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7-陳廣隆:舊夢化成新聲——談《星聲夢裡人》的經典彩蛋(下)
陳廣隆:舊夢化成新聲——談《星聲夢裡人》的經典彩蛋(下)
12:27 27/1/2017
上篇提到《星聲夢裡人》的音樂由靴維斯(Justin Hurwitz)主理,他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無意將此片的音樂寫得老派,電影的本意就是寫兩個年青人尋找理想、創作藝術的故事。倘若引起觀眾懷舊的感覺,他只希望大家不會覺得是陳詞濫調。
【編按:以下內容含劇透,勇敢的人請繼續閱讀,逃生門在此。】
是的,導演戴米恩查素(Damien Chazelle)在影片中多次明引暗引經典電影,不只是讚美、致敬,也有玩鬧的時候,例如賴恩高士寧(Ryan Gosling)與愛瑪史東(Emma Stone)在某日間派對第 3 次見面,賴恩高士寧一身紅色皮衣,愛瑪史東取笑他,要他這個「嚴肅的音樂人」彈奏 1980 年代的英式新浪潮搖滾樂曲〈I Ran (So Far Away)〉,暗示要他一同離開此無聊之地。賴恩高士寧那身紅色皮衣,許多藝人在不同年代都穿過,但影迷最記得的當然是《阿飛正傳》中占士甸(James Dean)的造型,這也呼應後來兩人一起看《阿飛正傳》的劇情。當「新浪潮」已成老舊音樂,占士甸皮衣也變得像愛瑪史東口中「消防員」的穿着,戴米恩查素彷彿不合時宜的電影創作(何況在這世情動濫的時候,拍這類歌舞片更易招來逃避主義的口實),也實在需要自嘲一番,但在這段劇情以後,《星聲夢裡人》精彩紛呈,可謂幕幕精彩︰
六.賴恩高士寧與愛瑪史東在公園互生情愫的一場夜舞,靈感顯然來自我心目中最偉大的歌舞片,雲仙明里尼(Vincente Minnelli)導演的《龍鳳香車》(The Band Wagon,1953)中那段在中央公園的〈Dancing in the Dark〉片段。無論是情景、服裝、舞姿、鏡頭移動(從右到左再到右然後回到中間),都不能說沒有前者影子。
至於這場歌舞開始時賴恩高士寧抱着燈柱那一轉,自然就是來自大家都很熟悉的《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1952)了。《萬花嬉春》是本片重要的參考作品,包括結局的那一場遊走於片廠的幻想歌舞,此處就不必一一細述了。
七.賴恩高士寧與愛瑪史東後來共築愛巢,家中有道有趣的窗簾,透着一襲迷霧般的綠光,導演坦承學自希治閣(Alfred Hitchcock)不朽傑作《迷魂記》(Vertigo,1958),訪問中也提到兼受到《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1939)與《吸血僵屍驚情四百年》(Dracula,1992)的用色影響,那是七彩特藝(Technicolor)獨有的綠,今天的導演已不敢這樣運用綠色了。在《迷魂記》,占士史超域(James Stewart)在綠簾前將金露華(Kim Novak)化為自己夢想中的模樣,金露華雖知道對方愛的不是自己,依然願意一同投入虛夢的追逐;《星聲夢裡人》在綠簾前的兩場戲,在前的一場兩人情投意合,在後的一場兩人卻暴露出心底各自的偏執和改變,不再自欺欺人下去,回應《迷魂記》的幻夢,一合一破對得挺微妙的。
八.同樣是這道窗簾,兩人在這兒前琴前同唱一曲〈City of Stars〉,男的彈女的唱,不禁令人想起《從五時到七時的琪奧》(Cléo from 5 to 7,1962)中法國音樂大師米修利格倫(Michel Legrand)與女主角共唱的一段戲。
愛瑪史東在片末的那場試鏡,背景突然抽黑,有些觀眾想到數年前安妮夏菲維(Anne Hathaway)在《孤星淚》(Les Misérables,2012)那場為她帶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的一場獨唱,但其實那更接近上述《從五時到七時的琪奧》的那場戲,只是導演艾麗絲華妲(Agnès Varda)以背景的黑布簾與鏡頭的伸縮移動營造「抽黑」效果,渾然天成,戴米恩查素相對生硬了點。多提一點,《Guy And Madeline On A Park Bench》女主角在波士頓街頭孤獨蹓躂,似乎也有點像《從五時到七時的琪奧》;影響戴米恩查素至深的其實未必是黃金年代的荷里活,也包括廣義的法國新浪潮呢。
九.愛瑪史東最後終於夢想成功,5 年後成為著名影星,連賴恩高士寧餐廳外的牆壁也掛着其電影的宣傳海報,賴恩高士寧走過時,前度大大的頭像對襯着這個孤單但心滿意足的男人。這個畫面,影迷們可能會想到艾慕杜華(Pedro Almodóvar)的《論盡我阿媽》(All About My Mother,1999),再早一點的近似畫面,也有奇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的《藍白紅三部曲之紅》(Three Colors: Red,1994)。這一幕也呼應着愛瑪史東在片初床頭掛着的英格麗褒曼海報。在現實中,不知有多少影迷床頭有一張愛瑪史東的海報?在《星聲夢裡人》大獲成功後,可以想似,這樣的小影迷定必倍數增長了。
(《論盡我阿媽》,《藍白紅三部曲之紅》電影劇照) (《論盡我阿媽》,《藍白紅三部曲之紅》電影劇照)
十.《星聲夢裡人》最後那場「夢中夢」,大量引用經典電影片段,兩人在塞納河伴歌舞自然令人想到真基利主演的《花都艷舞》(An American in Paris,1951),愛瑪史東在凱旋門下被左右圍着化妝、被記者圍着拍攝則來自柯麗莉夏萍的《甜姐兒》(Funny Face,1957),至於道旁小孩提着的,不用說也知道是《紅氣球》(Le Ballon Rouge,1956)了。兩人隨後共舞於星空的一段,可能參考自《龍鳳新舞》(Broadway Melody of 1940,1940),也可能是《飛燕新裝》(Lovely to Look At,1952)。當然最最教人難以忘懷的,是他倆在電影中段於格里菲斯天文台(Griffith Observatory)的那場銀河曼步,既將《阿飛正傳》本來的劇情轉化昇華,也可能令愛好迪士尼動畫的觀眾想起《睡公主》(Sleeping Beauty,1959)結局公主與王子飛昇一幕,可謂一舉數得了。
↓ 兩人在塞納河伴歌舞自然令人想到真基利主演的《花都艷舞》。
道旁小孩提着的,不用說也知道是《紅氣球》了。(《紅氣球》電影劇照) 道旁小孩提着的,不用說也知道是《紅氣球》了。(《紅氣球》電影劇照)
十一.《星聲夢裡人》冬去春來又復冬的結構,理應就是來自積葵丹美的傑作《秋水伊人》(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1964)吧——我最愛最愛的電影之一。事實上《星聲夢裡人》令觀眾心有戚戚然的結局,可援引比較的不只活地亞倫的《情迷聲色時光》(Café Society,2016),而是同樣都得追溯到《秋水伊人》那傷感的再會。
我看了兩遍《星聲夢裡人》,那結尾無疑含蓄而感傷,導演是處理得極妙的了,然而再細心想想,賴恩高士寧與愛瑪史東有了 5 年前那次午間公園互訴心曲,兩人一直以來互相陪伴互相鼓舞到最後各有成就,再是遺憾,也不能說悲哀了,相對於《秋水伊人》兩人甚至沒有機會詳談(當然,事過境遷,語藏心底,到底互相理解、體諒多少也彷彿不再重要了),最後的告別就更令人黯然無語了。
《星聲夢裡人》是近年極愛極愛的作品,不斷推薦給各方好友觀賞,但在我心裏的地位始終不及《秋水伊人》,不單在於音樂水平不如,也在於沒有這份成熟的痛吧。
陳廣隆
12:27 27/1/2017
上篇提到《星聲夢裡人》的音樂由靴維斯(Justin Hurwitz)主理,他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無意將此片的音樂寫得老派,電影的本意就是寫兩個年青人尋找理想、創作藝術的故事。倘若引起觀眾懷舊的感覺,他只希望大家不會覺得是陳詞濫調。
【編按:以下內容含劇透,勇敢的人請繼續閱讀,逃生門在此。】
是的,導演戴米恩查素(Damien Chazelle)在影片中多次明引暗引經典電影,不只是讚美、致敬,也有玩鬧的時候,例如賴恩高士寧(Ryan Gosling)與愛瑪史東(Emma Stone)在某日間派對第 3 次見面,賴恩高士寧一身紅色皮衣,愛瑪史東取笑他,要他這個「嚴肅的音樂人」彈奏 1980 年代的英式新浪潮搖滾樂曲〈I Ran (So Far Away)〉,暗示要他一同離開此無聊之地。賴恩高士寧那身紅色皮衣,許多藝人在不同年代都穿過,但影迷最記得的當然是《阿飛正傳》中占士甸(James Dean)的造型,這也呼應後來兩人一起看《阿飛正傳》的劇情。當「新浪潮」已成老舊音樂,占士甸皮衣也變得像愛瑪史東口中「消防員」的穿着,戴米恩查素彷彿不合時宜的電影創作(何況在這世情動濫的時候,拍這類歌舞片更易招來逃避主義的口實),也實在需要自嘲一番,但在這段劇情以後,《星聲夢裡人》精彩紛呈,可謂幕幕精彩︰
六.賴恩高士寧與愛瑪史東在公園互生情愫的一場夜舞,靈感顯然來自我心目中最偉大的歌舞片,雲仙明里尼(Vincente Minnelli)導演的《龍鳳香車》(The Band Wagon,1953)中那段在中央公園的〈Dancing in the Dark〉片段。無論是情景、服裝、舞姿、鏡頭移動(從右到左再到右然後回到中間),都不能說沒有前者影子。
至於這場歌舞開始時賴恩高士寧抱着燈柱那一轉,自然就是來自大家都很熟悉的《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1952)了。《萬花嬉春》是本片重要的參考作品,包括結局的那一場遊走於片廠的幻想歌舞,此處就不必一一細述了。
七.賴恩高士寧與愛瑪史東後來共築愛巢,家中有道有趣的窗簾,透着一襲迷霧般的綠光,導演坦承學自希治閣(Alfred Hitchcock)不朽傑作《迷魂記》(Vertigo,1958),訪問中也提到兼受到《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1939)與《吸血僵屍驚情四百年》(Dracula,1992)的用色影響,那是七彩特藝(Technicolor)獨有的綠,今天的導演已不敢這樣運用綠色了。在《迷魂記》,占士史超域(James Stewart)在綠簾前將金露華(Kim Novak)化為自己夢想中的模樣,金露華雖知道對方愛的不是自己,依然願意一同投入虛夢的追逐;《星聲夢裡人》在綠簾前的兩場戲,在前的一場兩人情投意合,在後的一場兩人卻暴露出心底各自的偏執和改變,不再自欺欺人下去,回應《迷魂記》的幻夢,一合一破對得挺微妙的。
八.同樣是這道窗簾,兩人在這兒前琴前同唱一曲〈City of Stars〉,男的彈女的唱,不禁令人想起《從五時到七時的琪奧》(Cléo from 5 to 7,1962)中法國音樂大師米修利格倫(Michel Legrand)與女主角共唱的一段戲。
愛瑪史東在片末的那場試鏡,背景突然抽黑,有些觀眾想到數年前安妮夏菲維(Anne Hathaway)在《孤星淚》(Les Misérables,2012)那場為她帶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的一場獨唱,但其實那更接近上述《從五時到七時的琪奧》的那場戲,只是導演艾麗絲華妲(Agnès Varda)以背景的黑布簾與鏡頭的伸縮移動營造「抽黑」效果,渾然天成,戴米恩查素相對生硬了點。多提一點,《Guy And Madeline On A Park Bench》女主角在波士頓街頭孤獨蹓躂,似乎也有點像《從五時到七時的琪奧》;影響戴米恩查素至深的其實未必是黃金年代的荷里活,也包括廣義的法國新浪潮呢。
九.愛瑪史東最後終於夢想成功,5 年後成為著名影星,連賴恩高士寧餐廳外的牆壁也掛着其電影的宣傳海報,賴恩高士寧走過時,前度大大的頭像對襯着這個孤單但心滿意足的男人。這個畫面,影迷們可能會想到艾慕杜華(Pedro Almodóvar)的《論盡我阿媽》(All About My Mother,1999),再早一點的近似畫面,也有奇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的《藍白紅三部曲之紅》(Three Colors: Red,1994)。這一幕也呼應着愛瑪史東在片初床頭掛着的英格麗褒曼海報。在現實中,不知有多少影迷床頭有一張愛瑪史東的海報?在《星聲夢裡人》大獲成功後,可以想似,這樣的小影迷定必倍數增長了。
(《論盡我阿媽》,《藍白紅三部曲之紅》電影劇照) (《論盡我阿媽》,《藍白紅三部曲之紅》電影劇照)
十.《星聲夢裡人》最後那場「夢中夢」,大量引用經典電影片段,兩人在塞納河伴歌舞自然令人想到真基利主演的《花都艷舞》(An American in Paris,1951),愛瑪史東在凱旋門下被左右圍着化妝、被記者圍着拍攝則來自柯麗莉夏萍的《甜姐兒》(Funny Face,1957),至於道旁小孩提着的,不用說也知道是《紅氣球》(Le Ballon Rouge,1956)了。兩人隨後共舞於星空的一段,可能參考自《龍鳳新舞》(Broadway Melody of 1940,1940),也可能是《飛燕新裝》(Lovely to Look At,1952)。當然最最教人難以忘懷的,是他倆在電影中段於格里菲斯天文台(Griffith Observatory)的那場銀河曼步,既將《阿飛正傳》本來的劇情轉化昇華,也可能令愛好迪士尼動畫的觀眾想起《睡公主》(Sleeping Beauty,1959)結局公主與王子飛昇一幕,可謂一舉數得了。
↓ 兩人在塞納河伴歌舞自然令人想到真基利主演的《花都艷舞》。
道旁小孩提着的,不用說也知道是《紅氣球》了。(《紅氣球》電影劇照) 道旁小孩提着的,不用說也知道是《紅氣球》了。(《紅氣球》電影劇照)
十一.《星聲夢裡人》冬去春來又復冬的結構,理應就是來自積葵丹美的傑作《秋水伊人》(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1964)吧——我最愛最愛的電影之一。事實上《星聲夢裡人》令觀眾心有戚戚然的結局,可援引比較的不只活地亞倫的《情迷聲色時光》(Café Society,2016),而是同樣都得追溯到《秋水伊人》那傷感的再會。
我看了兩遍《星聲夢裡人》,那結尾無疑含蓄而感傷,導演是處理得極妙的了,然而再細心想想,賴恩高士寧與愛瑪史東有了 5 年前那次午間公園互訴心曲,兩人一直以來互相陪伴互相鼓舞到最後各有成就,再是遺憾,也不能說悲哀了,相對於《秋水伊人》兩人甚至沒有機會詳談(當然,事過境遷,語藏心底,到底互相理解、體諒多少也彷彿不再重要了),最後的告別就更令人黯然無語了。
《星聲夢裡人》是近年極愛極愛的作品,不斷推薦給各方好友觀賞,但在我心裏的地位始終不及《秋水伊人》,不單在於音樂水平不如,也在於沒有這份成熟的痛吧。
陳廣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