太辛苦,其實是雙贏吧。60至64歲迫着為謀生而工作的,大概工作選擇不多,因此政府要處理的是支援壯年就業的問題。


明明合理  但被政客上綱上線

回到討論香港長者綜援。有人認為長者綜援不是退休金,應與提高退休年齡無關,所以不應更改綜援長者定義。基於以下兩點,筆者不同意:一、根據世界銀行退休保障框架,長者綜援等社會援助是退休保障一部分,是否有資產及收入審查不是界定其是否退休保障的標準;二、香港社會援助的長者覆蓋率高,計及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綜援等覆蓋了全港74.5%的長者(註1),與其他國家60%至90%的退休金覆蓋率相若。

綜援為有需要人士設立,分項很多,病患、傷殘、交通、單親等,所以問題在於60至64歲的人是否如上述數個分項一樣需要幫助。社會已接納60歲根本不是太老,甚至他們都不願意認老(有優惠時另作別論)。隨着人均壽命延長、醫療愈來愈好,如果60至64歲這個年齡層有需要的人比起20年前系統性地下降,將線上調合理。

若有其他疾病致不能工作,綜援有其他分類可以幫助,問題從來在於就算合資格拿了綜援也不夠使,不是歲數。如果說60至64歲人士體弱多病,不能工作又不合資格申請病患綜援,解決方法不應該是降低界定「長者」的標準,而是檢視病患綜援的篩選標準或制度裏其他相關援助。

這個政策鬧得滿城風雨是政治時機不對的緣故。香港庫房滿瀉,雖然政策原意應與削減福利無關,但現在推所謂削福利的政策,很難不吸引嗜血和民粹政客空群而出。歐洲要推緊縮政策,都要令國民相信國家負債纍纍、幾近爆煲,才可以較低政治成本下通過。如果香港現在有官員說,為應付未來人口老化,政府要加稅或設立銷售稅,肯定會被反對聲吞噬,因為時機不合。無錢時拿「長者」開刀尚且會被罵,又唔係無錢時更難推。提高長者綜援領取年齡被演繹為削綜援,政客還不嗱嗱聲佔領道德高地咩。

本來以提高長者綜援領取年齡配合提升退休年齡是一個合理的政策,但一涉政治,官員就跌落一鍋熱粥裏,水洗唔清了。外國經驗告知,任何牽涉長者的福利是最難削的福利,因為人口老化,老人家多,民主制度下聲大夾惡。他們的做法是逐步提高退休年齡,如英國2018年的「有效退休年齡」是65歲,2020年是66歲,2038年打後是68歲。

香港雖不是民主政體,但仍然是選舉式獨裁政體,親政府政黨需贏取選舉以證政權穩定。在政治壓力下,最後林鄭月娥還是讓步了,決定發一個相同於成人及長者綜援差額的「就業支援補助金」給受影響的60至64歲綜援人士,令政策大抵做了等於無做(註2)。即使是獨裁政體,要政府聽市民聲音,有選舉還是比無選舉好。


註1:《2017年香港貧窮情况報告》

註2:雖然有政客指出這影響了這批人士申請其他援助的資格


阮穎嫻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