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8-明報:九龍達人余震宇,掘九龍史,反思香港現况

明報:九龍達人余震宇,掘九龍史,反思香港現况
2019年7月28日


 (黃志東攝)

【明報專訊】在反修例百萬人遊行後不足一個月,社會抗爭情緒依然高漲,七月七日,遊行從港島散播至尖沙嘴,迎來九龍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人數以十萬計的大規模遊行。

入夜之後,示威者沿彌敦道移至旺角,在黑暗之中爆發的警民衝突,難免讓人想起五年前的旺角亂象。

但對於花了半年時間梳理九龍歷史的余震宇來說,他卻想起了一九四八年的九龍寨城——殖民地政府為了收地,安排大批警察到九龍城拆屋,配備頭盔、防毒面具、長短槍、催淚彈,還曾經舉起「速即離開此地,否則我們放槍」的警告。「社會經過半世紀,應該文明多了,但如今卻好像沒進步過。」

1. 九龍故事過去被忽略

「戰後初年的九龍街道,有數之不盡的政治事件。」在多事之秋的六月,余震宇出版了他第七本書寫香港歷史的新書《壹街一個故事/九龍篇》,以街道故事重構屬於九龍的歷史。我以為,所謂街道故事,是對昔日街道面貌的刻劃、是往時庶民在街道上的生活細節重現,但翻開目錄,他從荔枝角寫到茶果嶺,故事涵蓋副領事夫人在大埔道被殺的外交事件、國民黨在土瓜灣智奪共產黨資產,余震宇寫的,有保家衛國的故事、居民被逼遷的故事。「我的選材,都嘗試與社會脈絡扣連,希望能夠以小見大、看到社會變遷,這樣的話,歷史故事才足以見證社會,才有意義。」

雖說鑑古可以知今,但從去年夏天開始梳理大量歷史資料,到今年夏天終於把五十個街道故事寫成書,他當然沒料到書籍正式面世之時,書中的時空與當下香港的狀况的呼應居然會如此緊扣。「國際聲援、獨立調查、暴動定性及本土運動等,其實不僅發生於今日《逃犯條例》修訂事件,亦見於昔日香港。」余震宇說,九龍的故事不比港島遜色,值得讓現今香港人知道的其實有很多,回歸以後,香港人開始面對身分認同的問題,愈來愈多人發掘本土歷史,而焦點都順理成章落在發展重心的港島,才忽略了九龍。


寨城組居民協會 對抗港英政府

「一九四七年,國共內戰,英國政府眼見國民政府節節敗退,於是伺機再搶奪百年以來搶過多次但都不成功的九龍寨城——」關於九龍寨城的歷史,我們並不陌生,清朝建官府駐兵、後來的黃賭毒三不管,中學生尚且琅琅上口,但余震宇說,我們很少留意到,二戰後的九龍寨城,上演的其實是一幕幕居民抗爭、警民衝突。「一八九八年,清政府租借新界及新九龍予英國政府,當時的《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寫明,範圍雖包括九龍寨城,但寨城屬於清政府管轄。雙方本來相安無事,但英國政府又如何容得下自己的領土中央有一個不屬於自己管轄的城池?於是,簽署條約後十年,英國政府早已忍無可忍,試過闖進寨城驅趕清政府官員泄憤。」其後,英國政府每隔約十年就圖謀收地,屢敗屢試,然後終於等到了國共內戰這個好時機,「港英政府發聲明指條約中的語氣說明九龍寨城並不屬於中國領土,居民非法佔用皇家地段多年,要求在限期前離開,否則清場」。就如現今的香港在中環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清拆改建豪宅時有了「中西區關注組」、在重建利東街的抗爭中保育人士組成了「H15關注組」,當時仍有數千寮屋戶的寨城為保家園,成立了「九龍城居民協會」。居民協會成立後做的第一件事,是大張旗鼓邀請傳媒採訪、自製橫額召開記者會,但過於招搖,反而招來警察騷擾打壓,全程監察、撕走紙製標語。


2.蒐集舊照短片 貼地教歷史

「那年代,當然不是用手機拍攝監察,也當然沒有人說他們是『撕紙狗』。」余震宇本身是個中學教師,主要教中文科與中史科,但他並不走傳統古板沉悶的路線,擅長以貼地的方式詮釋歷史事件,為了提起習慣以視覺影像接收資訊的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他蒐集大量歷史照片和短片,數量之多甚至在fb設立了「香港舊照片」專頁,還出版了數本以歷史照片為主的香港歷史書籍。他在訪問中曾提及,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教五十年代中國大饑荒、為了求生出現人吃人悲劇的時候,在課堂上展示一張父親焚燒孩子骸骨的照片,引來學生對歷史和倫理的激辯。在他的課堂裏,歷史事件並不止是發生於過去的大事,透過討論、透過分享經歷,這些事件來到今天都有反思的價值,借古反思身邊的人與事,尤其身處在當下愈見複雜的大時代,學生更該擁有獨立思考與分析能力,不會人云亦云。教書十二載,余震宇門下學生不乏以關注社會事件為志的年輕人,例如黃之鋒。

「記者會之後,事件暫緩了數星期,但政府總是趁你鬆懈就來一個殺你措手不及。」一九四八年一月五日凌晨,在漆黑一片的寧靜之中,港英政府調動各區的警力,帶備頭盔、防毒面具、催淚彈、長短槍和盾牌,還有苦力過百人,由城南道殺入寨城。居民以石頭擲向警察,但警察迅速地擒住兩個居民頭目,在現場還舉起「速即離開此地,否則我們放槍、催淚彈」的警告標語。「當年的警察,見有居民舉『捍衛家園』的牌,就一棍打下去,苦力沒理居民反抗,一馬當先拆屋。有居民喊口號,『受僱於外人的同胞,不要被人利用﹗』」七十年前的歷史,聽起來歷歷在目,因為這些畫面我們都熟悉,有如今天的示威者請警察不被埋沒良心。「殖民地的年代,政權這樣做都可以理解,警民的對立,可以連帶牽起民族情緒,但現在是自己人對自己人。社會經過半世紀,應該文明多了,但如今卻好像沒進步過。」


3. 借鑑歷史 如何定性暴動?

原地踏步讓人傷感,因為香港人七十年時間像白白耗掉了;但若我們其實不止是原地踏步,甚至是不進則退了,在強調發展先進的城市,這才更教人痛心,一直以來苦心建立的都被毁於一旦。六月十二日,大批市民響應罷工罷課,早上佔領金鐘主要幹道,至下午示威者衝擊警察防線,其間曾向警察投擲雜物及磚頭,一度成功闖入立法會示威區,警察隨即改用布袋彈及橡膠子彈等武器,把示威者趕出示威區後,再於多條幹道發射催淚彈,事後政府稱事件為「暴動」,引發社會強烈不滿,及後多次遊行之中的訴求之一就是「撤回暴動定性」。「幾萬人集會,當中有二百人掟嘢,就是暴動?如果我們不肯定暴動是什麼,可以看看歷史裏的暴動事件是什麼回事,九龍也有史迹可尋。」余震宇翻開〈青山道——打砸搶燒的路戰〉的章節,一九五六年雙十節前夕,李鄭屋邨職員撕去中華民國國旗演變為數日動亂,示威者投擲汽水樽、警察發射催淚彈的場面與今日類似,但當年的暴力程度,遠不止於此:示威者接受黑社會統領,縱火燒廠房燒車、打劫店舖,消防車應召到場救火被連環襲擊、車長被掟死,最後在十月十一日縱火燒死瑞士副領事夫人,事件演變成國際外交風波,警務處長最後下令清場,有需要時格殺勿論。「當時不論是左派抑或右派報章,皆以『騷亂』形容事件。事件結束後,政府成立調查委員會,其後發表的報告,才把事件稱為『暴動』。同時,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部分人聽見示威活動中有武力就很反感,因為印象早已在幾十年前定格了,反示威的輿論也利用這些印象複製經驗,這些都有迹可尋。」


4. 背負使命 書寫歷史故事

余震宇從樹仁中文系畢業後,在北大攻讀碩士研究清朝文學,回港後一度在大學研究古代文學。如今寫書,正是用當年學來的研究技能,長時間在舊報章中掘資料,光是九龍城的歷史,就用了一個月時間每天閱讀和整理,從一八九○年代有報道開始,直至一九九○年代清拆。但寫學術研究文章與寫歷史故事不同,對他來說,後者還多了一份使命,「想多些人明白歷史,如果以故事形式會多點人看,我就寫故事。從歷史看現今的社會狀況,會更立體——一九四八年的香港其實已在談普選,二○一四年范徐麗泰說普選要循序漸進,事實是早已經循序了半個世紀;毛澤東曾說,要消滅階級鬥爭,一定要用武力、用拳頭,不是用講道理,現在的愛國藍絲也是用這一套;以往歷史上共產黨總是用完即棄,你看何志平現在就是歷史的循環」。

他對九龍的認識,亦是源自發掘歷史的過程。「我一直住在港島,對九龍的印象是人多車多、空氣污濁,頂多只偶爾去油尖旺,最遠去到深水埗高登。十多年前,我開始在觀塘的中學教書,五年前才搬到九龍。」因為寫書,他才發現紅磡原來就在尖沙嘴旁邊。「看九龍,原來可以微觀一點,以往油麻地就是油麻地,現在會看得更多層次,從區域到街道,以至是街道上的人和事,光是李鄭屋也可以寫到一個欄目,九龍城的故事甚至豐富到可以出一本書。」


反思「獅子山下精神」

九龍的故事,遠比想像中有更多值得寫下來,不少都未能收錄在這書,例如反思我們常說的「獅子山下精神」。「港九割讓給英國後,英國還要租借新界,是因為本來的土地不足以安頓不斷湧來的內地難民,但因為新界有丁權,政府唯有在新租來的土地,劃出一個範圍,稱為『新九龍』,『獅子山下』就是這裏。這個地方,原居民卻沒有丁權、農地隨時被沒收,最後政府在新九龍規劃好多公營房屋,我們現在說的竹園邨、牛頭角便是。若『獅子山下精神』說的是上一代香港人有向上流的機會、『獅子山下』是一個讓人安居樂業之地,當我們追溯至強行拆村的歷史,就知道那其實是拿了別人本來安居樂業的地方來作為自己安居樂業的地方。」他透露,正計劃《九龍篇》出版下集,敬請密切期待。


文 // 陳嘉文
圖 // 黃志東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