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5-安裕:民命不可違

安裕:民命不可違
眾新聞
發佈日期: 25.05.19最後更新: 2019-05-25 17:47:36


文翠珊宣布辭職,在唐寧街首相府前發表聲明。美聯社

文翠珊辭職下台,親工黨的《衛報》當大喜事辦並不出奇,平日讀得較多的專欄作家Owen Jones筆下不留情,星期六見報文章是〈Feel no pity for Theresa May. She has been the worst prime minister in modern times/不要為文翠珊叫屈。她是現代英國最劣首相〉。刻薄?政黨政治便是如此,也是民主社會特色,況且這樣寫亦不會被控滋事。被視為保守黨黨報的《每日電訊報》也不饒這位苦戰三年的首相,言論版擔頭牌的Charles Moore的文章是〈The next Tory leader must learn from Mrs May's mistakes – beginning with an honest conversation about Brexit/下任保守黨領袖必須汲取文翠珊教訓﹣甫開始就要老老實實講脫歐〉,有兔死狐烹鳥盡弓藏之感。涼薄?新主下月上台,政治一天都太長,人走就換,大不列顛國祚照樣走下來。倒是《泰晤士報》把文翠珊辭任的新聞評論都放在一個叫End of May的名堂底下,語帶雙關,英國畢竟仍有人是文采風流的。

時間回到星期五早上,英國廣播公司直播之中,一直緊閉的唐寧街十號大門打開,一身鮮紅套裝的文翠珊大步而出,逕直走到臨時擺上的平台前,沒有說的「各位早安」,也沒有「諸位國民」這些客套話,一開口就是Ever since I first stepped through the door behind me as Prime Minister, I have striven to make the United Kingdom a country that works not just for a privileged few, but for everyone(自從我走過身後那道大門擔任首相,我決意要讓聯合王國成為一個不僅為了少數特權者而是所有人的國家)。這一段話,把全國上下帶回三年前那個最是倉皇辭廟日的公投脫歐後混亂英倫。

辭職聲明是文翠珊的三年首相任期自況,從脫歐大政講到英國內政,6分32秒900字不到,言簡言賅,比起冗長不堪的〈國情咨文〉簡潔,勝於一年讀一回的〈政府工作報告〉,這就更不用說抛離聽得席上議員官員懨懨欲睡的〈施政報告〉九條街。不過,文章長短是次要,最重要的是它說了些什麼。

文翠珊接下英國脫歐爛攤子時,國民並不看好。這固然是卡梅倫這坨蘇州屎實在難於清理,還有是戴卓爾夫人歷史在前,文翠珊作為大不列顛第二位女性首相,肩上是立時要開動的脫歐程序,沉重的歷史壓力:她會是第二個鐵娘子?

辭職聲明公布後,特別留意的是網上的即時反應,最深印象「一幫脫歐的男人留下一堆爛泥,要一個留歐女首相收拾殘局」這段。誠然,從政這事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捱,再風涼些可以說「你可以不做」,不過,公道一點,回首當年,卡梅倫離開唐寧街十號絕迹政壇,公投脫歐從此與他無涉。那時幾乎是求人當首相的艱難日子,保守黨群龍無首,黨魁選舉一開始就只有文翠珊和能源及氣候變化國務大臣利雅華兩人;到了後來,連利雅華也退出,只餘下文翠珊一人,於是提早當選。不像今次文翠珊辭職,前外相約翰隨即出來表態,連同傳媒估計會出頭爭逐的五六人,比起三年前盛況得多了。


說些往事。卡梅倫退出政壇一年之後,他找到一份新工作。2017年12月16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英國財政部表示,卡梅倫將會負責一筆價值10億美元的資金,用於投資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項目」。記得這則新聞,因為BBC的標題是「英國前首相卡梅倫找了新工作 與中國『一帶一路』有關」。這一標題,總讓人覺得,這天當班的BBC編輯很不愜意卡梅倫。用上「找到了新工作」這些字句,表面像是客觀描述卡梅倫的就業狀況,字裏行間卻是在帶着冷笑遠遠看着這位前首相,快意恩仇那種。自此之後,卡梅倫消失在英國主流傳媒,今年五月一日,《金融時報》有一則新聞:「卡梅倫籌不足10億美元基金」。報道說,「前首相卡梅倫無法實現16個月前提出的籌措10億美元中國基金計劃」。

就在卡梅倫消失政壇的三年,文翠珊在脫歐事務堪稱焦頭爛額,連她自己也在辭職聲明說「Sadly, I have not been able to do so. I tried three times」(不幸地,我無法得臻如此,我曾是三度嘗試)。眾所周知,文翠珊是不折不扣的留歐派,費盡心力在國會三度提出脫歐方案。過去三年文翠珊屢屢碰壁,已經成為歐洲以至全世界的笑柄,在這篇辭職講話裏,她說, in a democracy, if you give people a choice you have a duty to implement what they decide. I have done my best to do that(在民主政體,若你給人民一個選擇,你有責任實踐他們作出的決定)。關鍵字是duty(責任)。人民既已決定,民命不可違,人民是手中有選票的老百姓,亦是文翠珊在辭職聲明開始說的「所有人」。

文翠珊與戴卓爾夫人不一樣,前者是時代過客,後者是擘劃時代的主人。重讀戴卓爾夫人的自傳《Downing Street Years/唐寧街歲月》,那是英國從混亂不堪年代重新出發的憶記,鐵娘子披荆斬棘毫不退讓。也許事有巧合,《唐寧街歲月》前言第一句就用上ever since這個字眼,與文翠珊的辭職聲明一模一樣。兩位首相府主人,大概都想述說「從那時起......」一個新時代:戴卓爾夫人是記述狠擊工黨的戰績,文翠珊記述國會泥沼的吃力搏鬥;一個是意欲拯救大不列顛於水火,一個是力保英倫三島在脫歐全身而退。二人都以民命為主題,文翠珊說的「責任」,戴卓爾夫人更坦白,開宗明義以投票結果為卷首。民命不可違,個人一切都可以放下,文翠珊面對脫歐民命,付出自己的政治生命;戴卓爾夫人面對要求改革民命,把社會主義砸個稀巴爛,左派對她痛恨至今。

1945年5月2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餘燼未熄,英國執政聯盟破裂,邱吉爾辭去首相一職,英國擇日大選。邱吉爾雖是大不列顛保衛戰的一國之本,但政治制度如此,不能違反。當年7月5日大選投票,由於大量國民旅居海外,收集選票需時,直至7月26日始告塵埃落定。當日上午,點票形勢不利邱吉爾代表的保守黨,午後,邱翁的醫生莫倫告知保守黨大勢已去,說英國民眾「忘恩負義」(ingratitude)。邱吉爾不同意,訴之莫倫「我不會如此說,他們的日子也夠苦的/I wouldn't call it that. They have had a very hard time」。雖是二戰名相,也得翌日即須解散內閣,英皇喬治六世欲賜都佛公爵,是為71年來首位非皇室成員獲公爵銜,邱翁婉拒。

邱吉爾、戴卓爾夫人、文翠珊,三者在歷史地位截然不同,對英國貢獻不可同日而語,相差更不可以道里計。然而,一如法國戴高樂將軍所言,「每當歷史最惡劣的時候,我的責任就是把法國擔當起來」,邱吉爾在二戰方酣帶領國人抗擊納粹;戴卓爾夫人把瀕於破產的經濟重注動力;文翠珊則是在卡梅倫開溜而脫歐變成燙手山芋時雙手接住。這當中有人成功,有人失敗,然其出發點都是力保大不列顛於不墜,回到根本,就是民之所欲,長在我心。人民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個人榮辱,只是過眼雲煙。


博客 | 安裕
【安裕・談天】天下之間事,點與線交織。世事往往有著一條看不到的線聯繫起來,或古或今,或中或西,巨量資訊的世界帶來對人情世故的另一種閱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