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9-【寰宇韜略】美海軍兵力轉向分散海洋作戰概念(上)
【寰宇韜略】美海軍兵力轉向分散海洋作戰概念(上)
2019/07/09
https://www.ydn.com.tw/News/343417
◎蔡馥宇(譯)
美國海軍在2016年12月15日發表「兵力結構目標」,首度計畫建立一支以355艘作戰艦艇為核心的艦隊,而在最新版本「兵力結構目標」即將發表的此刻,美國海軍向國會提出《海軍兵力架構與造艦計畫》報告,其分別就海軍355艘艦艇計畫、5年建軍計畫與30年建軍計畫進行分析探討。此文節譯如下,以饗讀者。(編按)
前言
美國海軍艦隊規模與組成,始終是美國國會在國防政策與兵力整建等政策議題上重點監督的事項;而在2016年底美國海軍「兵力結構目標評估」(FSA)提出355艘艦艇目標、引發諸多討論後,美國海軍又將在今年底發表最新版本的「兵力結構目標評估」報告,其雖然在艦艇數量上應不會出現變動,但在艦艇組成與其產生的戰力強弱,卻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355艘作戰艦艇與分散式作戰
2016年12月15日發表的FSA是基於美國海軍分布於各地的作戰艦隊指揮官,其對於「有必要以海軍艦艇實現的國家軍事戰略」加以評估,再透過相關評估轉換方式把這些需求轉換為所需數量的船艦艦艇,並納入海軍保修、輪換等各類因素所得出的數字。
當然,FSA的評估每隔數年就必須重新審核、確認與更新,以確保建軍規劃能趕得上情勢變化,當前美國海軍正在編纂新版FSA,並且預定在2019年底完成,新版FSA預期將納入川普政府2017年12月《國家安全戰略》與2018年1月的《國防戰略》等戰略指導文件,其同時強調美國將重返與俄「中」等大國競爭,並且強調俄「中」等國家在軍事能力與各類新科技技術的最新發展。
美國海軍坦言,未來的FSA預期將進一步把美國海軍水面艦隊的作戰實力轉型成更加分散式架構,包括減少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即巡洋艦與驅逐艦)數量,增加小型水面艦艇(即巡防艦與近岸作戰艦),並且新增採購無人水面作戰艦艇(USV)。新版FSA同樣也可能對於美國海軍水下艦隊產生重大影響,改變傳統核能快速攻擊潛艦(SSN)為水下艦隊核心的架構,轉而新增無人潛艦(UUV)等新計畫。
換言之,美國海軍傳統極為倚重的「大型水面作戰載台」(LSC),在未來FSA中,將面臨數量縮減的情況,取而代之的艦隊主幹為「小型水面作戰載台」,以及大型無人載具(LUSV),但戰力與偵蒐能力卻不會減損,因為美軍會興建更多的大型與中型無人載具(LUSV & MUSV),負責搭載感測器與火力。
雖然這只是美國海軍發展中的概念,但此一採分散式架構建立的艦隊,將以LSC、SSC、LUSV、MUSV為核心建立,並且已獲得了「未來水面戰鬥艦隊」(FSCF)的稱呼,FSCF勢必將艦隊帶入一個截然不同的未來,並且直接顛覆冷戰以來艦隊的戰鬥方式,因為乍看之下,整個美國艦隊「都在變小」,但整體數量其實變多。
會產生這類轉型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海軍當前的大型水面艦艇集中艦隊的大部分能力,其形成「數量有限、大型且昂貴」的艦隊,但一旦這些艦隊面對的是中共打造的海上「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攻擊時,任何艦艇的受損或是失去,都將是大筆損失,無論是金錢上或是實質戰力上的。
以海軍軍令部長李察森上將在2018年底的說法,現在美國海軍主要的作戰力量都集中在個別航艦打擊群上,但未來會進一步將這些打擊力量「分散」至整個艦隊,讓各個航艦打擊群、水面打擊群,甚至個別艦艇都有一定程度的打擊能力,進而形成所謂的「分散海洋作戰」(DMO)概念。
「分散海洋作戰」不只是將打擊能力分散至各艦艇中,包括感測器、武器酬載也進一步被分散至無人載具中,載人艦艇雖同樣亦具感測器與武器酬載能力,但其最重要的任務在於擔任載人與無人艦艇的指管任務。
當然此類「分散海洋作戰」與傳統海軍水面艦為主的概念截然不同,但透過兵棋推演、戰例展現等證據進行的遊說確實有效,美國海軍已比以往更加重視長程反艦彈藥,以及水面與水下無人載具等計畫的研發,2020財年預算書甚至稱LUSV與MUSV,是「分散海洋作戰」計畫推動的關鍵因素,進而尋求更平衡、分散、致命、具生存性與戰力的海軍兵力結構。
不過,LUSV、MUSV與「巨型無人潛艦」(XLUUV)的大小,都足以停靠在一般碼頭,這也引發相關論者的疑問,「這些無人艦艇是否應列入355艘艦艇行列?」但截至目前為止,美國海軍仍未將這些無人艦艇納入作戰艦艇之列,即使在概念之中,其預期將搭載包括感測器與武器酬載,與載人作戰艦艇並肩參與未來的海上戰事。
美國海軍2020至2024造艦計畫
美國海軍在2019財政年度共建造2艘「維吉尼亞級」快速攻擊潛艦、3艘「勃克級」神盾驅逐艦、3艘近岸作戰艦(LCS),以及2艘遠征運輸艦、2艘「路易斯級」艦隊油輪與1艘拖船兼搜救船等13艘艦艇,數量上雖多,但LCS將是最後一批次(3艘)。
在2020財年,美國海軍增加採購1艘「福特級」航空母艦、3艘「維吉尼亞級」快速攻擊潛艦、3艘「勃克級」神盾驅逐艦、2艘「路易斯級」艦隊油輪與1艘拖船兼搜救船,另外,還獨立採購一艘FFG(X)巡防艦。
接下來4年內,美國海軍將持續建造「維吉尼亞級」、「勃克級」、FFG(X)與「路易斯級」等新一代艦艇,總計55艘艦艇,平均每年11艘。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先前的造艦計畫中,雖然原本同樣計畫建造55艘艦艇,但其計畫興造艦艇相對巨大,最具體的例子,就是原本計畫是建造4艘「聖安東尼奧級」船塢登陸艦的第二批次艦型,但最新計畫則縮減為2艘,取而代之的是FFG(X)巡防艦(5年內建造9艘)。換言之,美國海軍透過FFG(X)計畫,一方面打造更具全面性能(包括指管、武器與感測器),但相對較小的艦艇,同時也進一步尋求轉向「分散海洋作戰」概念。(待續)
◎蔡馥宇(譯)
2019/07/09
https://www.ydn.com.tw/News/343417
◎蔡馥宇(譯)
美國海軍在2016年12月15日發表「兵力結構目標」,首度計畫建立一支以355艘作戰艦艇為核心的艦隊,而在最新版本「兵力結構目標」即將發表的此刻,美國海軍向國會提出《海軍兵力架構與造艦計畫》報告,其分別就海軍355艘艦艇計畫、5年建軍計畫與30年建軍計畫進行分析探討。此文節譯如下,以饗讀者。(編按)
前言
美國海軍艦隊規模與組成,始終是美國國會在國防政策與兵力整建等政策議題上重點監督的事項;而在2016年底美國海軍「兵力結構目標評估」(FSA)提出355艘艦艇目標、引發諸多討論後,美國海軍又將在今年底發表最新版本的「兵力結構目標評估」報告,其雖然在艦艇數量上應不會出現變動,但在艦艇組成與其產生的戰力強弱,卻有著關鍵性的影響。
355艘作戰艦艇與分散式作戰
2016年12月15日發表的FSA是基於美國海軍分布於各地的作戰艦隊指揮官,其對於「有必要以海軍艦艇實現的國家軍事戰略」加以評估,再透過相關評估轉換方式把這些需求轉換為所需數量的船艦艦艇,並納入海軍保修、輪換等各類因素所得出的數字。
當然,FSA的評估每隔數年就必須重新審核、確認與更新,以確保建軍規劃能趕得上情勢變化,當前美國海軍正在編纂新版FSA,並且預定在2019年底完成,新版FSA預期將納入川普政府2017年12月《國家安全戰略》與2018年1月的《國防戰略》等戰略指導文件,其同時強調美國將重返與俄「中」等大國競爭,並且強調俄「中」等國家在軍事能力與各類新科技技術的最新發展。
美國海軍坦言,未來的FSA預期將進一步把美國海軍水面艦隊的作戰實力轉型成更加分散式架構,包括減少大型水面作戰艦艇(即巡洋艦與驅逐艦)數量,增加小型水面艦艇(即巡防艦與近岸作戰艦),並且新增採購無人水面作戰艦艇(USV)。新版FSA同樣也可能對於美國海軍水下艦隊產生重大影響,改變傳統核能快速攻擊潛艦(SSN)為水下艦隊核心的架構,轉而新增無人潛艦(UUV)等新計畫。
換言之,美國海軍傳統極為倚重的「大型水面作戰載台」(LSC),在未來FSA中,將面臨數量縮減的情況,取而代之的艦隊主幹為「小型水面作戰載台」,以及大型無人載具(LUSV),但戰力與偵蒐能力卻不會減損,因為美軍會興建更多的大型與中型無人載具(LUSV & MUSV),負責搭載感測器與火力。
雖然這只是美國海軍發展中的概念,但此一採分散式架構建立的艦隊,將以LSC、SSC、LUSV、MUSV為核心建立,並且已獲得了「未來水面戰鬥艦隊」(FSCF)的稱呼,FSCF勢必將艦隊帶入一個截然不同的未來,並且直接顛覆冷戰以來艦隊的戰鬥方式,因為乍看之下,整個美國艦隊「都在變小」,但整體數量其實變多。
會產生這類轉型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海軍當前的大型水面艦艇集中艦隊的大部分能力,其形成「數量有限、大型且昂貴」的艦隊,但一旦這些艦隊面對的是中共打造的海上「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攻擊時,任何艦艇的受損或是失去,都將是大筆損失,無論是金錢上或是實質戰力上的。
以海軍軍令部長李察森上將在2018年底的說法,現在美國海軍主要的作戰力量都集中在個別航艦打擊群上,但未來會進一步將這些打擊力量「分散」至整個艦隊,讓各個航艦打擊群、水面打擊群,甚至個別艦艇都有一定程度的打擊能力,進而形成所謂的「分散海洋作戰」(DMO)概念。
「分散海洋作戰」不只是將打擊能力分散至各艦艇中,包括感測器、武器酬載也進一步被分散至無人載具中,載人艦艇雖同樣亦具感測器與武器酬載能力,但其最重要的任務在於擔任載人與無人艦艇的指管任務。
當然此類「分散海洋作戰」與傳統海軍水面艦為主的概念截然不同,但透過兵棋推演、戰例展現等證據進行的遊說確實有效,美國海軍已比以往更加重視長程反艦彈藥,以及水面與水下無人載具等計畫的研發,2020財年預算書甚至稱LUSV與MUSV,是「分散海洋作戰」計畫推動的關鍵因素,進而尋求更平衡、分散、致命、具生存性與戰力的海軍兵力結構。
不過,LUSV、MUSV與「巨型無人潛艦」(XLUUV)的大小,都足以停靠在一般碼頭,這也引發相關論者的疑問,「這些無人艦艇是否應列入355艘艦艇行列?」但截至目前為止,美國海軍仍未將這些無人艦艇納入作戰艦艇之列,即使在概念之中,其預期將搭載包括感測器與武器酬載,與載人作戰艦艇並肩參與未來的海上戰事。
美國海軍2020至2024造艦計畫
美國海軍在2019財政年度共建造2艘「維吉尼亞級」快速攻擊潛艦、3艘「勃克級」神盾驅逐艦、3艘近岸作戰艦(LCS),以及2艘遠征運輸艦、2艘「路易斯級」艦隊油輪與1艘拖船兼搜救船等13艘艦艇,數量上雖多,但LCS將是最後一批次(3艘)。
在2020財年,美國海軍增加採購1艘「福特級」航空母艦、3艘「維吉尼亞級」快速攻擊潛艦、3艘「勃克級」神盾驅逐艦、2艘「路易斯級」艦隊油輪與1艘拖船兼搜救船,另外,還獨立採購一艘FFG(X)巡防艦。
接下來4年內,美國海軍將持續建造「維吉尼亞級」、「勃克級」、FFG(X)與「路易斯級」等新一代艦艇,總計55艘艦艇,平均每年11艘。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先前的造艦計畫中,雖然原本同樣計畫建造55艘艦艇,但其計畫興造艦艇相對巨大,最具體的例子,就是原本計畫是建造4艘「聖安東尼奧級」船塢登陸艦的第二批次艦型,但最新計畫則縮減為2艘,取而代之的是FFG(X)巡防艦(5年內建造9艘)。換言之,美國海軍透過FFG(X)計畫,一方面打造更具全面性能(包括指管、武器與感測器),但相對較小的艦艇,同時也進一步尋求轉向「分散海洋作戰」概念。(待續)
◎蔡馥宇(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