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6-紀曉風:特稿-玫瑰的名字--紫衣姥姥

紀曉風:特稿-玫瑰的名字--紫衣姥姥
2012年12月26日 20:54


坊間相傳習近平喜歡看電影,友人問姥姥,如有機會,會向總書記推薦哪齣電影?我的選擇是在歐洲票房大旺場,但在美國票房慘淡,1986年由意大利符號學家與小說家翁貝爾托.埃可 (Umberto Eco ) 第一部小說《玫瑰的名字》改編的同名電影The Name of The Rose。

《玫瑰的名字》是寫給知識分子看,而又包裝成偵探故事 的哲理小說。520頁長的內容,結合《聖經》的分析、中世紀文學研究理論和符號學的隱喻。連環殺人事件由精於推理的方濟會修士威廉和弟子阿德索負責調查, 從而帶出埃可想寫的主題:知識的傳播與掩蓋、對待真理的態度、教廷關於清貧的論戰,以及那些挾「正義之名」為所欲為、壓迫異己的「權威人士」。借古諷今, 六個世紀以前的恐怖社會:言論審查、盲從狂熱、傳統抗拒科學的衝擊,以及政治陰謀和陷阱──今天依然處處可見。


這個發生在中世紀意大利修道院的故事,有點像今天「等待偉大復興」的中國。

由辛康納利飾演的主角威廉修士,是中世紀的福爾摩斯,他重視理性和經驗,尊重自然和人性。他代表文藝復興早期的人文主義知識分子,厭惡那些以保護「真理之 名」而不擇手段卑鄙不絕的人。 電影中,修道院內居住的修士因遵循一些扭曲的規條,身體或靈性在不知不覺間變得醜陋,以至失去了人性。

西班牙畫家戈雅說得好,「理性沉睡,心魔生焉」,沒有理性法治的世界,就因一個修道院的領導認定喜悅和歡笑是妖魔的化身,而他的命令是不可抗拒的,於是,為「捍衞他的真理」,摧毀別人全變得「合理合法」。

修道院如是,整個教廷也如是。教宗掌握教義信理,為維護天主教的正統性,以殘酷手段懲罰異見分子。刑罰包括沒收全部財產、鞭笞、監禁、終身監禁及火刑。電影中,宗教裁判所進行異端審判,以「惡」揚「真」,不分青紅皂白,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習總書記期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他當領導後發出的第一個訊息是,以不擾民來突顯「尊重」人民的意念;而第二個訊息是「紀律」,對執政者行徑有高的要求;至 於第三個訊息,則是「改革復興」。對香港人而言,這些全是「利蒼生、革惡俗、興國運」的清脆佳音,人心怦動。如果習總書記「偉大復興」的界定與歐洲復興精 要的釋放自我、究理創學、易風俗、變觀念,承以人為尚建法治社會,以至力推知識和政治革命相若,那麼,香港人對未來又有什麼可擔心的地方?

《玫瑰的名字》最後一句﹕「Stat rosa pristina nomine, nomina nuda tenemus (昔日的玫瑰只存在於它的名字之中)」,令人深深傷感。玫瑰在歷史裏的象徵意義非常豐富,在今天卻不外是漂亮的空洞名義,而消失的意義只存在對過去美麗的 憧憬中。

香港人眼見中央容忍梁振英行為衝擊法治;西環發功,批評者全要顧及自身「一切」,大都裝聾扮啞;「一眾梁營」打出「為民生」,辯解其「真理」。香港人對失去有效法治非常恐懼,有風雨驟至的感覺。今天目睹是「一眾梁營」隨意定義法治,他們說梁無罪,梁便無罪。明天是否「一眾梁營」說法例應如何演繹,法例便隨其意而變,法律會不會像在重慶般成為整人工具?

如果香港失去法治制度的保護,香港人怎會對23條立法安心?換一個場景,如中央要梁面對其法律責任,公平公正地調查,一是還其清白,一是將其懲處下台,確立香港人對法治制度延續的信心,不是對23條立法更為有利嗎?


姥姥回問友人,你看習總書記會喜歡《玫瑰的名字》帶出的反思嗎?中國 「改革復興」之時,香港法治已是秋聲將至嗎?「友人」莫對,垂頭而睡。今夜,姥姥像歐陽修般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姥姥之嘆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