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4-CUP:君王為何常更換?

CUP:君王為何常更換?
2020年4月24日


伊利沙伯一世巡遊圖(Procession portrait of Elizabeth I),George Vertue 繪,約 1601 年。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最近有朋友慨嘆,為何香港好像是中了墨菲定律的邪:但凡有出錯的可能,結果必然出錯;但凡有幾個選擇,總是選中最壞那一個,是不是當政的人智商有問題?

這句話如果套用到中國,效應更為明顯:為甚麼每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總是轉向更壞,甚至是最壞的方向?這讓我想起「聖經」的一句老話:「邦國因有罪過,君王就多更換;因有聰明知識的人,國必長存。」(When a land transgresses, it has many rulers, but with a man of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its stability will long continue.)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歷史,就跟讀傳統的史書或者教科書,有完全不同的觀感。

中國史上的改朝換代,皇帝輪流坐莊,如同吃生菜。其實君主制的國家很多,但君王的更換如此頻密,實在不太尋常。據統計,中國一共有 83 個王朝,559(或說 611)個皇帝,其中近一半人死於非命,怪不得有人說中國風險最高的職業是皇帝 —— 和大家熟知的英國和日本相比,這個數字真是太誇張了。

日本天皇號稱萬世一系,當今天皇是第 126 代,時間跨度大概也有兩千年左右。英國王室如果從 8 世紀維京人殖民末期算起,雖然有不同王室家族,但 1,200 多年來可以用血緣一直追溯,統緒清清楚楚,在位君王只有  61 人(居然連克倫威爾父子也計算在内)!

這樣一比較,就容易明白聖經那句話的含義。其實中文版將 Transgress 翻譯成「罪惡」,有一點隨意,Transgress 更確切是解釋為犯規、亂法、背德,超出底綫。

為甚麼在中國「君王就多更換」?顯而易見,因為像項羽那樣「彼可取而代之」的觀念很普遍,都認為所謂「大丈夫」就應該有當皇帝的雄心。但是當皇帝是為了甚麼呢?就項羽說這句話的 context,無非是見到皇帝出巡,車馬開道,其他人都只能匍匐瞻仰的威風八面。

也就是說,皇帝本身沒有甚麼值得尊重,皇帝的寶座,任何人都可以搶來坐一坐,過把癮,只要造反成功就行。那麼皇帝本人也好,皇朝制度也好,就沒有任何值得尊重和維護的價值,也就沒有人需要遵守遊戲規則,皇帝可以胡來,有野心有能力的人,也可以貿然取而代之。

中國是一個一直都不尊重規則的社會,或者說,這個社會的規則或者法律本身很不道德,也不值得尊重,因此變相令所有人都習慣破壞規則。

皇帝從上面開始破壞規則,譬如甚麼削減宰相的權力,廢除太子,重用秘書小圈子而把大臣晾在一邊等等;其他人也都相應在各個領域破壞規則:官員想方設法貪污,考生想方設法作弊,商家想方設法縮減成本,蟻民當然也要想方設法自保,總之規則和道德都是可以隨便唾棄的,誰遵守誰就蝕底,因此普遍以不遵守規則來取勝,還視爲聰明智巧,甚麼偷工減料、短斤少兩、兵不厭詐、趁人不備、渾水摸魚,以及亂搬龍門,不講道理的表現,都是出自對規則的蔑視。長期惡性循環,終於累積成莫大的罪惡。

這樣再看「聖經」原文的下一句話,就完全解釋得通了:智慧明理的人,能使國家長久穩定;否則的話,人人都違背規則,做事毫無底綫,君王頻密更換,顯然是愚蠢的表現。

聰明的當然不是君王,而是大家普遍尊重規則,或者他們制定的規則本身不是太過分,又能做適當的修改。日本和英國的君王也不見得智商過人,但他們是明理的人,Understanding,而服膺眾人的智慧,選擇分權和讓權,王室家族也得以長久保全,就已經很聰明了。

這樣看,造成香港如今的局面,是否關智商問題呢?當然,你可以爭拗說,智商不等於智慧,他們都為自己謀了很多錢,怎麼不是聰明人?


BY 唐明 好色淑女
CUP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