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6-星期日文學‧黃愛玲:夢起說夢緣起戲緣,學者編者眼中的影評人

星期日文學‧黃愛玲:夢起說夢緣起戲緣,學者編者眼中的影評人
2019年5月26日


黃愛玲(雷競璇提供)

【明報專訊】香港電影工作者黃愛玲去年因病離世,早前facebook黃愛玲紀念群組上載了由雷競璇先生和幾名朋友輯錄、紀念黃愛玲的《黃愛玲悼文集》,當中只包含紀念文字很小一部分。她的朋友、後輩,萍水相逢甚或素昧平生之人都以文字紀念,多從個人交往、工作的角度憶故人,較少談及黃愛玲筆下文字電影與文學的關係。黃愛玲舊作《戲緣》和《夢餘說夢》(兩卷,下稱:《夢》)出版多年,在她去世後陸續重印,望更多人不再錯過這般曉暢的文字,其人亦可繼續在電影中做夢。本版請與黃愛玲相交、有同樣留法背景的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講師歐嘉麗博士,與《夢》的出版人、牛津大學出版社學術部總編輯林道群先生,回看黃愛玲的書寫。以下文章根據二人對談寫成。

林道群與黃愛玲,相識於一九八○年代。「我們認識得很早。當時她是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策劃,負責亞洲電影,我另外一個朋友也在那裏工作,還有現在在《蘋果》寫專欄的林邁克。」

歐嘉麗好奇林道群如何從黃愛玲的「朋友」變為她的「編輯」,林道群解釋二人認識時,自己還未來到牛津大學出版社,多年之後當林道群來到牛津並開拓了中文出版,「我開始幫黃愛玲的先生雷生(雷競璇)出書,包括那本《窮風流》,雖然第一版不是牛津出的,但都是我私底下幫他做的,只不過印的名義是進一步出版社,與他們的關係真的是朋友關係」。作為電影研究者的黃愛玲編過很多書,《邵氏電影初探》、《故園春夢——朱石麟的電影人生》等,其中《詩人導演——費穆》更是被稱為:「在鑑賞及研究費穆作品方面,是迄今最全面、規模最大的著作。」但作為作者,黃愛玲在二○○○年才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戲緣》,再到牛津出版《夢》已經十二年之後了。


一個學術型電影人文化人

「她寫作量不多的。」林道群說。「當時電影評論學會在《信報》有一個專欄。她這個人不是我們一般說的影評家,但她是電影學會活躍的一個人,所以她要有東西才寫,那個專欄她不是非寫不可。從第一本書收羅的文章,到二○一二年我們幫她出版,寫了差不多二十年,差不多都收在《夢》裏了。」林道群眼中的黄愛玲是「一個不急於表現自己、不急於要出書的人,大家逼着她弄好之後就出版了」的作者,黃愛玲自命疏懶,於是在《夢》編後語感謝老友的寬厚,「牛津編輯林道群盛情邀稿,並容忍我一拖再拖」。

當真要出書時,黃愛玲倒是有不少堅持。林道群憶起在編《夢》時,黃愛玲特別要求書後附有「索引」。書後索引按筆畫排序,列明文章提及的人名、電影名所出現的頁數,並將原文附於中文譯名之後。「就算是這種文學性的散文,她也要一個很學術性的index,香港就算是中文學術書的出版都未必有這種index」;黃愛玲亦堅持學術出版規範,林道群稱西方電影或人名總要有一個原文,書中提及許多西方電影,「如果保留一個原文,還是很重要的,否則是沒辦法向讀者交代的事,她在電影資料館做了這麼多年,在這方面的確都建立起一種權威性出來。她個人比她很多同行、影評家專業」。

黃愛玲愛寫自己喜歡的電影,就算文中指出缺點也從無惡言,這種寫作特色,歐嘉麗認為與其人好自由的個性不無關係,只做自己喜歡的事。至於黃愛玲的書寫與香港其他人有什麼不同?林道群指黃愛玲對比他人,例如李焯桃等,她並不算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影評人。「黃愛玲就沒有這個角色,沒人去等黃愛玲評一套電影才去看,因為黃愛玲寫的文章牽涉的電影未必是正在上映的,就沒了時效性在這裏。」教電影也研究文學的歐嘉麗問黃愛玲的文字特色,林道群認為黃愛玲的文字偏散文,且具現代文學的氣質,寫作人常常互相影響,而黃愛玲的文字也接近陳輝揚、古蒼梧的文風。「她(的文字)同香港,我們所講的電影文化,我們假設它是普及文化的一種,關係不是很密切,因為她看的電影是藝術層面的,同我們平時當娛樂去看的電影是不一樣的,所以她表達的方式包括她個人的表達(習慣)都不是大眾文化那種。」


在藝術層面看待電影

「這不是說她同別人有什麼不同,根本是她那種生活修養、圈子,或者她所讀的東西,就是這樣來的。她離開香港時只是一個大學生,她不是在(吸收)香港文化的環境下成長的,而我們這些人是從看報紙雜誌專欄吸收香港所謂的文化,黃愛玲應該沒這些。她大學畢業之後去了美國,後來去了法國讀電影。但因為她自己鍾意中國電影,便跳回幾十年前,看四十年代的中國電影。」林道群觀察黃愛玲與香港大眾文化蓬勃發展的一九八○年代的氛圍不同,她愛寫自己的。但也因一九八○年代,香港文化發展的多樣性,例如有不同報紙雜誌、不同類型的文章呈現,香港文化人之間的影響也更多角度。「因為大家都把香港電影拉到高雅文化的層面。」林道群提及黃愛玲曾為《今天》雜誌主編了一期香港電影專題,他說雖然《今天》香港出版多年,但跟香港的關係不大,《今天》共出了三期跟香港有關的專題(其餘兩期為一九九五年《今天.香港文化專輯》,梁秉鈞主編;二○○七年《今天.香港十年》,葉輝主編),「有一次吃飯聊天,就鼓動黃愛玲編一期。因為對於大陸的文化人來講,香港的文化他們覺得好的就是電影」。

黃愛玲曾在〈《孔夫子》的發現與修復〉中談及費穆執導的電影《孔夫子》一九四八年重映後散佚,半個世紀後,二○○一年在香港找回作品的硝酸底片。文中記述她和香港電影資料館的一眾工作人員與意大利知名的影片修復工作室L'Immagine Ritrovata攜手合作,最終使影片重見天日。修復初版本上映的二○○八年之後,經過文獻資料的推論和科學的鑑證又再修復,希望盡量接近費穆作品原貌。林道群也提到黃愛玲「投入了很多時間在《孔夫子》的修復,你可以看到她想把一些電影提到很高的一個層面(藝術層面)保存。同現在香港很多人將電影當成一個娛樂、消遣是很不同的」。


戲裏文內的人和人生

歐嘉麗說黃愛玲不單是一個文化人,也是一個文人:「她本身是讀社會學,然後去讀電影。她的文學修養好像是自己獨有的,就像她寫文章,有自己的風格,如果她是一個文人,我覺得她是一個電影文人,她同五四下來那條線,你覺得有沒有關係?」林道群坦言黃愛玲某種程度與「五四」或「五四精神」有關係,雖不完全相同。「第一,她自己,我們講的高等教育訓練出來的人,讀大學,又去了外國讀了碩士,然後做了(電影節)策劃人一段時間,再入了電影資料館,她的角色某種程度是一個學術的層面,一些資料整理盡可能是一個學術的方法,然後保存下來,所以你看她後期編的好幾本書(《故園春夢——朱石麟的電影人生》、《風花雪月李翰祥》等),從學術的標準講是非常認真的,footnote怎樣做、資料怎樣完備、中英文對應等等,花了很多心力來做這些事,這些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學術研究的做法。所以不單是她個人作為一種『文人』的角色,她也少少走了學術的道路。這當然與她的圈子有關,她的先生入了大學教書等。」

林道群特別強調黃愛玲與「五四精神」的一個共同特質是都關心「人」,他以最繼承五四精神的中國三四十年代的電影說明,「五四傳統簡單淺白地講,關心社會,關心人」。黃愛玲筆下文字總見對電影之美的知性自覺,同時將電影和人生互相觀照。而「另一種抒情性,黃愛玲用另外一種形式表現。她關心人/人生,但她不是關心政治,所以她看任何戲、任何書,平時你聽她講話,你就會發現,她很執著你怎麼看一個人,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所以她很鍾意賈樟柯」。


對編書出版有嚴謹要求

對談開始時,即有問林道群怎樣開始為黃愛玲編書。「我們是朋友,比作者和出版社的關係更密切,我個人覺得,我們一早就達成一種默契,她的書自然會交給我出。」今年初,《夢》推出內地版,將原本兩卷合一出版。林道群指着面前的牛津初版《夢》:「這一版是黃愛玲的原意,我做編輯是很尊重作者的。黃愛玲找到的劇照很少,並且都不是我們認為最靚的那些,印出來效果一般,但對於她太重要。」書前所附的劇照,林道群就介紹黃愛玲當初要求每一頁只能有一張,也不正反印刷。牛津出版的書籍一向裝幀、用紙精良,林道群從出版人的角度說:「我們其實不是很捨得這麼印刷的,但我會信作者的意思。《夢》其實是一本書(的厚度),但她要分兩本,將中國電影與非中國電影分開。黃愛玲的意思就是想有一個獨特性。成本當然會很高。」

林道群在新浪微博說《夢》曾遭退書,「香港這種文學性或者說藝術性的書是沒辦法暢銷的,但是看過的人、真正喜歡電影的人,我想他們都會認為是很重要的書,在香港我都想不出還有類似這種風格的書」。


囊括八百部電影的大工程

現在牛津正在計劃出版黃愛玲的電影筆記手稿,目前手稿已經掃描完畢,存在了林道群的電腦裏。黃愛玲雖然寫關於電影的文章不能算多,但「不等於她看得少,只不過她寫得少,我在同雷生整理她的電影筆記,發現她看很多電影,幾乎重要的電影,她都做了筆記」。僅僅只按手中的筆記,林道群估計記了八百部電影。目前這本書在計劃階段,學者、文化人游靜會幫忙整理。

歐嘉麗問林道群這本書會是什麼特色,除了是手稿,聽說還有畫圖。林從出版角度講解:「有畫圖 ,從出版來講,沒辦法用排印的形式,可以用手稿的形式出版,因為它不成體系,或者是不成文章的,好多都是類似take notes。」如果是更能讓讀者感受黃愛玲的個人風格,「手稿本」也是一個好的選擇。「好活靈活現黃愛玲那些(風格),因為全是她自己手稿,包括她(畫)的公仔,包括她的說明,包括她的補充之類的種種。你可以看到一套電影都可以用幾十字記下的時候,一些怎麼看那套電影的角度就會出來,但沒可能敘述故事的,可能的只是講那套電影好在哪裏,或者失敗在哪裏。」編黃愛玲「手稿本」將是一個大工程。「我還沒細看,雖然在我電腦裏,已經scan完。但是怎樣編,怎樣刪,抽起一些無關重要的,游靜都需要做不少工作的,量很大。」雖然手稿本的具體呈現還未定,但林道群說書應該會超過八百頁。


訪問\\歐嘉麗

文\\彭月

攝影\\劉毓霖

編輯\\關曉陽

電郵\\ literature@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