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8-未來城市:護專院長:專科護士問診開藥,減輕醫生負擔
未來城市:護專院長:專科護士問診開藥,減輕醫生負擔
2019年7月28日
今年初有護士協會發起集會,要求政府和醫管局增加人手資源,應付冬季流感高峰期。(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香港醫療制度千瘡百孔,前線醫護人手不足、側重醫院主導、制度架構臃腫、專職治療被局限……我們未來數期將以人物訪問出發,探討本地醫療制度現存問題和未來出路。
你會發現在撥款之外,尚有好多更迫切、可行的辦法,甚至有好多熱心之士已率先試行。
今期我們訪問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香港護理專科學院院長黃金月,原來香港有五萬多個護士,只有約一萬五千個醫生,要減輕醫生工作量,提升病人服務,擴闊護士職能,讓專科護士幫忙診症與處方藥物是其中一項最直接有效的解決方法。
【醫療制度系列之一】
註冊制度跟不上時代
本地尚未有專科護士法定註冊制度,二○一八年施政報告中建議護士管理局推出專科護士自願註冊計劃,並為護士專科法定註冊奠定基礎。黃金月是食衛局轄下工作小組的成員之一,她透露上周三(二十四日)小組剛向局方提交第一份建議文件,就專科護士的資格、職責、認可等範疇提出建議。
「畀隻手我幫你睇吓?」黃金月得知記者最近有心跳過快問題,遂溫柔地幫忙量度心跳,然後細心叮嚀記者要準時食藥和保重身體,她身軀嬌小卻給予人無比溫暖的安全感。她謙稱自己做護士「不是好偉大」,在美國讀大學時原修讀社會學,後在姊姊建議下轉修護理系,「當時不知道自己想做乜,只是我讀社會學不討厭人,又幾關心人和人的交往,護理系又收我,當時覺得時間、地點、人物都啱啦,咁就去做囉」。她覺得醫療系統不止是社會縮影,更加是一個好特別的地方——看盡生老病死。
「一做這份工作,人們對你好信任,他們會將醫療報告毫無保留地給我看,包括好多私隱,這個信任我覺得好難得。而和病人的交往亦好rewarding的,有些人出了院,甚至離世,我會出席他的喪禮,我又試過幫要洗腎的病人找工作,是一個幫到人,自己又學到嘢的機會。」做過ICU、內科與外科護士,近年轉執教鞭培育年輕護士。訪問中,她總念念不忘地說:「我真的好掛住臨牀,其實好喜歡做臨牀。」
現時大學畢業的護士學生稱為註冊護士(Registered Nurse,簡稱RN),護士學院畢業的稱為登記護士(Enrolled Nurse,簡稱EN),去年全港共有約五萬六千名註冊及登記護士,其中普通科護士佔五萬二千名,其餘是精神科、弱智科和病童科護士。近年,由於醫生短缺,要求護士專業化的呼聲愈來愈高。醫管局在一九九○年成立,據了解局方於一九九七年首次在各個醫院急症部開立專科護士(Nurse Specialist)職位,例如傷口處理護士專門評估病人傷口情况,再按需求運用適當方式治理傷口。「初頭只有好少位,全港大概只有二十幾個specialist,到今時今日開始再細分為高級護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和專科護士(Specialised Nurse),比較清晰囉。」
公共衛生研究社召集人陳盈指出,現行護士註冊制度跟不上護士不斷擴張的職能,「護士註冊條例是一九七○年代開始寫,但其實是回歸後,一九九九年才有護士管理局,講緊這條條例二十年都沒有改變過,這條如此老舊的條例是沒有給予護士一些法定的權利,例如無得開藥,但有時他們工作上是需要的」。
立法保障護士病人權益
雖然現時政府未有就專科護士註冊制度立法,但醫院內不少專科護士在執行職責。陳盈舉例某些醫院的急症室會設有診所,會安排一名在傷口處理上有深造過的護士處理。在職護士現時要成為專科護士,可以透過修讀醫管局專科護理證書課程(PRCC)或護理專科學院(簡稱護專)護理學訓練成為院士。不過,因為無法例保障,專科護士薪酬待遇不一定較初級護士好,因此要不要成為專科護士全屬個人意願。
黃金月指出,現時醫管局的PRCC課程側重實用服務性質,但是按國際標準專科護士是必須兼顧深度和闊度。例如傷口處理,傷口護士絕對有能力做到令傷口癒合。「闊度是什麼呢?例如為什麼某些人傷口問題特別多呢?原來是糖尿病人。」她指出專科護士必須有前瞻性和廣泛知識,才能提前預防和控制情况惡化,這樣就需要同時擁有研究、管理、政策等知識。「在醫療工作裏面,按職責去做太被動,這樣工作發展就會限於好反應性,如果醫療上咁反應性就真的是捱打。」
她相信若可成功推行專科護士註冊制,更可以保障病人和護士的權益,「護士做的工作愈來愈多元化,例如洗傷口要涉及刮肉,當然要經過training,但這個training誰人去認證?誰人有資格呢?沒有一個(規管)專業的法例,就真的靠僱主,即醫管局去決定,那對病人是不是有足夠保障?對護士都更有保障,不會自己根本無接受過相關訓練就被醫院要求派到這個崗位」。
助社區病患 加快處理病症
黃金月將專科護士的職責分為三部分,第一是對病人診斷和用藥,「診斷這個字好似好敏感,別人會說你憑什麼可以做醫學診斷呀?我們所講的診斷,是在我們自己的專業裏面的診斷,如病人嗌痛,他哪裏痛、痛幾耐、痛的性質、紓緩方法,做好多這種assessment,原來工作經常要揹重物,是勞損來的」。而診斷除了要找出問題所在,亦同時要找出風險,例如發現病人日飲十罐啤酒或引致健康問題。她提到註冊制有望授權專科護士開藥,「我經常問同事,你會不會開藥畀自己?我諗你都會啦,買粒止痛藥。對某些專科好熟悉的護士,其實知道離不開用這幾隻藥,為何不可以由護士處方呢?」她舉例,為病人處理傷口時,他痛到喊救命,其實合理地是應該開止痛藥,之後再處理傷口,「但因為護士不可以開藥,所以病人嗌晒救命去處理傷口。所謂non-medical prescription在英國一直實行」。
熟悉程序了解用藥 可做更多
第二部分是服務性,「近年經常說的紓緩照顧,例如有一名家人離世,為何一個病人走了會造成另一個病人呢?因為他的哀傷處理不到」。她又以泌尿科護士為例,病人經常需要插尿喉回家,如果他不懂插喉程序,就會經常因為出現尿道感染要再回來求醫,「這是專科護士擅長的地方,有時教病人定時插喉和放尿,是有證據證明專科護士的幫助會減少急症室的使用」。最後一部分就是要培育新人。
陳盈亦指出,在美國、英國和澳洲都已經有註冊專科護士制度,給予他們法定地位開藥和簡單診斷,「為什麼這兩樣東西重要呢?在香港的醫院場景可能沒那麼明顯,但去到社區場景,老人家有好多長期病患,例如有糖尿高血壓,曾經中過風的話,在現行的香港制度下,三個月才見到一次醫生,如果改了藥,而這隻藥不適合,是要等三個月才可以見到醫生。但糖尿病病人換了藥,半夜可能血糖太低,是要立刻入醫院、會有生命危險的,在其他國家有專科護士就是為了堵塞這個漏洞,可以快點幫忙改藥或處理病症」。同時,醫療制度理應是可以互相補位和合作,專科護士制度立法後可以讓醫生或其他專職治療師知道,專科護士可以做更多東西,可以過渡一些職責,減輕負擔。
倡先認可首批 提升士氣
黃金月透露工作小組就專科護士註冊制度提交的首份建議文件提出,先認可現存已具備同等資歷的護士。她直言:「好現實的,現在前線士氣低,又要求加人工呀。我自己覺得有些情緒都要照顧的。因此,我們建議例如說不如早期,快點使用一個類似grandfather的制度,用硬指標將例如已經持有clinical master,讀了醫管局的PRCC或者已經是護專院士的護士認證為首批專科護士。underlying就是有人工加了先,這是權宜的方法。」
至於專科護士需要有多少小時的臨牀和學術資歷才合乎資格,各個小組成員有不同看法,她自己就相信五百小時理論、五百小時實踐是少不免。亦有成員提出即使專科護士暫時採取自願註冊制度,都期望至少要有碩士學位。至於是否應該由香港護士管理局發出認證,護專有無資格批出資格等,都有作進一步討論。
法例限制 局限社區服務
護士制度存在着大量一時三刻難以改善的問題,黃金月認為局方最先應該做的,是容納每個護士的獨立文化;例如她曾經做過實驗,讓一名內科護士跟進出院病人後的身體情况,如關心轉藥後有沒有不適,能否自行監測健康狀况等,研究結果發現真的減低了重新入院的次數,「以前平均每廿八日回來醫院一次的病人,我們分成兩組,一組控制組重回醫院比例大概百分之十,另一組我們進行干預組是百分之四,是明顯低了的。訪問番病人都覺得好有幫助,數據顯示其感受變好,入院次數減少,經濟效益提升」。
陳盈亦指出不少護士都「遍地開花」,期望走多一步,包括有護士在公餘時間開設「元居民保健站」、中文大學護理學院開設「大埔ABCD」,都是定期擺站為長期病患老人家和家庭主婦做身體檢查,亦會跟進長期病患情况。「但是在香港專科護士只能局限於社區服務,因為受法例限制,最遠都無法獨立開診所行醫。美國好多州份,專科護士可以在不需要有其他醫護人員幫忙下,獨立執業。」陳盈覺得專科護士註冊制是第一步,令大家對醫療系統可以有更多想像,「雖然這樣說好烏托邦,但坦白講公公婆婆有事一定想睇醫生,但和你花得最多時間的是護士。護士間各自有不同想法,有些人想行到好前,至少立法後,護士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現在制度限制了他們,是不應該的」。
文 // 彭麗芳
圖 // 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彭麗芳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2019年7月28日
今年初有護士協會發起集會,要求政府和醫管局增加人手資源,應付冬季流感高峰期。(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香港醫療制度千瘡百孔,前線醫護人手不足、側重醫院主導、制度架構臃腫、專職治療被局限……我們未來數期將以人物訪問出發,探討本地醫療制度現存問題和未來出路。
你會發現在撥款之外,尚有好多更迫切、可行的辦法,甚至有好多熱心之士已率先試行。
今期我們訪問香港理工大學醫療及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香港護理專科學院院長黃金月,原來香港有五萬多個護士,只有約一萬五千個醫生,要減輕醫生工作量,提升病人服務,擴闊護士職能,讓專科護士幫忙診症與處方藥物是其中一項最直接有效的解決方法。
【醫療制度系列之一】
註冊制度跟不上時代
本地尚未有專科護士法定註冊制度,二○一八年施政報告中建議護士管理局推出專科護士自願註冊計劃,並為護士專科法定註冊奠定基礎。黃金月是食衛局轄下工作小組的成員之一,她透露上周三(二十四日)小組剛向局方提交第一份建議文件,就專科護士的資格、職責、認可等範疇提出建議。
「畀隻手我幫你睇吓?」黃金月得知記者最近有心跳過快問題,遂溫柔地幫忙量度心跳,然後細心叮嚀記者要準時食藥和保重身體,她身軀嬌小卻給予人無比溫暖的安全感。她謙稱自己做護士「不是好偉大」,在美國讀大學時原修讀社會學,後在姊姊建議下轉修護理系,「當時不知道自己想做乜,只是我讀社會學不討厭人,又幾關心人和人的交往,護理系又收我,當時覺得時間、地點、人物都啱啦,咁就去做囉」。她覺得醫療系統不止是社會縮影,更加是一個好特別的地方——看盡生老病死。
「一做這份工作,人們對你好信任,他們會將醫療報告毫無保留地給我看,包括好多私隱,這個信任我覺得好難得。而和病人的交往亦好rewarding的,有些人出了院,甚至離世,我會出席他的喪禮,我又試過幫要洗腎的病人找工作,是一個幫到人,自己又學到嘢的機會。」做過ICU、內科與外科護士,近年轉執教鞭培育年輕護士。訪問中,她總念念不忘地說:「我真的好掛住臨牀,其實好喜歡做臨牀。」
現時大學畢業的護士學生稱為註冊護士(Registered Nurse,簡稱RN),護士學院畢業的稱為登記護士(Enrolled Nurse,簡稱EN),去年全港共有約五萬六千名註冊及登記護士,其中普通科護士佔五萬二千名,其餘是精神科、弱智科和病童科護士。近年,由於醫生短缺,要求護士專業化的呼聲愈來愈高。醫管局在一九九○年成立,據了解局方於一九九七年首次在各個醫院急症部開立專科護士(Nurse Specialist)職位,例如傷口處理護士專門評估病人傷口情况,再按需求運用適當方式治理傷口。「初頭只有好少位,全港大概只有二十幾個specialist,到今時今日開始再細分為高級護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和專科護士(Specialised Nurse),比較清晰囉。」
公共衛生研究社召集人陳盈指出,現行護士註冊制度跟不上護士不斷擴張的職能,「護士註冊條例是一九七○年代開始寫,但其實是回歸後,一九九九年才有護士管理局,講緊這條條例二十年都沒有改變過,這條如此老舊的條例是沒有給予護士一些法定的權利,例如無得開藥,但有時他們工作上是需要的」。
立法保障護士病人權益
雖然現時政府未有就專科護士註冊制度立法,但醫院內不少專科護士在執行職責。陳盈舉例某些醫院的急症室會設有診所,會安排一名在傷口處理上有深造過的護士處理。在職護士現時要成為專科護士,可以透過修讀醫管局專科護理證書課程(PRCC)或護理專科學院(簡稱護專)護理學訓練成為院士。不過,因為無法例保障,專科護士薪酬待遇不一定較初級護士好,因此要不要成為專科護士全屬個人意願。
黃金月指出,現時醫管局的PRCC課程側重實用服務性質,但是按國際標準專科護士是必須兼顧深度和闊度。例如傷口處理,傷口護士絕對有能力做到令傷口癒合。「闊度是什麼呢?例如為什麼某些人傷口問題特別多呢?原來是糖尿病人。」她指出專科護士必須有前瞻性和廣泛知識,才能提前預防和控制情况惡化,這樣就需要同時擁有研究、管理、政策等知識。「在醫療工作裏面,按職責去做太被動,這樣工作發展就會限於好反應性,如果醫療上咁反應性就真的是捱打。」
她相信若可成功推行專科護士註冊制,更可以保障病人和護士的權益,「護士做的工作愈來愈多元化,例如洗傷口要涉及刮肉,當然要經過training,但這個training誰人去認證?誰人有資格呢?沒有一個(規管)專業的法例,就真的靠僱主,即醫管局去決定,那對病人是不是有足夠保障?對護士都更有保障,不會自己根本無接受過相關訓練就被醫院要求派到這個崗位」。
助社區病患 加快處理病症
黃金月將專科護士的職責分為三部分,第一是對病人診斷和用藥,「診斷這個字好似好敏感,別人會說你憑什麼可以做醫學診斷呀?我們所講的診斷,是在我們自己的專業裏面的診斷,如病人嗌痛,他哪裏痛、痛幾耐、痛的性質、紓緩方法,做好多這種assessment,原來工作經常要揹重物,是勞損來的」。而診斷除了要找出問題所在,亦同時要找出風險,例如發現病人日飲十罐啤酒或引致健康問題。她提到註冊制有望授權專科護士開藥,「我經常問同事,你會不會開藥畀自己?我諗你都會啦,買粒止痛藥。對某些專科好熟悉的護士,其實知道離不開用這幾隻藥,為何不可以由護士處方呢?」她舉例,為病人處理傷口時,他痛到喊救命,其實合理地是應該開止痛藥,之後再處理傷口,「但因為護士不可以開藥,所以病人嗌晒救命去處理傷口。所謂non-medical prescription在英國一直實行」。
熟悉程序了解用藥 可做更多
第二部分是服務性,「近年經常說的紓緩照顧,例如有一名家人離世,為何一個病人走了會造成另一個病人呢?因為他的哀傷處理不到」。她又以泌尿科護士為例,病人經常需要插尿喉回家,如果他不懂插喉程序,就會經常因為出現尿道感染要再回來求醫,「這是專科護士擅長的地方,有時教病人定時插喉和放尿,是有證據證明專科護士的幫助會減少急症室的使用」。最後一部分就是要培育新人。
陳盈亦指出,在美國、英國和澳洲都已經有註冊專科護士制度,給予他們法定地位開藥和簡單診斷,「為什麼這兩樣東西重要呢?在香港的醫院場景可能沒那麼明顯,但去到社區場景,老人家有好多長期病患,例如有糖尿高血壓,曾經中過風的話,在現行的香港制度下,三個月才見到一次醫生,如果改了藥,而這隻藥不適合,是要等三個月才可以見到醫生。但糖尿病病人換了藥,半夜可能血糖太低,是要立刻入醫院、會有生命危險的,在其他國家有專科護士就是為了堵塞這個漏洞,可以快點幫忙改藥或處理病症」。同時,醫療制度理應是可以互相補位和合作,專科護士制度立法後可以讓醫生或其他專職治療師知道,專科護士可以做更多東西,可以過渡一些職責,減輕負擔。
倡先認可首批 提升士氣
黃金月透露工作小組就專科護士註冊制度提交的首份建議文件提出,先認可現存已具備同等資歷的護士。她直言:「好現實的,現在前線士氣低,又要求加人工呀。我自己覺得有些情緒都要照顧的。因此,我們建議例如說不如早期,快點使用一個類似grandfather的制度,用硬指標將例如已經持有clinical master,讀了醫管局的PRCC或者已經是護專院士的護士認證為首批專科護士。underlying就是有人工加了先,這是權宜的方法。」
至於專科護士需要有多少小時的臨牀和學術資歷才合乎資格,各個小組成員有不同看法,她自己就相信五百小時理論、五百小時實踐是少不免。亦有成員提出即使專科護士暫時採取自願註冊制度,都期望至少要有碩士學位。至於是否應該由香港護士管理局發出認證,護專有無資格批出資格等,都有作進一步討論。
法例限制 局限社區服務
護士制度存在着大量一時三刻難以改善的問題,黃金月認為局方最先應該做的,是容納每個護士的獨立文化;例如她曾經做過實驗,讓一名內科護士跟進出院病人後的身體情况,如關心轉藥後有沒有不適,能否自行監測健康狀况等,研究結果發現真的減低了重新入院的次數,「以前平均每廿八日回來醫院一次的病人,我們分成兩組,一組控制組重回醫院比例大概百分之十,另一組我們進行干預組是百分之四,是明顯低了的。訪問番病人都覺得好有幫助,數據顯示其感受變好,入院次數減少,經濟效益提升」。
陳盈亦指出不少護士都「遍地開花」,期望走多一步,包括有護士在公餘時間開設「元居民保健站」、中文大學護理學院開設「大埔ABCD」,都是定期擺站為長期病患老人家和家庭主婦做身體檢查,亦會跟進長期病患情况。「但是在香港專科護士只能局限於社區服務,因為受法例限制,最遠都無法獨立開診所行醫。美國好多州份,專科護士可以在不需要有其他醫護人員幫忙下,獨立執業。」陳盈覺得專科護士註冊制是第一步,令大家對醫療系統可以有更多想像,「雖然這樣說好烏托邦,但坦白講公公婆婆有事一定想睇醫生,但和你花得最多時間的是護士。護士間各自有不同想法,有些人想行到好前,至少立法後,護士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事,現在制度限制了他們,是不應該的」。
文 // 彭麗芳
圖 // 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彭麗芳
編輯 // 林曉慧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