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4-陳曉蕾:兩個人的老後

陳曉蕾:兩個人的老後
8:56 14/7/2019


李舜華醫生和歐陽東偉醫生都是香港資深的老人科專科醫生,一直在公立醫務服務無數長者病人,深知道住屋問題是能否在香港安心老去的關鍵之一。

兩人住在新界的獨立屋,千呎花園精心佈置。「很多植物都是旅行時帶回來的,我們都不知道名字。」李舜華笑得很開心:「從巴里帶回來的,就叫巴里;六本木帶回來的,就叫六本木。」「整個花園是重新設計的,掘起泥頭,再換新泥,體力少一點也不行。」歐陽東偉在旁邊苦笑。

兩人平時各自在醫院,精明能幹獨當一面,此刻在家輕鬆坐著,一唱一和,氣氛很溫馨。
 

香港不少人夢想退休後搬進鄉郊,然而有花園,交通就會隔涉,買菜去銀行探朋友都不方便,鄉村居民反而老了會搬出城市。
「我們有想過的。」李舜華果然是醫生:「住屋要視乎身體狀況。」

歐陽東偉解釋,四十歲時還在供樓,需要投資價值較高的房子,未必可以購買夢想中的獨立屋,因為不易買賣,升值潛力相對有限。「可是當時太太提我,如果退休才住獨立屋,年紀可能已經太大。」歐陽夫婦於是在四十多歲租下第一間獨立屋,然後也買了獨立屋,一住十年。

當時兩人沒住過屋裡有樓梯的房子,選擇的獨立屋樓高三層,結果每天上上落落非常麻煩。「倒一杯水都要上落樓梯,就會變得好懶,所有要拿上樓的東西,先放樓梯口,要拿下來又全部放樓梯口,於是每次上落都要搬好多東西。」李舜華說。

兩人年過五十後,買入了第二間獨立屋,只有兩層。她瞄了歐陽東偉一眼說:「這位先生覺得樓梯的扶手很『困局』,一買下就拆掉所有扶手!所以要看身體狀況,可能只能住到六十多歲,下一間屋就要單一平面,不能再上落樓梯。」
上一間獨立屋沒有想過要工人房,但這次有預這房間,萬一有需要時可用上,也沒有把所有房間都打通。

這間屋亦讓兩人有空間容下更多生活興趣:李舜華喜歡看書,床頭五、六本,廚房廁所各有一本,隨時翻閱;客廳放了鋼琴,還有寫書法的地方;近年她愛上養小鳥,不斷上網找資料。
「原來年紀大,也會發展新的興趣。」歐陽東偉最近跟太太一起學書法:「我小時字寫得好醜,太太自小學書法,就跟她一起學。」
「他的字好醜,但老師誇他有性格。」她還沒說完,他就反駁:「是怪,不是醜!」
「對啦~」她笑著附和。

他還學畫畫,自覺對顏色很敏銳。她收起笑容:「年紀大生活要調整,我是『運動盲』,但過了五十歲就認真學打羽毛球。」「是請教練一星期學兩晚,真的非常認真!」他補充。
慢著—兩人在老人科專科都是領袖人物,帶領不少新計劃,那有這麼多時間?

「以前可能一次過放長假去旅行,現在我們每月都會拿短假期,例如連續放四天,可以用來打理花園。每月都有小休息,反而可以繼續長時間工作。」歐陽東偉解釋。
「我們也開始計劃退休。」李舜華說公營機構有退休年齡限制,她已計劃往大學從事研究工作,兼職教書。歐陽東偉則希望試試在私人市場的能力,並且可能會進修歷史、社會科學這些求學年代有興趣的科目。
 

入「五」平順,登「六」也有計劃,可是兩位醫生最明白健康不一定如預期,萬一身體欠佳,兩人並沒有孩子可幫忙照顧,就成了目前城中最關注的「雙老家庭」:老人照顧老人。
兩人今年內會辦好「持久授權書」,在失去精神健康時,授權可信任的人使用財產照顧。

「這可信的人,不宜是朋友或兄弟姐妹,大家同年,到時怎照顧?」李舜華因而特意結識年輕朋友,常常一起打球,請他們來家裡玩:「仔女無得選,朋友可以選,並且可以多幾個!」
歐陽東偉一本正經地談起香港人的最後一程。他剛去日本參加研討會,與會者都指出未來是「在宅醫療」,亦即是香港指的家居上門服務。李舜華指出目前的社福服務是給二次大戰前出生的一輩,可是戰後一代,大多有自己的物業,要求不同了。兩人都認為目前的機構文化和融資方法要改變,增加更多上門服務,達到真正的「居家安老」。

「像我爸爸在美國,可以選擇去復康院舍,也可以回家,政府會把本來花在院舍的錢,改為請護理員提供上門服務。」李舜華說畢,歐陽東偉補充:「香港津助院舍每個床位政府要用兩萬多元,這錢可否跟人走,變成護老員上門?」
「我想過最差的情況就是搬回普通的單位,若有一人卧床,另一位身體仍可以的,就可以請家傭一齊照顧,再加上門服務,可以讓我不用去老人院。我希望最後可以在家死亡。」歐陽東偉說。
李舜華答得很快:「收到!」
 
李舜華繼續說:「所以兩老要好好溝通,不只是種花養魚,不然第二天中風講不到話,都是有可能的……」

歐陽東偉溫和地打斷:「那你的方案是甚麼?」

「最好的方案,當然像他一樣,但如果對方的身體不容許,或者精神壓力太大…」李舜華對著記者還沒說完,歐陽東偉馬上插話:「對,院舍都可以的,你放心啊。」
「要顧全對方的生活質素和精神壓力,我也願意去院舍的,但希望是水平好少少的院舍。」她說完,他隨即答:「我也一樣,要令到自己的伴侶舒服,不能只有自己舒服。」
她不禁說:「我們在醫院,不時見到病人想回家,可是照顧者會暗暗告訴醫生護士,其實已經很累,沒辦法再在家照顧了。這是很悽涼的,八、九十歲都迴避,把問題交給健康的那位去煩惱。」
「不然健康的一位,也不會健康了。」歐陽東偉輕輕點頭。


陳曉蕾
《大人》第21期報導「五十新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