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6-梁文輝:依託網絡的群眾運動——法國與香港

梁文輝:依託網絡的群眾運動——法國與香港
2019年7月16日星期二


香港修例風暴仍未平息,筆者遠在西歐,為之憂心。法國去年有「黃背心」風潮,其行動方式和目下香港群眾行動有不少相仿之處。想到法國政府的應對策略,或許有可供香港參考之處,故撰文略說如下。

去年11月法國爆發黃背心運動,是法國歷來為時最長的民間抗爭。此事有如橫空出世,並非由傳統政黨、工會或學生團體引導。觸發的背景是馬克龍政府準備新增汽油稅,與其他嚴厲的環保措施。社交媒體隨即對此出現不滿言論,點擊率迅速暴增。網上參與者的訴求也逐漸演變,不滿情緒急遽蔓延,席捲全國。於是,星星之火,最終燎原。

情况和香港頗相似,網絡扮演極重要作用,群眾行動的發起、動員、組織以至每次集合和分散,經由網絡溝通、協調和指揮,既沒有傳統意義的組織,也無傳統政黨的政治綱領,只有訴求。


全民大辯論

針對這前所未有的情况,法國政府通過兩方面回應:一是啟動自1995年已有的全民諮詢及辯論機制,這一點稍後再說明;另一方面是結合形勢,主動整理各方訴求,形成四大議題——

(1)稅制改革和公共開支,重點是公平的稅收與理性的分配;

(2)國家公共服務的組織與地方集體的權責協調;

(3)生態環保政策的各種過渡措施;

(4)民主前提下公民在地方、國家和歐洲等層面機構的權責。


上述議題之後通過 「全民大辯論」此一機制進行辯論。去年12月馬克龍總統宣布推行面向全法國公民的諮詢,並強調諮詢為「全國範圍的集思廣益,將政府施政方針的制訂聽令於民」。得益於法國的民主傳統(至少表面上如此),整個諮詢過程的組織及執行,可說是具有教科書個案式的典範意義。

在法國,大辯論的法理機制早已存在。政府按照規矩,委任兩名高官領導,再經過民意調查組織的磋商,對上述四大議題制定了相應問卷。問卷內容非常專業,由一般的提問乃至最細緻的政策措施選擇都包含,令人嘆為觀止。

由今年1月到3月,通過網絡、各級政府部門包括偏遠的市政府,在各地點包括火車站諮詢民眾。馬克龍總統率先「下訪 」,與布衣小民溝通對話,其他政府官員和黨內要員紛紛跟進。各地方市政府也開放記事冊或組織各類碰頭會,務求廣開言路。

諮詢期結束後,一共收到了經由網絡而得的190萬個回應,經個別電郵或郵寄送達的有2.7萬份,各地方政府一共舉行了超過1萬場會議,另外還開設了1.6萬本記事冊予公民發表意見。為防止言路不暢或官僚不作為,政府另外為這機制委任了5名監察專員,公民可直接向其「上訪」以表達意見或提出投訴。

這樣的民意諮詢,既嚴謹又專業,推行時間雖短但效率很高。為了防止「走過場」,設置了種種相應措施,堪稱政府諮詢工作的典範,起碼表面上是如此。


暴力的壓制

有效的應對,不離軟硬兩手。黃背心的街頭行動夾雜暴力分子(不論是新右或極左,從德國前來的或本土的),尤其去年12月開始的幾個星期六,刑毁公物、搶劫商店、縱火逞兇,甚至凱旋門的藝術品都遭破壞。

法國警方遂採取嚴厲措施,催淚彈是基本配備,準戰場用的LBD榴彈發射器、霰彈爆發裝置等都派上用場,這些武器在近距離肉眼高度可以致命。據一份今年4月發表的統計,法警的壓制直接造成1死613傷,其中238人頭部受傷,23人致盲,5人小手斷掉。

此外,今年1月,巴黎檢察院要求各檢察官盡量延長對打砸搶的嫌疑犯的拘留時間,雖然對這些嫌疑犯最終可能是決定不予起訴。直至本年3月底,已有8700名示威者被拘留,超過2000人被判刑,39人入獄。單是去年12月8日這一天,警方就拘捕了1500人,這在法國社會運動史上是一項紀綠。

另一方面,馬克龍也成功地於本年4月在國會通過新法例,針對示威行動中的打砸搶暴徒作出嚴懲,其中對以蒙面方式有意行兇的暴徒,處以最高1年監禁及1.5萬歐元罰款。另外,對未有得到批准卻進行示威的召集人,將會入罪。


小恩小惠措施

在如火如荼的抗爭日子裏,政府也主動做出了一定的讓步。去年12月初,總理菲利普宣布新增的汽油稅延遲6個月執行。同月,馬克龍宣布對最低每月收入增加100歐元,由此而來的額外開支部分,將由對美國互聯網四巨頭(GAFA:Google, Amazon, facebook, Apple)的新增課稅來填補。後者就是日前出台的網絡稅,也成了最近法國和美國之間的新博弈。

最後,在4月25日總結「全民大辯論」之際,馬克龍宣布了一系列入息稅削減方案,並將退休金與物價指數掛鈎。


黃背心的反制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黃背心運動的出現,是社會中底層人民長時間積怨的結果。以現屆政府為例,自2017年5月上台至今,新增的各種稅捐達8項;加上入息稅變成課前繳納,升斗小民的痛苦,不是一般官僚所能理解。

於是,針對政府的大辯論,黃背心的召集人也在facebook開了一個名為「真正的辯論」的討論區,宗旨是民主大旗幟下的集思廣益,宣稱不受馬克龍四大議題規限,在首輪10多萬條建言中,篩選之後總結出三大議題:

(1)RIC(Référendum d'initiative citoyenne),即由公民從基層提出的議案,議案在達到一定條件後(如簽名人數),政府必須籌備相應公投。這些議案可以成為法律,也可以是廢除某些法律,或彈劾某些選出來的代表,甚至修改憲法。這種機制在理論上早已受到討論,在政治辯論中存在超過200年,但從未真正實行過。現在最有可能成為此機制的試金石的,會是黃背心運動反對戴高樂機場私有化的提案。

(2)社會公義與公平稅制。

(3)生態環境的演變與過渡措施。

但隨着運動拖延的時間過長,走上街頭的群眾數目大幅萎縮。「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現在只能將分散各地的群眾集中在某一個城市,方能發起行動。5月底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也對黃背心運動產生心理上的消極影響,其兩份選舉名單總共只獲得不超過1%的選票。


小結

到今年6月,隨着歐洲議會選舉落下帷幕,黃背心的氣焰稍為消歇,馬克龍的民望重上35%,在法國政壇,這可說是不錯的了。但現在要對黃背心運動下判定,為時尚早。隨着生態過渡政策的實施、加稅及各級生活資源的管控(如柴油汽車、消費用品的排放標準)未來將無可避免,屆時情况如何,尚未可知。


作者是自由撰稿人,長居法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