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7-生活達人:橋底義診撈底,醫治不被看見的人

生活達人:橋底義診撈底,醫治不被看見的人
23:01 27/12/2015


補網達人李家麟(圖/鄧宗弘)

李家麟(左,黑白橫間衣者)

每逢周四,與幾個義工到深水埗天橋底義診。(圖/鄧宗弘)

流動醫療車,主要用來放物資,猶如一個流動藥房。(圖/鄧宗弘)

李家麟想做的是打造一個義診網絡。香港年輕一輩中醫有三四千人,只要5%肯登記做義工,每區已有十人了。(圖/鄧宗弘)

不少露宿者有傷口,李家麟開診常備急救用品。(圖/鄧宗弘)

榕光社的醫療車,一星期出動三天,去屋邨、去失明中心、去橋底。(圖/鄧宗弘)


【明報專訊】平安夜,年輕中醫李家麟在診所應診後,晚上沒有跟女朋友慶祝佳節,而是到了深水埗橋底,贈醫施藥。
「我女朋友都開始頂我唔順了。」他不是刻意選節日來探望露宿者,他說,每逢周四晚上都會來義診。

人們在背後叫他做橋底仁醫。
我問他,什麼時候開始想用一技之長幫助困苦的人?
他想起十多年前,一個除夕夜,倒數剛過,滿街是狂歡的人,他站在銅鑼灣街角,看到一個沒腳的大叔,在馬路邊爬邊叩頭。
他當時淚流滿臉,畫面至今難忘,為什麼我們會習慣了對悲苦麻木,視若無睹?
自此,他每天都感到歉疚,對老人、對貧苦、對弱勢。
於是,他中醫畢業後幾年,開始替老人義診,去年起在橋底看病。
他說,政府對基層的保障太少,漏網之魚太多,他想做到的,是「撈底」。
「政府個網太疏。我的理想,是做到一張帆布、一張膠紙,撈起晒他們。」
只是,現實裏社會同時好像沒怎麼反思,對老弱的關顧好像甚至倒退了,庫房的錢,寧願用來起高鐵。
「那些錢,是老人家後生時替香港人儲下的,你餓死都應該還給他們。」


■問﹕新一年,對於義診,有什麼期許?
■答﹕希望能建立一個中醫義診平台。我們的重點係撈底,最底那些,其實不會來義診店,執緊紙皮的婆婆、露宿者、隱蔽長者,一個人屈在家,污煙瘴氣,現在的方法不能接觸到他們。中醫界做唔做到,我唔知,二○一六年,我會畀一年時間試試。


刻薄政策 八萬元的終老生活

冬至,政府公布退休保障諮詢文件,列出兩個方案讓公眾討論,一是無資產入息限額的「不論貧富」方案,一是假設列八萬元資產限額的「有經濟需要」方案,但文件表明對「不論貧富」方案有保留。有學者說,莫說文件數字不盡不實、誇大「不論貧富」方案後果,諮詢文件本來就不該有預設立場。外間質疑政府無心推退保,政務司長後來解畫,然後批評文件採納的「不論貧富」方案研究者周永新教授不懂公共財政,不切實際。不少人說,她對他老人家未免太過火。


一餐分三餐吃 擔心無錢葬

這幾年經常接觸老人家的李家麟,說其實我們的社會一直都對老人家很刻薄。他覺得,退休保障本來就不該被視為一種救濟,社會應分對這些貢獻過自己努力的老人家給予晚年基本的生活保障。「佢做咗幾十年,有份令香港咁繁榮,你今天卻說這些錢是政府的、要量入為出,不是吧?這叫做打劫。錢是他們的,如果要分錢,他們也該分最大嚿。」政府傾向的退保方案,資產上限八萬,照這樣理解,政府認為有八萬元資產的老人家,生活沒問題,毋須什麼保障。可是,八萬元代表怎樣的生活?「如果住公屋,老人家用生果金來交租,你就想像一下,沒綜援,八萬元,只用來吃,一年你會花多少錢?」但問題是計到最後,我不知道自己有幾多歲命,八萬元要用多少年?「有些老人家,死慳死抵,還要預留幾萬元來做棺材本,一餐分三餐來吃,擔心無錢葬。」


由私人應診 到長者義診

李家麟在中大中醫畢業後,○九年在油麻地開診所,本來只做私人應診,兩年後,他從電視中看到有個志願機構搞「夕陽之友」,答應老人家將來替他們處理身後事,讓他們放心用錢,不要死慳死抵。「那時我才認識榕光社。於是我找他們,想替長者做義診,看他們有沒有興趣支援我。結果一拍即合。」自二○一一年起,他每個月有兩天坐鎮榕光社在竹園南邨的中心,一個下午替八十至一百個老人家把脈。「榕光社的界線,定在六十五歲以上領綜援的人。但其實有些人不符合資格,我們看到他有需要,也會做。不是他們需要,而是我們覺得要做,無理由我哋又set番規矩限制他們。」


劏房爛腳婆婆 被審查資產如審犯

本來,義診一直只在中心裏定期做,直至有一天,一個朋友向他求助,說有個住在唐樓的婆婆,腳很爛。他按朋友提供的資料,從診所拿了些藥粉上門,那是三教九流的地方,按鐘良久也無人應門。「原來那是劏房,一劏七,我在大門,當然無人回應。」他形容,劏房僅約四十呎,裏頭一張碌架牀,上格放滿雜物,「雜物不是婆婆的,她與一個中年男人分租,污煙瘴氣」。婆婆原本有個唐樓單位,老伴死後,太傷心,被騙到後巷賭檔和澳門賭錢,輸了層樓。婆婆無家可歸,到天橋底露宿兩個月,才搬到劏房去。李家麟第一眼見到婆婆,嚇了一跳,腰彎得已呈L形,「如何受傷也不會這樣,那是長期營養不良造成的」。他為婆婆治療,替她找老人院,帶她申請綜援,但職員處處刁難,問題刻薄,婆婆年紀大,說不清,當場哭起來。「你發現我騙你,你可以告我,但在審查資產時,怎能當人是疑犯?婆婆有社工醫生證明,瞓街都瞓了兩個月,你還要她怎樣?」


服務老人 政府配套保障太少

李家麟說,這幾年來看到的老人家狀况,不是我們能想像,「不是在歡樂滿東華可以看到的。好多煩惱,不止是錢的問題,是整個社區的煩惱」。有個老人家,露宿深水埗,他告訴李家麟,其實一年前已獲安排上樓,但住不夠兩個月,就搬回橋底。「他說,上到樓,對住四幅牆,沒有家俬,沒有電器,無法煮食,沒有其他人,萬一有事,叫天不應叫地不聞,無人傾偈,要回到橋底又要走半小時的路,他的腳不好。」他或許可以請社工幫忙、找志願機構,但事實是我們總不能以為他們懂得求助。「問題是沒配套,你畀間屋佢住都無用,老人問題,是很大的問題,但我們沒把他們當是人看待,我只能這樣說。」


要撈那些漏出來的人

問題雖大,但他的志向更遠大,他並不想只做老人服務。「我的初衷,是『撈底』。不論什麼政府或NGO、做得多好,都總有漏網之魚。我就是要撈這些漏出來的人。」在凡事要講成本效益的社會,連關顧弱小也要談效益,成本太大,就唯有裝作看不見,說句「係咁㗎喇,無辦法」便心安理得。「例如機構在竹園南邨,老人家在慈雲山,派個醫師上門,一個月二萬元,每日可以看十幾個病、每月五百個,除開條數,一個病症連藥費仍可控制在一百元之內,沒問題,條數交出來好看。但,如果有個法師婆婆,八十多歲,住在大嶼山打理一間小小禪院,醫師去看一次,交通費、人工、藥費,成本八百元,哪間志願機構肯做?」李家麟所說的撈底,就是這些「底」。別人不做、但他認為要做的,就去做,這個法師婆婆是真人真事,榕光社主席每年都去探望一次。獨居長者、低收入家庭,甚至是露宿者、失明人士,但不是人人都會懂得找到義診這地方,「是有好多好多的,我一直在想,可以怎樣做多一點。在榕光社的中心義診,不夠的」。


露宿者 橋底的日子

去年春天,有人告訴他,深水埗橋底有個露宿者病得很嚴重,那是李家麟第一次在街頭診症。他接過電話後,立刻在診所拿了藥粉,就奔到深水埗。那露宿者約四十歲,坐在牀上,身體只管顫抖,無法說話,只能吃粥水,問其他露宿者,說他這樣已好幾天了。「他有急性肺炎,我當時身上沒有最適合的藥,只能開一些或許有效的藥,半夜再這樣顫下去、再發燒,就一定要入醫院,否則會無命。」為什麼不即時送他入院?「他們都不願意入醫院。一來他們無法負擔,不想欠下政府的債;二來醫院的人知道他們是露宿者,態度差,敷衍了事。」最接近橋底的醫院,露宿者本來並不抗拒,後來態度愈來愈差。「有一次,一個大叔請我載他到旺角的醫院,但因為不想等候,於是在太子下車,再召救護車。他寧願這樣,也不要入原本的醫院。」


爛透的環境

未到過橋底之前,李家麟有想像過這些露宿者住在橋底日子久,該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方式,生活不太差。可是,實况是在意料之外地差,「是爛透的生活」。不過,他說現在更惡劣。「油麻地去年清場,露宿者被迫移至深水埗。」兩年中秋,李家麟都有到深水埗派月餅,去年,他派了八十個,今年派足一百二十個。「還有早前東京街行人天橋失火,也迫了幾個露宿者來橋底。樹大有枯枝,現在有人賭錢、飲酒、大小便、雜物四處放,晚晚見到老鼠。以前沒有的。」


營養不良 皮膚病骨病

日曬雨淋、衛生環境差,李家麟說,露宿者,骨病多、痛症多、皮膚病好多。「住的地方不好,營養不良,骨和關節會出問題,有些露宿者吸毒打針,打針會讓全身的血管收縮,骨會霉、會扁、會化,像中了化骨綿掌,尤其打藍精靈、海洛英。打針的,還會打爆大血管,一打就噴血……」我不禁嘩了一聲,「真的,噴到他自己的竇全是血,已死了幾個。能救回的,就要把血管焊閉,這樣腳就會變腫了」。還有,皮膚病也很嚴重,今年夏天,才爆發過疥瘡。「是一種寄生蟲,會在皮膚裏不斷挖隧道,感染的人痕癢難當……」


無法袖手 旁觀別人痛苦

每次在橋底義診,李家麟帶着五六十樽藥粉、一個針灸包、一箱急救用品就出動,他說得輕鬆,其實差不多就把他診所的診症用品全搬到橋底。一張摺桌、一張摺櫈就開診,第一次,人們好奇圍着李家麟問東問西,現在,忙碌時會有二十人排隊看症。人們稱他是仁醫,但他並不是天生就有俠義心腸。他本來沒想過要當中醫,只是在中六時,他有天在書店隨手拿起一本古書,覺得書本好有趣,沒有標點,於是回家鑽研。「那是《黃帝內經》。」當時的他,在街上遇見乞丐不會給錢,但同年除夕夜的無腳叔叔卻改變他一生。「香港的貧窮問題嚴重,有這麼多困苦的人,這當然讓人難受。但更可怕的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究竟經過多少扭曲、壓迫、痛苦、恐懼,最後成長為眼見這些痛苦但選擇妥協、當什麼也看不見?四五歲的小孩,看見無腳叔叔都必然會問媽媽可不可以幫他忙,但長大後,卻會告訴自己『無事無事』、『係咁㗎喇』。」於是,他開始學習要自己面對,「無法逃避,唯有自己節儉一點。情况就像是,深圳塌泥死得人多,你會不會在現場開派對?你找晚到油麻地甘肅街一帶,總會見到兩三個叔叔在垃圾桶撿食物吃,但你轉個身就去吃自助餐。我接受不到這樣。我不是說要陪他們過露宿生活才對得住自己,我掙錢,反而我還可以有能力幫他們,可以講,可以寫,可以分享,讓多些人一起做。」


醫病是渠道 走進去改變他們生活

「我慶幸,未到深水埗橋底開診前,去年上半年,橋底死了五個露宿者,病死、凍死、打架死,今年一整年,只得一個露宿者在打架時死了。」不過,對他來說,贈醫施藥只是第一步,「一個社工,落去同佢傾偈,佢未必理你。但我們是醫師,來幫你醫病,不收錢,傷風感冒頭暈身㷫痕痕痛痛,你總有些吧?我們容易打開溝通的橋樑,所以我們可以是最前線,醫病是渠道,實際上是想走進他們的生活,看看有什麼可以在生活上改變」。


長遠,想做一個義診網絡

現在,除了榕光社中心每月兩次義診、深水埗橋底義診,義診店還在增加,例如牛頭角也有一所,另外榕光社還添置了一輛醫療車,為無法到義診店的人看症,例如失明人士中心。但長遠來說,李家麟想做的是打造一個義診網絡。「香港有七千個中醫,年輕一輩有三四千人,只要5%肯登記做義工,每區已有十人了。我們要求不多,只要做低付出、毋須經常出動的義工,例如一兩個月才做一次,或有事才出動一次。若有這種規模,便不再需要義診店了。」他相信,社會是一個整體,我們互相依存,「若你不認同,認為人變老殘弱小是個人責任,那麼這個社會就瓦解了」。


文/陳嘉文
圖/鄧宗弘
編輯/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