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5-電影人語:拆解《無主之作》,真‧藝術不淪為宣傳工具

電影人語:拆解《無主之作》,真‧藝術不淪為宣傳工具
2019年05月15日


「我相信每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都證明,創傷終可轉化成美好的事物。」──《無主之作》導演Donnersmarck

【電影人語】
「惟有在藝術中,自由不是假象。」藝術傳記電影《無主之作》(Never Look Away,下稱《無》)有這麼一句對白,尼采也講過,襯托亂世的香港有如醍醐灌頂。

我欣賞《無主之作》除了因為它運用巧妙的手法,以德國當代著名藝術家Gerhard Richter的經歷作藍本,用藝術刻劃德國納粹統治、柏林圍牆分隔東、西德三個不同時期的歷史,以小人物串連起大時代;更重要是它核心其實是談藝術的本質,這個當我每年逛Art Basel、甚至這刻人在威尼斯雙年展,腦海都不禁彈出的問題。


橫跨東西德三個時期

「藝術識條鐵咩?」《無》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狠狠地、赤裸地。在醜陋的世代,「所有真實的事物都是美麗的。」而真實,包括真實的自我。所以「無主之作」並非沒有作者的意思,說的是真‧藝術根本不需要刻意為主題命名或賦予其意義,擁抱自我就夠了,此作入圍第 91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

用複雜的背景和敍事結構包裝一個純念,高手是《竊聽者》的導演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電影講述一名在納粹時期長大、東德時期嶄露頭角、卻寧願逃離西德開闢新天地的藝術家Kurt Barnert的故事。在極權下他厭倦畫宣傳畫,但自由了卻又無法擺脫歷史陰霾,導演毫不留情的說一代人的歷史創傷,部份情節取材於著名德國畫家、攝影家Gerhard Richter前半生的故事,當中還投射了不少著名當代藝術家,與Kurt最好朋友的角色是玩釘玩到出神入化的Günter Uecker;割畫割出新天地的是Lucio Fontana,還有Joseph Beuys、Sigmar Polke、Heinz Mack、Andy Warhol和Yves Klein等等。

《無》故事橫跨德國三個歷史時期︰1930-1940年代納粹時期、1940-1960年代的東德以及1960年代的西德。在牛津大學攻讀哲學、政治及經濟的導演顯然是想在作品中滲入了哲學話題。

電影由1937年納粹時代講起,年輕貌美的Elisabeth阿姨帶着小孩Kurt看畫展,聽着納粹講解員揶揄:「用愚弄的手段騷擾國家,要阻止這種可怕的視覺疾病……」納粹講解員面上的不屑與阿姨內心的竊喜,形成強烈的對比。那是由希特拉統治的政府曾巡迴舉辦的「頹廢藝術展」(Degenerate art,又名「墮落藝術」),以混亂的方式展出一批他不認可的現代藝術作品,旁邊更貼上嘲弄的解說,藉此引導輿論批評現代藝術是病態和有違道德。頹廢藝術家們會被禁止展出作品,不能擔任教職,有些甚至被終身禁止創作,認為「文化應該為政權服務」。

根據當時政府奉行的殘酷「優生學」,身心有障礙的人一旦生育,就可能將「劣質基因」遺傳給下一代,必須強制他們絕育。1933-1945年間,共有超過37萬人遭到強制絕育,約5,000個女性因此死亡。Elisabeth是其中一員,患上精神分裂的她被送進毒氣室,恰似《飛越瘋人院》,而送她一程的竟是Kurt後來的外父。

二戰結束,成年的Kurt被當地的藝術學院錄取(諷刺是:真實中希特拉在1950年被拒絕入學,一年後才被錄取)。Kurt很快以社會現實主義畫家的身份成名,但他還是決定與太太身無分文的逃離東德,幾個月後柏林牆便隔斷了東、西德。

當時,德國掀起了一股反思納粹獨裁主義的思潮。在西德前衞的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Kurt像劉姥姥進入了大觀園,他首次認識概念藝術。受到常戴着帽子的藝術家教授點化,他開始用自身的經歷作為素材創作,擺脫了傳統束縛和歷史的傷痕,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藝術語言。

這位傳奇的點化大師,角色應該參考自傳奇藝術家Joseph Beuys。他曾參與二戰,並在一次飛機行任務被襲擊而墜落,頭部受到嚴重灼傷,前來救援的韃靼人不但未視其為敵軍,還悉心照顧了他,用油膏厚敷身體,以毛氈包裹而讓其康復。所以後來他的作品都以油膏與毛氈為主體,因為對於他,那代表最真實、來自陌生人的純愛。


導演:創傷終轉化美好

對導演而言,藝術與創作是他人生重要的命題。他媽媽在他未到十歲時,帶他和哥哥去柏林馬丁格羅皮烏斯博物館(Martin-Gropius-Bau),看震撼的「時代精神」(Zeitgeist)畫展。這個畫展對年紀小小的導演有深遠影響,啟發了他對藝術的興趣,長大後結識了Gerhard Richter,便衍生了創作《無》的念頭。

導演強調,這不是一部真人真事電影,他需要很大自由度去講述這個故事,故無意將它拍成紀錄片。「這幾年,我不斷在人生重要的時刻碰上Gerhard的作品,他畫作的影像在我腦海無法忘懷,就像一段難忘的旋律,在你腦內迴響,不斷豐富你的思想。」Donnersmarck在電郵回覆中如是說,他一直希望以二戰德國藝術為電影拍攝題材,2014年開始實行這想法。「電影融入了Thomas Demand和Andreas Schon在杜塞爾多夫求學時的經歷,當然也有我自己在慕尼黑讀電影的經歷。也有幾位藝術家到片場探訪我們,獻出他們的想法,包括偉大的Andreas Gursky和Albert Oehlen。」

導演深信,「人類有神乎其技的能力,可以從最惡劣的環境中創造美善。」Donnersmarck更透露問過Gerhard本尊,藝術有甚麼力量?「他認為『力量』不是個準確的用詞,藝術於他沒有任何力量,意義在於撫慰人心。我也有相同的想法,我相信每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都證明,創傷終可轉化成美好的事物。」

溫提:《無主之作》片長達三小時,上映場次有限;又硬撼同期的大片《復仇者聯盟4》,注定影期不長,要睇請早。

《無主之作》寫極權政治下藝術如何被扭曲,戲中以現年87歲的德國著名畫家Gerhard Richter前半生為藍本,講他尋找專屬藝術語言那段最為精采。

二戰後,被蘇聯佔領、奉行社會主義的東德,政府要求藝術家遵從社會主義寫實主義(Socialist realism),以黨的立場為尊。

導演毫不留情的說一代人的歷史創傷。電影講述一名在東德時期嶄露頭角的藝術家,討厭畫宣傳畫,寧願逃往西德開闢新天地,卻無法擺脫歷史陰霾的蛻變故事。

Kurt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姨媽被自己的外父親手送進了毒氣室,道出了納粹政府的殘酷「優生政策」,不健全人都要「被消失」。

希特拉統治的政府曾巡迴舉辦「頹廢藝術展」,以嘲弄的解說批評當代藝術病態和有違道德。


Gerhard Richter抽象作最矚目

今年87歲的德國著名藝術家Gerhard Richter,作品形式包含抽象藝術、照相寫實主義繪畫、攝影及利用玻璃媒材等。他的抽象系列最受市場注視,2015年2月倫敦蘇富比便以3,040萬英鎊(約3.1億港元)拍出了他現世最貴的抽象作品《Abstraktes bild》。

對當代藝術認識甚深的蘇富比S|2藝術總監黃傑瑜受訪時形容,Gerhard是現今世界繪畫上最好的living artist,他在繪畫上有長遠的成就,六十年代開始寫實與抽象風格雙軌發展,並成功精神分裂地創作了兩套藝術語言。「他能用畫筆畫寫實的相片,同時又可以放鬆畫筆,以膠片刮出顏色豐富的抽象畫作,在世界藝術史上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Gerhard Richter

《Abstraktes bild》

蘇富比S|2藝術總監黃傑瑜形容,Gerhard是現今世界繪畫上最好的living artist,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撰文、攝影:鄭天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