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1-紐約時報:千禧一代的愛情為什麼變「慢」了?

紐約時報:千禧一代的愛情為什麼變「慢」了?
TARA PARKER-POPE
2019年7月11日


愛情持久的秘訣在於慢慢來?就是,非常、非常慢那種?

千禧一代正在檢驗這一理論,開始選擇體質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Helen Fisher)所稱的「慢愛」。研究顯示,千禧一代比他們之前的任何一代約會和性愛的次數都更少,結婚也更晚,更年輕一代則似乎在步他們的後塵。

這些變化讓一些專家感到擔憂,他們猜測,勾搭文化、焦慮、螢幕盯視時間、社群媒體和直升機父母讓我們要面對沒有親密和承諾的一代人。(《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近來宣稱,我們正處在「性衰退」期。)


但費舍爾持著一種更開明的態度,她表示我們都能從千禧一代身上學到一些慢愛的好處。她說,千禧一代並非在破壞婚姻。他們可能更加珍視婚姻。
「似乎大家都迷上了對性、愛情和浪漫的一種非常短視的認知,」在金賽研究所(Kinsey Institute)擔任高級研究員的費舍爾說。「我想讓人們理解,雖然千禧一代還沒有結婚,他們的性生活也少於我這一代,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好的。」

千禧人群的界定大致為1980年代到2000年初出生的人——儘管在年限的劃分上存在一些爭論。由於精通數碼等原因,千禧一代已被認為給我們的生活、工作和互動方式帶來了顯著變化。
但尤其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群體如此迅速地改寫了求愛、性愛與婚姻的規則。2018年,初次婚姻平均年齡接近30歲(男性29.8歲、女性27.8歲)。這和1980年相比,婚姻時間推遲了不止五年,當時初婚平均年齡是男性24.7歲、女性22歲。

《性行為檔案》(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201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許多年紀相對小、20歲出頭的千禧一代沒有性生活,並且性生活不活躍的機率是上一代人的兩倍多。另一項研究發現,25歲至34歲的美國夫婦婚前平均相處時間為六年半,所有其他年齡組平均值則為五年。
批評人士稱,沉浸在數碼中使千禧一代在社交上更加孤立、焦躁不安且以自我為中心,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性生活比之前幾代人少。而就算千禧一代有性生活時,也常常被視為缺乏意義,因為他們是在「勾搭」或者是所謂「互惠」的性關係。


作為《愛欲——婚姻、外遇與離婚的自然史》(Anatomy of Love: A Natural History of Mating, Marriage, and Why We Stray)一書的作者,費舍爾的事業就是致力於研究愛情與關係。近來,她收集了3萬多人的當前求愛和婚姻趨勢相關數據。費舍爾認為,與其對千禧一代進行批評和品頭論足,我們倒不如多留心觀察。她表示,有可能當今的單身族在開闢比前幾代人更為成功的持久愛情之路。
「從那些不想在沒有結果的事情上浪費太多時間的人身上,我們都能學到東西,」費舍爾說,她在2018年劍橋大學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文集《新愛情心理學》(The New Psychology of Love)中撰寫了關於「慢愛」一章。

她指出,婚前約會三年或三年以上的人,離婚的可能性比匆忙結婚的人低39%。「這是一段相當長的前承諾階段,」費舍爾說。「如果慢慢地去愛,那麼或許當人們步入婚姻殿堂的時候,就會知道他們遇到的是誰,就會覺得可以留住他們所遇到的。」

問問千禧一代,他們會告訴你,他們對待性、約會和浪漫的態度絕不是隨便的。

23歲的安妮·凱特·亞歷山大(Anne Kat Alexander)屬於千禧一代的第二浪潮,「更多約會並不意味著千禧一代現在不重視婚姻,」她說。「如果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他們更看重婚姻,因為他們在做決定時考慮得更長遠。」

費舍爾說,她的研究表明,如今的單身人士在花時間、精力和金錢追求伴侶之前,會盡可能多地了解潛在的伴侶。結果,通往戀情的道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第一次約會」曾經代表著戀愛中「開始了解對方」的階段,但現在,在一段關係中,和某人正式約會來得要晚一些。

對於一些單身人士來說,性才是戀愛中的「開始了解對方」的階段。在Match.com進行的一項研究中,費舍爾發現,在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中,34%的單身人士在第一次約會前就與他人發生了性關係。她稱之為「性面試」。

「在我那個年代,你和一個不太熟的人第一次約會,然後一起吃晚飯或打迷你高爾夫,」她說。「第一次約會發生了變化——它既費時又費錢。現在,他們會對一個人做個性面試,看看是否值得投入首次約會。

住在普林斯頓的亞歷山大自我認同為雙性戀。她說,她和伴侶希望在結婚前完成學業,開始職業生涯,並擁有堅實的經濟基礎。「要想擁有成功的婚姻,你們必須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兼容,」她說。「性是兼容的元素之一,我覺得千禧一代想要確保它們也是兼容的。」

對於千禧一代來說,財務問題在人際關係決策中也顯得很重要。他們談論學生債務的負擔,以及他們在日益缺乏人情味的就業市場中尋找有意義工作的願望。許多人說,他們的生活深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他們眼睜睜地看著父母失去生意、債務纏身,甚至離婚。

「當我第一次見到我現在的未婚夫時,我問他,『你的信用評分是多少?』」24歲的露西·穆雷(Lucy Murray)說。「從長遠來看,如果我們談婚論嫁,一起買房、擁有共同銀行帳戶、將汽車登記在彼此的名下,這些重大的財務決定將對我們兩人產生永久的影響。所以我當時就問。」
經濟問題繼續影響著這對未婚夫婦的關係。他們最近從紐約市搬到了錫拉丘茲,因為那裡的房子便宜。他們還取消了婚禮計劃,最終可能祕密結婚。「婚禮很貴,」穆雷說。


不願結婚考驗中國經濟與家庭觀念

這股由千禧一代開始的趨勢持續到通常稱為Z世代的下一代,「他們是將整個青春期都花在智慧型手機上的第一代,」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著有《iGen》一書的讓·特文格(Jean Twenge)說,該書稱當今年輕人雖然沒那麼叛逆,但也不大樂意走入成年,而且尚未做好準備。「他們面對面在一起的時間更少,這可能與為什麼他們彼此間發生性關係可能性相對小有關聯。」

但費舍爾認為,如今的單身人士對婚姻和承諾有了更審慎的看法,為後代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愛是善變的,」費舍爾說。「你越能讓愛穩定下來,就越有可能找到真正行得通的、長期有效的方式。」


紐約時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