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30-吳志森:當「吳得掂」進化成「嘥米飯」

吳志森:當「吳得掂」進化成「嘥米飯」
22:12 30/12/2015

■教育局長吳克儉(左)在推行國教時表現備受批評,不時需要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右)的幫助。資料圖片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港人記得他的花名「吳得掂」多過他的真名,人如其名,與教育有關的政策,幾乎瓣瓣唔得掂。當吳克儉碰到一鼻子灰,要靠「奶媽」林鄭月娥出來補鑊,早已是官場笑柄。最令人難忘的一幕,是國民教育搞到全城沸騰,林鄭面對媒體宣佈新政策,吳克儉縮頭縮腦的躲在「奶媽」背後,經典鏡頭傳誦至今。還有就是鉛水風波,吳克儉企硬要學校自行安裝濾水器,堅拒為小學和幼稚園驗水,不到幾天,「奶媽」林鄭在立法會宣佈「特事特辦」,宣佈替所有幼稚園和小學陸續驗水,等於不留情面地公開掌摑吳克儉。在教育政策類似的醜事,吳局長幾乎是一宗接一宗,可謂罄竹難書,記也記不得這麼多。
官場有人笑言,「奶媽」千萬不要獨留兒童在家,否則吳克儉更吳得掂。林鄭放聖誕假,果然,吳克儉就馬上出事。
吳克儉自吹自擂,自己如何好學不倦,時常書不離手,一個月讀30本書(後來澄清,原來包括雜誌)。但官場傳出消息,原來局長更勤力的,幾乎是逢請必到。聖誕佳節,是各部門團體舉行派對的高𥧌期,《蘋果》記者追訪吳克儉的日常活動,也是相當有價值的新聞。
一個星期下來,記者耳聞目睹,吳克儉果然是派對動物。由中午飯局到晚上派對,不斷穿梭金鐘、中環和尖沙嘴的酒店之間。TSA公聽會不能出席,因為要去日本賞紅葉。不去TSA檢討會,因為局長不是專家,專業問題要留給專家處理。但局長出席飯局派對就當仁不讓,一個接一個踴躍參與。不務正業的程度,已經成為特區官場的一個奇觀。
記者跟蹤採訪公眾人物,無論是政客官員還是明星演員,稍有經驗和識見者,都不應大驚小怪。更蔚為奇觀的,是吳克儉發現被記者追訪,竟然透過保安局報警,警方派出重案組探員,到場截停記者,稱接獲舉報懷疑有人行為不當,即使記者出示證件,表明正在採訪,但仍以遊蕩罪強行將記者帶返警署,問話個多小時,證實身份後才獲得釋放。記者的採訪工作,受到無理干擾而中斷。


事後解釋欲蓋彌彰

我不知道吳克儉是真的因為不明來歷者跟蹤,如受驚小鳥般報警,抑或不想媒體揭露他的聖誕派對緊密行程,而用報警的方法掩蓋。如果是前者,記者表明身份後,警方當場核實,就可放行,何須帶回警署?重案組警探是否因為當事人是局長,才處理過當?若是後者,局長報警,警方配合,粗暴中斷記者的正常採訪,藉此掩飾派對局長不務正業的醜態,是赤裸裸的妨礙新聞自由,更為人不齒,更不可原諒。
起初,教育局不肯評論事件,後來又發表聲明,吳克儉曾多次被陌生人及車輛跟蹤,局方於12月24日報案。及後又重申,吳克儉從不知有關陌生人的背景及來意,對方從來沒有表明身份,基於合理懷疑及保安需要而尋求警方協助。後來見事情鬧大,又指若一早得悉陌生人是記者或他們能表露記者身份,對於合法的採訪工作,局方毋須要尋求警方協助。
這種惺惺作態,實在是欲蓋彌彰。記者採訪,最大的武器是攝影機、一支筆和記事簿,絕對不會藏有攻擊性武器。如果對記者的身份有懷疑,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問個清楚明白。這是公眾人物的普通常識,何況是一個見慣場面的政治問責官員。吳克儉說若一旦得悉記者的身份,就毋須報警求助,只是掩蓋錯誤的遁詞,完全不值一駁。
除「吳得掂」這個名聞遐邇的花名,吳克儉局長還有一個新的英文諢號:Simon Fan,直譯就是「嘥米飯」,據悉是官場中人為他度身訂製的,「吳得掂」進化成「嘥米飯」,吳局長這幾年在官場的表現如何,真是見名如見人。


吳志森
資深傳媒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