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2-陳景祥:應加派一萬元的政治原因
陳景祥:應加派一萬元的政治原因
2020年4月22日星期三
經過18小時討論,立法會財委會終於在上周六通過政府的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金額達1375億元。民主派和建制派都批評方案存在漏洞,失業、自僱和65歲或以上人士無法受惠。
政府方案目的是保就業,但香港的工種和職業類別數以百計,要所有行業都受保,根本就沒有可能。正如任何補貼或福利,只要開了一扇門,就會有各式各樣的要求,上周五、六的辯論,議員建議都有道理,但政府都可以兼顧嗎?
保就業的補貼計劃,是把錢交給僱主,由僱主支配,但僱主考慮生意能否做下去,政府補貼只佔很小部分,還有租金、整體經營環境等因素。政府推出計劃之後,很多中小企僱主都說,生意不景,政府補貼僱員一半薪金幫不上太大忙,撐不下去的話仍然會結業。
唯一覆蓋所有港人之法
補貼計劃受惠的,主要是大集團,它們經得起風浪,有財力捱下去,政府提供的補貼有助減輕它們的成本,彌補部分減少了的生意額。政府希望保就業,到頭來保得住的可能都是大集團的僱員,中小企的打工仔飯碗仍是危危乎。
在這個困難時期,不光是企業,每個家庭都或多或少會受到衝擊,有些停薪留職(不算失業但已沒有收入);有些已經減薪,或一星期只開兩三日工,形同半失業,收入大減。政府現在的補貼計劃,並沒有幫到他們!
唯一能覆蓋所有香港人、把錢直接交到他們手中,就是向每名成年香港居民再派1萬元。此法簡單直接,也最實惠。內地過去思維也是以救企業為主,以解決就業問題,但有不少經濟學者都認為,這次新冠疫情令居民收入減少,失去工作的比重非常明顯,因此對居民的救助力度應該加大,直接向民眾派錢(參考〈經濟學家李迅雷公開呼籲:可以考慮拿出1萬億直接給國民發放錢!〉,「直面傳媒」)。
直接向人民派錢的國家還有美國、加拿大、澳洲、日本。香港在財政司長公布預算案時已表示會向18歲或以上永久居民每人派1萬元,當時疫情還未如今天嚴重;因應形勢急轉直下(最新失業率4.2%,是9年高位),每人加派1萬元是合情合理,政府財政能力也完全承擔得來。
強硬對付反對派 不因抗疫而鬆懈
政府要加派1萬元,還有「政治原因」。就在立法會通過第二輪防疫基金1375億元撥款當天,警方「突然」逮捕15名泛民前議員及核心成員,引來美國、英國及多個國際法律組織批評。在此之前,港澳辦和中聯辦在上周一發稿批評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榮鏗及「部分反對派」拖延選出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主席,行為與「政治攬炒」無異,質疑他們違反誓辭,構成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泛民和「反對派」質疑「兩辦」高調發聲違反了《基本法》第22條,即中央各部門不能干預香港事務。中聯辦後來再發稿澄清,港澳辦、中聯辦並不是基本法第22條所指一般意義上的「中央人民政府所屬部門」,「當然有權」代表中央就重大問題行使監督權。
特區政府回應事件時,竟然「錯誤理解」第22條,在上周六深夜11時36分發出新聞稿的修訂版,緊跟中聯辦口徑,指中聯辦並非第22條第2款所指「中央各部門」在港設立的機構,而是由「中央人民政府」在港設立。
兩起政治風波,一邊由兩辦發聲明譴責反對派,另一邊就由警方出手逮捕15名泛民核心成員,山雨欲來,一場更大的政治風暴很快就會來臨。兩個行動發出的信息很清楚,就是北京和特區政府都會以強硬手段對付反對派,絕不會因為要集中精力抗疫而有所鬆懈。
強硬手段,必會引來西方國家批評甚至以行動回應,有人認為北京出重手是未經深思熟慮,我認為不然。美國、英國的反應都在意料之內,北京擺出一副強硬姿態,應該有準備美國必會反制,而下月美國國務院就公布《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評估報告,是美方出招的第一個時機。
新冠疫情蔓延到美歐等西方國家之後,北京和西方世界無可避免會來一場對決,在科技、經貿、金融等領域,中方可能都會受西方國家針對制裁。外交和地緣政治方面,台灣、香港、新疆、西藏、南沙、朝鮮半島、中日關係,都可以是點起火頭的地方,而其中香港問題最複雜。
維護國安與對外窗口 京寧取前者
香港既是中國主權下的特區,但又不是北京可以完全控制的地方,「西方勢力」可以循各個渠道介入香港政局,令北京防不勝防。過去與西方世界的緊密聯繫,被視為香港的強項,現在時移世易,西方關係在北京眼中成了危機源頭,香港成了西方勢力「亂華」的基地。
很明顯,在維護國家安全和香港維持作為國家對外窗口之間,北京寧取前者,甚至作了最壞打算。香港未來發展相信會走澳門模式——在中央看來,澳門是成功落實一國兩制的模範;澳門模式的內涵,就是特區政府在「前台」處理經濟民生社會政策等具體事務,中央政府及由「中央政府在特區設立」的中聯辦則負責國安及政治問題,恍如當年的殖民地模式。
香港和澳門不同,澳葡政府在澳門回歸前已完全在北京掌控之中,政治環境並不複雜;香港在回歸前一刻仍然由英國話事,加上香港遠比澳門西化,令北京的「意旨」無法順利在港落實,23條立法只是其中之一。按目前形勢發展下去,北京繞過本地立法、以附件形式頒布香港國安法的機會正愈來愈大。
「惠港」政策難再重現
在「政治掛帥」的主導思維下,香港經濟復蘇在疫情過後已不在首要考慮,換言之,類似2003年沙士之後的CEPA、自由行等「惠港」政策難再重現,即使有,也會在大灣區的框架下進行。香港的經貿科技發展,都會以大灣區作為平台推動,香港主要剩下的,只是金融和專業服務這些暫時仍無法遷往大灣區的板塊。
可以預見,疫情過後本地經濟即使出現反彈,但相信力度非常有限,如果街頭衝突捲土重來,食肆零售等也很難復元。艱難日子未見盡頭,政府再派1萬元才是最實惠最到位的助民措施。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2020年4月22日星期三
經過18小時討論,立法會財委會終於在上周六通過政府的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金額達1375億元。民主派和建制派都批評方案存在漏洞,失業、自僱和65歲或以上人士無法受惠。
政府方案目的是保就業,但香港的工種和職業類別數以百計,要所有行業都受保,根本就沒有可能。正如任何補貼或福利,只要開了一扇門,就會有各式各樣的要求,上周五、六的辯論,議員建議都有道理,但政府都可以兼顧嗎?
保就業的補貼計劃,是把錢交給僱主,由僱主支配,但僱主考慮生意能否做下去,政府補貼只佔很小部分,還有租金、整體經營環境等因素。政府推出計劃之後,很多中小企僱主都說,生意不景,政府補貼僱員一半薪金幫不上太大忙,撐不下去的話仍然會結業。
唯一覆蓋所有港人之法
補貼計劃受惠的,主要是大集團,它們經得起風浪,有財力捱下去,政府提供的補貼有助減輕它們的成本,彌補部分減少了的生意額。政府希望保就業,到頭來保得住的可能都是大集團的僱員,中小企的打工仔飯碗仍是危危乎。
在這個困難時期,不光是企業,每個家庭都或多或少會受到衝擊,有些停薪留職(不算失業但已沒有收入);有些已經減薪,或一星期只開兩三日工,形同半失業,收入大減。政府現在的補貼計劃,並沒有幫到他們!
唯一能覆蓋所有香港人、把錢直接交到他們手中,就是向每名成年香港居民再派1萬元。此法簡單直接,也最實惠。內地過去思維也是以救企業為主,以解決就業問題,但有不少經濟學者都認為,這次新冠疫情令居民收入減少,失去工作的比重非常明顯,因此對居民的救助力度應該加大,直接向民眾派錢(參考〈經濟學家李迅雷公開呼籲:可以考慮拿出1萬億直接給國民發放錢!〉,「直面傳媒」)。
直接向人民派錢的國家還有美國、加拿大、澳洲、日本。香港在財政司長公布預算案時已表示會向18歲或以上永久居民每人派1萬元,當時疫情還未如今天嚴重;因應形勢急轉直下(最新失業率4.2%,是9年高位),每人加派1萬元是合情合理,政府財政能力也完全承擔得來。
強硬對付反對派 不因抗疫而鬆懈
政府要加派1萬元,還有「政治原因」。就在立法會通過第二輪防疫基金1375億元撥款當天,警方「突然」逮捕15名泛民前議員及核心成員,引來美國、英國及多個國際法律組織批評。在此之前,港澳辦和中聯辦在上周一發稿批評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榮鏗及「部分反對派」拖延選出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主席,行為與「政治攬炒」無異,質疑他們違反誓辭,構成公職人員行為失當。
泛民和「反對派」質疑「兩辦」高調發聲違反了《基本法》第22條,即中央各部門不能干預香港事務。中聯辦後來再發稿澄清,港澳辦、中聯辦並不是基本法第22條所指一般意義上的「中央人民政府所屬部門」,「當然有權」代表中央就重大問題行使監督權。
特區政府回應事件時,竟然「錯誤理解」第22條,在上周六深夜11時36分發出新聞稿的修訂版,緊跟中聯辦口徑,指中聯辦並非第22條第2款所指「中央各部門」在港設立的機構,而是由「中央人民政府」在港設立。
兩起政治風波,一邊由兩辦發聲明譴責反對派,另一邊就由警方出手逮捕15名泛民核心成員,山雨欲來,一場更大的政治風暴很快就會來臨。兩個行動發出的信息很清楚,就是北京和特區政府都會以強硬手段對付反對派,絕不會因為要集中精力抗疫而有所鬆懈。
強硬手段,必會引來西方國家批評甚至以行動回應,有人認為北京出重手是未經深思熟慮,我認為不然。美國、英國的反應都在意料之內,北京擺出一副強硬姿態,應該有準備美國必會反制,而下月美國國務院就公布《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評估報告,是美方出招的第一個時機。
新冠疫情蔓延到美歐等西方國家之後,北京和西方世界無可避免會來一場對決,在科技、經貿、金融等領域,中方可能都會受西方國家針對制裁。外交和地緣政治方面,台灣、香港、新疆、西藏、南沙、朝鮮半島、中日關係,都可以是點起火頭的地方,而其中香港問題最複雜。
維護國安與對外窗口 京寧取前者
香港既是中國主權下的特區,但又不是北京可以完全控制的地方,「西方勢力」可以循各個渠道介入香港政局,令北京防不勝防。過去與西方世界的緊密聯繫,被視為香港的強項,現在時移世易,西方關係在北京眼中成了危機源頭,香港成了西方勢力「亂華」的基地。
很明顯,在維護國家安全和香港維持作為國家對外窗口之間,北京寧取前者,甚至作了最壞打算。香港未來發展相信會走澳門模式——在中央看來,澳門是成功落實一國兩制的模範;澳門模式的內涵,就是特區政府在「前台」處理經濟民生社會政策等具體事務,中央政府及由「中央政府在特區設立」的中聯辦則負責國安及政治問題,恍如當年的殖民地模式。
香港和澳門不同,澳葡政府在澳門回歸前已完全在北京掌控之中,政治環境並不複雜;香港在回歸前一刻仍然由英國話事,加上香港遠比澳門西化,令北京的「意旨」無法順利在港落實,23條立法只是其中之一。按目前形勢發展下去,北京繞過本地立法、以附件形式頒布香港國安法的機會正愈來愈大。
「惠港」政策難再重現
在「政治掛帥」的主導思維下,香港經濟復蘇在疫情過後已不在首要考慮,換言之,類似2003年沙士之後的CEPA、自由行等「惠港」政策難再重現,即使有,也會在大灣區的框架下進行。香港的經貿科技發展,都會以大灣區作為平台推動,香港主要剩下的,只是金融和專業服務這些暫時仍無法遷往大灣區的板塊。
可以預見,疫情過後本地經濟即使出現反彈,但相信力度非常有限,如果街頭衝突捲土重來,食肆零售等也很難復元。艱難日子未見盡頭,政府再派1萬元才是最實惠最到位的助民措施。
作者是資深傳媒人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