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4-林行止: 亞洲不屬亞洲人,美聯群遏制中國

林行止:亞洲不屬亞洲人,美聯群遏制中國
信報 2014年4月24日


《信報》林行止專欄:
一、美國(及其各懷鬼胎的歐洲「盟友」)在克里米亞為俄羅斯吞併事件上(進而切割烏克蘭)灰頭土臉後,總統奧巴馬東來訪問亞洲四國,昨晚已抵達首站東京;為挽回其國際強權地位,此行必有一番意料之中的作為(三月十二日本欄)。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霸主的地位,近來雖漸次受到挑戰,但美國在科技(包括軍事的和商業的)上領先各國且具隨意印刷的鈔票有價的絕對優勢,在未來一段長時期,美國仍是不可輕侮的強權。一如筆者較早前的分析,美國拖拖拉拉從中東脫身、在東歐事務上不與俄羅斯硬碰,目的正在保持實力以應付局勢趨緊張甚至可能「變色」的亞洲事務。大多數西方(和中東)政治領袖公認的「二十世紀最偉大」(不是之一)的「次級」(以別於邱吉爾和羅斯福的『頂級』)偉人(great minor man)新加坡開國元勳李光耀,不止一次指出,由於二十一世紀的經濟增長集中在太平洋區域,成為該區霸主的「列強爭霸戰」將無可避免。李氏說得明白:「如果美國在太平洋站不住腳,他領導自由世界的地位便隨風而逝!」

卡甫蘭在《亞洲彤雲密布—南中國海和太平洋不再太平》(三月二十七日本欄),反覆論證李光耀此看法的正確性,令筆者對奧巴馬此次亞洲之旅有「善者不來」的預感!卡甫蘭把南中國海與太平洋「並題」,原因是南中國海為通往西太平洋及印度洋的必由航道,一半以上的世界貨運經此輸往亞洲各國;而從印度洋進入馬六甲海峽通往南海的運油量,三倍於蘇伊士運河、十五倍於巴拿馬運河,南韓約百分之七十、日本和台灣各約百分之六十以至中國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進口油都經此,此航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但如此,南海之為世人矚目、還在於其中有無數無人小島的主權為沿岸各國覬覦,當然更有西方專家估計其有九百萬億(900 trillion)立方尺天然氣蘊藏,中國甚至認為南海石油蘊藏量高達一千三百多億桶,如果這種外國專家存疑的油藏數量接近事實,則南海為沙地阿拉伯以外全球油藏最豐的地區(因此有人稱之為「第二個波斯灣」)。由於通航及資源蘊藏,南海為「用家」必爭之地,自古已然、於今尤烈。

不但天然資源豐富,區內還有人口眾多的特點,在「不和諧」環境下,這會隨時爆發政治危機。此一統稱東西亞地區有大約六億人口;加上中國十三多億和印度次大陸十五億左右,意味南中海「主權」誰屬,對擁有近三十五億人口的多個國家有深遠影響。如果「世界和平經濟蓬勃」,到了二○五○年,全球約九十億人口中有七十多億集中在此區域(包括政治不穩定的中東和東非)……人煙如此稠密,已讓人神經兮兮;加上過度擠迫的戰艦(特別是潛水艇)、運油輪和貨櫃船……任何「海事意外」,便足以觸動北京及華盛頓的神經。按照「常理」,作為經濟崛起的人口和軍事大國,中國在區內該有一定「話語權」(那便如美國之於加勒比海沿岸諸國),但這意味冷戰前後美國作為區內唯一霸主的地位受「挑戰」,在維護區內「海事安全」及保護區內眾多與中國不同政治體制國家(如南韓、日本、馬來西亞及菲律賓以至環繞南海及次大陸諸國)的利益,美國便「義不容辭」,一定會集中軍力以強化「重返亞洲」的力度!

二、十九世紀以來,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走上經濟興旺後必然是軍事擴張這條「老路」!這種趨勢是很自然的,以經濟發展商貿通四海,為了保持和氣生財而又不圖倚賴美國(或較早前的西班牙和英國)保護,商貿大國並非為了黷武而是為了維持和平經商環境而擴軍,數百年來俱如此。美國內戰(南北戰爭)結束後百餘年,美國經濟於十九世紀後期崛興,相隨而至的是建立了龐大海軍以收南美及加勒比海太平安全有利美國經濟擴張之效(見《馬漢論海戰》(Mahan on Naval Warfare),馬漢有美國現代海軍之父之稱);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歐洲工業革命有成,各國在保商貿和平進行藉口下進入「軍事競賽」,貯足軍火,結果一戰一觸即發;二戰後歐洲經濟無復當年盛況,軍力亦一蹶不振(有指此與歐洲貪小便宜搭美國軍事順風車有以致之)……如今全方位崛起的中國,本可仿效歐洲倚仗美軍維持海路安全專注於商貿,但她與上自東海下至南海的沿岸國家有不少領土主權爭議,而這些國家幾乎都投靠美國,在這種情形下,中國的軍力與經濟發展同步(in tandem)向前,自是情理中事。據美國軍方資料,二○○九年中國的國防開支為一千五百多億元(美元.下同),現在當然不止此數(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資料,二○一三年中國軍費為一千八百八十億元)。中國的擴軍,令其周邊國家坐臥不寧,只好亦步亦趨,以潛水艇而言,目前中國擁有六十多艘,「數年後」將達七十五艘,比美國的還多;亞洲諸國有見及此,亦不甘後人大事購買,至二○三○年,以日、韓為主的亞洲國家將購入一百一十一艘……軍備製造廠和這些國家的軍火買手大發其財,不在話下。

尖端軍備代價昂貴,以美國為例,福特級航母每艘出廠價一百二十億元,停泊在甲板上的飛機F22每架二億元、F35一億三千五百萬元……美國雖然喊窮,但她的軍事開支可憑開動印鈔機支付,而且買賣交易在國內完成,利益不致外溢;其他國家包括中國暫無此優勢,以人民幣尚非通貨,那意味中國購買外國(比如俄羅斯)軍火及零件,都得用「真金白銀」的「血汗錢」,長此下去;加上「太空競賽」,必將成為已失動力的經濟的沉重擔負。

三、雖然「彤雲密布」,但卡甫蘭認為太平洋(東海和南海)爆發熱戰的機率不高,軍事崛起的中國雖非「善類」(truculent),然而,兇殘好戰程度遠遠遜於軍國主義時代的日本(現在可能亦如此,筆者說與日本為鄰是我國之不幸,原因在此)!還有,東亞各國大都「隔海相望」,遠隔重洋不易燃戰火,那與一戰時期中歐(Mitteleuropa)各國因陸路接壤隨時「短兵相接」大打出手不同。不過,這種看法也許因為有關各國近年都大增海軍空軍硬件而改觀;而卡甫蘭認為和十九世紀初葉美國第五任總統門羅於一八二三年提出的「美洲是美洲〔國〕人的美洲」(所謂「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一樣,如果中國現在有這種想法,並不過分、並無不妥……不過,這種觀點顯然亦與政治現實有落差,美國和絕大部分東亞國家都不願見「亞洲是中國人的亞洲」。這種共識,充分反映在這些國家經常為一二塊退潮才浮現的岩礁主權弄得劍拔弩張可見!

非常明顯,中國和日本的關係,表面上因對釣魚島/尖閣諸島主權爭持不下,以至日本政客在北京盛怒之下仍赴靖國神社參拜或捐獻等,現在還加上中國民間因二戰時的經濟損失向日方索償的糾紛,大有兩國關係惡化危機一觸即發之勢;然而,從中共已故總書記胡耀邦長子胡德平月初訪日,與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及外相岸田文雄「閉門會談」後得出「雙方應深化交流、促進對話」,以至在胡耀邦冥壽紀念會上胡的次子強調日本政府在中國開放初期對中國的「無私援助」上看,筆者以為北京決策層在處理對日事務上非常理性。事實上,胡氏昆仲雖不負對日實際工作,但他們的訪日與有關談話,肯定獲北京當局授權,那意味中日兩國恢復官式對話之期不遠!

撇開盲目愛國主義,以中國的海空軍實力(現代化戰爭陸軍作用已大降),要打敗日本有很高難度;加上有正在貫徹「重返亞洲」政策的美國撐腰(美、日領袖今天將就「同盟強化戰略」即會共同用兵「以維護亞洲安定繁榮」達成協議),一旦爆發熱戰,吃虧的恐怕是中國。另一方面,中國雖然「圖證物證」俱在,確認釣魚島是中國固有領土,但洋人的看法不盡相同,有關的事實,筆者過去說之已屢,最新的「發現」為溫哥華BC大學中華民國講座(Republic of China Chair)教授布魯克的《施爾登律師的中國地圖》(T. Brook : Mr. Selden's Map of China),附有那張有很高歷史價值的《明朝東西洋航海圖》,此圖施爾登於一六五四年(四月二日《信報》指為一六五九年,似誤)把之送給牛津大學(「末督」彭定康去月底來港為此地圖在海事博物館展出的開幕典禮嘉賓;近日筆者抱恙錯失參觀機會,實是憾事),海圖具體而微地(全圖模糊惟數局部圖非常清晰)紀錄了十五世紀遠東航海路線圖,有關題材筆者完全陌生,惟翻閱該書第六章《從中國啟航(Sailing from China)》,見有「在台灣與琉球之間多不勝數的小島岩礁主權誰屬無法分辨(頁一一四)……「施爾登地圖」所說未必絕對正確,惟這些「大石」誰屬,的確存有爭議!「固有領土」說受挑戰,不足為奇。

筆者希望中日能就此爭議作面對面商談,而最佳結局是筆者數月前「提議」的北尖閣、南釣魚,中日平分荒島(大可建成旅遊區)進而共同開發有關海域資源。當然,目前表面扮演「和事佬」實際偏幫日本的美國是否真心誠意願見中、日握手言歡,筆者不敢肯定。以這種發展可能挫折美國「重返亞洲」大計,如今美國在歐洲拿俄羅斯沒法,其退出中東的部署已啟動,如果讓亞洲成為「中國的亞洲」,豈非等同美國世界霸權的沒落,這又可是擁有多不勝數的大殺傷力武器的大美國主義者所樂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