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6-什麼人訪問什麼人:中學阿sir著《六四十問》以歷史照亮一條正直道路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中學阿sir著《六四十問》以歷史照亮一條正直道路
2019年5月26日


【明報專訊】一位香港中學的中史教師,十年前開始閱讀百多本有關六四的書,從超過一千萬字的資料中,以嚴謹的治史方法細心爬梳整理,寫成三十萬字的書稿,詳述八九民運及六四事件的始末。這書的目光並不止於六四殺戮,而是由中共建國以來的專政談起,記述中國如何在共產黨帶領下逐步陷進六四的深淵;繼而分析六四對中國發展的影響,並呼籲大家共同參與為六四解結的工作。這本名為《六四十問》的書,大量引用親歷六四的各方人士及學者的原著文字,既有宏觀視野,亦有六四期間逐日發生的事件紀錄;這種書寫方式在過去三十年的六四書籍中並不常見。然而,作者許偉恒(許sir)出版這書卻經歷波折,最終遇上香港獨立出版社「進一步」,才成功爭取這書於六四三十周年出版。作為出版社負責人,我覺得許sir的創作過程別具意義,因此以訪問形式讓許sir說出這本書和他自己的故事。


出書逢傘運 遇獨立書商

丁: 可否分享一下撰寫此書的原因及過程?

許: 我在十年前參加維園的六四二十周年燭光晚會,離開時心想:除了在這裏坐下默哀,我還可以為天安門母親做些什麼?我想到自己的歷史訓練,心想也許可以寫一本像《民主十問》的小書,以淺白的文字向年輕一代講解六四。(筆者按:《民主十問》一書由香港多位學者撰寫,向大眾介紹民主概念及為民主釋疑。)我在當時對六四認識不深。為了撰寫此書,我開始蒐集資料,才發現六四著作極多,所涉範圍極廣,因此我決定採用另一種書寫方式,於書中大量引用原著的文字,目標讀者也從青少年擴大至廣泛大眾,書的內容因此更加深入。

丁: 尋找出版機會的過程遇到什麼困難?

許: 我在五年前已寫好初稿,也找到一家出版社願意讓我以自資方式出版。但出版社於商討出版細節時卻突然擱置出版計劃。我估計這可能與當時正值雨傘運動爆發有關,因這書的題材和內容均十分敏感。我此後曾聯絡過十多家出版社,但全數沒有回音,我只好暫時把出版計劃放下。之後我繼續書寫,豐富內容,到2018年終於找到進一步出版社。

丁: 我和出版社同事看了你寄來的書稿,覺得很有出版價值。我們的資源不多,只能集中出版一些我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書。《六四十問》就是這樣的書。

許: 我找到進一步出版社也是巧合。我之前從未聽聞這家出版社。我太太在去年發了一條港台《鏗鏘集》的片段給我,那是關於三中商出版及書店集團的報道。節目下半段介紹了進一步出版社,我接着在網上搜尋,發現進一步曾出版以天安門母親為題材的書,才放膽把書稿寄給你們。

丁: 原來我們一直在尋覓對方,最後終於找着了。


香港人 中國史

丁: 你是香港人,寫了一本中國六四的書,你的筆觸顯然是關心中國的,卻沒有帶着濃厚的民族感情(許:這是我刻意避免的)。你如何看待你的香港人和中國人身分?

許: 我認同自己是香港人,但我也不會拒絕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對於中國,我並不認同「黨」等如「國」。我對國家、土地和民族並不特別眷戀,我關心中國主要是基於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熱愛。我讀《論語》就很有感受;而道家和佛家的書我也看很多。我本身是基督徒,但中國文化對我的影響其實大於基督教。(丁:你怎樣看香港呢?)我關心香港多於大陸;但香港的發展與大陸不能分離,這是當下的現實,因此我也關心大陸發生的事情。

丁: 你對中國歷史的興趣始於何時?

許: 我自小喜愛中國歷史,念中學時已立志研究中國歷史。在大學念完學士學位後,本來計劃繼續攻讀碩士,但因GPA差了一點點而沒能進入研究院。那時我下決心要找一份與中國歷史有關的工作,於是便進了我現在任教的中學教中國歷史,一教便是15年。

丁: 我從你的facebook知道你與學生的關係很好,是一位關心學生成長的老師。你除了喜愛歷史研究,也很投入教學工作。

許: 我在大學畢業時得知進研究院進修歷史的夢想落空,當時很失望。但後來我發覺自己很喜愛在中學教書。我是學校的課外活動主任,喜愛為學生舉辦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與年輕人日復日地在課堂內外緊密相處,一起學習、吃飯、玩耍,這種互動關係,我很珍惜。回想起來,當年未能進入研究院,也許是因禍得福呢。

丁: 你寫這本書與你身為教師有沒有關係呢?

許: 我寫這本書同時亦是為我的學生樹立榜樣。我在中史和通識科的課堂上經常會教授一些out of syllabus(課程以外)的東西。因為我教書比較快,也不長氣,很快便教完了課程內容,餘下不少時間讓我可以講授自己喜愛的題目。我也希望透過自己的言教和身教,向學生說明怎樣才是一個正直的人和稱職的公民。我時常勉勵學生關心社會,這不一定是具「政治性」的行動,例如我會在通識課上鼓勵學生捐血,我自己捐血時也會邀請學生一起;又會邀請他們登記器官捐贈。這都是基本的公民責任,但當然我不會勉強學生一定要做。我覺得教育不止限於教授知識和應付考試,也需要教學生怎樣做人。我寫這書同時希望以實際的行動讓學生知道:要追求夢想,必須努力付出才可能成功。


著書要道德上不出錯

丁: 你強調做人要正直,我從你寫這本書的經過,也深感你過人的毅力和積極的精神。我猜想這會不會是從你的家庭教育而來?

許: 我母親就是個善良正直的人,她對我影響甚深。我父親在我十二三歲時突然離世,原本是家庭主婦的母親要打工養家,節儉地用父親的保險金供我和兄姊從中學念至大學。我們三兄姐弟都在香港中文大學畢業,我們在課餘補習幫補家計,沒有領取過政府的貸款。我們一家可以說是積極樂觀的。至於你說的毅力和恆心,其實我自知還有不足,有很多進步的空間。但要是說我比一般人稍多毅力,我想這跟我從中學開始加入校隊參加長跑訓練有關。我的長跑老師對我的幫助很大,長跑令我學懂要一步一步的付出才有進步。另外,我相信我的基督教信仰也有影響:基督要我們走正直的路,要彰顯公義。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影響,是來自余英時和陳寅恪兩位先生的歷史著作。我之所以那麼強調正直和尊嚴,是受到他們的文字與為人所啟發的。我認為知識人除了要在他們的專業領域取得成就,更須基於社會責任在道德層面影響社會。這兩位我心所景仰的史家讓我訂下目標:書內容上或有瑕疵,但起碼也要在道德方面不出錯。我也希望讓人知道:這世上仍然有人願意擇善固執。

丁: 你認為歷史對社會和文化起着什麼作用?或者簡單地問:為什麼學生要學習歷史?

許: 我不會特別高舉歷史科,因為其他學科也同樣重要。但歷史有它本身的價值:第一,歷史可以讓我們汲取教訓,因為我們可以從歷史認識人性,例如「權力使人腐化」便是歷史的永恆真理。所以我自己一定不會追求權力,因為我也害怕自己腐化。歷史不單可以讓社會汲取教訓,也可以讓個人在行事為人上知所取捨。第二,中國大陸的文化從文革到今天已徹底崩潰,香港也面臨文化危機;而從事歷史以及其他人文學科的研究,其實也是同時作文化重建。譬如,我們遵從學術規範認真地研究歷史,就已是塑造一種追尋事實的求真文化、這就是文化建設。


愛香港的你 信暴政會亡

丁: 你愛香港,卻看見香港正在崩壞。你怎樣看香港的未來?

許: 在這刻我是悲觀的。因為香港受中國控制,香港的民主進程和政治生態都受大陸制約。由於共產黨不會自我轉化,也不會輕易倒台,香港政治在短期內只會愈來愈差。但我相信暴政總會滅亡!(丁:這是你讀歷史的認識嗎?)對!我對這很有信心!不過共產黨倒台也許要很長時間,我自己也許看不到。但我覺得香港總有一日會走向民主的道路。

丁: 你這一刻做的事也是對香港未來民主理想的堅持嗎?

許: 是的。民主不單是制度,也需要有優良的民主文化。事實上,如果文化不佳,民主制度也不會健康。當下我們或許未能立即建立民主制度,但我們可以預備好民主文化,使公民素質提高。他朝當民主到臨時,我們便能早一些享有高質素的民主。

丁:最後可否說說你平日的活動和愛好。

許: 我平時的主要活動是帶孩子。我家是雙職,有兩個七歲和五歲的孩子,沒有請家傭。幫孩子洗澡和陪伴他們入睡等親子時間,我都非常享受。

除了帶孩子和家務,我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閱讀。歷史、政治、哲學、社會學、宗教、神學等等書籍我都看很多。我也喜歡運動,例如長跑和踢足球。還有的是我在大半年前開始學日文。我對漢朝歷史很感興趣,《史記》、《漢書》、《後漢書》我都看了幾遍。近數十年研究漢史最出色的是日本人,我學日文是為將來研究漢朝歷史作預備。這就是我的主要活動。我是那種選定了喜歡的事就只做那些事情的人。

最後我必須感謝我太太。她一直擔心出版這本書會為我和家人帶來麻煩。雖然如此,她仍然支持我追逐夢想。她對我的理解和支持,讓我衷心感激。


後記

兩個多小時的訪問,許sir答得直接坦率。我們的談話內容很多時比較嚴肅,我有時需要停頓下來,皺着眉頭搜索說話的用詞,許sir卻是一直帶着微笑爽快說話。於是我有些明白他說自己的「教書比較快、也不長氣」。他多次提到「做正直的人」,這話原本有着踮腳挺胸的昂揚姿態,由他說出來卻是輕描淡寫,有種理應如此的感覺。

訪問完了,我們到街上拍照。站立着面對鏡頭的許sir,表情和體態有些靦腆。但我因為讀過許sir的書,知道支撐着他那看似單薄身軀的,是一雙可以走很久很遠的腳。

■答:許偉恒,人稱許sir。38歲。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中學中史科及通識科教師。1989年6月4日,在父母親的帶領下與許多香港市民一起靜坐,悼念六四亡者。30年後的今天出版他的第一本書《六四十問》。

■問:丁南僑。62歲。曾修習及研究數學及電機工程,獲香港大學頒大學卓越教學獎。現為獨立出版社「進一步」社長。

文//丁南僑

圖//花苑

編輯//何敏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