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9-阮穎嫻:香港學生,你行嗎?你敢嗎?

阮穎嫻:香港學生,你行嗎?你敢嗎?
8:18 29/4/2014

【明報專訊】台灣的太陽花學運,開始時是由學生帶起的,為了反服貿,他們身先事卒佔領立法院,阻止議案通過,到後來進佔行政院,發生警察用棍打學生事件後,更加群情洶湧,不止台南台中學生一車車上台北支援,台灣民眾也穿黑衣佔領凱特格蘭大道。由318到50萬人黑潮,歷時不夠兩星期,沒有太多的計劃商討,一步步將運動推展,轉換抗爭活動,並吸引學界、團體、藝人響應。

運動後續一浪接一浪,雖然有人可能不忿政府用30秒強行通過服貿,但他們不會站出來。全靠400多名學生在318果斷勇敢地佔領立院,如此波瀾壯闊的活動才激昂地上演。

原來令到一個政府癱瘓,失去所有民心,顏面盡失,開始只需要400多名學生。學生懷着赤子之心,對理想的追求,對家園的愛護,一股腦兒就去做了。也許他們沒有想到什麼後果,課業、家人、甚至人身安全,這一切也不比美麗家園重要。因為是學生,警察開頭也不敢攻,一度拉鋸了好幾天;因為是學生,手無寸鐵,也沒有什麼利益,被打時就令人更心酸。

香港,又有沒有這幾百個學生呢?為此,我拿學生的功課做了小小的研究。我教的一科全校學生都必須修讀才能畢業,暫時有200多個學生的案例做統計,背景遍佈文理商社各系。其中一份功課是自選題目去應用一些傳播的技巧和理論。我已事先說明,題目不必跟社會有關,選自己有興趣和把握的題目,說服同學和老師為什麼你的立場值得支持,選的題目不影響評分。

結果呢?四成學生選擇與個人或校園生活有關的題目,例如健康、興趣、科技、戀愛、潮流、學校設施、學校活動等,另外六成選擇社會議題。由於學生自出生就身在教育體制裏,做教育政策、教育方法的佔社會議題的26%,與環保、保育、能源有關的也佔19%,其餘都是各類社會時事、政策、現象,其中談同性戀這單一議題的的就有10個,選政治議題的只有9個。

這顯示大部分學生都關心社會,對各類社會議題有所涉獵,但真正對純政治議題有所看法並將之放在第一位的其實不特別多,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學生對很多社會議題反應熾熱,對政改則略為冷淡了。如果分科來看,理學院中沒有人選擇政治議題,但文、社、商科都有4%至6%的同學做政治議題。當然,這只是粗略的反映,學生只是做功課,以此作題目不等於就是熱中,選題目時也有其他考慮,我身在的大學也不能代表全港大學,畢竟個別大學的氛圍不同。

港台生最大分別是對「家」的想像

從我學生的功課推算,只有4%的人熱中政治,每年15000個讀資助學位的大學生就有600人,4年大學加起來就是2400人左右,如果將專上學生也計算在內,絕對不止只數。雖然數字不大,但這班學生的威力非一般市民能比,只要他們團結,絕對可以改變社會, WhatsApp 也只有 55個員工,太陽花學運起始也不過400人。

有人說常見浸大傳理的學生參與運動,其實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十人。身為大學老師,我的感覺是學生都是普通人,有他們的生活圈子,話題圍繞朋友、課業、戀愛、校園生活、明星八卦之事,沒有特別強大的政治關注和公民意識。有個別同學特別關心社會,好像班裏有位「綠魔」同學很關注保育,數位同學十分重視同性平權,有一個本土派和一個港獨主義者,但除了這些數得出之外感覺都是普通學生,投訴一下飯堂食物難食,嘲笑一下教授教得差。同學不會覺得搞社運特別型,只是比加入民建聯型一點吧。會參與議題運動的已是極少數,但去到政改這種大事,或者反服貿這個聽起來與環保、同性戀無關的他們又會否參與呢?是一個疑問。

雖說核心人數少,但號召力和輿論壓力與數字關係不大。他們敢做你不敢的事,例如之前浸大有意禁止宿生在宿舍做愛,有學生以行為藝術反對:一個女學生在民主牆前念詩、自慰,然後躺在地上用紅酒扮嘔血。這件事在校內傳播風行,大家都知道了,需要的只是一個勇敢破格的學生。旺角紅衛兵愛國愛黨遊行跟佔中商討日二的總結同日舉行,旺角有200人,商討日有1500人,但出來的迴響前者超過後者很多,所以說人數在製造輿論方面不重要。

港生和台生固然有很多分別,但其中最大的分別是對「家」的想像。只靠理性,社運搞不成,因為對於個人來說,出來行是有蝕無賺的活動,唯有情感上的驅使才能令大家「做傻事」還義無反顧。反服貿的一個標語叫「反服貿,保家園」,不是對家園有強烈的愛,不會願意餐風露宿,走出去被警察打。這個時代的香港學生成長在回歸後,身分認同混亂,又有幾多是扎根香港,心在香港呢?練乙錚說北京想不到阻難的「竟是一批乳臭未乾的娃娃」。香港的娃娃,你行嗎?你敢嗎?

作者是浸會大學傳播系講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