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7-安裕周記:廣東話與三及第

安裕周記:廣東話與三及第
10:22 27/4/2014


【明報專訊】起初以為是遲來的愚人節笑話,細看卻不是那麼回事,大陸一份醫學期刊登載一篇「文獻」,說廣東話裏的鼻音韻母發音時會引發鼻咽、鼻竇共振,「是誘發鼻咽癌的原因之一」云云。若是一種語言可以導致癌病,這一發現勢必推翻現代醫學所有病理學理論;這份「文獻」後來迅速被否定,普通話與粵語之戰算是暫停一刻。但是醫學期刊竟然登載這些所謂研究,中間沒有把關審核只有盲目放行,這不僅是杏壇笑話,從中也可看到今天大陸的科研文獻水分比例。不過這都是後話。

廣義上的廣東話或狹義的廣州話為何四處遭剿,這是相當有意思的課題。「致癌論」的背景是廣東抗拒電視節目只能講普通話,YouTube上有幾條片是廣州電視台節目主持人力爭廣東話無罪,值得一看,也想不到廣東傳媒豁出去的決心,誓要保住一己文化。可是別以為「普廣戰爭」止於深圳河北岸,近期駸駸然有着愈燒愈近趨勢,二月教育局網頁忽然出現一行字,把廣東話列為「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儘管後來教育局表示對「廣東話」注釋不清道歉,但爭論仍然未消。廣東話是方言毋庸置疑,何以變成「不是法定語言」便是難以理解,這中間到底是經過立法程序抑或終審法院定讞,翻破互聯網都找不到,怕又是另一種致癌論。所說的不是語言學上的致癌論也不是病理學的致癌論,最讓人膽戰心驚的是政治操作下的致癌論。

想起這些事,是因為香港曾經有過的一種報章連載小說,仍存圖書館的《經紀拉與飛天南》;更有報紙實物,那是《黑天鵝》,作者是「夢中人」。這些是三及第文字,既有白話又有文言,還有的是以廣東話入文。

語言不只是文化的折射,更是經濟實力的投射。近三十年的經濟起飛,造成大陸的一些人認為中文尤其是普通話必須取得「與經濟實力相等」的地位。於是孔子學院在西方開得滿山滿谷,歐美小學中學有設中文課程的一概全力報道宣傳,驟眼看彷彿變成七十年代初日本那樣,外國人能講幾句日語就變成天大新聞。另一種則是所謂軟實力反映,儘管世界人口以中文為母語的最多,至少十三億五千萬人,英語排第二,印度斯坦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接下來是俄語、葡萄牙語和德語法語,但使用數量則以英語佔多,一百一十五國,法語排第二,三十五國。影響力是另一個結果。

中文人多 英語廣泛

連串懨悶的數字說明一些情况,中文量多但使用範圍狹窄,英語使用者量少但普及,客觀說明經濟及政治實力在世界語言地圖中的角色。英國殖民地年代日不落國建構至今不衰的英語版圖,加上西方世界科研一路領先,發表論文或研究成果絕大多數以英文撰寫。戰前曾經一度領風騷的法語戰後黯然退下,除了是殖民地不夠多,更多是國勢不如也是說英語的美國,科技人才流失到英美,從馬克思主義角度看,這是英語經濟及政治霸權的體現。日本經濟雖然到前幾年還是世界第二,但由於缺乏政治實力以及類似英法殖民地的龐大帝國版圖,日語只能局限在扶桑幾個島上那一億多人。日本文化協會雖在各地盡了不少努力,隨着經濟泡沫爆破,連「與日本人做生意」來學習日語的唯一經濟誘因也付之厥如。

政治企圖心之下出現強勢語種向相對弱勢方言施壓的現象。大陸語言學者王建華很坦白,說中共建政後在五十年代「走過一段彎路」,那便是強調普通話而弱化方言,即所謂「普及推廣普通話,方言要逐漸消亡」。他認為,當地方上的民眾對一語獨大的反彈,便必須理解並寬容對待方言,因為若然方言消失,將會是文化巨大損失。像王建華這種與一言獨大主流迥異的聲音不多,因為在「中國崛起」的心態當下,普通話逐漸被視為反映中共政經實力的參數。「只講普通話」不僅是語言文化,更多是政治符號強弱的反映。

香港有說法「廣東話不是法定語言的方言」,社會上得出來的客觀印象是普通話霸權突顯。這句話在香港引起的衝擊延續至今,是因為這番話無視香港的語言文化,隱含令人質疑的普通話沙文主義以及其背後的政治意涵,更令人憂心忡忡。事實上,香港式廣東話是本土文化不可或缺部分,今天某些人對廣東話由上而下的逼視,倒過來令社會對天天掛在口邊的方言更為珍惜,倘若這些擁抱廣東話的聲音算本土主義的一種,那就務須照鏡自省,鏡中那些視廣東話不是法定語言的,會真的明白什麼才是香港文化?

令人質疑的語言沙文主義

香港學者對香港的本土語言做了相當細緻的研究,除此之外民間的彭志銘也對廣東話有鞭辟入裏的分析;嶺南大學張嘉俊的論文則談到中共建政後在香港風行的「三及第」文體的由來。三及第文體是集白話、文言文及廣東話大成,可追溯到明末廣東的木魚書。上世紀五十年代,作家三蘇(高雄) 在《經紀拉與飛天南》把三及第發揚光大,成為足以代表具廣東方言特色的香港文本。三及第多用於自記體文學,以街頭巷尾叔伯大嬸的對話形態為經,從中突顯社會現象為緯,總結而來是一句話: 傳神。

「記得去年年三十個日,我去豬肉佬處買五毫子半肥瘦,豬肉佬曰︰『兄弟,今日團年,乜又係買五粒神?』我曰︰『老板,你估我唔想秤二斤豬肉返屋企,一家大細團年乎,就係奈錢唔何耳。』豬肉佬揸起把刀,切左二斤幾豬肉畀我,曰︰『兄弟,帶返去團年先,長短冇計,屋企夠唔夠米,年初三米舖至開門也。』」(高華《豬肉佬英雄史》﹕《明報》一九六○年一月二十八日)

豬肉店老闆與作者短短幾行字對話,二人的身分以及經濟關係躍然而出,且時地人俱全,一句「五粒神」勾勒出六十年代初五角錢的購買力;「揸起把刀,切左二斤幾豬肉畀我」更是難以用白話一一細描。

余生也晚,《經紀拉與飛天南》未緣目睹,但原名林嘉鴻的「夢中人」的《黑天鵝》着實讀了多年。林嘉鴻曾撰多種三及第文體小說,但與三蘇不同,林嘉鴻主要在左派報章撰文,包括《田豐日報》及《晶報》,但最為人注意是在左報龍頭《大公報》的《懵人日記》以及七十年代末的《黑天鵝》。必須指出,以中共的文宣政策,《大公報》由五十年代以至文革結束後一段相當長時間,其讀者對象設定為知識分子,即便如此讀者背景、即便如此政治時空,《黑天鵝》依然貫穿文化大革命到打倒四人幫而刊出無誤,「不是法定語言的方言」更是聞所未聞。《黑天鵝》說的是一間小公司的容姓主任,租住包租婆三姑板間房,容某獨身,一心在公司內外結識紅顏惜均告失敗;回家與三姑談起,遭譏為「失戀專家」,容每慍然以「你條八婆」反擊。以當年《大公報》這份嚴肅左報亦有三及第文體小說,除了說明三及第昔年大行其道,更說明在只有八個樣板戲的文革紅潮當中,廣東話文體仍未被扣上「地方主義」帽子。香港這次對方言的姿態倒退到不止文革年代,背後是什麼原因,很值得深究。

《經紀拉》與 《黑天鵝》的傳神

一九四九年,蔣介石兵敗如山倒逃到台灣,中原主義當頭的蔣下令國語成為寶島獨一無二的主流語體,日語固然早已棄於巿,台語更是萬萬不能上大枱;一個當時人口僅千萬的海島,只能公開講一種語言,語言沙文主義欲蓋彌彰。結果是外省籍人不懂台語,到了九十年代台灣政治解禁,自由選舉抬頭,外省籍候選人到地方拉票造勢,就算生於台灣長於台灣的也無法迸出一段像樣台語,能說出一句半句的已是喜上眉梢;那時宋楚瑜苦練台語是政治新聞的花邊消息,個別政客更要抓着拼音紙本一字一頓把台語唸出來。以前是政治毒藥的台灣人身分,解嚴後與台語同是政治利器,其中近年行走兩岸的連戰是顯例,其祖父是《台灣通史》作者連橫,父親是國民政府內政部長連震東,連戰生於陝西,姓名中的「戰」來自抗日戰爭,既是大陸又是台灣,國語台語通吃,台人稱之為「半山」。

語言之爭毫無疑問是權力及政治的體現,上世紀五十年代斯大林在蘇聯掀起的大辯論證明一切;英語和法語的爭逐更是延續至今,英語強勢法語退守,法語要力保純正踢走英語的影響滲透,巴黎大學教授埃蒂安曾寫過一部小書《法英語》(Franglais),警告法語英語化的危險及語種消亡的後果。戰後,法語在加拿大魁北克找到落腳點反攻,法國總統戴高樂訪加拿大時公開以法語高呼「自由魁北克萬歲」,魁北克法語人口從此鐵了心要爭取獨立,至今不息。類同的還有如威爾斯語,如蘇格蘭語,代表的是遠非單一語言的淺薄,涵意深不可測,不單用作溝通表達,更是關係到後世子子孫孫認祖歸宗的大事。

文 × 安裕

編輯 馮少榮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