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9-無定向學堂:玩社交平台,點突圍賺錢?
無定向學堂:玩社交平台,點突圍賺錢?
2020年4月19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疫情爆發的這3個月間,每晚9時下班後的旺角街頭都寂靜無聲,藥房、食肆相繼倒閉,商場也提早關門。但在手機畫面卻是另一個世界,YouTube影片更新速度異常頻密:歌手輪流直播演唱會、在家自製400次咖啡、思考人生的意義……
雖然留家防疫帶挈網上影片點擊率,但YouTuber無法因而獲利。2月中旬YouTube發生「黃標」事件,所有涉及新冠肺炎影片都被標示為具爭議話題和敏感事件,無法獲得廣告盈利。事件令不少本地創作人過檔,開設Patreon帳戶,讓粉絲直接付費支持創作,香港眾志成員周庭都在上月加入行列。
究竟要怎樣透過Patreon賺錢,怎樣才能突圍?我們找來4個網絡紅人現身說法。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馮應謙就留意到社交媒體的變革,由facebook到TikTok(抖音),Instagram似乎是分水嶺。
Case:1
健吾
//單靠網絡賺錢不實在
網上活躍年資:13年
履歷:
2007年fb:轉發熱話
2010年Ig:輕鬆內容
2018年Patreon:記錄飲食
健吾花了13年時間經營fb專頁,至今已累積近26萬人讚好。他在2018年決定增設Patreon帳戶,現時每月近1400人訂閱,分為5、10、100美元收費,雖然不便透露確實收入,但他說:「雖然不是個個都會付10美元,但收入已經可以支持到我唔使蝕錢去旅行和食嘢,當然都只是坐經濟艙啦。」
當人人都以靚相作招徠,他卻反其道而行,自言是利用「反常識」美學標準:求真。在找尋食店的時候,他偏愛店舖細小、不太想被拍攝影片或做宣傳的食店,令其他電視飲食節目較難抄襲,都相信是成功之道之一。
雖然,Patreon訂閱和fb營銷等網上相關收入已佔健吾每月收入約四五成,但他仍然從事電台主持和教書等工作,因為自覺網上世界話變就變,所以不能單靠網上賺錢,「不是網上收入浮動的問題咁簡單,而是網絡好不實在,YouTube話停你就可以停你,可以無晒所有影片」。
在網絡打滾13年,健吾見到社交平台最大的內容變化,是以前人們對賣廣告的抗拒沒那麼高,但自從本地社運趨向激烈後,大家一聽到和自己政見不太脗合的內容時,接受程度低好多。
Case:2
渾水
//網上賣字月入五位數
網上活躍年資:7年
履歷:
2014年fb:亂噏廿四
2018年Patreon:金融經濟精神食糧
2020年Fortune Insight Prime:較多上市公司分析
90後財經專欄作家渾水在2013年透過網媒《輔仁媒體》開始網上寫作,fb專頁累積10萬讚好。他覺得香港網民現在願意付更多錢收看深度內容,因為Netflix與本地報章漸漸收費,令網民開始習慣收費模式。「現在大家開始相信文字是有價,以前是take it for granted,廣告找媒體,媒體再找人寫稿。現在調番轉是鍾意個人,多過鍾意媒體本身,鍾意個人就畀錢個人囉,有這個改變囉。」
他現在每周固定在Fortune Insight Prime和Patreon刊文,兩者分別每月收費600港元和12美元,兩個平台合共約四五百訂戶。雖然有投資和幫公司做顧問,但他說其實單靠網上賣字,每月都有五位數收入,基本都夠交租。
他說Patreon對於財金界人士的不便,在於不可以直接寫「冧巴」,即推介股票。「因為你直接收第三方的錢,然後直接講個number,有可能會中《證券及期貨條例》第4類受規管活動。如果證監要捉你,係可以捉你。」所以他在Patreon主要多寫內幕消息,而由於Fortune Insight有傳統註冊媒體登記,因此不受此限。
Case:3
王陽翎(于非)
//勤力拍片夠做中產
網上活躍年資:7個月*
履歷:
2019年9月YouTube:時事評論
今年3月Patreon:有影片純聲音版
*未計網台主持人身分,只計算獨立開台時間
透過社交媒體能賺到幾多錢?于非說其實有數得計,如果一個YouTuber每個月上載15條影片、每條有5萬至7萬次點擊率,每月收入是足夠在香港過中產生活兼供樓。但在YouTube發生「黃標」事件之後,他的收入大減七成至八成。
於是,他和一班YouTuber在3月時齊齊過檔Patreon,而現時Patreon收入已能彌補黃標事件損失的一半。與其他創作者不同,他沒有額外為Patreon拍攝新影片,「現在疫情和政治仍然好嚴峻,影片都是希望愈多人睇到愈好」。但他有特別將YouTube的影片純錄音版放在Patreon,原來好受訂戶歡迎,因為好多人都介意手機用電量和數據用量。
他感覺到自從去年反修例運動之後,網上觀眾的口味有極大變化,以前主流熱門影片都是偏向悠閒,但現在無人能夠不理會政治,「甚至有個家庭主婦留言說以前只睇韓劇或生活影片,現在看政治影片的時間多過韓劇」。
Case:4
周庭
//今年仍未有收入
網上活躍年資:兩個月
履歷:
今年2月YouTube:開箱影片、遊戲影片
今年3月Patreon:日常生活相片與文字
雖然周庭好早就有齊fb、Ig和Twitter,但在兩個月前才真正將網上內容創造者(content creator)視為職業。她表示早在反修例運動之前就想成為YouTuber,而真正推動她落實的契機是去年12月讀完書,加上區諾軒失去議席,令原是兼職政策研究員的她同時失業。
短短兩個幾月,她的YouTube頻道已有16萬訂閱,成績算相當不錯。奈何發生YouTube「黃標」事件,為了可以無審查地暢所欲言和穩定收入來源,周庭在上月開設了Patreon帳戶。她說自己仍然是初哥,「不論YouTube和Patreon都未收到錢,簡單講我2020年是未有收入的」。
對於有人質疑她是利用政治光環上位,她就認為:「如果想紅的話,在香港參與政治絕對不是一條好的路。」因為參與政治會被打壓、會被拘捕,而且她現在做YouTuber,亦因為政治的身分,可能令好多公司和廣告卻步。「如果一早想紅,不應該參與政治囉。所以我就不是為了想紅這個原因去參與,而是當初有一些理念,亦因為有好多不公的政策才去參與囉。」而她強調在未來即使是個YouTuber,亦不會減少參與政治。
……………………………
內容出眾 才有人付費?
Patreon是2013年美國成立的網上平台,主要讓網上內容創作者擺放作品,包括音樂、MV、漫畫等,訂戶可以每月付費觀看他們的作品,Patreon會抽取創作者約5%收入。至今全球有15萬活躍創作者,Patreon指約四成是美國以外用戶。
究竟大家接受網上內容要收費未?馮應謙指年初曾在美國居住數月,仍然感覺Patreon是好小眾的程式。他認為平台的營運模式不可行,除非內容非常出眾,「以音樂類型平台為例,這種訂閱模式,美國的音樂平台已經有Spotify、SoundCloud,除非offer給人們真的好alternative的東西,例如有一個專做indie音樂平台的,否則我理解不到為何有人會願意付費」。
意義不止收入 還有關係
但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人文及法律學院講師鄧肇恒就相信,Patreon存在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為創作人帶來多少收入,更有趣的是一種類似宗教膜拜,讓創作者和支持者有更緊密關係,「Spotify和Apple Music就像你進去連鎖餐廳任食,但Patreon是你更重視個人口味地叫碟頭飯,是一種更直接的關係」。
據鄧肇恒觀察,社交媒體朝着視覺轉向,由早期以文字為主的博客,走向更視覺化的Ig和抖音,倚重於個人口才和個人魅力。要在Patreon中突圍而出,他相信要視乎是什麼內容,政治評論內容依靠觀點與口才,而音樂類則需要獨特與原創性,而KOL誕生的成功關鍵在於鮮明的風格,才不致被洪流埋沒。
美學不同 Ig屬轉捩點
馮應謙近來從美國大學生口中得知,雖然他們仍主要玩YouTube,但同一時間,他們的弟妹已經棄用,轉投TikTok。「就等於上一代人睇報紙唔睇網上,是不同世代的自然分割。」
他相信這不止是內容上的問題,更包括美學上的問題,「以前YouTube大部分覺得好看的,是在說一個好好的故事和內容,或者拍一個好靚的MV,但你看現在抖音,從美學上都無內涵的,好low-end都做到,反映新一代青少年的美學觀點都不同囉。所以佢哋覺得好睇㗎,我哋覺得唔好睇咋嘛」。他覺得轉捩點是Ig,因為Ig的新一代就是抖音,「Ig你只是看好固定的好短的影片,而TikTok是好短的同時more interactive,而且容許更多社交互動,例如模仿一個人跳舞」。
賣點靠「分眾」 非高質素
不過,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對此不表認同,他認為除了當紅的KOL,網絡社交平台一直以來都有不以高質素為賣點的紅人,因為網上媒體的特點就是「longtail」。長尾(The Long Tail)意指,只要量大,非主流的商品總銷量都能夠超過主流商品,理論是由《連線》雜誌主編Chris Anderson在2004年提出。
傅景華相信這一種分眾的特性,代表社交媒體有好多種可能,「又如好多網絡電台只有一支cam,無乜佈景,但你都會看,因為buy他的觀點。即使是好niche的頻道,不需要好高質內容,但會有一班忠實的群體,這就是網上世界」。
文 // 彭麗芳
圖 // 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2020年4月19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疫情爆發的這3個月間,每晚9時下班後的旺角街頭都寂靜無聲,藥房、食肆相繼倒閉,商場也提早關門。但在手機畫面卻是另一個世界,YouTube影片更新速度異常頻密:歌手輪流直播演唱會、在家自製400次咖啡、思考人生的意義……
雖然留家防疫帶挈網上影片點擊率,但YouTuber無法因而獲利。2月中旬YouTube發生「黃標」事件,所有涉及新冠肺炎影片都被標示為具爭議話題和敏感事件,無法獲得廣告盈利。事件令不少本地創作人過檔,開設Patreon帳戶,讓粉絲直接付費支持創作,香港眾志成員周庭都在上月加入行列。
究竟要怎樣透過Patreon賺錢,怎樣才能突圍?我們找來4個網絡紅人現身說法。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馮應謙就留意到社交媒體的變革,由facebook到TikTok(抖音),Instagram似乎是分水嶺。
Case:1
健吾
//單靠網絡賺錢不實在
網上活躍年資:13年
履歷:
2007年fb:轉發熱話
2010年Ig:輕鬆內容
2018年Patreon:記錄飲食
健吾花了13年時間經營fb專頁,至今已累積近26萬人讚好。他在2018年決定增設Patreon帳戶,現時每月近1400人訂閱,分為5、10、100美元收費,雖然不便透露確實收入,但他說:「雖然不是個個都會付10美元,但收入已經可以支持到我唔使蝕錢去旅行和食嘢,當然都只是坐經濟艙啦。」
當人人都以靚相作招徠,他卻反其道而行,自言是利用「反常識」美學標準:求真。在找尋食店的時候,他偏愛店舖細小、不太想被拍攝影片或做宣傳的食店,令其他電視飲食節目較難抄襲,都相信是成功之道之一。
雖然,Patreon訂閱和fb營銷等網上相關收入已佔健吾每月收入約四五成,但他仍然從事電台主持和教書等工作,因為自覺網上世界話變就變,所以不能單靠網上賺錢,「不是網上收入浮動的問題咁簡單,而是網絡好不實在,YouTube話停你就可以停你,可以無晒所有影片」。
在網絡打滾13年,健吾見到社交平台最大的內容變化,是以前人們對賣廣告的抗拒沒那麼高,但自從本地社運趨向激烈後,大家一聽到和自己政見不太脗合的內容時,接受程度低好多。
Case:2
渾水
//網上賣字月入五位數
網上活躍年資:7年
履歷:
2014年fb:亂噏廿四
2018年Patreon:金融經濟精神食糧
2020年Fortune Insight Prime:較多上市公司分析
90後財經專欄作家渾水在2013年透過網媒《輔仁媒體》開始網上寫作,fb專頁累積10萬讚好。他覺得香港網民現在願意付更多錢收看深度內容,因為Netflix與本地報章漸漸收費,令網民開始習慣收費模式。「現在大家開始相信文字是有價,以前是take it for granted,廣告找媒體,媒體再找人寫稿。現在調番轉是鍾意個人,多過鍾意媒體本身,鍾意個人就畀錢個人囉,有這個改變囉。」
他現在每周固定在Fortune Insight Prime和Patreon刊文,兩者分別每月收費600港元和12美元,兩個平台合共約四五百訂戶。雖然有投資和幫公司做顧問,但他說其實單靠網上賣字,每月都有五位數收入,基本都夠交租。
他說Patreon對於財金界人士的不便,在於不可以直接寫「冧巴」,即推介股票。「因為你直接收第三方的錢,然後直接講個number,有可能會中《證券及期貨條例》第4類受規管活動。如果證監要捉你,係可以捉你。」所以他在Patreon主要多寫內幕消息,而由於Fortune Insight有傳統註冊媒體登記,因此不受此限。
Case:3
王陽翎(于非)
//勤力拍片夠做中產
網上活躍年資:7個月*
履歷:
2019年9月YouTube:時事評論
今年3月Patreon:有影片純聲音版
*未計網台主持人身分,只計算獨立開台時間
透過社交媒體能賺到幾多錢?于非說其實有數得計,如果一個YouTuber每個月上載15條影片、每條有5萬至7萬次點擊率,每月收入是足夠在香港過中產生活兼供樓。但在YouTube發生「黃標」事件之後,他的收入大減七成至八成。
於是,他和一班YouTuber在3月時齊齊過檔Patreon,而現時Patreon收入已能彌補黃標事件損失的一半。與其他創作者不同,他沒有額外為Patreon拍攝新影片,「現在疫情和政治仍然好嚴峻,影片都是希望愈多人睇到愈好」。但他有特別將YouTube的影片純錄音版放在Patreon,原來好受訂戶歡迎,因為好多人都介意手機用電量和數據用量。
他感覺到自從去年反修例運動之後,網上觀眾的口味有極大變化,以前主流熱門影片都是偏向悠閒,但現在無人能夠不理會政治,「甚至有個家庭主婦留言說以前只睇韓劇或生活影片,現在看政治影片的時間多過韓劇」。
Case:4
周庭
//今年仍未有收入
網上活躍年資:兩個月
履歷:
今年2月YouTube:開箱影片、遊戲影片
今年3月Patreon:日常生活相片與文字
雖然周庭好早就有齊fb、Ig和Twitter,但在兩個月前才真正將網上內容創造者(content creator)視為職業。她表示早在反修例運動之前就想成為YouTuber,而真正推動她落實的契機是去年12月讀完書,加上區諾軒失去議席,令原是兼職政策研究員的她同時失業。
短短兩個幾月,她的YouTube頻道已有16萬訂閱,成績算相當不錯。奈何發生YouTube「黃標」事件,為了可以無審查地暢所欲言和穩定收入來源,周庭在上月開設了Patreon帳戶。她說自己仍然是初哥,「不論YouTube和Patreon都未收到錢,簡單講我2020年是未有收入的」。
對於有人質疑她是利用政治光環上位,她就認為:「如果想紅的話,在香港參與政治絕對不是一條好的路。」因為參與政治會被打壓、會被拘捕,而且她現在做YouTuber,亦因為政治的身分,可能令好多公司和廣告卻步。「如果一早想紅,不應該參與政治囉。所以我就不是為了想紅這個原因去參與,而是當初有一些理念,亦因為有好多不公的政策才去參與囉。」而她強調在未來即使是個YouTuber,亦不會減少參與政治。
……………………………
內容出眾 才有人付費?
Patreon是2013年美國成立的網上平台,主要讓網上內容創作者擺放作品,包括音樂、MV、漫畫等,訂戶可以每月付費觀看他們的作品,Patreon會抽取創作者約5%收入。至今全球有15萬活躍創作者,Patreon指約四成是美國以外用戶。
究竟大家接受網上內容要收費未?馮應謙指年初曾在美國居住數月,仍然感覺Patreon是好小眾的程式。他認為平台的營運模式不可行,除非內容非常出眾,「以音樂類型平台為例,這種訂閱模式,美國的音樂平台已經有Spotify、SoundCloud,除非offer給人們真的好alternative的東西,例如有一個專做indie音樂平台的,否則我理解不到為何有人會願意付費」。
意義不止收入 還有關係
但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人文及法律學院講師鄧肇恒就相信,Patreon存在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為創作人帶來多少收入,更有趣的是一種類似宗教膜拜,讓創作者和支持者有更緊密關係,「Spotify和Apple Music就像你進去連鎖餐廳任食,但Patreon是你更重視個人口味地叫碟頭飯,是一種更直接的關係」。
據鄧肇恒觀察,社交媒體朝着視覺轉向,由早期以文字為主的博客,走向更視覺化的Ig和抖音,倚重於個人口才和個人魅力。要在Patreon中突圍而出,他相信要視乎是什麼內容,政治評論內容依靠觀點與口才,而音樂類則需要獨特與原創性,而KOL誕生的成功關鍵在於鮮明的風格,才不致被洪流埋沒。
美學不同 Ig屬轉捩點
馮應謙近來從美國大學生口中得知,雖然他們仍主要玩YouTube,但同一時間,他們的弟妹已經棄用,轉投TikTok。「就等於上一代人睇報紙唔睇網上,是不同世代的自然分割。」
他相信這不止是內容上的問題,更包括美學上的問題,「以前YouTube大部分覺得好看的,是在說一個好好的故事和內容,或者拍一個好靚的MV,但你看現在抖音,從美學上都無內涵的,好low-end都做到,反映新一代青少年的美學觀點都不同囉。所以佢哋覺得好睇㗎,我哋覺得唔好睇咋嘛」。他覺得轉捩點是Ig,因為Ig的新一代就是抖音,「Ig你只是看好固定的好短的影片,而TikTok是好短的同時more interactive,而且容許更多社交互動,例如模仿一個人跳舞」。
賣點靠「分眾」 非高質素
不過,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對此不表認同,他認為除了當紅的KOL,網絡社交平台一直以來都有不以高質素為賣點的紅人,因為網上媒體的特點就是「longtail」。長尾(The Long Tail)意指,只要量大,非主流的商品總銷量都能夠超過主流商品,理論是由《連線》雜誌主編Chris Anderson在2004年提出。
傅景華相信這一種分眾的特性,代表社交媒體有好多種可能,「又如好多網絡電台只有一支cam,無乜佈景,但你都會看,因為buy他的觀點。即使是好niche的頻道,不需要好高質內容,但會有一班忠實的群體,這就是網上世界」。
文 // 彭麗芳
圖 // 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