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2-詹宏志:【片刻凝視】消逝的追尋(之四)
詹宏志:【片刻凝視】消逝的追尋(之四)
2019年05月02日
真的,正如我一開場說的,如今我的生命基調不再是個被書店「激勵」的人,那是我人生的上半場;如今我與書店的關係是「傷感」與「失去」,如同我跟其他我所愛的人與事一樣……。
是的,我曾經受到書店的激勵,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譬如說,在鄉下的成長階段,我尚未看到城裡書店富饒的面貌,我也買不起書店裡的任何一本書,但僅只是架上那些可望不可即的書名與作者名字,就足以激勵我:「總有一天,等我賺錢了,我要讀遍這些作者們的書。」
帶著盟誓的情誼 與書本相偕到老
然後我就來到城裡,我來到中部大城台中市,第一次看到大型書店「中央書局」,它的豐盛與自由(從來沒有店員阻止我翻閱任何書),刺激了我,也激勵了我,它讓我有了擷取豐盛的決心,立志要學會和天上星星一樣多的語言,讀遍世界上各種美好的圖書。這個佔有世界的願望讓我覺得可能,不是只有「中央書局」帶給我希望,其實還有「汗牛書局」(一家給學生打很多折扣的書店,猶如今天的「水準書局」一樣);因為「汗牛書局」的書籍比「中央書局」便宜很多,更讓我覺得夢想距離不遙遠,我願意吞嚥一下口水,忘記發育期的饑餓,把兩頓午餐的錢拿來換取一本《新潮文庫》……。
然後我來到天龍之府台北,它不只是擁有大型書店,它還有整條書街呢。它有最豐富整齊的「重慶南路書街」,其實台灣大學周邊也是個密集的書街,而牯嶺街的舊書攤也還保有最後一刻的風華,台北的豐盛富饒遠勝於台中。我流連徘徊在這些書街,依舊受到激勵;這時候我已經知道世上的好書是讀不完的,注定是有涯逐無涯,但我好像也就與書本建立了一種帶著盟誓的情誼,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夠不斷覓書讀書,相偕到老,不負彼此。
然後年輕的我(26歲)開始走出國門,第一站來到紐約,而且工作並住了下來。這是我第一次通過日常生活見識到「讀書大城」應有的模樣,它不只是應該有活力旺盛的大型書店,像堂堂位於第五大道上的「邦諾書店」(Barnes and Noble) 旗艦店;但它也應該有選書獨特、散發神秘氣息的獨立書店,像書如山積、分類邏輯詭異的「史傳德書店」(Strand);它應該有帶著富貴氣質的高級書店,像原來位於57街、與奢華精品店並駕齊驅的「瑞佐麗書店」(Rizzoli);但它更應該有各種秘密會社一般的專門書店,像原來在城中心擁有一座旋轉樓梯、新舊圖書都賣的推理小說專賣店「神秘書店」(The Mysterious Bookshop)。但這份名單當然遠不止於此,賣左派書的、賣同性戀書的、賣新世紀心靈書的、賣漫畫書的、賣各種外國語言書的,是的,在紐約大城裡鎮日流連,你有看不完的新書、舊書,昂貴書與廉價書,那是永無止境的探索與啟蒙。
咖啡店低頭賞寶 全世界也換不到
然後我到了日本與英國,這是兩個後來我最愛的買書城市(受限於我的語言能力,我終究沒有學會群星般的語言);一開始,倫敦有仍然繁榮的查令十字路書街,東京也仍有書店最密集的神保町;兩個區域都令買書人著迷忘返,受到蠱惑一般,遲遲無法離去。尋書買書常常讓我腳痠手痛(走太多,提太重),因而我也熟知書街轉角與小巷內的咖啡店,那是我逛書街到半途可以休息補充水分的「綠洲」;80年代、90年代,在神保町書街小巷裡有一家小咖啡店叫「しオ」(Rio),約莫十來個位置,燈光昏黃幽靜,厚重木頭桌椅,咖啡芳香可口,面容清秀的中年婦人低聲招呼客人,座上都是頂著老花眼鏡的老人,低著頭翻讀剛才在舊書店淘覓的收穫,偶爾才抬頭啜飲一口深焙咖啡,唉,是的,是的,我們也許不是能夠角逐世界首富的贏家,但當我們低頭享受尋來的寶藏時,我們內心是富足的,你拿全世界來我也不換……。
但我說的那個美好世界是我人生的上半場,然後世界就走下坡了(還是我就走下坡了?);從70年代到80年代,我與世界上的書店關係是受激勵、受啟發的,我在不同的城市不斷發現新書店,不斷透過書店看見不一樣的世界;但到了90年代下半,這個發現的興奮之情就開始停滯了,我開始「失去」。
有一天,絲毫沒有徵兆,「銀月書店」就關閉了,我在門口失落了許久;然後有一天,神保町那家「里歐」小咖啡店就停止營業了;再有一天,你發現咖啡店的倒閉只是領先指標,神保町一家歷史悠久的英文舊書店「北澤書店」(Kitazawa Shoten)突然失去了它的一樓,只剩面積不足二分之一的二樓;然後我又失去了「謀殺一號」書店,然後是這家,然後是那家;有些書店沒有立刻全部消失,它們可能因為房租而遷往他處,但奇怪的,場所變了,通常風水也就變了,書店的氣味就變了,而變了通常是變壞了。
就像我時時刻刻懷念、擁有一座黑色鑄鐵旋轉樓梯的「神秘書店」,遷到Tribeca的華倫街新址之後,旋轉樓梯沒有了,那充滿神秘氣息、地下會社般的風味消失了,有些人認為它還是很不錯的書店,但對我來說,那是我熟知世界的離去。
曾戀慕的美好地 都消逝了變壞了
有的書店可能是「變好了」,譬如像「福耶爾書店」,管理改善了,書架整潔了,書店明亮了,書店獲利了,我應該為它感到高興;但對我來說,變好了就是「變壞了」,那個雜亂無章的尋寶之地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這就是我一開始說的,近年來,我的書店尋訪大部分都是「傷心之旅」或「幻滅之旅」,那些我戀慕的美好地點與美好事物都過去了、消逝了、變質了,也變壞了……。
有朋友說,不會呀,還是不斷有新的、好的書店誕生,而且還扭轉了書店的頹勢,他們帶來新的經營理念,帶來新的書與人的關係的營造,譬如說,像東京代官山的「蔦屋書店」。是的,也許我的朋友說得對,世界並非靜止不動,舊事物消逝的同時,新事物也在誕生,每個世代都有能力創造美好事物。但問題就在這句「每個世代」,也就是說,對於「正在來臨的世代」,世界正在創造之中,但對慢慢凋零的「我的世代」來說,那些激勵了我、啟蒙了我,最終形塑了我的那些美好事物,它們已經花果飄零了。新世代的新創造,我已經不能享受,我必須坦白承認,我從來沒有喜歡過「蔦屋書店」,雖然我也會去代官山或Ginza Six的蔦屋書店走走,但蔦屋是不能「找書」的,你只能「碰撞」,它沒有必備書目這種事,它的選書充滿了「觀點」與「態度」,但我並不要別人給我觀點與態度,我希望你蒐羅廣闊,排得像圖書館一樣,讓我自己形成見解,我也不要無意間的邂逅,我要higgledy piggledy(亂七八糟),我要nooks and crannies(角落與縫隙),我要那些已經追不回來的一切……。
(全文完)
撰文:詹宏志
2019年05月02日
真的,正如我一開場說的,如今我的生命基調不再是個被書店「激勵」的人,那是我人生的上半場;如今我與書店的關係是「傷感」與「失去」,如同我跟其他我所愛的人與事一樣……。
是的,我曾經受到書店的激勵,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譬如說,在鄉下的成長階段,我尚未看到城裡書店富饒的面貌,我也買不起書店裡的任何一本書,但僅只是架上那些可望不可即的書名與作者名字,就足以激勵我:「總有一天,等我賺錢了,我要讀遍這些作者們的書。」
帶著盟誓的情誼 與書本相偕到老
然後我就來到城裡,我來到中部大城台中市,第一次看到大型書店「中央書局」,它的豐盛與自由(從來沒有店員阻止我翻閱任何書),刺激了我,也激勵了我,它讓我有了擷取豐盛的決心,立志要學會和天上星星一樣多的語言,讀遍世界上各種美好的圖書。這個佔有世界的願望讓我覺得可能,不是只有「中央書局」帶給我希望,其實還有「汗牛書局」(一家給學生打很多折扣的書店,猶如今天的「水準書局」一樣);因為「汗牛書局」的書籍比「中央書局」便宜很多,更讓我覺得夢想距離不遙遠,我願意吞嚥一下口水,忘記發育期的饑餓,把兩頓午餐的錢拿來換取一本《新潮文庫》……。
然後我來到天龍之府台北,它不只是擁有大型書店,它還有整條書街呢。它有最豐富整齊的「重慶南路書街」,其實台灣大學周邊也是個密集的書街,而牯嶺街的舊書攤也還保有最後一刻的風華,台北的豐盛富饒遠勝於台中。我流連徘徊在這些書街,依舊受到激勵;這時候我已經知道世上的好書是讀不完的,注定是有涯逐無涯,但我好像也就與書本建立了一種帶著盟誓的情誼,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夠不斷覓書讀書,相偕到老,不負彼此。
然後年輕的我(26歲)開始走出國門,第一站來到紐約,而且工作並住了下來。這是我第一次通過日常生活見識到「讀書大城」應有的模樣,它不只是應該有活力旺盛的大型書店,像堂堂位於第五大道上的「邦諾書店」(Barnes and Noble) 旗艦店;但它也應該有選書獨特、散發神秘氣息的獨立書店,像書如山積、分類邏輯詭異的「史傳德書店」(Strand);它應該有帶著富貴氣質的高級書店,像原來位於57街、與奢華精品店並駕齊驅的「瑞佐麗書店」(Rizzoli);但它更應該有各種秘密會社一般的專門書店,像原來在城中心擁有一座旋轉樓梯、新舊圖書都賣的推理小說專賣店「神秘書店」(The Mysterious Bookshop)。但這份名單當然遠不止於此,賣左派書的、賣同性戀書的、賣新世紀心靈書的、賣漫畫書的、賣各種外國語言書的,是的,在紐約大城裡鎮日流連,你有看不完的新書、舊書,昂貴書與廉價書,那是永無止境的探索與啟蒙。
咖啡店低頭賞寶 全世界也換不到
然後我到了日本與英國,這是兩個後來我最愛的買書城市(受限於我的語言能力,我終究沒有學會群星般的語言);一開始,倫敦有仍然繁榮的查令十字路書街,東京也仍有書店最密集的神保町;兩個區域都令買書人著迷忘返,受到蠱惑一般,遲遲無法離去。尋書買書常常讓我腳痠手痛(走太多,提太重),因而我也熟知書街轉角與小巷內的咖啡店,那是我逛書街到半途可以休息補充水分的「綠洲」;80年代、90年代,在神保町書街小巷裡有一家小咖啡店叫「しオ」(Rio),約莫十來個位置,燈光昏黃幽靜,厚重木頭桌椅,咖啡芳香可口,面容清秀的中年婦人低聲招呼客人,座上都是頂著老花眼鏡的老人,低著頭翻讀剛才在舊書店淘覓的收穫,偶爾才抬頭啜飲一口深焙咖啡,唉,是的,是的,我們也許不是能夠角逐世界首富的贏家,但當我們低頭享受尋來的寶藏時,我們內心是富足的,你拿全世界來我也不換……。
但我說的那個美好世界是我人生的上半場,然後世界就走下坡了(還是我就走下坡了?);從70年代到80年代,我與世界上的書店關係是受激勵、受啟發的,我在不同的城市不斷發現新書店,不斷透過書店看見不一樣的世界;但到了90年代下半,這個發現的興奮之情就開始停滯了,我開始「失去」。
有一天,絲毫沒有徵兆,「銀月書店」就關閉了,我在門口失落了許久;然後有一天,神保町那家「里歐」小咖啡店就停止營業了;再有一天,你發現咖啡店的倒閉只是領先指標,神保町一家歷史悠久的英文舊書店「北澤書店」(Kitazawa Shoten)突然失去了它的一樓,只剩面積不足二分之一的二樓;然後我又失去了「謀殺一號」書店,然後是這家,然後是那家;有些書店沒有立刻全部消失,它們可能因為房租而遷往他處,但奇怪的,場所變了,通常風水也就變了,書店的氣味就變了,而變了通常是變壞了。
就像我時時刻刻懷念、擁有一座黑色鑄鐵旋轉樓梯的「神秘書店」,遷到Tribeca的華倫街新址之後,旋轉樓梯沒有了,那充滿神秘氣息、地下會社般的風味消失了,有些人認為它還是很不錯的書店,但對我來說,那是我熟知世界的離去。
曾戀慕的美好地 都消逝了變壞了
有的書店可能是「變好了」,譬如像「福耶爾書店」,管理改善了,書架整潔了,書店明亮了,書店獲利了,我應該為它感到高興;但對我來說,變好了就是「變壞了」,那個雜亂無章的尋寶之地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這就是我一開始說的,近年來,我的書店尋訪大部分都是「傷心之旅」或「幻滅之旅」,那些我戀慕的美好地點與美好事物都過去了、消逝了、變質了,也變壞了……。
有朋友說,不會呀,還是不斷有新的、好的書店誕生,而且還扭轉了書店的頹勢,他們帶來新的經營理念,帶來新的書與人的關係的營造,譬如說,像東京代官山的「蔦屋書店」。是的,也許我的朋友說得對,世界並非靜止不動,舊事物消逝的同時,新事物也在誕生,每個世代都有能力創造美好事物。但問題就在這句「每個世代」,也就是說,對於「正在來臨的世代」,世界正在創造之中,但對慢慢凋零的「我的世代」來說,那些激勵了我、啟蒙了我,最終形塑了我的那些美好事物,它們已經花果飄零了。新世代的新創造,我已經不能享受,我必須坦白承認,我從來沒有喜歡過「蔦屋書店」,雖然我也會去代官山或Ginza Six的蔦屋書店走走,但蔦屋是不能「找書」的,你只能「碰撞」,它沒有必備書目這種事,它的選書充滿了「觀點」與「態度」,但我並不要別人給我觀點與態度,我希望你蒐羅廣闊,排得像圖書館一樣,讓我自己形成見解,我也不要無意間的邂逅,我要higgledy piggledy(亂七八糟),我要nooks and crannies(角落與縫隙),我要那些已經追不回來的一切……。
(全文完)
撰文:詹宏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