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5-關焯照:事變出事

關焯照:事變出事
10:10 25/4/2014

■盛事基金贊助「2013香港龍舟嘉年華」。資料圖片

每次審計署發表「審計署署長報告書」(下稱報告)時,總有不少市民抱着「擔定凳仔準備睇好戲」的心態來看,究竟今次哪個政府部門會被抽秤呢?
筆者不是幸災樂禍,反而覺得香港政府是需要一個如審計署的獨立部門,指出其他政府部門的不善之處。否則,政府部門只會變得因循和不思進取,不斷令市民失望。
以上次報告為例,審計署署長指出有部份獲得政府低價批地的私人體育會所竟然進行商業活動,甚至分租,由牟利的第三方營運飲食店、體育用品店、美容院等。報告公佈後,即引起市民關注私人體育會所進行不恰當活動,最終令相關的負責部門首長承諾做好監察工作。
上周三,審計署公佈最新報告,今次被審計署署長批評最多和最嚴厲是「盛事基金」(Mega Events Fund)。這基金成立於2009年5月,當時正值金融海嘯高𥧌期,因此,香港經濟也變得非常差。為了振興經濟,政府推出一個為期三年的「盛事基金」以支持旅遊業和創造就業。從政策的角度來看,這基金是一項短期的逆周期經濟措施。但在2012至13年度財政預算案中,財爺再次撥出一億五千萬元,延長「盛事基金」運作五年,直至2017年中為止。
今次報告主要指出「盛事基金」三宗罪:(1)項目成效有限,(2)資助款項運用不當,和(3)基金評委會的管治表現不理想。筆者閱讀了整份報告,認同審計署署長的批評,但有兩個重要問題,報告是沒有觸及,對筆者來說,這才是盛事基金真正出事的源頭。
(1)過去幾年「盛事基金」資助的24個盛事項目,全部不達到「盛事」的標準。從字面上,市民很容易將盛事解讀為大型活動(big events),這其實是一個誤解。在社會學的文獻上,「盛事」是有一個較客觀的定義。根據社會學學者哈里.希勒(Harry Hiller)過去多年的研究,「盛事」的標準是要符合以下條件:
(i)盛事能為舉辦的城市或國家在歷史上留下一個好的回憶和地位(legacy);
(ii)盛事是有固定期限和短期性的,舉辦的活動是有高知名度和能夠引起國際上的關注;
(iii)盛事對經濟產生正面影響。
如果用希勒的三個條件來衡量「盛事基金」資助的項目,沒有一個是達到標準。以獲得資助最多的香港高球公開賽為例,這項目在2011年和2012年獲得資助的金額分別高達800萬和1,500萬,但筆者要指出香港高球公開賽只是歐洲高球巡迴賽(PGA European Tour)的其中一個分站賽,而歐洲高球巡迴賽在職業高球界中的地位是遠低於北美洲巡迴賽(PGA Tour),從江湖地位的角度來看,香港高球公開賽絕對不可視為盛事。
至於其他項目,有些更未能達到大型活動級數。從報告的資料,例如梅窩水燈及天燈節、香港許願節、龍獅節等均是本地項目,無論是國際知名度、項目質素和吸引力更不及香港高球巡迴賽。從以上幾個獲得資助的本地項目,大家可以看到政府和基金評委會對「盛事」的標準根本是一知半解。
(2)盛事基金是政府因應當時香港面對金融海嘯而推出的「保就業穩民生」等短期經濟措施。但在措施推行後的幾個月,香港經濟已從谷底反彈,失業率也開始見頂回落,既然香港經濟逐漸復蘇,理應「盛事基金」歷史使命也應該完成。但財爺竟然在2012年再次延續這項基金,這決定也注定「盛事基金」最終出醜在人前的局面。
最後,審計署署長指出「盛事基金」的三大死罪其實是觸及「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的問題,從申請者的審核(screening)至監管(monitoring)部份,政府和基金委員會都未能做好本份,筆者最擔心的是早在盛事基金營運初期,有立法會議員已提出基金亂派公帑的問題。而在2011年12月,更有報章批評,盛事項目花了大量公帑,但吸引旅客的能力遠較預期為差。報章更羅列七個獲得資助項目的旅客參與人數,例如2010年的香港網球精英賽獲得高達900萬元資助,但整個活動只能吸引942位旅客觀賞賽事,即是每個遊客平均成本是9,554元,這是否物有所值,筆者只能說公道自在人心。
盛事基金的醜聞不但暴露相關政府部門和基金委員會的無能,而且更顯示出高官對運用公帑的心態──這只是其他人的錢(other people's money),又何須太過關心經濟效益呢!財爺擔心將來唔夠錢使,筆者反而擔心政府未能小心使錢,這可能是我和高官的分別了!
(http://acecentre.hk/)

關焯照
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