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4-沈旭暉:菲律賓的「Regret」: 北京是如何定義「道歉」的?
沈旭暉:菲律賓的「Regret」: 北京是如何定義「道歉」的?
2014年4月24日
馬尼拉人質事件終告一段落,菲律賓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已發出聯合公告,對最關鍵的道歉事宜如此處理:「菲律賓政府向受害者及家屬致以最悲痛的歉意和至誠的慰問,並對他們蒙受的痛苦表達最誠摯的哀悼」──這是特區政府的官方中文版本。英文版卻是這樣的:“The Philippine Government expresses its most sorrowful regret and profound sympathy, and extends its most sincere condolences for the pain and suffering of the victims and their families.” 「Regret」是否真的有「歉意」,還是應譯為「遺憾」,不同人自有不同意見。重要的是這明顯經北京首肯,而「語言偽術」正是全球外交界的基本功。
這教人想起2001年4月發生的「中美南海撞擊事件」,當時美國間諜機和解放軍戰機在中國專屬經濟區上空相撞,中國飛行員王偉跳傘失蹤(後被確定死亡),中國則扣留了全體美國機組人員,兩國民族主義者都反應激烈。兩國都要體面解決問題,於是想出了折衷辦法,由美國駐華大使致函予中國外交部長,對「中國飛行員的損失」、對「美國飛機在沒有得到中方口頭許可下進入中國領空並降落」,都表示「very sorry」。當時中國官方視之為一封「道歉信」,美方則強調並沒有「apologize」、只是表達「regret and sorrow」。
關於甚麼才算「道歉」,撞機事件時擔任中國外交部長的唐家璇是做過研究的。他在退休後出版的回憶錄《勁雨煦風》透露,當時中方曾要求美方對信件六次易稿,並徵求了「資深英文專家」的意見,得到下列結論:
「道歉在英文中有多種表示方法,主要的詞有三個:“apologize”、“sorry”和“regret”。專家們認為,其中最正式的是“apologize”;其二是“sorry”;語氣最弱的是“regret”。另外,如果一國政府對另一國政府說“sorry”則肯定是“道歉”。如需加重語氣,可在前面加“very”或“deeply”等修飾詞。」
換句話說,根據《唐家璇回憶錄》的說法,這次菲律賓的「regret」雖然「語氣最弱」,但也是「道歉在英文的表示方法」之一,因為那也是「廣義的道歉」。對北京而言,菲律賓畢竟「道歉」了,假如港人依然不滿,就是「不顧大局」了。正如《人民日報》在南海撞機事件後,卻號召中國人民「把愛國熱情化為強國力量」,因為「對美鬥爭」在美國「道歉」後已得到「階段性勝利」,之後「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把強烈的愛國熱情凝聚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項工作上來」。如果堅持美國沒有真正「道歉」,恐怕就不符合「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了。
有趣的是,北京對「道歉」的翻譯定得廣義,對另一個外交關鍵詞語「制裁」,卻定得嚴謹。當香港特區政府和媒體,都把取消菲律賓官員免簽證演繹為「第一階段」的「制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卻謹慎地避開「制裁」這字眼,只說「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特區政府妥善解決事件善後事宜的努力」。這是因為嚴格而言,香港要正式「制裁」一個國家,可能已觸及外交權限,所以在北京眼中,上述行為只是「行政措施」。港府要是真的打算進一步「制裁」,而影響到中菲關係,北京取態如何,亦不難測度。
這次公告雖然是「港菲聯合公告」,實際上卻有中菲兩國的默契:單是「regret」這詞,已不知曾往返兩國外交渠道多少遍。畢竟馬尼拉事件當事人和家屬已決定接受這解決方式,在外交層面,這也是十分重要的。
2014年4月24日
馬尼拉人質事件終告一段落,菲律賓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已發出聯合公告,對最關鍵的道歉事宜如此處理:「菲律賓政府向受害者及家屬致以最悲痛的歉意和至誠的慰問,並對他們蒙受的痛苦表達最誠摯的哀悼」──這是特區政府的官方中文版本。英文版卻是這樣的:“The Philippine Government expresses its most sorrowful regret and profound sympathy, and extends its most sincere condolences for the pain and suffering of the victims and their families.” 「Regret」是否真的有「歉意」,還是應譯為「遺憾」,不同人自有不同意見。重要的是這明顯經北京首肯,而「語言偽術」正是全球外交界的基本功。
這教人想起2001年4月發生的「中美南海撞擊事件」,當時美國間諜機和解放軍戰機在中國專屬經濟區上空相撞,中國飛行員王偉跳傘失蹤(後被確定死亡),中國則扣留了全體美國機組人員,兩國民族主義者都反應激烈。兩國都要體面解決問題,於是想出了折衷辦法,由美國駐華大使致函予中國外交部長,對「中國飛行員的損失」、對「美國飛機在沒有得到中方口頭許可下進入中國領空並降落」,都表示「very sorry」。當時中國官方視之為一封「道歉信」,美方則強調並沒有「apologize」、只是表達「regret and sorrow」。
關於甚麼才算「道歉」,撞機事件時擔任中國外交部長的唐家璇是做過研究的。他在退休後出版的回憶錄《勁雨煦風》透露,當時中方曾要求美方對信件六次易稿,並徵求了「資深英文專家」的意見,得到下列結論:
「道歉在英文中有多種表示方法,主要的詞有三個:“apologize”、“sorry”和“regret”。專家們認為,其中最正式的是“apologize”;其二是“sorry”;語氣最弱的是“regret”。另外,如果一國政府對另一國政府說“sorry”則肯定是“道歉”。如需加重語氣,可在前面加“very”或“deeply”等修飾詞。」
換句話說,根據《唐家璇回憶錄》的說法,這次菲律賓的「regret」雖然「語氣最弱」,但也是「道歉在英文的表示方法」之一,因為那也是「廣義的道歉」。對北京而言,菲律賓畢竟「道歉」了,假如港人依然不滿,就是「不顧大局」了。正如《人民日報》在南海撞機事件後,卻號召中國人民「把愛國熱情化為強國力量」,因為「對美鬥爭」在美國「道歉」後已得到「階段性勝利」,之後「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把強烈的愛國熱情凝聚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項工作上來」。如果堅持美國沒有真正「道歉」,恐怕就不符合「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了。
有趣的是,北京對「道歉」的翻譯定得廣義,對另一個外交關鍵詞語「制裁」,卻定得嚴謹。當香港特區政府和媒體,都把取消菲律賓官員免簽證演繹為「第一階段」的「制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卻謹慎地避開「制裁」這字眼,只說「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特區政府妥善解決事件善後事宜的努力」。這是因為嚴格而言,香港要正式「制裁」一個國家,可能已觸及外交權限,所以在北京眼中,上述行為只是「行政措施」。港府要是真的打算進一步「制裁」,而影響到中菲關係,北京取態如何,亦不難測度。
這次公告雖然是「港菲聯合公告」,實際上卻有中菲兩國的默契:單是「regret」這詞,已不知曾往返兩國外交渠道多少遍。畢竟馬尼拉事件當事人和家屬已決定接受這解決方式,在外交層面,這也是十分重要的。
2014年4月24日
馬尼拉人質事件終告一段落,菲律賓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已發出聯合公告,對最關鍵的道歉事宜如此處理:「菲律賓政府向受害者及家屬致以最悲痛的歉意和至誠的慰問,並對他們蒙受的痛苦表達最誠摯的哀悼」──這是特區政府的官方中文版本。英文版卻是這樣的:“The Philippine Government expresses its most sorrowful regret and profound sympathy, and extends its most sincere condolences for the pain and suffering of the victims and their families.” 「Regret」是否真的有「歉意」,還是應譯為「遺憾」,不同人自有不同意見。重要的是這明顯經北京首肯,而「語言偽術」正是全球外交界的基本功。
這教人想起2001年4月發生的「中美南海撞擊事件」,當時美國間諜機和解放軍戰機在中國專屬經濟區上空相撞,中國飛行員王偉跳傘失蹤(後被確定死亡),中國則扣留了全體美國機組人員,兩國民族主義者都反應激烈。兩國都要體面解決問題,於是想出了折衷辦法,由美國駐華大使致函予中國外交部長,對「中國飛行員的損失」、對「美國飛機在沒有得到中方口頭許可下進入中國領空並降落」,都表示「very sorry」。當時中國官方視之為一封「道歉信」,美方則強調並沒有「apologize」、只是表達「regret and sorrow」。
關於甚麼才算「道歉」,撞機事件時擔任中國外交部長的唐家璇是做過研究的。他在退休後出版的回憶錄《勁雨煦風》透露,當時中方曾要求美方對信件六次易稿,並徵求了「資深英文專家」的意見,得到下列結論:
「道歉在英文中有多種表示方法,主要的詞有三個:“apologize”、“sorry”和“regret”。專家們認為,其中最正式的是“apologize”;其二是“sorry”;語氣最弱的是“regret”。另外,如果一國政府對另一國政府說“sorry”則肯定是“道歉”。如需加重語氣,可在前面加“very”或“deeply”等修飾詞。」
換句話說,根據《唐家璇回憶錄》的說法,這次菲律賓的「regret」雖然「語氣最弱」,但也是「道歉在英文的表示方法」之一,因為那也是「廣義的道歉」。對北京而言,菲律賓畢竟「道歉」了,假如港人依然不滿,就是「不顧大局」了。正如《人民日報》在南海撞機事件後,卻號召中國人民「把愛國熱情化為強國力量」,因為「對美鬥爭」在美國「道歉」後已得到「階段性勝利」,之後「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把強烈的愛國熱情凝聚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項工作上來」。如果堅持美國沒有真正「道歉」,恐怕就不符合「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了。
有趣的是,北京對「道歉」的翻譯定得廣義,對另一個外交關鍵詞語「制裁」,卻定得嚴謹。當香港特區政府和媒體,都把取消菲律賓官員免簽證演繹為「第一階段」的「制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卻謹慎地避開「制裁」這字眼,只說「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特區政府妥善解決事件善後事宜的努力」。這是因為嚴格而言,香港要正式「制裁」一個國家,可能已觸及外交權限,所以在北京眼中,上述行為只是「行政措施」。港府要是真的打算進一步「制裁」,而影響到中菲關係,北京取態如何,亦不難測度。
這次公告雖然是「港菲聯合公告」,實際上卻有中菲兩國的默契:單是「regret」這詞,已不知曾往返兩國外交渠道多少遍。畢竟馬尼拉事件當事人和家屬已決定接受這解決方式,在外交層面,這也是十分重要的。
2014年4月24日
馬尼拉人質事件終告一段落,菲律賓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已發出聯合公告,對最關鍵的道歉事宜如此處理:「菲律賓政府向受害者及家屬致以最悲痛的歉意和至誠的慰問,並對他們蒙受的痛苦表達最誠摯的哀悼」──這是特區政府的官方中文版本。英文版卻是這樣的:“The Philippine Government expresses its most sorrowful regret and profound sympathy, and extends its most sincere condolences for the pain and suffering of the victims and their families.” 「Regret」是否真的有「歉意」,還是應譯為「遺憾」,不同人自有不同意見。重要的是這明顯經北京首肯,而「語言偽術」正是全球外交界的基本功。
這教人想起2001年4月發生的「中美南海撞擊事件」,當時美國間諜機和解放軍戰機在中國專屬經濟區上空相撞,中國飛行員王偉跳傘失蹤(後被確定死亡),中國則扣留了全體美國機組人員,兩國民族主義者都反應激烈。兩國都要體面解決問題,於是想出了折衷辦法,由美國駐華大使致函予中國外交部長,對「中國飛行員的損失」、對「美國飛機在沒有得到中方口頭許可下進入中國領空並降落」,都表示「very sorry」。當時中國官方視之為一封「道歉信」,美方則強調並沒有「apologize」、只是表達「regret and sorrow」。
關於甚麼才算「道歉」,撞機事件時擔任中國外交部長的唐家璇是做過研究的。他在退休後出版的回憶錄《勁雨煦風》透露,當時中方曾要求美方對信件六次易稿,並徵求了「資深英文專家」的意見,得到下列結論:
「道歉在英文中有多種表示方法,主要的詞有三個:“apologize”、“sorry”和“regret”。專家們認為,其中最正式的是“apologize”;其二是“sorry”;語氣最弱的是“regret”。另外,如果一國政府對另一國政府說“sorry”則肯定是“道歉”。如需加重語氣,可在前面加“very”或“deeply”等修飾詞。」
換句話說,根據《唐家璇回憶錄》的說法,這次菲律賓的「regret」雖然「語氣最弱」,但也是「道歉在英文的表示方法」之一,因為那也是「廣義的道歉」。對北京而言,菲律賓畢竟「道歉」了,假如港人依然不滿,就是「不顧大局」了。正如《人民日報》在南海撞機事件後,卻號召中國人民「把愛國熱情化為強國力量」,因為「對美鬥爭」在美國「道歉」後已得到「階段性勝利」,之後「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把強烈的愛國熱情凝聚到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項工作上來」。如果堅持美國沒有真正「道歉」,恐怕就不符合「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了。
有趣的是,北京對「道歉」的翻譯定得廣義,對另一個外交關鍵詞語「制裁」,卻定得嚴謹。當香港特區政府和媒體,都把取消菲律賓官員免簽證演繹為「第一階段」的「制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卻謹慎地避開「制裁」這字眼,只說「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特區政府妥善解決事件善後事宜的努力」。這是因為嚴格而言,香港要正式「制裁」一個國家,可能已觸及外交權限,所以在北京眼中,上述行為只是「行政措施」。港府要是真的打算進一步「制裁」,而影響到中菲關係,北京取態如何,亦不難測度。
這次公告雖然是「港菲聯合公告」,實際上卻有中菲兩國的默契:單是「regret」這詞,已不知曾往返兩國外交渠道多少遍。畢竟馬尼拉事件當事人和家屬已決定接受這解決方式,在外交層面,這也是十分重要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