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6-星期日文學‧馬丁‧昆普 × 甄拔濤:無處可逃唯有破壞——劇場是劇場的一切可能性
星期日文學‧馬丁‧昆普 × 甄拔濤:無處可逃唯有破壞——劇場是劇場的一切可能性
2020年4月26日星期日
甄拔濤多年前讀過《幹掉她》(Attempts on Her Life)後,開始對馬丁.昆普的作品着迷,認為「自由」是昆普的一大創作特色。(曾憲宗攝)
【明報專訊】編按:每月最後的周日有「嚦咕嚦咕戲劇談」,嚦咕嚦咕是麻雀術語,日文二個二個(ニコニコ)諧音,本版會請來一位本地戲劇翹楚,漫談一位著名劇作家的萬鈞劇力。今期有身兼劇場編劇、導演、作家和大學講師的「再構造劇場」藝術總監甄拔濤,講講英國當代劇作家Martin Crimp。雖然本人否認,但Crimp時被評論者視為「直面劇場」的重要成員,他在劇作運用的語言別具特色,常常避免點明說話人的身分,因此劇場觀眾總要集中精神,大腦持續運作,觀察和思考劇中角色的關係和劇情發展。
馬丁.昆普(Martin Crimp)的劇作,人們總是可以在其中看見他破壞的欲望;有評論不滿他的劇本總是無法給出答案,也有人直言他的劇作讓觀眾在觀劇後比入場前更難受。甄拔濤認為,虛無不是犬儒,的而且確昆普在其劇作中不願意給觀眾留下一絲安慰,但在這個人人都曾經想要逃跑的時代,或許沒有什麼空間比劇場更好地盛載與分享虛無的生存狀態。
發現劇場 說故事的容器
甄拔濤認識昆普,是因為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讀劇沙龍。十年前,甄拔濤和前進進是合作伙伴,當時前進進挑選了《幹掉她》(Attempts on Her Life)作為其中一份讀劇文本,由此甄拔濤發現了昆普的作品:「嘩,這麼好看,那種驚艷的程度是——」由此他回溯自己中學開始的閱讀生涯:「中學時我喜歡看書和電影,不太認識劇場,當時我覺得劇場是舞台上的TVB,覺得沒有什麼好看,反而電影有很多『新的東西』。上了大學,我修讀英國文學,讀到《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發現,嘩,原來一個文本是可以這樣寫的,昆普的《幹掉她》也是同一種感覺。」《等待果陀》是荒誕劇場的代表作,甄拔濤大學畢業後讀得最多的就是荒誕劇,苦無更新的劇本之際遇上了昆普,才發覺自己「錯過」了這麼多好劇本。
《幹掉她》寫於一九九七年,是昆普公認的代表作,有超過二十個語言的翻譯版本。甄拔濤在十年後接觸這部作品,覺得它和荒誕劇場的「路數」最相似。「昆普本身很受荒誕劇場影響,他翻譯過不少荒誕劇文本,而他的創作之路跟《等待果陀》的作者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很相似,他們也是小說家,大學本科也與英文文學相關。」不同的是,昆普作為後來者,如何以新劇本回應荒誕劇場。「荒誕劇的特色是,他會選擇一個奇怪的空間,例如《等待果陀》發生在荒野,再有各種戲劇行動,但昆普的作品並不限於某個空間,《幹掉她》總共有十七場,十七場也沒有指明空間,反而把『空間』留給了導演和觀眾……例如著名導演凱蒂.米契爾(Katie Mitchell),將這劇本演繹成一個電視節目,參演者不局限於劇場演員,有樂隊,好像也有脫口秀主持,劇本可演繹的空間是很闊的。貝克特在遺囑寫明他的作品不可以更改,昆普卻放手讓人去演繹。」
荒誕劇出現時是一個嶄新的書寫,五十年後這些個形式不再新穎,好的劇作家會尋找新的書寫方式。「正如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英國著名導演)所言,你做什麼劇場也可以,就是不可以做僵化的劇場(deadly theatre),劇場應該是有活力的形式。」再談昆普:「他覺得寫《幹掉她》很快樂。我又明白,因為他很自由。作家創作的時候總是會思考,怎樣才有最自由的發揮空間呢?如何讓自己在那個書寫的形式中感到自由自在?所以他的意思是,他終於可以從寫實主義的人物情節及荒誕劇的限制中『鬆綁』。或者創作人總是會思考用什麼容器去說故事,對於昆普來說,他就找到一個自由的容器了。」
一人一句話
幹掉她
《幹掉她》不只沒有指定的空間,也沒有指定的人物和演員數目。只在全劇本的開首寫了一個舞台指示:「這個戲劇的演員組成結構應該與世界的組成結構相同(This is a piece for a company of actors whose composition should reflec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world beyond theatre)。」故事的女主角名叫Anne,但從來沒有在劇中出現過,劇中所記錄的都是別人對她評頭品足的話語,這份劇本沒有明確規定情景、人物、行動這些傳統的戲劇元素,為的就是表達在後現代世界中,當事人總是故事中的她者這樣的狀態,獨特的個體由不同人瑣碎的話語拼湊而成,這些片段式描述淹沒了當事人本身。其中一場「世界恐怖主義TM之威脅」,眾人七嘴八舌地形容發動恐怖襲擊的Anne,說話的人可能是警察,可能是三八,可能是記者,也可以是Anne的親友,但沒有人能夠重組當事人的故事,或更甚者,真相。
甄拔濤把這種書寫方式命名為敘事體(collective narrative),有人認為這種敘事手法參考了希臘悲劇的歌詠隊(chorus),但整個劇本只有敘事體這種方式,在現代劇場是新穎的,「編劇因為喜歡語言,所以寫文本,昆普找到自由的容器讓語言通過,他在其中所做的就是處理語言的質感和節奏,這就是敘事的自由」。再進一步,甄拔濤談到劇場的自由。「劇場是做更少,但做了更多,需要觀眾運用想像力參與其中……觀眾需要以人物及他們的行動去建構那個情景的空間。」十年前甄拔濤與前進進合作期間,在香港劇場推動新文本運動,當時他們為新文本定下四個特色:新的書寫方式、回應社會議題、去空間化、去人物化,這四個特色都指向劇本的去情景化(decontextualise);然而當導演和演員處理劇本時,卻需要把劇本情景化(contextualise),這個過程中的選擇就成為他們的自由。
甄拔濤形容《幹掉她》是昆普對後現代(postmodern)的憤怒與不滿的百科全書。例如在恐怖主義那場,他在恐怖主義一詞後面加上商標的符號,昆普當時已洞悉了資本主義無遠弗屆,甚至收編了恐怖主義,「現在伊斯蘭國(ISIS)已經變成了商標,他們會考慮我要在什麼地方製造最大的恐懼以達至我的目標,也有僱人在媒體上做『打手』。明明恐怖主義應該挑戰資本主義,最後變成資本主義的一部分」。這個劇本寫於一九九七年,當時距離九一一還有四年,也讓人驚訝昆普的前瞻性。
家庭和劇場 傳統的內爆
除此之外昆普也經常在劇作中探討中產白人家庭的生活,例如在《幹掉她》中就有兩幕以父母的角度討論成為恐怖分子的女兒。三年後,二○○○年寫成的《鄉下》(The Country),便以甄拔濤稱為「傳統的內爆」此書寫方式,進一步探討現代家庭生活這主題,這個方式很大程度受歐陸哲學中的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影響。
甄拔濤認為《鄉下》是昆普第一次,以劇作完整地回應破裂的婚姻。故事講述一對夫妻從城市搬到郊外生活,某天身為醫生的男主角把一名昏迷的女子帶回家中,並與女主角即其妻子爭吵,這女子是男主角的出軌對象,而男主角為了找她,間接使其病人失救致死。劇作中有很多荒誕的場面,例如明明女子在旁邊的沙發睡覺,男女主角卻在她旁邊吵架;又或者她們為了逃避婚姻及家庭問題而從城市逃到郊外,卻也找不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全劇最震撼的地方在於最後長達四頁的獨白,時間線是在兩人吵架的兩個月後,男主角為女主角慶祝生日並送上鞋子,女主角卻告訴他自己前幾天去了女子昏迷的地方,「這段我一直記在腦袋裏……老婆行到山頭,晚上,發現了一張石櫈,那張石櫈跟她的身體形狀很相似,她坐下之後動彈不得,那個石頭好像在『吞食』她的心。最後一句是:『我怎可在餘生扮愛情仍在?』(What if I have to spend the rest of my life simulating love?)這句說話狠狠地打在我心裏頭」。這個詭異的過程並非以演繹的方法出現,而是由女主角用說話交代,甄拔濤形容這是昆普的語言魅力——「好的藝術家(artist)總是冷酷(cruel)的。昆普很成功地用語言營造了那份冷酷感(cruelty)。」
昆普這份劇作的書寫形式,甄拔濤以傳統的內爆命名,表面上昆普看似回歸傳統的寫作形式,這份劇本共有五幕,而人物在客廳中對話,當觀眾期待劇情如傳統故事般在對話中揭示人物的過去,昆普卻另闢蹊踁。「解構主義不是你看見一棟建築物然後破壞他,而是你走進建築物之中,敲擊裏面的牆壁,看哪一塊牆壁最弱,再把它敲碎,讓建築物從內部崩塌(collapse)。昆普就是進入了客廳戲劇(living room drama)的結構再摧毁它,客廳戲劇不會有最後那段獨白,寫實主義(realism)的戲劇也會有因果關係,但昆普是不會解釋某些東西的,例如跟男主角出軌的女子下落不明,就像憑空消失了一樣,這些都不符合寫實主義的規則。」昆普破壞的到底是什麼呢?「如果要說明的話,應該是邏輯這牆壁吧,他覺得人生有些事就是不能解釋的,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無得解』,可能無緣無故出現一場大災難,殺你一個措手不及,就像我們現在的狀態。」大概於昆普而言,現代家庭生活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閱讀他的作品就似走入其中看傳統的世界禮崩樂壞。
後現代的不滿 語言的可能性
以荒誕的形式描寫荒誕的家庭,昆普其實是用荒誕的劇場盛載荒誕的人生。「這也是看世界的一種方法,很後現代的;昆普就覺得,世界是去中心、非線性的。」新文本的劇作家,例如二月介紹的莎拉‧肯恩(Sarah Kane),三月介紹的卡瑞‧邱琪兒(Caryl Churchill),大概都有這樣的傾向。「也有人將之稱作後戲劇文本(post-dramatic text),簡單而言劇本不再像從前一樣追求戲劇衝突、戲劇元素,而是『你做什麼也可以』,這和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一樣的。」新文本劇作家有幾個共同點。第一,大多都是左翼,針對保守主義及新自由主義傳統;第二,堅持批判及不願意妥協的傳統;第三,都曾受人批評,也因為他們的劇作對世界的批評是尖酸刻薄,保守的觀眾會覺得這些劇作是摑了他們一巴,逼迫他們反思現代生活。然而這樣的視角讓這些劇作家的作品具前瞻性,因為他們對社會有深刻的觀察。
昆普其中一份作品,二○一二年尾上演的《活在快樂共和國》(In the Republic of Happiness),以聖誕音樂劇自居,但昆普的劇作當然不會是《胡桃夾子》那種類型。這齣三幕劇由第一幕「摧毁家庭」(Destruction of the family),一家人在客廳享用聖誕午餐開始,眾人針鋒相對,餐桌上甚至出現阿嫲幫阿爺買「鹹書」這樣的話題。第二幕分為五場(act),分別指五個當代社會的自由:一、寫我人生劇本的自由(The freedom to write the script of my own life);二、打開我雙腿的自由(非關政治)(The freedom to separate my legs(It's nothing political));三、體驗恐怖創傷的自由(The freedom to experience horrid trauma);四、把所有留在身後繼續前行的自由(The freedom to put it all behind me and move on);五、看來很好及長命百歲的自由(The freedom to look good and live for ever)。以書寫形式而言,此劇是敘事體和傳統內爆兩者的混合試驗,第一幕是客廳戲劇的內爆形式,眾人在餐桌上辯論卻沒有交代眾人關係前因後果,第二幕是敘事體,眾角色以唱歌帶出現代人自我中心的文化這個主題。一如既往有評論指看昆普的作品,看完比看之前更難受。甄拔濤明言這是昆普的新嘗試,但結構相對鬆散,而昆普的新作也未再回到這個試驗中。然而從內容可見同樣討論家庭倫理,昆普堅持以家庭回應更大的社會議題。
甄拔濤覺得昆普的左翼批判角度也是在回應自己的生存狀態。「有些人會挑戰昆普,覺得他(的態度)很虛無,不知道他相信什麼,只要你較常看他的劇本你也會有這樣的疑問,你除了堅持批判之外,還堅持什麼呢?有什麼他覺得很重要很有價值的呢?的而且確比較這麼多劇作家,即使是與莎拉‧肯恩比較,昆普也沒有令你安慰的地方……他不給你任何喘氣的空間,逼你面對現實,不可以別過面……他總是想要破壞一些東西,也不知道他的破壞慾從何而來,但他就是要破壞一切,也是因為他什麼也不相信。」但話說回來,甄拔濤認為虛無不是犬儒:「虛無是沒有問題的,誰知這個世界『拆』到最後不是虛無呢?」
啟蒙之外,昆普也讓甄拔濤和後來在英國修讀編劇課程的老師結緣,他們兩人在題為「處理馬丁‧昆普」(Dealing with Martin Crimp)的戲劇研討會中認識。及後甄拔濤創作自己的「新文本」時,也曾臨摹昆普的書寫方式,在他的方式特別是敘事體之中,也有釋放和自由的感覺,「對於寫作的人而言,很高興能夠找到這樣的載體」。那時候甄拔濤改編了《西夏旅館》,當中也用上敘事體的書寫方式,之後的原創作品《灼眼的白晨》也有集體敘事的部分,帶着一些昆普的影子。
現在的甄拔濤對於回到敘事體的書寫形式不再感興趣,但昆普的劇作無論內容和形式,也成為了他創作中重要的養分,特別是昆普語言的運用(articulation)。《鄉下》的石櫈是一例,而在他創作的歌劇《愛和暴力的課堂》(Lessons in Love and Violence)有這樣的一幕,皇帝的臣下突然翻面並唱:「對,我是人類剃刀:小心否則我會割斷你的喉嚨。(Yes I'm a human razor: take care or I'll cut your throat.)」昆普的語言也像剃刀,鋒利、尖銳、不妥協,就像人際關係,和平是假象,撕裂才是真象。總括而言,「劇場的思辯性和文學性是特別強的……甚至只有劇場才能盛載如此鋒利的語言」。
劇場的自由
「有人說,昆普的文本是他在腦海的自我對話。《幹掉她》就是他腦內的思辯。或者這樣說,編劇就是在創造一個世界,然後把這世界『丟』出來……其實他是很坦白的。」明白的人,就會明白他的坦白。
劇場像是一個桃花源,細小而隱蔽,有着很多的可能性。就如透過劇場的語言,人在其中得以「鬆綁」,正是甄拔濤認為昆普對自己最大的影響——「不要假設劇場的語言是什麼,劇場的語言是語言的一切可能性。」他又補充,「沒有什麼比新文本更好,因為它讓我自由(set me free)」。疫情於世界各地爆發,時局紛亂,人想要逃卻無處可逃,劇場,或藝術應該如何回應?更甚者是劇場與其他媒介不同,需要人們聚集,需要人們身體的在場。訪問來到最後,甄拔濤與筆者談到劇場獨有的共鳴感,他擱下這樣的一句,「讓我們都不孤獨」。
文//胡筱雯
圖//曾憲宗
編輯//關曉陽
電郵// literature@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2020年4月26日星期日
甄拔濤多年前讀過《幹掉她》(Attempts on Her Life)後,開始對馬丁.昆普的作品着迷,認為「自由」是昆普的一大創作特色。(曾憲宗攝)
【明報專訊】編按:每月最後的周日有「嚦咕嚦咕戲劇談」,嚦咕嚦咕是麻雀術語,日文二個二個(ニコニコ)諧音,本版會請來一位本地戲劇翹楚,漫談一位著名劇作家的萬鈞劇力。今期有身兼劇場編劇、導演、作家和大學講師的「再構造劇場」藝術總監甄拔濤,講講英國當代劇作家Martin Crimp。雖然本人否認,但Crimp時被評論者視為「直面劇場」的重要成員,他在劇作運用的語言別具特色,常常避免點明說話人的身分,因此劇場觀眾總要集中精神,大腦持續運作,觀察和思考劇中角色的關係和劇情發展。
馬丁.昆普(Martin Crimp)的劇作,人們總是可以在其中看見他破壞的欲望;有評論不滿他的劇本總是無法給出答案,也有人直言他的劇作讓觀眾在觀劇後比入場前更難受。甄拔濤認為,虛無不是犬儒,的而且確昆普在其劇作中不願意給觀眾留下一絲安慰,但在這個人人都曾經想要逃跑的時代,或許沒有什麼空間比劇場更好地盛載與分享虛無的生存狀態。
發現劇場 說故事的容器
甄拔濤認識昆普,是因為前進進戲劇工作坊的讀劇沙龍。十年前,甄拔濤和前進進是合作伙伴,當時前進進挑選了《幹掉她》(Attempts on Her Life)作為其中一份讀劇文本,由此甄拔濤發現了昆普的作品:「嘩,這麼好看,那種驚艷的程度是——」由此他回溯自己中學開始的閱讀生涯:「中學時我喜歡看書和電影,不太認識劇場,當時我覺得劇場是舞台上的TVB,覺得沒有什麼好看,反而電影有很多『新的東西』。上了大學,我修讀英國文學,讀到《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發現,嘩,原來一個文本是可以這樣寫的,昆普的《幹掉她》也是同一種感覺。」《等待果陀》是荒誕劇場的代表作,甄拔濤大學畢業後讀得最多的就是荒誕劇,苦無更新的劇本之際遇上了昆普,才發覺自己「錯過」了這麼多好劇本。
《幹掉她》寫於一九九七年,是昆普公認的代表作,有超過二十個語言的翻譯版本。甄拔濤在十年後接觸這部作品,覺得它和荒誕劇場的「路數」最相似。「昆普本身很受荒誕劇場影響,他翻譯過不少荒誕劇文本,而他的創作之路跟《等待果陀》的作者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很相似,他們也是小說家,大學本科也與英文文學相關。」不同的是,昆普作為後來者,如何以新劇本回應荒誕劇場。「荒誕劇的特色是,他會選擇一個奇怪的空間,例如《等待果陀》發生在荒野,再有各種戲劇行動,但昆普的作品並不限於某個空間,《幹掉她》總共有十七場,十七場也沒有指明空間,反而把『空間』留給了導演和觀眾……例如著名導演凱蒂.米契爾(Katie Mitchell),將這劇本演繹成一個電視節目,參演者不局限於劇場演員,有樂隊,好像也有脫口秀主持,劇本可演繹的空間是很闊的。貝克特在遺囑寫明他的作品不可以更改,昆普卻放手讓人去演繹。」
荒誕劇出現時是一個嶄新的書寫,五十年後這些個形式不再新穎,好的劇作家會尋找新的書寫方式。「正如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英國著名導演)所言,你做什麼劇場也可以,就是不可以做僵化的劇場(deadly theatre),劇場應該是有活力的形式。」再談昆普:「他覺得寫《幹掉她》很快樂。我又明白,因為他很自由。作家創作的時候總是會思考,怎樣才有最自由的發揮空間呢?如何讓自己在那個書寫的形式中感到自由自在?所以他的意思是,他終於可以從寫實主義的人物情節及荒誕劇的限制中『鬆綁』。或者創作人總是會思考用什麼容器去說故事,對於昆普來說,他就找到一個自由的容器了。」
一人一句話
幹掉她
《幹掉她》不只沒有指定的空間,也沒有指定的人物和演員數目。只在全劇本的開首寫了一個舞台指示:「這個戲劇的演員組成結構應該與世界的組成結構相同(This is a piece for a company of actors whose composition should reflect the composition of the world beyond theatre)。」故事的女主角名叫Anne,但從來沒有在劇中出現過,劇中所記錄的都是別人對她評頭品足的話語,這份劇本沒有明確規定情景、人物、行動這些傳統的戲劇元素,為的就是表達在後現代世界中,當事人總是故事中的她者這樣的狀態,獨特的個體由不同人瑣碎的話語拼湊而成,這些片段式描述淹沒了當事人本身。其中一場「世界恐怖主義TM之威脅」,眾人七嘴八舌地形容發動恐怖襲擊的Anne,說話的人可能是警察,可能是三八,可能是記者,也可以是Anne的親友,但沒有人能夠重組當事人的故事,或更甚者,真相。
甄拔濤把這種書寫方式命名為敘事體(collective narrative),有人認為這種敘事手法參考了希臘悲劇的歌詠隊(chorus),但整個劇本只有敘事體這種方式,在現代劇場是新穎的,「編劇因為喜歡語言,所以寫文本,昆普找到自由的容器讓語言通過,他在其中所做的就是處理語言的質感和節奏,這就是敘事的自由」。再進一步,甄拔濤談到劇場的自由。「劇場是做更少,但做了更多,需要觀眾運用想像力參與其中……觀眾需要以人物及他們的行動去建構那個情景的空間。」十年前甄拔濤與前進進合作期間,在香港劇場推動新文本運動,當時他們為新文本定下四個特色:新的書寫方式、回應社會議題、去空間化、去人物化,這四個特色都指向劇本的去情景化(decontextualise);然而當導演和演員處理劇本時,卻需要把劇本情景化(contextualise),這個過程中的選擇就成為他們的自由。
甄拔濤形容《幹掉她》是昆普對後現代(postmodern)的憤怒與不滿的百科全書。例如在恐怖主義那場,他在恐怖主義一詞後面加上商標的符號,昆普當時已洞悉了資本主義無遠弗屆,甚至收編了恐怖主義,「現在伊斯蘭國(ISIS)已經變成了商標,他們會考慮我要在什麼地方製造最大的恐懼以達至我的目標,也有僱人在媒體上做『打手』。明明恐怖主義應該挑戰資本主義,最後變成資本主義的一部分」。這個劇本寫於一九九七年,當時距離九一一還有四年,也讓人驚訝昆普的前瞻性。
家庭和劇場 傳統的內爆
除此之外昆普也經常在劇作中探討中產白人家庭的生活,例如在《幹掉她》中就有兩幕以父母的角度討論成為恐怖分子的女兒。三年後,二○○○年寫成的《鄉下》(The Country),便以甄拔濤稱為「傳統的內爆」此書寫方式,進一步探討現代家庭生活這主題,這個方式很大程度受歐陸哲學中的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影響。
甄拔濤認為《鄉下》是昆普第一次,以劇作完整地回應破裂的婚姻。故事講述一對夫妻從城市搬到郊外生活,某天身為醫生的男主角把一名昏迷的女子帶回家中,並與女主角即其妻子爭吵,這女子是男主角的出軌對象,而男主角為了找她,間接使其病人失救致死。劇作中有很多荒誕的場面,例如明明女子在旁邊的沙發睡覺,男女主角卻在她旁邊吵架;又或者她們為了逃避婚姻及家庭問題而從城市逃到郊外,卻也找不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全劇最震撼的地方在於最後長達四頁的獨白,時間線是在兩人吵架的兩個月後,男主角為女主角慶祝生日並送上鞋子,女主角卻告訴他自己前幾天去了女子昏迷的地方,「這段我一直記在腦袋裏……老婆行到山頭,晚上,發現了一張石櫈,那張石櫈跟她的身體形狀很相似,她坐下之後動彈不得,那個石頭好像在『吞食』她的心。最後一句是:『我怎可在餘生扮愛情仍在?』(What if I have to spend the rest of my life simulating love?)這句說話狠狠地打在我心裏頭」。這個詭異的過程並非以演繹的方法出現,而是由女主角用說話交代,甄拔濤形容這是昆普的語言魅力——「好的藝術家(artist)總是冷酷(cruel)的。昆普很成功地用語言營造了那份冷酷感(cruelty)。」
昆普這份劇作的書寫形式,甄拔濤以傳統的內爆命名,表面上昆普看似回歸傳統的寫作形式,這份劇本共有五幕,而人物在客廳中對話,當觀眾期待劇情如傳統故事般在對話中揭示人物的過去,昆普卻另闢蹊踁。「解構主義不是你看見一棟建築物然後破壞他,而是你走進建築物之中,敲擊裏面的牆壁,看哪一塊牆壁最弱,再把它敲碎,讓建築物從內部崩塌(collapse)。昆普就是進入了客廳戲劇(living room drama)的結構再摧毁它,客廳戲劇不會有最後那段獨白,寫實主義(realism)的戲劇也會有因果關係,但昆普是不會解釋某些東西的,例如跟男主角出軌的女子下落不明,就像憑空消失了一樣,這些都不符合寫實主義的規則。」昆普破壞的到底是什麼呢?「如果要說明的話,應該是邏輯這牆壁吧,他覺得人生有些事就是不能解釋的,我們的生活就是這樣,『無得解』,可能無緣無故出現一場大災難,殺你一個措手不及,就像我們現在的狀態。」大概於昆普而言,現代家庭生活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閱讀他的作品就似走入其中看傳統的世界禮崩樂壞。
後現代的不滿 語言的可能性
以荒誕的形式描寫荒誕的家庭,昆普其實是用荒誕的劇場盛載荒誕的人生。「這也是看世界的一種方法,很後現代的;昆普就覺得,世界是去中心、非線性的。」新文本的劇作家,例如二月介紹的莎拉‧肯恩(Sarah Kane),三月介紹的卡瑞‧邱琪兒(Caryl Churchill),大概都有這樣的傾向。「也有人將之稱作後戲劇文本(post-dramatic text),簡單而言劇本不再像從前一樣追求戲劇衝突、戲劇元素,而是『你做什麼也可以』,這和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一樣的。」新文本劇作家有幾個共同點。第一,大多都是左翼,針對保守主義及新自由主義傳統;第二,堅持批判及不願意妥協的傳統;第三,都曾受人批評,也因為他們的劇作對世界的批評是尖酸刻薄,保守的觀眾會覺得這些劇作是摑了他們一巴,逼迫他們反思現代生活。然而這樣的視角讓這些劇作家的作品具前瞻性,因為他們對社會有深刻的觀察。
昆普其中一份作品,二○一二年尾上演的《活在快樂共和國》(In the Republic of Happiness),以聖誕音樂劇自居,但昆普的劇作當然不會是《胡桃夾子》那種類型。這齣三幕劇由第一幕「摧毁家庭」(Destruction of the family),一家人在客廳享用聖誕午餐開始,眾人針鋒相對,餐桌上甚至出現阿嫲幫阿爺買「鹹書」這樣的話題。第二幕分為五場(act),分別指五個當代社會的自由:一、寫我人生劇本的自由(The freedom to write the script of my own life);二、打開我雙腿的自由(非關政治)(The freedom to separate my legs(It's nothing political));三、體驗恐怖創傷的自由(The freedom to experience horrid trauma);四、把所有留在身後繼續前行的自由(The freedom to put it all behind me and move on);五、看來很好及長命百歲的自由(The freedom to look good and live for ever)。以書寫形式而言,此劇是敘事體和傳統內爆兩者的混合試驗,第一幕是客廳戲劇的內爆形式,眾人在餐桌上辯論卻沒有交代眾人關係前因後果,第二幕是敘事體,眾角色以唱歌帶出現代人自我中心的文化這個主題。一如既往有評論指看昆普的作品,看完比看之前更難受。甄拔濤明言這是昆普的新嘗試,但結構相對鬆散,而昆普的新作也未再回到這個試驗中。然而從內容可見同樣討論家庭倫理,昆普堅持以家庭回應更大的社會議題。
甄拔濤覺得昆普的左翼批判角度也是在回應自己的生存狀態。「有些人會挑戰昆普,覺得他(的態度)很虛無,不知道他相信什麼,只要你較常看他的劇本你也會有這樣的疑問,你除了堅持批判之外,還堅持什麼呢?有什麼他覺得很重要很有價值的呢?的而且確比較這麼多劇作家,即使是與莎拉‧肯恩比較,昆普也沒有令你安慰的地方……他不給你任何喘氣的空間,逼你面對現實,不可以別過面……他總是想要破壞一些東西,也不知道他的破壞慾從何而來,但他就是要破壞一切,也是因為他什麼也不相信。」但話說回來,甄拔濤認為虛無不是犬儒:「虛無是沒有問題的,誰知這個世界『拆』到最後不是虛無呢?」
啟蒙之外,昆普也讓甄拔濤和後來在英國修讀編劇課程的老師結緣,他們兩人在題為「處理馬丁‧昆普」(Dealing with Martin Crimp)的戲劇研討會中認識。及後甄拔濤創作自己的「新文本」時,也曾臨摹昆普的書寫方式,在他的方式特別是敘事體之中,也有釋放和自由的感覺,「對於寫作的人而言,很高興能夠找到這樣的載體」。那時候甄拔濤改編了《西夏旅館》,當中也用上敘事體的書寫方式,之後的原創作品《灼眼的白晨》也有集體敘事的部分,帶着一些昆普的影子。
現在的甄拔濤對於回到敘事體的書寫形式不再感興趣,但昆普的劇作無論內容和形式,也成為了他創作中重要的養分,特別是昆普語言的運用(articulation)。《鄉下》的石櫈是一例,而在他創作的歌劇《愛和暴力的課堂》(Lessons in Love and Violence)有這樣的一幕,皇帝的臣下突然翻面並唱:「對,我是人類剃刀:小心否則我會割斷你的喉嚨。(Yes I'm a human razor: take care or I'll cut your throat.)」昆普的語言也像剃刀,鋒利、尖銳、不妥協,就像人際關係,和平是假象,撕裂才是真象。總括而言,「劇場的思辯性和文學性是特別強的……甚至只有劇場才能盛載如此鋒利的語言」。
劇場的自由
「有人說,昆普的文本是他在腦海的自我對話。《幹掉她》就是他腦內的思辯。或者這樣說,編劇就是在創造一個世界,然後把這世界『丟』出來……其實他是很坦白的。」明白的人,就會明白他的坦白。
劇場像是一個桃花源,細小而隱蔽,有着很多的可能性。就如透過劇場的語言,人在其中得以「鬆綁」,正是甄拔濤認為昆普對自己最大的影響——「不要假設劇場的語言是什麼,劇場的語言是語言的一切可能性。」他又補充,「沒有什麼比新文本更好,因為它讓我自由(set me free)」。疫情於世界各地爆發,時局紛亂,人想要逃卻無處可逃,劇場,或藝術應該如何回應?更甚者是劇場與其他媒介不同,需要人們聚集,需要人們身體的在場。訪問來到最後,甄拔濤與筆者談到劇場獨有的共鳴感,他擱下這樣的一句,「讓我們都不孤獨」。
文//胡筱雯
圖//曾憲宗
編輯//關曉陽
電郵// literature@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