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8-曾國平:葡萄克魯明

曾國平:葡萄克魯明
2015年01月28日


不久前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出席在香港舉行的亞洲經濟論壇,成傳媒焦點。他批評中國經濟數據信唔過,又話香港樓價太瘋狂,最精警一句,是有點風水佬味道的「只要熬得過未來的挑戰,長遠而言未來還是屬於中國」。老實講,以上觀點如出自本土時事評論員之口,肯定無人理會,甚至嫌冇新意。同人唔同命,除了因人廢言, 因人美言也是傳媒的特色。
克魯明和我的論文導師都是七十年代後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出產的博士(同期名人有前聯儲局主席伯南克),跟隨同一班老師(現任聯儲局副主席費希爾(Stanley Fischer)是其一),粗略歸類為新凱恩斯學派,不少官運亨通當過政府要職。受師父影響,從研究院開始讀過不少這學派著作,對其要旨記憶猶新:市場上各種不同「缺陷」(如價格向上調整較向下容易),如何影響經濟表現?財政和貨幣政策有何作用?克魯明兩大學術貢獻(國際貿易和匯率危機理論)就是將新凱恩斯學派技術,巧妙應用到國際經濟問題上。他文筆好,九十年代幾本暢銷著作將宏觀經濟學解釋得生動有趣,講歐元講亞洲危機,講自由貿易均精彩。但近年他不作學術研究兼有點「政治上腦」,視共和黨為眼中釘,講政見罵人多過分析經濟。諾貝爾獎名氣令他成無所不能解答全才型經濟學者,連非他本行議題都意見多多。徐家健從芝加哥大學師友聽來的金句:Before he got the Nobel prize,he knew something; after he got the Nobel Prize,he knows everything.,搞笑之餘也有點道理。

克魯明現象帶出一個問題:學者作「跨專長」甚至「跨學科」評論或建議,大家信幾多成?普羅大眾只知有經濟學這學科,又聽過有經濟學者這個職業,但其中仔細分工,只有行內人才搞得清楚。一個頂尖理論家,或對香港經濟一竅不通,一個中國經濟史專家,用的可能是廿年前的統計方法。學科以內尚且如此,學者勇闖其他學科發表意見(如文化學者分析市場運作、自然科學家批評經濟學概念等),鬧笑話的機會就更高。正確的態度,是不要被「學者教授」名銜嚇怕,抱有懷疑精神,盡量將「人」和「言」分開。身為學者教授,評論非本行議題亦不妨謙虛點,有幾分了解說幾分話。理想如此,現實往往又是另一回事:「講得咁有保留,即係冇料到啦?」謙虛的代價高,唔識都要頂硬上。
作者為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