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9-何韻詩:離開、回來;一個人流浪之必要
何韻詩:離開、回來;一個人流浪之必要
20160419
■經歷了一個人的優質旅行,體內確實產生了一些變化。
去年底,完成了一連串計劃,正在籌備麥花臣演唱會之時,突然有感,兩年來,腦袋都沒停頓,一直輸出,沒有輸入,這樣下去,決不會是好事。眼看下半年也即將忙個半死,紅館的演唱會在這個時間點的香港也絕不能馬虎了事,決定在十月來臨前,必須讓自己去一趟遠行,清清雜質,看看世界。Reset,也refresh一下自己。
近年隨着網絡的便利,各種自助旅遊工具平台湧現,以往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籌備的行程,一些「達人」才能挖出來的點,也變得容易觸及,瞬間讓普羅大眾如你我多了一個當背包客(Backpacker)的「新」旅遊選擇。不跟特定行程,不跟觀光景點,隨性又全心地體驗城市、人們的生活、當地的文化氣息,乃是這種旅行方式的主調。也是我是次遠行的大方向。盡量不多花錢,衣食住行盡可能簡樸,以一種「我是當地人」的心情走在各地路上;以融入、不打擾到別人的環境為規則去訂立自己的路線圖(當然看起來肯定還是個遊客)。
■首站的印度竟是這趟旅程最安全的地方。
假裝不是自己
這趟一人之旅,先是獨個兒抵達印度。因為是一個人前往,出發前被眾親友千叮萬囑要小心、要很小心、要非常小心。甚麼「那邊有很多強姦案」、「一個女性去有可能怎樣怎樣」、「自來水千萬不要喝」之類的忠告,個個講得似層層(其實個個都沒有去過),搞得膽子還算大的我也開始有點暗暗驚慌起來。然而很諷刺地,印度卻竟然成為我這趟最平安度過的地點(此文篇幅有限,暫且省略往後再細說)。
印度過後,回港兩天,出發往都柏林拍攝ViuTV的《跟住矛盾去旅行》,然後踏上夢寐以求的北歐之旅。沒有預先訂好的行程,只訂立了一個月內遊遍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的目標,便邊走邊唱,到達一個地方才用雙腿去發挖那裏的種種。全程住進別人的家(除了一晚住進恐怖公寓要深夜逃亡,才無奈住了一晚的酒店),吃着當地人的日常食物,體驗他們的每天。
假裝自己不是自己,假裝自己是當地居民,這跟自己的小遊戲,有效為自己提供一個難能可貴的抽離。
一個人的旅程,比起一群人一起行動,也許比較孤獨,但實際上卻更不孤立。雖然一個人移動、一個人吃飯、看到新鮮風景事物也只能跟自己讚嘆;但正因都是一個人,眼前問題只能自己解決,你面對這個世界的心房自然敞得更寬,眼睛也睜得更開,各感官吸收能力也變得更強。沒有人在身旁,就只能往周遭的環境,還有往自己的裏面,去尋找寄託。
回來後,友人問,如何,有甚麼靈感得着?我坦言,此時此刻,真的沒有特別能稱之為「靈感」或「想法」的東西。事實是,這趟旅程,沒有故意要自己「找」靈感,甚至有點故意把這個系統關掉,是真的想要正正式式地感受當下。看展覽,走在街上,坐火車,都盡量的全心全意,想完全地把當地的一切景物吸收進體內血液去。
■拍攝ViuTV節目走到北歐,吃着過着當地人的生活,給了自己一個很好的抽離機會。
看得更不順眼
在香港,我們講求效率和成效,都習慣了時刻要「表現」,時刻要「得着」,剩下來能單純地感受和生活的時間,顯得奢侈。歸家後,花了一些時間重新融入,老實說開始的時候還真的不太習慣。不知道是不是看到了世界別處正在發生着的可能性,重新回到這裏,不自主地冒出了一個旁觀者的批判角度。撲面而來的各種社會問題、眾人處理問題和討論問題的方法、很多「本來就是這樣啊」的事情,現在再看來,又更覺比以前不順眼了。
一個月算不上多久,也不知道這段時間的吸收實際上能為自己帶來甚麼養份,但經歷了這種一個人在一個陌生(且優質前進的)環境中獨處的這件事,確實是讓體內產生了一些些變化。這個變化很微妙,大概也要在很沉澱靜止過後的某時刻才能整理出個頭緒來,具體的也說不出來是怎樣的轉變,但總之就是清楚地感受到,有些內在的甚麼,是不一樣了。真要勉強描述,似乎是思考和感受事情的節奏不一樣了。
至於,如何把這個我系統內的新節奏,跟這裏的一貫融合為一個新的旋律,再化為大家能看懂的語言和創作,似乎就是接下來下半年最主要的功課了。
【詩與胡說】
撰文:何韻詩
野生菇一粒,活在娛樂圈邊境的自由人。
從音樂起步,卻意外地透過創作與生活,看到生命的可能性。
「希望」與「公義」就是自己的信仰。
fb連接http://www.facebook.com/hocchocc
何韻詩
20160419
■經歷了一個人的優質旅行,體內確實產生了一些變化。
去年底,完成了一連串計劃,正在籌備麥花臣演唱會之時,突然有感,兩年來,腦袋都沒停頓,一直輸出,沒有輸入,這樣下去,決不會是好事。眼看下半年也即將忙個半死,紅館的演唱會在這個時間點的香港也絕不能馬虎了事,決定在十月來臨前,必須讓自己去一趟遠行,清清雜質,看看世界。Reset,也refresh一下自己。
近年隨着網絡的便利,各種自助旅遊工具平台湧現,以往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籌備的行程,一些「達人」才能挖出來的點,也變得容易觸及,瞬間讓普羅大眾如你我多了一個當背包客(Backpacker)的「新」旅遊選擇。不跟特定行程,不跟觀光景點,隨性又全心地體驗城市、人們的生活、當地的文化氣息,乃是這種旅行方式的主調。也是我是次遠行的大方向。盡量不多花錢,衣食住行盡可能簡樸,以一種「我是當地人」的心情走在各地路上;以融入、不打擾到別人的環境為規則去訂立自己的路線圖(當然看起來肯定還是個遊客)。
■首站的印度竟是這趟旅程最安全的地方。
假裝不是自己
這趟一人之旅,先是獨個兒抵達印度。因為是一個人前往,出發前被眾親友千叮萬囑要小心、要很小心、要非常小心。甚麼「那邊有很多強姦案」、「一個女性去有可能怎樣怎樣」、「自來水千萬不要喝」之類的忠告,個個講得似層層(其實個個都沒有去過),搞得膽子還算大的我也開始有點暗暗驚慌起來。然而很諷刺地,印度卻竟然成為我這趟最平安度過的地點(此文篇幅有限,暫且省略往後再細說)。
印度過後,回港兩天,出發往都柏林拍攝ViuTV的《跟住矛盾去旅行》,然後踏上夢寐以求的北歐之旅。沒有預先訂好的行程,只訂立了一個月內遊遍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的目標,便邊走邊唱,到達一個地方才用雙腿去發挖那裏的種種。全程住進別人的家(除了一晚住進恐怖公寓要深夜逃亡,才無奈住了一晚的酒店),吃着當地人的日常食物,體驗他們的每天。
假裝自己不是自己,假裝自己是當地居民,這跟自己的小遊戲,有效為自己提供一個難能可貴的抽離。
一個人的旅程,比起一群人一起行動,也許比較孤獨,但實際上卻更不孤立。雖然一個人移動、一個人吃飯、看到新鮮風景事物也只能跟自己讚嘆;但正因都是一個人,眼前問題只能自己解決,你面對這個世界的心房自然敞得更寬,眼睛也睜得更開,各感官吸收能力也變得更強。沒有人在身旁,就只能往周遭的環境,還有往自己的裏面,去尋找寄託。
回來後,友人問,如何,有甚麼靈感得着?我坦言,此時此刻,真的沒有特別能稱之為「靈感」或「想法」的東西。事實是,這趟旅程,沒有故意要自己「找」靈感,甚至有點故意把這個系統關掉,是真的想要正正式式地感受當下。看展覽,走在街上,坐火車,都盡量的全心全意,想完全地把當地的一切景物吸收進體內血液去。
■拍攝ViuTV節目走到北歐,吃着過着當地人的生活,給了自己一個很好的抽離機會。
看得更不順眼
在香港,我們講求效率和成效,都習慣了時刻要「表現」,時刻要「得着」,剩下來能單純地感受和生活的時間,顯得奢侈。歸家後,花了一些時間重新融入,老實說開始的時候還真的不太習慣。不知道是不是看到了世界別處正在發生着的可能性,重新回到這裏,不自主地冒出了一個旁觀者的批判角度。撲面而來的各種社會問題、眾人處理問題和討論問題的方法、很多「本來就是這樣啊」的事情,現在再看來,又更覺比以前不順眼了。
一個月算不上多久,也不知道這段時間的吸收實際上能為自己帶來甚麼養份,但經歷了這種一個人在一個陌生(且優質前進的)環境中獨處的這件事,確實是讓體內產生了一些些變化。這個變化很微妙,大概也要在很沉澱靜止過後的某時刻才能整理出個頭緒來,具體的也說不出來是怎樣的轉變,但總之就是清楚地感受到,有些內在的甚麼,是不一樣了。真要勉強描述,似乎是思考和感受事情的節奏不一樣了。
至於,如何把這個我系統內的新節奏,跟這裏的一貫融合為一個新的旋律,再化為大家能看懂的語言和創作,似乎就是接下來下半年最主要的功課了。
【詩與胡說】
撰文:何韻詩
野生菇一粒,活在娛樂圈邊境的自由人。
從音樂起步,卻意外地透過創作與生活,看到生命的可能性。
「希望」與「公義」就是自己的信仰。
fb連接http://www.facebook.com/hocchocc
何韻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