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7-品味蘋果︰博物館看不到的國寶,李大鳴敲響戰國鼓聲

品味蘋果︰博物館看不到的國寶,李大鳴敲響戰國鼓聲
8:18 27/4/2014


■高古陶瓷收藏家李大鳴,敲響獨一無二的戰國陶鼓。

中國陶瓷歷史一萬年,李大鳴求索四十多載。香港荷李活道古董店,他只買不賣。
大概二十多年前的一天,他在其中一間古董店審視泥啡色大罍。一呎多闊,近一呎高。不重不輕,放在膝上,擺在桌邊,目光難再游離。
店外面,站着一個男人,不高,瘦瘦削削,約六十歲。兩個小時裏,他就是不進來,但眼睛卻一直盯着那個陶罍。
李大鳴走了以後,男人問老闆陶罍是否已經出售。他是個日本人,老闆告訴這位常客,罍的確已出售。可是,日本男人依然沒有走,他留着,也重新審視一次陶罍,像剛才李大鳴一樣,愛不釋手。他其實是日本的著名古董商人,與老闆相熟,想他向先來一步的人提出轉賣要求。但老闆婉拒了:「這個收藏家是只買不賣的,不用問了。」

【繩紋大母神三足甕】62.7厘米高,約公元前2200-前16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陝西龍山文化

【印紋硬陶絡繩紋罍】23.3厘米高,公元前475-前221年戰國

轉眼二十多年,赤柱臨海住宅,左邊是紅山半島,右邊是美國會所,赤柱巿集,在微微再遠一點。沒有興風作浪的日子,綠色海水,推起微波,住宅裏的人,可以想像遠處就是太平洋大海。
公寓主人李大鳴,本來從事五金貿易生意。八十年代因為九七大限移民美國西雅圖,九十年代初又回來看樓,半山地段、甚麼地方都看,直至來到眼前有山有水的一片海景,令他不期然舒了胸中一口悶氣,立刻就決定要把單位買下來。那個地產經紀,當面跟外籍屋主商議幾句,回來反價提高三十萬元,他仍然爽快買下,免生枝節。這間屋,當時成了他的收藏品之家,和偶然從美國回來的落腳點,「我喜歡這裏安全。」
香港人,為了安全感覺,幾十年來都思考要放下甚麼,不放下甚麼。明明放下了,最終還是尋尋覓覓中打轉。二千年以後,李大鳴與台灣妻子及兩個女兒最終陸續從美國回流,這裏又變成了回歸後他們在香港新的家。

他一個生意人,以九如堂之名,二十多年來收藏新石器時代至元朝的陶瓷(不包括元代青花瓷),基本上每一朝代都找到極高規格及完美的收藏品。幾年前,他決定退休,把所有客戶交給曾替他打天下的僱員接手,只有那個三代都跟他做生意的,不能轉戶,至今,依舊誠懇地替熟客人打點相關貿易生意。主要生意放下了,反而多年買下來的中國高古陶瓷,像在香港生了根,一件都不能放下。現在趁空餘時間,他希望為這批高古陶瓷編撰完整資料出書。
四月的周末,記者到李大鳴家訪問。剛進屋裏,素靜不花巧的向海大廳,已經放了陶泥燒成的鼓。他答應過要讓人有驚喜,這是他搬出來的第一件從未曝光的收藏品。


美學先行歷史次之

戰鼓經熱釋光檢測,最後燒製年代距今二千至二千五百年。清淺泥質灰色陶鼓,放在大廳香樟雕刻木牆前,鼓身拍印布紋,兩端各飾三列乳釘,模仿皮製真鼓。它體形大、完整,外表光鮮,遠古素陶,散發有個性的現代感覺。
咚咚咚,咚咚咚,遠方鼓聲,小說寓意,李大鳴初次靜靜感受清脆陶鼓聲音,像小孩敲打自己的心愛玩具,他笑起來,「我在幻想二千多年前打仗的情境啊。」
戰鼓好看,但戰鼓是甚麼東西?物主查過《詩經.擊鼓》篇中就有「擊鼓其鏜,踴躍用兵」,描述遠古戰爭,以擊鼓為號令,戰士在鏜鏜鼓聲中踴躍殺敵。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解釋戰鼓震懾兵士、統一行軍的重要,「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
陶製戰鼓,是戰國帝王將相高規格的陪葬品。一敲打,魔力遠遠的走來,讓人心又遠遠的飄去。九八年李大鳴在荷李活道第一次看見戰鼓時非常震驚,震驚不是因為從未見過,震驚在於前此已知道世界上有兩件外形相類的銅器鼓。一個一九七七年於湖北省崇陽汪家嘴出土,現由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約九九年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覽,李大鳴還特地向館長林業強要了一幅海報。另一件相似的青銅鼓,在日本收藏。
九如堂收藏的陶鼓與湖北省博物館藏的青銅鼓外形完全相同,只是青銅鼓是以商周時期常用的饕餮紋作主紋飾,而陶鼓則以戰國時期常用的布紋作主紋飾,暫見獨一無二,未發現任何博物館或私人擁有。
李大鳴回想初見陶鼓,忐忑着,「是好東西,從未見過,心大心細,不知是真是假,最後,乾脆不要估,先把它帶回家再看,然後付錢。」
對懂得古董的人來說,荷李活道一直說是尋寶地方,郎朗師傅、美國著名鋼琴家Gary Graffman早就愛上這個地方。李大鳴跟戰國陶鼓相遇於偶然,「外國人見到,嗒糖,直情是國寶級。」
「現在荷李活道還有這些好東西嗎?」記者問。
「沒有了,這十年八年都沒有了,這些東西,怎能來得到香港。在國內出土,五分鐘未到,立刻就沒有了(被買去)。」
一直以來,歐洲、美國及日本的收藏界,對高古陶瓷甚感興趣。流傳來香港的珍品,他不買,也就會流到海外收藏家手裏。這十多年來,國內開始認識高古陶瓷價值,北京上海西安洛陽都有古玩城買賣高古陶瓷。今天,荷李活道古物驚情不再,又或者,不容易遇上。
這位高古陶瓷收藏家,美學先行,歷史次之。他拿出了那個日本人緊盯不放的罍子,記者望着不像現世卻又很有現代藝術感覺的陶罍,視線徘徊,認識太少,感動太多,有不知前世但見今生的驚嘆。只能想得出一個理由,它的吸引力,像一幅油畫。細看,像望得穿今天,看到二千多年遠遠的昨天。
那一種泥土的色澤,精細的手工和構造,遙遠又溫文的氣質,畫的顏色,有畫的感覺。密密布紋罍身,有如真繩的陶泥網紋,扭成菱形和十字形,網紋隨器身弧度比例,從腹中圓鼓的最大縮細至器口的最小,表現了當時人的觀察力、智慧及創造力。
李大鳴說,一九七二年山西長治出土一件戰國早期青銅絡繩紋罍。現藏山西省博物館,外形與九如堂這個戰國印紋硬陶絡繩紋罍相同。
如何想像二千多年以前戰國時候造出這樣一件陶器的人和生活,一個可以載水的器皿,一個捉魚的人。李大鳴感覺,繩紋罐裏有戰國人大器及粗豪硬朗個性。
說戰國,跟現代一樣,人始終是最有趣的。戰國興亡,合縱連橫,聚眾弱抗強秦,甚麼叫政治勇氣?甚麼叫政治智慧?《戰國策》裏的遠古故事,就數一個藺相如保連城璧的故事,跟陶罍一樣,從着迷到領悟,一件器物,一個人,吸心力,是那麼不知不覺。
話說強秦要以十五城邑換取趙國從楚國得來的和氏璧,敵強我弱,完璧一旦輕輕奉上,十五城邑遙遙無期。一個藺相如,出使強秦,敢手捧和氏璧,在秦王面前以膽識智慧交鋒進逼,臨危判斷,城邑一天無保證,一天不把和氏璧交出,敢於與和氏璧同為玉碎。秦根本無意交出十五城邑,凶險之境冷靜爭持,最終還是完璧歸趙。
弱勢裏最強的政治使者,無非是最深心底的不惜犧牲。一塊璧玉,一切奉為至寶的,一個國家,一個人,都有不能出賣的連城璧。就如愛好歷史收藏的真誠者,一個戰鼓,一個泥罍,只買不賣。

【鳥形彩陶壺】27.7厘米高,約公元前2600-前2300年新石器時代,馬家窰文化半山類型

【橙

【青釉鏤孔薰爐】51.3厘米高,公元前475-前221年戰國

【印紋硬陶水紋罐】17.2厘米高,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西周

四十年來只買不賣

李大鳴於二○○四及二○○五年出任敏求精舍會長。九年前,敏求精舍在香港藝術館一個展覽,他婉謝記者專訪。已經沒有回憶的一件事,卻成了今天一個特別邀請。九年後第一趟見面,他因為駕車經過怡東酒店時跟記者通電話,先吃一張「牛肉乾」。
破財擋災,是他的想法。看中國千年器物,重現香港百姓之家,李大鳴一件一件搬出來之時,充滿古今衝突的有趣感覺。等的時候,看廳外山海,回首見七十三歲收藏家慢慢捧着有細小女人身軀大小的「繩紋大母神三足甕」,當下屏息瞪着,又愛又怕。想起他先前把陶鼓放回木箱時,一口乳釘剝落了,這刻更是尤其不敢作聲。稍有差錯,四千年留傳下來的文物,毀於一旦,論義與利,都是很罪過的。
「大母神」繩紋三足甕,約兩呎高,器體上部雕塑有兩個乳房;三個椎形足也是乳房造型。這種意念來自新石器時代對母親生育崇拜,李大鳴說,「當時的人只有二十多歲壽命,母親生育增加人口的角色很重要」。器物是煮水或食物的坎具,柴火在三足下燃燒。
「大母神」是一種生命觀,他再捧出的橙黃陶繩紋大罐,表達了二千年前造型與線條的上乘美學,「好幾個來訪客人,看見這個罐,都着迷得要求摸它一摸」。因為泥土掉到罐身外面,礦物質令部份原來橙紅顏色變青黑,色調變化卻保持和諧感覺。腹部到腹底部的繩紋,如水在微風吹拂之中。李大鳴說,齊家文化遺留不少這類大小不一的素陶罐,但精美罕見若此的,應是部落酋長或巫師才可擁有。
這位香港收藏家說,收藏並非迷戀是滿足,展覽藏品並非炫耀是希望分享、教育。藏品不賣,但宋代梅瓶或是清末青花,他有時會送給生意友人,純要讓人高興而不計商業利益。比爾蓋茨(Bill Gates)的繼母倪密(Mimi Gardner Gates),鍾情高古陶瓷,九十年代任西雅圖藝術博物館館長時,找人向九如堂借了一批收藏品到西雅圖展覽,九七年起,一展五年。兩人從愛好建立交情,現在她退休了,偶然來港,李大鳴必定做東招呼,她與丈夫(蓋茨父親)也曾在李家作客吃飯。

【白釉盅】30厘米高,公元581-618年隋朝邢窰

【三彩鳳鳥壺】36.5厘米高,公元386-581年北朝邢窰

【青釉牡丹帶蓋瓶】38.6厘米高,公元906-1127年北宋時期龍泉窰

【青釉蓮瓣紋五管瓶】38.8厘米高,公元906-1127年北宋龍泉金村窰

李大鳴最悠久的一個新石器時代陶器,有六千年歷史,他的收藏,已見中國陶瓷歷史脈絡。他夢想過開私人博物館,但深知難以如願,暫時也沒想好怎樣處理七百多件陶瓷藏品。按他所知,英國著名「梅茵堂」(Meiyintang)陶瓷收藏家兄弟,收藏高古及明清陶瓷最少在千多件以上,兩人從來不賣藏品,最終以一百年租借合約,借給了瑞士一間博物館長期展覽。
李大鳴說他的藏品規格及完美度極高,跟梅茵堂的都屬世界級別。在仿真偽造技術極高的中國世代,他靠的是四十多年經驗、專家及科技拆解。那天他搬給記者看的黃、白、彩色陶瓷,顏色與歷史內容,在在如畫優美。王室將相才能擁有的戰國青釉鏤孔薰爐,霸氣十足。試想古時用檀香木及花瓣放在爐內慢燒,烘乾衣服及薰香泥茅宮宅,就夠意思了。因為當時燒造技術不完善,爐身青黃色釉潤澤但不均勻,像麻癩一樣,卻也正好是原始青瓷的特徵。
隋朝的白釉盅,胎色純白細膩,乏綠閃黃;半身仍有泥殼的三彩鳳鳥壺,身上仿波斯「薩珊」皇朝的寶相花,遍身三彩翠綠、棕黃、紫黑和粉白,清雅亮麗不艷俗,都是歷史不衰顏色。能擁有如此陶瓷歷史美麗風光,誰能割捨。
李大鳴對記者認真的說:「四十多年來,我是一件都不賣。」


記者:冼麗婷 攝影︰朱永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