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3-劉細良:【讀書好】居酒屋看日本
劉細良:【讀書好】居酒屋看日本
2019年05月03日
居酒屋是日本社會文化史研究對象。
【讀書好】
日本新天皇登基,令廣大的香港華人,重溫一頁昔日儒家文化圈時代帝制禮儀、歷史及傳統,傳媒紛紛作直播,德仁繼承代表天皇權力的「天叢雲劍」、「八尺瓊勾玉」、國印「國璽」及天皇印「御璽」,並委派特使,前往伊勢神宮向裏面供奉的「八咫鏡」祈禱,象徵皇位的傳承。
居酒屋之味
香港人之所以對日本文化着迷,正因為他們既保留最傳統的,又有前衞創新,並非華人社會一味物質消費主義,失去了背後的價值內涵。記得晚清的華人也崇日哈日,以日本為師,除官派留學生以外,大量民間學生赴日念書,他們最感動是發現日本保持的華夏文化,周作人欣賞日本尊崇王羲之字體,店舖招牌是「王體」而非中國的「顏體」,晚上在神田古書街閒逛,木屐聲傳來,那種感覺,並非以髒、亂、吵見稱的中式市集可比。我們今天到日本遊玩,已經變成日常,一年至少兩三趟吧!在消費之餘,大家多了解背後的文化傳承,會有更多的樂趣。
今天介紹日本飲食文化史研究專家飯野亮一的作品《居酒屋的誕生》,居酒屋即日本傳統酒吧,我們都喜歡他隨意輕鬆的環境,一邊喝清酒燒酎,一邊吃茄子、豆腐田樂燒。這種以輕食為主的小酒館,甚具日本文化特色。原來「居酒」二字本是指店家秤酒零售,我們小時候也常去港式辦館糧油士多秤酒,買散裝孖蒸、玉冰燒等中式米酒回家。人們到酒屋買酒之後在店前喝叫做「居酒」,江戶時代的東京是個繁榮的商業城市,大量「單身寡仔」聚居,他們是做雜役、馬夫、轎夫、販賣及散工等基層青年人,猶如六、七十年代香港單身男性勞工階層,每晚一樽玉冰燒一碟叉燒飯。
居酒現象大約在十七世紀出現,第一間以居酒屋聞名的是位於神田的豐島屋,他們的成功模式很有趣,酒是原價發售,同其他零售店一樣,店的一角賣豆腐田樂燒,也是原價發售,同街市的價錢一樣,但只限在店內吃,大家會問,豐島屋靠甚麼賺錢?答案是出售大量的空清酒桶。今天的豐島屋本店位於千代田區猿樂町繼續賣清酒。
速食都市
十八世紀東京已發展成近百萬人的大都市,各式食肆大行其道,酒吧式的居酒屋出現,而且是睌上營業,根據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在1721年進行的全國人口普查,江戶的平民人數為501,394人,男性佔323,285人,女性佔178,109人,即當時的東京是個「單身寡仔」都市,因此其服務業形態也以普羅男性消費者為主,他們的居住地方狹窄,生火煮食不易,多是外出食飯。日式快餐店應運而生,以「煮賣茶屋」為主,即賣燉菜,同時也賣酒,提供的食物日益豐富,居酒屋與煮賣茶屋合併成為煮賣居酒屋。當時的居酒屋十分注重酒的溫度,有專業的溫酒師,按不同客人需要在銅罐熱銚釐(筒形容器)裏加熱。江戶居酒屋除了坐榻榻米及床几外,也有站着喝的。至於酒杯叫「豬口」,即中式「盞」,體形較大的瓷杯,流行各人傳來傳去,一人一口輪飲。至於食物,除河豚湯及鮟鱇魚外,鮪魚也是主食,當時鮪是賤魚,貴族不吃,鯛魚才是高貴,剛剛同今天相反,有詩為證:「鮪魚市價賤,無奈賣魚郎,將魚斬成塊,請客隨意挑。」一間小小的居酒屋,其實是盛載了近代江戶都市文化史。
撰文:劉細良
2019年05月03日
居酒屋是日本社會文化史研究對象。
【讀書好】
日本新天皇登基,令廣大的香港華人,重溫一頁昔日儒家文化圈時代帝制禮儀、歷史及傳統,傳媒紛紛作直播,德仁繼承代表天皇權力的「天叢雲劍」、「八尺瓊勾玉」、國印「國璽」及天皇印「御璽」,並委派特使,前往伊勢神宮向裏面供奉的「八咫鏡」祈禱,象徵皇位的傳承。
居酒屋之味
香港人之所以對日本文化着迷,正因為他們既保留最傳統的,又有前衞創新,並非華人社會一味物質消費主義,失去了背後的價值內涵。記得晚清的華人也崇日哈日,以日本為師,除官派留學生以外,大量民間學生赴日念書,他們最感動是發現日本保持的華夏文化,周作人欣賞日本尊崇王羲之字體,店舖招牌是「王體」而非中國的「顏體」,晚上在神田古書街閒逛,木屐聲傳來,那種感覺,並非以髒、亂、吵見稱的中式市集可比。我們今天到日本遊玩,已經變成日常,一年至少兩三趟吧!在消費之餘,大家多了解背後的文化傳承,會有更多的樂趣。
今天介紹日本飲食文化史研究專家飯野亮一的作品《居酒屋的誕生》,居酒屋即日本傳統酒吧,我們都喜歡他隨意輕鬆的環境,一邊喝清酒燒酎,一邊吃茄子、豆腐田樂燒。這種以輕食為主的小酒館,甚具日本文化特色。原來「居酒」二字本是指店家秤酒零售,我們小時候也常去港式辦館糧油士多秤酒,買散裝孖蒸、玉冰燒等中式米酒回家。人們到酒屋買酒之後在店前喝叫做「居酒」,江戶時代的東京是個繁榮的商業城市,大量「單身寡仔」聚居,他們是做雜役、馬夫、轎夫、販賣及散工等基層青年人,猶如六、七十年代香港單身男性勞工階層,每晚一樽玉冰燒一碟叉燒飯。
居酒現象大約在十七世紀出現,第一間以居酒屋聞名的是位於神田的豐島屋,他們的成功模式很有趣,酒是原價發售,同其他零售店一樣,店的一角賣豆腐田樂燒,也是原價發售,同街市的價錢一樣,但只限在店內吃,大家會問,豐島屋靠甚麼賺錢?答案是出售大量的空清酒桶。今天的豐島屋本店位於千代田區猿樂町繼續賣清酒。
速食都市
十八世紀東京已發展成近百萬人的大都市,各式食肆大行其道,酒吧式的居酒屋出現,而且是睌上營業,根據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在1721年進行的全國人口普查,江戶的平民人數為501,394人,男性佔323,285人,女性佔178,109人,即當時的東京是個「單身寡仔」都市,因此其服務業形態也以普羅男性消費者為主,他們的居住地方狹窄,生火煮食不易,多是外出食飯。日式快餐店應運而生,以「煮賣茶屋」為主,即賣燉菜,同時也賣酒,提供的食物日益豐富,居酒屋與煮賣茶屋合併成為煮賣居酒屋。當時的居酒屋十分注重酒的溫度,有專業的溫酒師,按不同客人需要在銅罐熱銚釐(筒形容器)裏加熱。江戶居酒屋除了坐榻榻米及床几外,也有站着喝的。至於酒杯叫「豬口」,即中式「盞」,體形較大的瓷杯,流行各人傳來傳去,一人一口輪飲。至於食物,除河豚湯及鮟鱇魚外,鮪魚也是主食,當時鮪是賤魚,貴族不吃,鯛魚才是高貴,剛剛同今天相反,有詩為證:「鮪魚市價賤,無奈賣魚郎,將魚斬成塊,請客隨意挑。」一間小小的居酒屋,其實是盛載了近代江戶都市文化史。
撰文:劉細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