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5-劉細良:【讀書好】切腹美學

劉細良:【讀書好】切腹美學
2019年04月05日


日本美學之中,有一種同中國人大異其趣的,就是對死亡的態度,中國人苟且偷生,最後勝者為王,就是成功,日本則歌頌失敗的切腹者。

【讀書好】
日本明仁天皇退位,沿用了三十年的「平成」將被新年號「令和」取代。首相安倍晉三在記者會上解釋,「令和」是出自《萬葉集》中一句「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珮後之香」。《萬葉集》是一千二百年前編纂的日本詩歌總集,地位猶如中國的《詩經》。安倍晉三指,「令和」寄語日本人如嚴寒過後的梅花般盛放:「像是嚴寒過後春季來臨之際完全綻放的梅花那樣,每一個日本人能夠與對明天的希望一起,盛放各自的花朵。蘊含了希望建成這樣的日本的願望而決定為『令和』。」


強國變態心理

過往日本年號多出自中國古籍,今次用了日本古典詩歌,強國一地玻璃心,指出「令和」二字中國古籍、古詩也曾使用,當然愛國黨媒《環球時報》適時出擊,以一錘定音姿態,表示這年號「無法抹去中國痕迹」,稱《萬葉集》是「無法抹去源於中國古典文化的影響」。其實日本新天皇用甚麼年號,關強國人甚麼事?硬要趁機指日本文化源於中國,真變態!中共建政伊始,全力鏟除自己傳統文化,文革破四舊,紅衞兵摧毀山東曲阜孔廟文物數以千萬,這筆賬還未算。我們要感謝古代華夏文化精華,因日本傳承而得以見天下,漫步奈良、京都,今天大家仍可以親身感受盛唐文化,是何其幸運。


特殊的審美

強國人一直視東亞周邊國家為中華文化的伸延,是一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中古世紀日本聖德太子推行大化革新,學習大唐文明,派遣唐使到長安留學,是文化交流的盛事。但外來文化在日本千年經過本土化,變成了日本獨有的東西,已非華夏文化伸延這樣簡單。就以審美觀為例,現時正是到日本賞櫻好季節,日本人愛櫻花,以詩歌吟誦櫻花盛放美景,但日本人對櫻花如雨散落的「美」,除卻欣賞外更懷有憐愛之心,中國人是難理解。另一個更難理解,是對死亡的禮讚,欣賞死亡之美,如欣賞櫻花散落,與武士切腹自殺,其實是同一件事。今天介紹一本關於日本切腹美學作品,書名《切腹的日本史:剖開靈魂與情感的寄託所在》,作者大野敏明,內容以日本切腹史上名人故事為主,如近代作家三島由紀夫、歷史英雄故事主角赤穗四十七浪士、會津藩士、西鄉隆盛等二百名人,並輔以分析切腹行為背後的價值信念。大家要明白,切腹是超級痛苦的自殺行為,非常人可以忍受,甚至比自焚更辛苦,因死亡過程更緩慢,「切開自己的腹部,必須要有強大的心理準備和忍耐劇痛的意志力。藉由完成這個行為才能夠贖罪、證明清白,或是強調自己意志的堅定。藉由切腹來表達自己的主張,古往今來,放眼東西,也只有日本才有這樣的行為。」


自殺美學

這奇怪的自殺行為既是表達主張,又是個人以極痛苦方式,完成對家族、集體的救贖,同時更屬死亡的儀式,這是日本文化所獨有。書中介紹自江戶時代開始切腹有一位幫助者,即「介錯人」負責斬首,此人也是送行者,而當時切腹儀式會有許多人圍觀,大家儀容整齊端坐在旁,然後切腹人上場,介錯人上場,在寂靜當中,每一個人保持禮儀,在嚴肅的氛圍當中進行。在眾人圍觀之下完成自殺儀式。

當年念日本史,老師出試題:「花是櫻花、人是武士」,那時已認定日本文化並不是中華文化的附庸。當代的中國人愛盛放牡丹、喜歡熱鬧喧嘩,與懂欣賞落櫻、死亡、孤寂、無常的日本人,是兩碼子事。


撰文:劉細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