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0-劉進圖:浪子回家
劉進圖:浪子回家
22:01 20/4/2016
各位主內的弟兄姊妺,各位朋友:
很高興來到愛民堂和大家分享我的經歷,很多謝大家關心我遇襲受傷後的情況,為我的康復祈禱,兩年多一點的時間過去了,雖然腳底的知覺尚未完全恢復,腳趾還未可以活動,但日常生活可以不靠枴杖走路,可以自己開車,已經非常感恩。
除了身體的康復,心靈的健康也很重要,這是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重點。如何總結這兩年來我的心路歷程呢?我想到一張圖畫,是我放在每天使用的iPad上的屏幕背景畫,就是大家現在看到投影機放出來這一幅,它是十七世紀荷蘭著名畫家林布蘭(Rembrandt)以聖經的浪子回家故事為題材的畫作,真跡存放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的隱士園藝術館。
我看到這張畫,是因為盧雲神父寫的一本書,書名叫《浪子回頭》(英文原著的名字是“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盧雲神父是二十世紀荷蘭人,虔誠的天主教徒,自小立志獻身教會,廿五歲按立成為神父,之後去美國深造心理學和神學,先後在聖母院大學、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教書,他講論現代人尋索心靈歸宿及和平反戰運動極受歡迎。不過他一直覺得學術圈不是他的家,於是嘗試去南美洲和貧窮人一起生活,但同樣覺得那裡不是他的歸宿,最後他去了多倫多的黎明之家,一個照顧嚴重智障人士的院舍,在那裡渡過了人生的最後十年,直至一九九六年心臟病發逝世。
盧雲神父在一次為期六週的北美巡迴演講後,心力交瘁之際,在法國退修時見到林布蘭這張油畫的複製海報,立即被深深吸引,除了買來放在辦公室朝夕相對,還專程去到聖彼得堡,對著這張畫兩天默想了八個小時。首先吸引他目光和思緒的,是畫中的浪子,即是聖經故事中那位迫父親提早分家產的小兒子,他拿著錢去遠方,過著放蕩的生活,將家財散盡後,被迫去養豬場當雇工,經常捱窮捱餓,連豬的飼料都想食,於是他後悔了,決意回去求父親原諒。
盧雲在浪子回頭這本書裡說,表面看來,他從來沒有離家出走,沒有過放蕩生活,但其實他從年少開始,內心一直想出人頭地,想向全世界證明他是聰明的、本事的、可愛的,他被這些慾望俘虜,不斷去打拼,與別人競爭,外界對他的關注和喝采聲稍為減少,他就惶恐不安,感到失落沮喪,完全沒有生活在愛中在家裡的安全感,其實他的心靈和那個浪子沒分別,都是在遠方過著孤獨的生活,迷失於世俗價值的追逐,其實他深深渴望回家,投靠在天父上帝的懷抱,尋回他的身份、他的真我。他就是畫中那個跪在地上浪蕩離家的小兒子。
我信主三十多年,一直有返教會,雖然事奉不多,但我放棄法律執業去做新聞工作,替香港這地方當守望者,自覺也算是榮神益人的召命。可是,在忙碌的新聞工作中,我不自覺地把上帝推到生命的邊緣,我很客氣很恭敬地和上帝說,我碰到重大難題才找祢幫忙吧,星期日去禮拜堂唱詩讚美祢吧,日常瑣事自己解決就可以了。我每天的生活,只需要三樣東西,一是早上醒來沖一杯濃濃的咖啡提神,二是靠自己的頭腦、智慧、經驗、人脈等,履行工作上大大小小的責任,三是深夜回到家裡,頭腦太活躍睡不著,在客廳喝一杯葡萄酒鬆馳神經。從早到晚,我似乎都不需要上帝。
在醫院裡,在病床上、輪椅上,上帝讓我醒覺過來,原來生命可以很脆弱,原來自己的聰明才智加努力,可以毫無作用,原來上帝距離我很近,祂渴望與我一起走人生的路,安慰我祝福我,只是過去我不願意給祂時間。倘若我們改變態度,願意回家,上帝就像畫中的慈父,會張開雙臂迎接我們,擁抱我們。在我受傷後一年,有一位我尊敬的神學院老師聽了我的經歷後對我說:上帝出重手推你離開原來的生活軌道,可能不是為了有甚麼重大使命交託你,要鍛鍊你琢磨你,很可能只是為了想你回家,因為在天父眼中,沒有任何事情比孩子回家更重要。我從心底認同這句話,我就是那個跪在地上浪蕩離家的小兒子。
盧雲神父曾深入考證這幅畫作,他相信圖畫中最右端頭戴冠冕身穿紅袍手持枴杖的,就是聖經故事中的大兒子。大兒子循規蹈矩,任勞任怨,終身協助父親打理家族業務,不敢放假,不去玩樂,連要求父親宰一隻小山羊給他跟朋友開派對也未試過,誰知那個忤逆的弟弟花盡半份家族財產,在外邊走投無路,剛回來父親便為他宰了最肥的牛犢,叫全村人來唱歌跳舞大事慶祝,他覺得這個世界太不公平,父親太愚蠢太偏心。他憤憤不平,拒絕進客廳參加派對。
盧雲神父有一位好朋友,經常聽盧雲說自己是畫中的浪子,有一次他忍不住向盧雲說,其實你像這個大兒子多於那個小兒子。盧雲起初很抗拒,怎麼可能呢?後來他再在畫前默想,發現朋友講得對。他畢生留在教會內工作,就像那大兒子留在家裡工作。他勤奮任事,不敢玩樂,節制己欲,這些也和大兒子相似。最重要的是,他自以為義,覺得自己的生活比別人高貴正直,更加配得獎勵,以致他對於比自己不如或不幸的人,有時會失去憐憫同情之心,不能夠與他人同喜同悲,變得心腸剛硬冰冷,孤芳自賞,自怨自艾。盧雲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時發現,在尊貴的耶魯哈佛神學教授兼天主教知名神父作者等銜頭背後,隱藏著一顆缺乏安全感、經常渴望得到別人肯定、剛冷寂寞的心靈。他就是那個高傲冷漠獨站一旁的大兒子。
我從事新聞工作二十多年,自問對香港社會頗為了解,對民間疾苦相當關注,一向有為弱勢社群發聲,有針對社會不公平現象口誅筆伐。但在醫院裡,當上帝喚醒我的心靈後,我開始看到自己過去的虧欠。我長期為報社撰寫社評,我每天關心的是民間疾苦的資料,是有問題的政策,是分析政策得失的理據和數字,我其實沒有看到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沒有感受到弱勢社群或被欺壓者的切膚之痛。我躲藏在忙碌的新聞工作中,天天趕死線,自我感覺良好,相信自己是正義的朋友,就連自己失落了憐憫同情之心也不知道。
在醫院裡,我認識了許多病友,有中年男士因為腫瘤而要截肢,學習用假腳行路,有年輕女孩因為打化療藥丟光頭髮虛弱無力,有母親感染惡菌切除手掌腳掌,每個病友都有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我看著他們頑強地與病魔搏鬥,內心很受激勵,覺得自己所受的傷根本不算甚麼。上帝通過這些院友讓我認識到,原來過去我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剛硬冷漠,自以為義。我回想從少年時代至今,因為自我中心,心高氣傲,周身都是刺,曾經刺傷許多人;就算人到中年,變得圓滑世故,對著最親近的家人仍不時會發脾氣,對日常接觸到的人缺乏關懷,只當他們是同事或工作上遇見的人,沒有看到他們內心的需要。我就是圖畫中那個高傲冷漠獨站一旁的大兒子。
當盧雲收到黎明之家邀請他去當智障人士院牧時,他感到這是上帝給他的終極召命,是他的家,也是他人生的歸宿。在黎明之家,他的聰明才智和學識是毫無意義的,那些嚴重智障的院友,根本不知道甚麼是哈佛耶魯,也不需要任何學術演講,他們需要的是發乎內心的關懷擁抱,是貼身照顧他們每天起居飲食沖涼如廁,幫他們梳洗穿衣都需要一個小時,但他們是上帝差派來人間的天使,呼喚人去愛和付出,當他們感到被愛,臉上會露出純真的笑容。尋尋覓覓的盧雲,就在他們身上找到回家的感覺。黎明之家的工作人員對他說,我們請你來當院牧,是想你當孩子的父親。盧雲決定接受邀請後,再看林布蘭這幅畫作時,他詫然發現,自己原來可能是畫中那位年老衰弱雙目失明的父親。
我不知道上帝給我的極終召命是甚麼,不知道自己事業的歸宿在哪裡,但過去這兩年我確實收到一些新的邀請,是以往從來沒有的,例如去醫院和醫護人員及病人分享自己的住院經歷,例如去學校和年輕學生分享對時局的看法,又例如去教會講信仰見證,遲些時間可能會去監獄探訪。過去我只會受邀出席新聞自由研討會、新媒體發展論壇之類。我之所以收到這些新的邀請,主要不是因為我是報社前總編輯,或者是大學新聞系教傳播法律的兼職講師,而是因為我受過傷,曾經好像嬰兒那樣重新學習走路。當我去學校或社區和年輕人交談時,我看到他們經歷了政治的覺醒,遭受社會撕裂的衝擊,我感受到他們對人生意義和社會公義有強烈的追求,並非不問世事只顧風花雪雨。我同時也感受到他們對複雜的世局有許多困惑迷惘,在大中華與本土之間,在和平理性非暴力與勇武抗爭之間,有許多掙扎,在覺醒之後他們需要啟蒙,需要成長,因社會撕裂受的創傷需要醫治。似乎上帝想我學習當一個受傷的醫治者,就像圖畫中那位脆弱的父親。
聖經原來記載的父親是健康的,老遠看見小兒子回家會跑出去迎接,畫家林布蘭後半生極為潦倒,經歷喪妻喪子女打擊,因揮霍過度而破產,這幅畫是他晚年的作品,他筆下擁抱回家浪子的慈父變得滿臉蒼桑,身站不直,眼看不見,只憑一雙手搭在兒子肩背展示無條件的包容接納。這個改動令父子團聚這一幕變得更有感染力,慈父那雙手一剛一柔,象徵上帝對世人的作為,他彎腰向前的擁抱,象徵著上帝對我們愛的召喚,呼喚我們回家,修復我們與上帝決裂了的關係。這個呼喚,不單適合未信耶穌的朋友,也適合信主多年但離家出走了或者人在心不在的朋友,不要像我,等上帝出重手才回家。
劉進圖
世華網絡營運總裁
明報前總編輯
( 本文為作者4月10日於基督教宣道會愛民堂福音主日講稿 )
22:01 20/4/2016
各位主內的弟兄姊妺,各位朋友:
很高興來到愛民堂和大家分享我的經歷,很多謝大家關心我遇襲受傷後的情況,為我的康復祈禱,兩年多一點的時間過去了,雖然腳底的知覺尚未完全恢復,腳趾還未可以活動,但日常生活可以不靠枴杖走路,可以自己開車,已經非常感恩。
除了身體的康復,心靈的健康也很重要,這是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重點。如何總結這兩年來我的心路歷程呢?我想到一張圖畫,是我放在每天使用的iPad上的屏幕背景畫,就是大家現在看到投影機放出來這一幅,它是十七世紀荷蘭著名畫家林布蘭(Rembrandt)以聖經的浪子回家故事為題材的畫作,真跡存放於俄羅斯聖彼得堡的隱士園藝術館。
我看到這張畫,是因為盧雲神父寫的一本書,書名叫《浪子回頭》(英文原著的名字是“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盧雲神父是二十世紀荷蘭人,虔誠的天主教徒,自小立志獻身教會,廿五歲按立成為神父,之後去美國深造心理學和神學,先後在聖母院大學、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教書,他講論現代人尋索心靈歸宿及和平反戰運動極受歡迎。不過他一直覺得學術圈不是他的家,於是嘗試去南美洲和貧窮人一起生活,但同樣覺得那裡不是他的歸宿,最後他去了多倫多的黎明之家,一個照顧嚴重智障人士的院舍,在那裡渡過了人生的最後十年,直至一九九六年心臟病發逝世。
盧雲神父在一次為期六週的北美巡迴演講後,心力交瘁之際,在法國退修時見到林布蘭這張油畫的複製海報,立即被深深吸引,除了買來放在辦公室朝夕相對,還專程去到聖彼得堡,對著這張畫兩天默想了八個小時。首先吸引他目光和思緒的,是畫中的浪子,即是聖經故事中那位迫父親提早分家產的小兒子,他拿著錢去遠方,過著放蕩的生活,將家財散盡後,被迫去養豬場當雇工,經常捱窮捱餓,連豬的飼料都想食,於是他後悔了,決意回去求父親原諒。
盧雲在浪子回頭這本書裡說,表面看來,他從來沒有離家出走,沒有過放蕩生活,但其實他從年少開始,內心一直想出人頭地,想向全世界證明他是聰明的、本事的、可愛的,他被這些慾望俘虜,不斷去打拼,與別人競爭,外界對他的關注和喝采聲稍為減少,他就惶恐不安,感到失落沮喪,完全沒有生活在愛中在家裡的安全感,其實他的心靈和那個浪子沒分別,都是在遠方過著孤獨的生活,迷失於世俗價值的追逐,其實他深深渴望回家,投靠在天父上帝的懷抱,尋回他的身份、他的真我。他就是畫中那個跪在地上浪蕩離家的小兒子。
我信主三十多年,一直有返教會,雖然事奉不多,但我放棄法律執業去做新聞工作,替香港這地方當守望者,自覺也算是榮神益人的召命。可是,在忙碌的新聞工作中,我不自覺地把上帝推到生命的邊緣,我很客氣很恭敬地和上帝說,我碰到重大難題才找祢幫忙吧,星期日去禮拜堂唱詩讚美祢吧,日常瑣事自己解決就可以了。我每天的生活,只需要三樣東西,一是早上醒來沖一杯濃濃的咖啡提神,二是靠自己的頭腦、智慧、經驗、人脈等,履行工作上大大小小的責任,三是深夜回到家裡,頭腦太活躍睡不著,在客廳喝一杯葡萄酒鬆馳神經。從早到晚,我似乎都不需要上帝。
在醫院裡,在病床上、輪椅上,上帝讓我醒覺過來,原來生命可以很脆弱,原來自己的聰明才智加努力,可以毫無作用,原來上帝距離我很近,祂渴望與我一起走人生的路,安慰我祝福我,只是過去我不願意給祂時間。倘若我們改變態度,願意回家,上帝就像畫中的慈父,會張開雙臂迎接我們,擁抱我們。在我受傷後一年,有一位我尊敬的神學院老師聽了我的經歷後對我說:上帝出重手推你離開原來的生活軌道,可能不是為了有甚麼重大使命交託你,要鍛鍊你琢磨你,很可能只是為了想你回家,因為在天父眼中,沒有任何事情比孩子回家更重要。我從心底認同這句話,我就是那個跪在地上浪蕩離家的小兒子。
盧雲神父曾深入考證這幅畫作,他相信圖畫中最右端頭戴冠冕身穿紅袍手持枴杖的,就是聖經故事中的大兒子。大兒子循規蹈矩,任勞任怨,終身協助父親打理家族業務,不敢放假,不去玩樂,連要求父親宰一隻小山羊給他跟朋友開派對也未試過,誰知那個忤逆的弟弟花盡半份家族財產,在外邊走投無路,剛回來父親便為他宰了最肥的牛犢,叫全村人來唱歌跳舞大事慶祝,他覺得這個世界太不公平,父親太愚蠢太偏心。他憤憤不平,拒絕進客廳參加派對。
盧雲神父有一位好朋友,經常聽盧雲說自己是畫中的浪子,有一次他忍不住向盧雲說,其實你像這個大兒子多於那個小兒子。盧雲起初很抗拒,怎麼可能呢?後來他再在畫前默想,發現朋友講得對。他畢生留在教會內工作,就像那大兒子留在家裡工作。他勤奮任事,不敢玩樂,節制己欲,這些也和大兒子相似。最重要的是,他自以為義,覺得自己的生活比別人高貴正直,更加配得獎勵,以致他對於比自己不如或不幸的人,有時會失去憐憫同情之心,不能夠與他人同喜同悲,變得心腸剛硬冰冷,孤芳自賞,自怨自艾。盧雲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時發現,在尊貴的耶魯哈佛神學教授兼天主教知名神父作者等銜頭背後,隱藏著一顆缺乏安全感、經常渴望得到別人肯定、剛冷寂寞的心靈。他就是那個高傲冷漠獨站一旁的大兒子。
我從事新聞工作二十多年,自問對香港社會頗為了解,對民間疾苦相當關注,一向有為弱勢社群發聲,有針對社會不公平現象口誅筆伐。但在醫院裡,當上帝喚醒我的心靈後,我開始看到自己過去的虧欠。我長期為報社撰寫社評,我每天關心的是民間疾苦的資料,是有問題的政策,是分析政策得失的理據和數字,我其實沒有看到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沒有感受到弱勢社群或被欺壓者的切膚之痛。我躲藏在忙碌的新聞工作中,天天趕死線,自我感覺良好,相信自己是正義的朋友,就連自己失落了憐憫同情之心也不知道。
在醫院裡,我認識了許多病友,有中年男士因為腫瘤而要截肢,學習用假腳行路,有年輕女孩因為打化療藥丟光頭髮虛弱無力,有母親感染惡菌切除手掌腳掌,每個病友都有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我看著他們頑強地與病魔搏鬥,內心很受激勵,覺得自己所受的傷根本不算甚麼。上帝通過這些院友讓我認識到,原來過去我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剛硬冷漠,自以為義。我回想從少年時代至今,因為自我中心,心高氣傲,周身都是刺,曾經刺傷許多人;就算人到中年,變得圓滑世故,對著最親近的家人仍不時會發脾氣,對日常接觸到的人缺乏關懷,只當他們是同事或工作上遇見的人,沒有看到他們內心的需要。我就是圖畫中那個高傲冷漠獨站一旁的大兒子。
當盧雲收到黎明之家邀請他去當智障人士院牧時,他感到這是上帝給他的終極召命,是他的家,也是他人生的歸宿。在黎明之家,他的聰明才智和學識是毫無意義的,那些嚴重智障的院友,根本不知道甚麼是哈佛耶魯,也不需要任何學術演講,他們需要的是發乎內心的關懷擁抱,是貼身照顧他們每天起居飲食沖涼如廁,幫他們梳洗穿衣都需要一個小時,但他們是上帝差派來人間的天使,呼喚人去愛和付出,當他們感到被愛,臉上會露出純真的笑容。尋尋覓覓的盧雲,就在他們身上找到回家的感覺。黎明之家的工作人員對他說,我們請你來當院牧,是想你當孩子的父親。盧雲決定接受邀請後,再看林布蘭這幅畫作時,他詫然發現,自己原來可能是畫中那位年老衰弱雙目失明的父親。
我不知道上帝給我的極終召命是甚麼,不知道自己事業的歸宿在哪裡,但過去這兩年我確實收到一些新的邀請,是以往從來沒有的,例如去醫院和醫護人員及病人分享自己的住院經歷,例如去學校和年輕學生分享對時局的看法,又例如去教會講信仰見證,遲些時間可能會去監獄探訪。過去我只會受邀出席新聞自由研討會、新媒體發展論壇之類。我之所以收到這些新的邀請,主要不是因為我是報社前總編輯,或者是大學新聞系教傳播法律的兼職講師,而是因為我受過傷,曾經好像嬰兒那樣重新學習走路。當我去學校或社區和年輕人交談時,我看到他們經歷了政治的覺醒,遭受社會撕裂的衝擊,我感受到他們對人生意義和社會公義有強烈的追求,並非不問世事只顧風花雪雨。我同時也感受到他們對複雜的世局有許多困惑迷惘,在大中華與本土之間,在和平理性非暴力與勇武抗爭之間,有許多掙扎,在覺醒之後他們需要啟蒙,需要成長,因社會撕裂受的創傷需要醫治。似乎上帝想我學習當一個受傷的醫治者,就像圖畫中那位脆弱的父親。
聖經原來記載的父親是健康的,老遠看見小兒子回家會跑出去迎接,畫家林布蘭後半生極為潦倒,經歷喪妻喪子女打擊,因揮霍過度而破產,這幅畫是他晚年的作品,他筆下擁抱回家浪子的慈父變得滿臉蒼桑,身站不直,眼看不見,只憑一雙手搭在兒子肩背展示無條件的包容接納。這個改動令父子團聚這一幕變得更有感染力,慈父那雙手一剛一柔,象徵上帝對世人的作為,他彎腰向前的擁抱,象徵著上帝對我們愛的召喚,呼喚我們回家,修復我們與上帝決裂了的關係。這個呼喚,不單適合未信耶穌的朋友,也適合信主多年但離家出走了或者人在心不在的朋友,不要像我,等上帝出重手才回家。
劉進圖
世華網絡營運總裁
明報前總編輯
( 本文為作者4月10日於基督教宣道會愛民堂福音主日講稿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