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2-何靜瑩:有觀察和解讀能力的香港人

何靜瑩:有觀察和解讀能力的香港人
2020年4月22日星期三


【明報文章】總有人會在朋友、親戚、同事群組裏,轉發一些似是而非「事實」、「真相」,再加插轉帖者的「評論」。有些人沒頭沒腦相信在WhatsApp流傳的留言,聲帶通常以「我親耳在廁所聽到幾個人這樣說……」、「我的妹妹的好朋友是醫院急症室護士……」開始,給牛頭角順嫂之流一種「鐵證如山」的震撼。怎料,一大班社會賢達、老闆高管、專業精英亦深信不疑。

有時看見一些有身分有地位、有頭有面的人,努力轉發那些找不到源頭和當事人的「爆料」內幕消息,不忍他們繼續沉淪和失禮死人,好心告知那些多數是假新聞,需要fact check,但換來竟是「寧可信其有」和「空穴來風,未必無因」的回應,還真誠勸我幫忙轉發。這些人也陷入雙重標準——把7.21元朗黑夜的各種證據羅列出來,他們會把「寧可信其有」的原則拋諸腦後。

要知道,很多人不是沒有「勇氣」對當權者「是其是、非其非」,而是根本沒有「能力」!當他們信奉權力、討厭無權勢的反對者,便有理沒理站在掌權者及其代理人一邊,無論他們言行多離譜和顛倒是非,都會照單全收。既然自己不懂fact check,又看不明《基本法》條文及原始資料,不如跟隨權威人士如行政會議成員、建制派議員和KOL的解讀,不管當中有人被踢爆涉虛報博士學位或英國執業律師資格而喪失公信力。

有時被迫與這些欠缺觀察和解讀能力的人討論時事,易淪為對罵收場。我開始變陣,用「蘇格拉底式對話」把雙方的討論聚焦在同一個層面。每個人的行為都有這樣一個循環過程:(1)觀察(observe)事情和模式(patterns);(2)解讀或詮釋(interpret)你所觀察到的東西;(3)設計干預行動(intervene),對應問題。以上每個環節皆建立於之前一環,而整個過程須不斷重複——不停修正之前的觀察、解讀和干預行動(圖)。很多爭拗環繞對方的做事手法(干預行動),但其實問題主要來自觀察或解讀環節。


(1)從「觀察」層面出發 分辨真假資訊

不同人帶着不同練歷、視野和價值觀,還有某種愛國情懷,就算眼睜睜看着同一事實,卻可觀察到不盡相同的事情和模式。「觀察」這回事是相當主觀的,但須保持高度客觀:用心觀看、聆聽和感覺事情,用腦袋分辨真假虛偽;見樹也要見林,走上山頂觀察大局,留意重複的行為模式,注意團體動態(group dynamics)。

不同社交媒體都有其演算法過濾資訊,不斷推出你喜歡閱讀的新聞類型和志趣相近的朋友帖文,形成「同溫層」(echo chamber),減低讓你接收相反意見的信息,導致一種錯誤觀感,以為全世界與你持相同看法、你代表主流意見。倘若只看被嚴密監控和過濾的微信和微博文章,你便只能浸淫在中共鼓吹的「正能量」故事和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

培養觀察力,須長時間讓自己沉浸於平實客觀(沒有加插解讀)的事實報道:一方面閱讀來自富公信力的多間香港及海外媒體、原始資料,另一方面多看原汁原味的直播片段(包括警方及官員記者招待會、議會辯論、示威遊行活動實况)。

我請一位資深學者提供某一件事的原始報道,他轉發YouTuber短片及評論員文章以證明其論點,而那些評論員觀點卻不是基於嚴謹的事實基礎,他們的「解讀」自然流於膚淺、情緒宣泄及相當牽強的曲解和斷章取義。一位受過嚴謹學術訓練的教授尚且混淆primary及secondary sources,何其可悲!

聚焦討論 不要彈出彈入

你與別人辯論時事,有否經歷這種令人懊惱的過程?他們提出A題目,你便就着A提出反對理由,可能會延伸到A1、A2的觀點,期待對方也會順着這些論點回應,甚至提出A3、A4的觀點。對方卻提出B題目,你細心聆聽,不明白B題目與他原先提出的A題目有何關連,但你還是禮貌地回應B題目;對方沒聆聽和消化你的說話,想起別的題目,遂「彈」去新話題C、D、E……咦,你終於發現不對路——你一直跟隨他岔開話題,結果只有低質、「吹水」式的各說各話。

我會要求對方不要彈出彈入,須聚焦在同一件事,還未完成一個題目前拒絕跳進另一話題,並回到「觀察」環節,例如暫不帶「解讀」地理解基本法第22條,還有特區政府曾先後在2007和2018年確認中聯辦是根據基本法第22條設立,當時亦沒遭中聯辦反對(對方的同溫層未必有傳閱這些資訊)。然後一起閱讀原始資料,例如上周六晚至周日凌晨,政府新聞處在約6小時內兩度修改中聯辦與第22條關係的3份新聞稿,並討論為何任何政府都須受憲法約束的基本知識。

(2)「解讀」大家所觀察到的資訊

將話題鎖定在同一個「觀察」層面看同一件事A,便能比較和驗證來自不同的同溫層真假資料,觀察完畢後,才讓討論進入「解讀」層次,但焦點仍然是對同一題目A的多角度詮釋。例如,對方好大可能會問:「為何西方國家可以對香港事務指指點點,但中聯辦、港澳辦說幾句卻不能?」這是探討主權國須被基本法約束自己權力的另一個大題目,還未搞清兩辦在香港的法律地位及引伸出來的一籃子相關問題之前,你不要被對方轉移視線,拉到有關外國評論的B題目。

解讀事件的竅門是盡量以多角度(multiple perspectives)構想多重假設,其中一個很有用的方法是使用同理心(empathy),代入對方處境,從其角度理解事情,有助我們解讀其言行。另一個方法是傾聽對方的用詞之餘,更要琢磨其弦外之音,甚至洞悉內裏有沒有隱喻暗示、難言之隱,或拆解狡辯隱瞞、謊言歪理、轉移視線、語言藝術。

解讀為何中聯辦要在回歸22年後才「澄清」自己超越基本法約束時,雙方可引用自己喜歡的評論員和專家意見來幫助多角度「解讀」。至於特區政府約6小時內三度出稿,也可以有幾種角度詮釋:可解讀為貽笑大方內部混亂,或出賣香港的「跪地」舉動,或耐人尋味的passive aggressive宣示。

大家的內涵和功力不同,辯論過後雙方不能說服對方,那便回家各自修行,消化對方的觀察與觀點,望可變得有深度、洞察力和透視力。

當遇上完全不能聚焦在同一觀察或解讀層面的人,那就不要浪費時間與之「雞同鴨講」。要相信「針拮到肉才知痛」、「不見棺材不流眼淚」的真諦,不如祝願他們早日遇上政權的不公義對待,才有覺悟的可能。

我們真正的焦點是自強不息,鞏固自己和同行者的觀察和解讀能力,拒絕做腦殘、空洞和「執人口水尾」的人,而是能洞悉謊言、拆解謬論的有識之士,有能力、有勇氣對權貴是其是、非其非的Hongkongers!

(作者電郵:ada.ho@paxxioneer.com)

作者是互聯網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扮有料,只會死得更快》作者


[何靜瑩]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