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14的文章

20140831-54學者致市民書:北京棄諾,失望憤慨

54學者致市民書:北京棄諾,失望憤慨 22:20 31/8/2014 54名在大專院校任教的學者,發表致全港市民書,批評北京背棄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直強調的「民主治港」承諾,表示極度失望憤慨。 該公開信以「對話之路雖盡,民主之心不死 ── 致全港市民書」為題發表,作者包括早前提出18學者方案的一眾學者,以下為全文: 我們是一群在香港大專院校從事教學及研究工作的學者。 我們得悉,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已就2017年特首選舉作出決定,規定提名門檻為「過半數提委」,同時將候選人數目限定在三人之內。這個決定,容許不民主的提名委員會操控誰人可以成為特首候選人,嚴重限制不同政見人士參選特首的機會,並徹底扼殺了繼續討論各種政改方案的可能。北京背棄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直強調的「民主治港」承諾,巧言令色地強迫港人接受指鹿為馬的假普選框架,我們對此感到極度失望憤慨。 事態發展至此,透過對話爭取2017年實現真普選之路,恐怕已經走到盡頭。儘管如此,我們可以憤怒,但不可以衝動;我們可以失望,但不可以放棄;我們可以難過,但不可以心死。 儘管我們所追求的民主普選,在短期之內已經難以實現。但今天的挫折,只會更加堅定我們爭取民主的決心。我們深信,只要我們團結起來,共同承擔起時代的責任,真正的民主普選,終會在香港這片土地實現。 聯署人 (依筆劃序): 方志恒(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文錦燕(香港城巿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部高級講師) 王邦華(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講師) 王慧麟(樹仁大學法律及商業學系客座教授) 成名(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何寶英(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 余偉職(香港城巿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部高級講師) 余惠冰(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高級專任導師) 余嘉明(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吳德榮(澳門大學政府與行政學系教授) 呂大樂(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講座教授) 呂嘉慧(香港城巿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部講師) 李展華(香港教育學院國際教育與終身學習系一級專任導師) 李敏儀(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學系助理教授) 李詠怡(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李肇祐(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李劍明(香港城巿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部高級講師) 周保松(香

20140225-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舌尖上的四仔

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舌尖上的四仔 20140225 ■絕大部份的飲食節目,都是拍給愛吃又不能吃的觀眾收看。 從小我媽就教導我,這個世界上只有放得進肚子裏的東西,才算真正的擁有。作為一個孝順女,當然不敢逆家訓,嘴巴從早到晚都在吃,每天感受「擁有」的滋味。可惜我媽並沒有告訴我,原來嘴巴滿足過後,會留下一種叫做「賤肉橫生」的後遺症。為了不讓自己變成人球,除了逼自己做運動之外,控制對食物的渴求(簡稱:戒口)亦是事在必行的。 當有人要戒海洛英,就出現了美沙酮;當有人慾求不滿,就出現了四仔;當有人要減肥,於是就有了飲食節目。相信我,絕大部份的飲食節目,都是拍給愛吃又不能吃的觀眾收看的。真正的吃貨,早就忙着穿街過巷找餐廳開餐去了,哪有時間坐在家裏看節目主持人一口蛋糕一聲「嗯……好好味啊!」的呻吟啊? 由於男人在現實生活不能肆意對美女顏射,所以才需要由蒼井空「代勞」。同樣道理,戒口一族無法把各種誘人的食物統統塞進嘴巴,所以才對飲食節目特別迷戀。看着主持人大快朵頤,馬上產生同理心,彷彿自己就是他/她,將美食逐一吞噬。 作為資深「飲食四仔」觀眾,我發現見多識廣的主持人,往往不夠吃相離譜的主持人受歡迎,雖然前者才是真正的稱職。我不排除有部份觀眾真的有興趣知道美食的來源與典故,但絕大部份觀眾如我,其實只是希望多看一點食物的大鏡頭,再加上主持人繪聲繪影地形容它有多好吃,另加頻繁的疑似叫床聲,那就足夠滿足我們貪吃的慾望了。 難以接受死魚主持 其實我不介意「雞有雞味」這類小小行貨的台詞,也不介意持續機械的笑聲,但我最接受不了飲食節目主持人在介紹食物時,一副死魚的模樣。假high陪笑雖然造作,但起碼也叫做略盡綿力交功課。本身對食物/進食沒有感情的人,既然被安排當飲食主持,那就應該在出鏡前花時間練習雀躍表情嘛!這是最基本的演員道德,好嗎?試問閣下木口木面地說「口感不錯」時,有沒有考慮到電視機前等待被解放的觀眾有多難受嗎?那就等於跟一個完全不喜歡性事的人上床,再猛的慾火亦頓時消失啊! 相對來說,外國飲食節目的專業程度,就如走在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一樣,讓人眼界大開兼長吞口水。既有專門滿足愛吃垃圾食物的觀眾,連主持人都是胖得像漢堡包,每次都是在鯨吞薯條奶昔與熱狗;亦有特地為喜歡旅遊掃街頭小吃,以及介紹全世界市集的節目;還有是主持人在不同餐廳打工賺錢買機票回家,要

20140408-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創作就是要從小事學起(1)—洗碗

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創作就是要從小事學起(1)—洗碗 20140408 ■洗碗的定義,由求其到再三檢查,這樣的流程其實跟劇本創作如出一轍。 自從加入電影業以後,被人問得最多的一條問題,肯定就是「你的創意到底從哪裏來」。我的IQ不夠130,並非天生資優兒童;亦非名牌學校出身,從小只是在夠吃夠住的公屋家庭長大。為甚麼會從一個普通白領變成寫劇本的人?中間當然有許多小故事可以說,但是我最想告訴打算從事創作的年輕人,就是一切從小事學起。小到甚麼程度?今天我想說的,是洗碗。 小時候父母都要工作,家裏的雜事(除了煮飯)基本上都由我和妹妹分擔。眾多的家務中,我最討厭洗碗。我寧願刷廁所與抹地,把妹妹安排去洗碗。就算逃不過,我也只是以水加大量洗潔精浸泡再求其刷兩刷沖乾淨,務求沒有食物殘渣或泡泡就算。至於茶漬醬油漬之類,或者摸上去油膩……我,統統不管。 真正學會洗碗,就是獨居的時候。那些年,有一班法國女生經常在我家開派對。派對過後,她們都會幫忙收拾才離開。其中有一個女生很喜歡洗碗,她會在洗碗前先放點Paris Combo音樂,再倒一杯紅酒,然後就不戴手套,用海綿幫碗碟洗洗刷刷,一洗就是一小時,看着她臉上的微笑,你還會以為她在做spa呢!於是我有樣學樣,開始認真的洗碗,終於洗出來的碗能見人,不會再有污迹。 用五官來洗碗 然而,說到真正成為洗碗達人,就是數年前去台灣學咖啡的日子。當時我在台北一家知名咖啡店「相思李舍」學咖啡,店主李大哥是我在台灣當偵探就認識的。他在答應收我為徒時,就跟我說學咖啡是甚麼都得幹的,要是受不了就千萬不要來。我沒想到自己認真點一下頭後,每天就得洗幾百隻杯盤碗碟!更可怕的是,這裏的杯子茶具水杯,全部是絕版骨瓷、陶瓷、銀器、水晶,那代表甚麼呢?第一,如果我不小心打破了,想賠也賠不起;第二,骨瓷不能以百潔布或外物洗刷,我得用十指直接「愛撫」,把污垢推走。第三,這裏的碗不能用洗潔精洗,要用有機茶籽粉。第四,每天要等到打烊才可以塗謢手霜,不然味道會留在杯子裏。 由於茶籽粉洗碗沒甚麼泡沫,起初我根本無從得知要洗多久,直至老師教我要用耳朵與手指去判斷(對,不是眼睛),只要聽到杯子與手指磨擦的音調升高了,而且手指觸碰杯子時有阻力,那就代表洗好了。 經過大半年每天與幾百隻杯子為伍,我能學到用五官來洗碗。洗一隻碗的定義,由從前的求其刷到現在的細心

20131210-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乞兒煲飯

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乞兒煲飯 20131210 ■陸以心在片場看到副導演和導演模仿《九品芝麻官》(圖)的經典對白,令她無言以對。 雖然從小就愛翻《龍虎豹》,中學猛看《金瓶梅》,對中國式床招略有研究,對「觀音坐蓮」、「老漢推車」、「金雞獨立」等也不算陌生,加上閒時喜歡看《愛經》,聊天時還是可以拋拋書包,不致丟人現眼。可是任我再努力,最終還是敗在「乞兒煲飯」之上。 求證床上秘招 話說某天在片場拍攝時,副導演無聊的在模仿《九品芝麻官》的經典對白:「阿叔呀,我過去嗰邊睇吓有冇乞兒煲飯。」導演馬上接口說:「仲有招乞兒煲飯?真係學海無涯。」雖說平時他倆的黃腔,我都接得快狠準,這次我卻無奈地留下一陣dead air。基於無法接受他們的訕笑眼神,彷彿不懂「乞兒煲飯」就是人格有缺陷,我馬上到網上查考。 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乞兒煲飯的定義如下:「此姿勢男方蹲着,後腳跟不着地,以前腳掌支撐;而女性面對面讓男方抱住,雙腳交叉於男方腰部。此乃一高難度的性交體位,若男性臂力不夠,則易使後腳跟受傷。」 看完似是而非的文字,我還是未明白,於是再次搜索「乞兒煲飯」的圖片,豈料出現在電腦上的,竟是排山倒海的煲仔飯照片!到底是Google把「乞兒煲飯」與乞兒煲仔飯搞混了,還是這真是不宜外傳的床上秘招? 我們三人為了這件事,展開了比G8高峯會更認真嚴謹的討論: 「為甚麼乞兒煲飯要把飯煲抱住啊?那火從哪裏來?大腿上嗎?」 「可能本來是乞兒抱飯,誤傳變成煲飯呢?」 「會不會是形容乞兒那一煲飯,而不是說乞兒在煲飯?」 「但是一個女生又如何偽裝成砂煲呢?怎麼看都不像啊!」 說到這裏我終於發現,原來他倆根本不知道真正的「乞兒煲飯」是甚麼,只知道那是床上招式罷了。當我強烈抗議被歧視時(好吧我認,正常女生在這種事上是不會投訴的),二人卻嘻皮笑臉聊別的去了,剩我一人猶在糾結。 放開大步向前 在聽到「乞兒煲飯」前,我不是還活得好好的嗎?我的人生也不會因為不懂這一招而遺憾啊!為甚麼無心一句「你怎麼可能不會這個」,我就得像福爾摩斯似的尋根究柢呢?發問的人其實根本不知道答案,甚至不在意真正的答案,那為何我還在自責呢? 就像人生遇到的情感過客,他們給你留下一個殘局,讓你花半輩子去找尋答案,苦思自己被甩到底是脾氣太壞?長得不夠漂亮?對他太囉囌?還是對他家人不夠好?更可怕的是,當

20131217-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打底黨之封胸達人

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打底黨之封胸達人 20131217 ■吳雨霏性感露腰,她卻拉高上衣強調有打底。 全世界的女人都在減肥,但香港女人的戰況特別嚴峻。因為我們減肥,除了為了穿得下S碼時裝,還有衣服下的打底背心。是的,你沒看錯,我們就是為了打底背心而減肥。 當其他國家的女人在夏天穿背心與大領衣服,衣服下的不是胸罩,就是胸部時;香港女人在衣服之下,還是衣服。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我們成為穿甚麼都得加一件(甚至幾件)打底背心的「打底黨」。 打底黨主宰了香港的夏天風景。在熱得讓人想脫皮的盛夏,街上找不到碧波蕩漾,亦不見微波淺笑,女生們的胸部,猶如被黃符封印的殭屍,被困在一層又一層的打底背心內受罪。 這樣說似乎也不公平,周末晚上的LKF老尖,不也很多露肩低胸的辣妹索女嗎?可是這種局部地區「解放」,就像獅子座流星雨一樣罕見。大白天的港鐵與辦公室,還是打底黨的天下。 也許你會說,都怪香港男人特別猥瑣,穿打底衣就是為了防止被偷看呀!要是他們都像外國男人那樣大方,不會肆無忌憚盯着女生的胸口,那我們就沒必要再穿打底衣了。這個說法的謬誤有兩個,第一,其實全世界的男人都愛看女生胸部,只是老外看的比較高明,不會盯着你流口水與抓褲襠;第二,真正大方的,其實是外國女人,因為她們擁有懶理他人目光的自信,所以無論身材如何,穿起小背心都格外順眼。 但我由衷的覺得,打底衣的存在根本與男人無關,純粹是女生之間的身份認同。願意成為打底黨的女孩,更容易被同輩接納。打底情意結,其實就是女生分辨敵我的標準。 強加道德標準 「打底黨」女生最喜歡像傳教士一樣,廣泛招攬同輩加入打底行列。她們由起初對善意的提醒:「唉呀,你這樣很容易會走光啊!」到後來乾脆出手把對方衣領拉高,再加上幾個認為你「自甘墮落」的搖頭嘆息。要是有一天,女生抗拒再為自己打底,她們就會落得「不正經女人」的罪名,還會失去和打底黨女生之間的友誼。 可是,穿小背心難道不是為了騷身材與涼快嗎?那幹嗎再穿兩件背心打底防走光呢?要是怕走光,你直接穿圓領T恤就好了,何苦為了塞進那兩件打底背心,就得再瘦兩個碼呢? 不過,大家別誤會打底黨是「良家婦女同盟」,她們只是另類的道德塔利班,透過把自身標準強加別人身上,從而產生權力支配的快感罷了。能夠充當上帝支配世人,那怕只是一時三刻,也是超爽的事情啊! 當我們嚷着社會上要有多元聲音

20131224-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最好,不要給你最好

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最好,不要給你最好 20131224 ■如果孩子有幸來到這世界,陸以心絕不需要他未識行時便懂四國語言。 親愛的孩子: 如果你有幸(或是不幸)來到這個世界,媽媽希望你收到的第一份聖誕禮物,就是這一封信。我平生最討厭別人不守信用,為怕被投訴雙重標準,所以甚少許諾。但是在這普天同慶的平安夜,我願意送你終生有效的三個承諾。孩子,你準備好了嗎? 1.我答應不在facebook公開你的一切 基於媽媽從前曾當過私家偵探,充份了解個人私隱的重要性。所以我絕對不會像大部份的uncle與auntie一樣,把自己的fb頭像換成你的照片,再把你的裸照公開貼出來,並強迫朋友讚好。還有,媽媽答應你,絕對不以你的名字登記新fb戶口,並在你還只會拉屎瀨尿流口水時,模仿(應該說是虛擬)你的語氣講話。e.g.「婷婷最鍾意粉紅色呀,多謝契媽送的口水肩啊!」或是「彤彤B最錫媽咪啦,yeah!」之類讓人汗顏的話。 最最最重要的是,為免你長大後對我產生無限怨懟,我絕對不會在wall上留言,公開你大小二便的近況。無論你拉的屎是甚麼形狀與顏色,都不會有人知道,更不會有人在你懂事以後,拿這些事來取笑你。 2.我答應不幫你報playgroup 是的,我知道人生要贏在起跑線,所以這個城市的家長,會帶六個月大的嬰兒去上課學flash card,或是在地上努力翻滾再翻滾,以迎接兩歲開始無窮無盡的面試。但是媽媽不需要你成為會說四國語言,但不知道雞翼有骨的小孩;也不希望你在連話都不會講,路也不會走的時候,就要開始拼出「Cosmopolitan」串艱澀生字的假神童。 雖然這樣做會讓媽媽成為千古罪人,被身邊所有親友唾罵我剝削你的前途,但是請你相信我,當你長大後你就會發現,其實生活技能與交際手腕,才是你立足社會的關鍵。當然,英語水平也很重要,但我也不會逼你學「mom mom,我要eat potato沙律」的丟臉英文。我會把上playgroup與迪迪尼英語DVD的錢省下來,搬到南丫島或西貢村屋住,讓你從小跟外國小孩玩耍跟打架,學會真正的日常英語。 3.我不會給你最好的生活 我知道你看到這裏,肯定以為自己不是我的親生孩子,或是以為老媽瘋掉了。可是真正最好的生活,必須靠你自己去爭取。給你太多照顧,只會把你毀掉。媽媽認識一個女生,三十歲還不懂自己出門,去到哪裏都得讓媽媽帶,

20140128-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不能拉屎的馬桶

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不能拉屎的馬桶 20140128 ■在內地不少餐廳與咖啡店的洗手間,都會貼上「不許大便」標語。 三年前剛搬到北京生活,其中一樣讓我震撼的東西,就是「不能拉屎的馬桶」。我經常在落後地區旅行,沒有門沒有水只有屎和蟲的廁所也上過,在公路摸黑百多人一起小便也試過,就是沒見過不讓人拉屎的廁所。 在北京不少餐廳與咖啡店的洗手間,都會貼上「不准大便」的標語。第一次見到的時候,地點在北京的胡同區。曾經在那裏呆過的人都知道,舊區的廁所水力不夠強,店主一定是擔心廁所渠淤塞,才下這種奇怪的警告語。不過,就算真有人在大便,他們也不會知道啊,畢竟不可能一坨大便就把馬桶堵住了嘛!所以我以為,這不過是象徵式文明舉動。 後來我發現,我錯了。原來,他們真的有辦法知道誰在廁所大便。有一次我在某餐廳上廁所,發現他們乾脆連標語也懶得貼,直接把座廁改裝,在廁所中央安裝一層綿密的鐵絲濾網,就是類似在洗碗盆或浴缸放的那一種。那就是說,任何人只有在廁所拉屎,「罪證」就會停留在廁所中央,除非你拉的是水,否則任你如何沖也沖不掉! 人生選擇題 看着這個獨一無二的改裝廁所,即使我毫無便意,腦袋亦禁不住在思考這問題:萬一,我真的需要拉屎……那到底該怎麼辦呢?(1)穿上褲子,狂奔找另一個廁所;(2)逐小逐小的拉,並且每拉一點就沖一回;(3)不管一切的拉,事後逃之夭夭。 我們先不要討論為甚麼世界上會有這麼荒謬的廁所存在,因為它確實已經出現了,而且為數還不少;第二就是,不要假裝理智的拒絕回答假設性問題。因為,無論你再怎麼逃,還是逃不過在北京上廁所的機會。而且在你便急之前,你根本不會特地去問人家餐廳的廁所,是否不能大便。與其剩你一人在廁格獨自悵惘,倒不如今天一起討論啊。 我的答案很簡單,肯定是(2)。OK,我不是文盲,我絕對看得懂「不准大便」四隻中文字。但是,想拉屎跟想吃東西的欲望,對我來說均屬於不隨意肌。既然問題(便意)出現了,我總不成裝作從來沒發生吧?我可以做到的,就只有如何認真處理這灘事後屎。逐小逐小沖,真的有效嗎?坦白說,我真不知道。但最起碼,真有這天出現的時候,我會嘗試。 我們面對人生的各種難題,難道荒謬程度會比這個馬桶低嗎?不一定。很多時候,只有更離譜。你要當一個只會埋怨為甚麼只有你遇上難關的懦夫?還是闖禍後不顧而去的狂徒?抑或是嘗試尋找方法(雖然不一定

20140204-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一廂情願愛的小故事

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一廂情願愛的小故事 20140204 ■愛一個人,當然希望待對方好。有時候,少做一點,反而更有愛。資料圖片 外國朋友常常問我,為甚麼中國人特別多情歌?這問題我想了很久。也許,在生活中越是缺愛的,就越要從別的地方補給吧?情歌讓人越聽越爽,腦袋對愛的觀念卻越來越歪。情歌裏的一廂情願讓你我陶醉,可是把這態度套用於生活裏,卻會釀成一場場災難。 媽媽再寫多一次 某天在餐廳吃飯,鄰桌坐着一對母子。年過六十的母親像小學生一樣,迷惘地看着宅男兒子。只見他像電訊公司職員似的,推介智能手機內的各種功能。 兒子:「嗱嗱嗱,你用呢個做鬧鐘,咁仲可以校星期一至五都同一時間響,好多返工啲人都會咁用嘅……」 母親(有點為難):「……用開鬧鐘呀我。同埋我都唔使返工。」 兒子(有點勞氣):「咁送得畀你都想你用吓嘛!一係學……學上網吖?你咁咁咁(光速按鍵)之後,喺個mon度寫字就可以search到個網嘞?你𠵱家寫『財經』吖!」 母親(呆了):「吓……邊度寫呀?」 兒子(激氣):「阿媽我都叫做好好心機教你喇,畀着細佬真係一早就唔教啦……呢度,你再寫多次『財經』……」 老太太無言接過手機,不甘願地在屏幕寫字,可是她兒子卻看不到她的反應,繼續強迫母親學習手機功能。 養生就是吃花生配啤酒 話說家母早前胃部出現小毛病,於是到醫院檢查。我爸大為緊張,但作為一個傳統男人,那些「寶貝你別出事」、「我捨不得你」之類的肉麻情話,他實在說不出口。於是他改以「愛之深,責之切」的對話來表達他的肉緊。 爸(兇惡):「總之你唔可以早死過我,知唔知?」 媽:「黐線!你家陣好想我死呀!」 爸(責怪):「都叫咗你平時唔好食咁多花生啦!家陣出事嘞!」 媽(生氣):「費事同你講。」 爸(認真):「唔係唔畀你食,但最起碼你要用啤酒送吖嘛!乾啃,個胃梗有事啦!」 媽媽聽罷沒有回話,有點哭笑不得。 根據我爸的邏輯,媽媽就是因為不聽他的忠告,不肯用啤酒送花生,所以才會生病(X!這是甚麼爛理由啊!)。但是一個病人最需要的,很明顯不是要追究病因,而是安慰與問候啊! 愛一個男人,就要控制他的胃 很多男人在結婚時,除了不捨外面的花花世界,更加不捨的應該是胡亂吃喝的歲月。不止一次聽到男生朋友們慨嘆,結婚後回家吃飯,竟然成為生活壓力的來源。由於不少太太們都想老公吃得健康

20140211-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有一種盂蘭節叫2月14

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有一種盂蘭節叫2月14 20140211 隨着情人節快來臨,到處都在推介最佳情人節禮物。女生們,你們知道男人心目中最好的情人節禮物是甚麼嗎?手錶?No。古龍水?No。名車?(可能吧,但很少女生會這麼大手筆。)還是你本人?(嗯……那得看閣下有多可口了。)對男人來說,情人節最好的禮物,就是不送禮,不慶祝。 對很多女人來說,男人要是不慶祝情人節,等於犯下彌天大罪,將會面臨各種秋後算賬,甚至整個求偶季節「停賽」。但是當你了解到,男人過情人節的態度,其實跟過盂蘭節差不多,你還會想跟他一起過嗎? 神功戲VS大龍鳳 是的,即使你不願意/不肯/不敢相信,在情人節安排一系列「大龍鳳」節目,跟在盂蘭節湊錢請人做神功戲,本質上都是一樣——表面上酬謝神恩(也即是你)的眷顧,實際上就是買鬼(你)怕!如果不是怕被鬼(你)滾搞,或是怕報應,誰會願意幹這麼一台大龍鳳啊?無論神功戲,還是大龍鳳,同樣需要有觀眾。要是男人在情人節的「浪漫蒂克」舉動,並沒有被女人身邊的姊妹/三姑六婆目睹,那就等於白做啊! 派米VS派「米」 這樣說,對盂蘭節等派米的老人家有點不公平,不過如果可以選擇,我相信男人寧願真金白銀買米派給貧苦老人,也不願意派錢給各大商人啊。情人節基本入門套餐,包括11枝玫瑰+一份禮物+一頓晚餐,而最可惡的是,在情人節當天付的價錢,足夠在平日買100枝花與吃一星期晚餐!所以,我認為香港男人的慷慨程度,其實比得上派米的善長仁翁。兩者不同的是,要是老人家們在盂蘭節拿不到米,頂多發兩句「牢騷」;可是女人在情人節收不到花或禮物,男人在往後的364天,都會遭受冷淡/黑面對待呢! 燒衣拜祭VS燭光晚餐 燒衣跟燭光晚餐的共通點,除了都是要在漆黑環境看到一點火光以外,其實兩者都是「食氣氛」。你看農曆7月晚上的街頭,大家誠惶誠恐地燒元寶奠酒,在鬼神眼中不就是很架勢嗎?在情人節晚上的高級餐廳裏,男人吃着份量小得可憐的情人節套餐,喝着物非所值的香檳,想念着新志記的麻甩小菜時,女朋友明明知道他不享受,仍然帶她吃燭光晚餐,應該也有被視若神明的優越感吧? 燭光晚餐的重點,到底是燭光,還是晚餐?要是重點在前者,那無論吃的是大排檔還是茶餐廳,只要有燭光就行啊;如果重心在於食物,那為甚麼不能在燈火通明的情況下開餐呢?最起碼是讓我看清楚牛排是五成熟還是七成熟啊! 我不

20140812-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最後的晚餐

陸以心:【七筆思議】前世作孽,今生寫字:最後的晚餐 20140812 ■大元邨食肆最近收到領匯通知不獲續約。 今年的天災人禍特別多,生命格外顯得脆弱。尤其是經常要出差,在飛機上熬日子的人們,肯定更不願意出門。所以每次在飛機上,我都要想一些平日根本沒有空想的東西,來分散我對於氣流顛簸的恐懼。最近想得最頻繁的,就是「最後的晚餐」。 小時候看電影,死囚在臨行刑前的一晚,從那鐵窗推進來的,不是叉燒飯,就是白切雞腿飯。我作為一個視吃如命的人,到底最後一次吃人間美食,應該吃甚麼才好呢? 在街市掃街 在新聞看見從小混大的大元邨食肆,被領匯以趕老鼠形式逼走,令我格外難過。雖然我最喜歡的草根美食天堂,是由小學開始,一直吃到現在的大埔墟街市熟食市場。每一次吃,都無比擔心下一次回香港,再也吃不到。發記的竹片即蒸腸粉,有我認為最好吃的炸兩;平記的蝦子雲吞撈,麵條是老闆騎在長竹上一下一下壓出來的,雲吞就是最優雅的一口吃掉尺吋;還有世記的上海炸豬扒麵,絕對不會比日式炸豬扒遜色啊。 梅菜扣肉飯 是的,不要懷疑,我確實喜歡吃「佬飯」。我不明白為何每次我說要吃梅菜扣肉,都會被大部份的女生朋友嫌棄。有人嫌它肥膩、有人嫌它醜、更有人嫌它粗魯(難道真的要吃花才叫斯文嗎?)……但是我跟所有真心愛吃的人一樣,對於豬油香毫無抵抗力。試問有甚麼食物,能夠讓人一吃就high?就算鵝肝再好吃,死前懷念的味道,始終還是豬腩肉。每一口飯,都滲着豬的香甜。即使吃完會爆血管,我還是會含笑赴黃泉。 潮州家常菜 由於從少被來自潮州的外婆帶大,我由進食固體食物開始,就離不開那一鍋粥與滿桌潮式家常菜。放涼了的蒸烏頭、豆醬炒麻葉、鹹酸菜粉腸、凍花蟹、螄蚶……反正印象中的菜,都是由熱吃到涼,再由涼吃到熱。但這一切一切,都比不上外婆獨門秘製的「電飯鍋甜芋」。這個算是大菜,只有在過年時她才會弄。只怪當年我外婆不讓進廚房,我媽又不愛吃甜,所以具體製作過程就失傳了。我只知道那飯鍋打開後,芋頭裹了一層焦糖,一口咬下去外脆內軟,芋頭粉得用舌尖往上顎一頂即化,讓我吃完都捨不得刷牙呢。可惜外婆早已仙遊,要重溫這味道,也許得在世界的另一端了。 假如人在臨死前,腦海中真會自動重溫一生的記憶,我相信死前最後一餐,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我們活到盡頭,最想找回的,當然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刻。要重溫那種感覺,最直接最容易的方法,當然是吃

20140821-非常人語:擺擂台:謝志峰

非常人語:擺擂台:謝志峰 2014年08月21日 沒有論壇的日子,謝志峰仍要做《左右紅藍綠》監製。「左右」代表香港的左派、右派,「紅」代表中共,「藍綠」是台灣泛藍、泛綠勢力。節目名意指廣納兩岸三地的各方意見,他總想擔當橋樑角色,《左右紅藍綠》是獨腳戲,《城市論壇》就是群眾交鋒。 八月,《城市論壇》抖暑。維園靜了,但香港不見得更和諧。謝志峰是個擺擂台的人,逢週日在維園廣邀各派唇槍舌劍,謝絕粗口與暴力,近期卻開始失守。論壇上,亮鎅刀者有之、跳上枱者有之;還要就嘉賓爭拗、觀眾吵鬧作仲裁。做完一個鐘節目,他像被打了一身,下午返家即倒頭大睡,「八、九點起身,先似番個人形。」 十年前,他接任《城市論壇》主持。每次有重大爭議,論壇必然火爆,例如○五、一○年的政改,今年尤甚,「凡係社會躁動、兩極勢力對壘,就會反映番去論壇裡面。」就算論壇不在,矛盾仍在,「佢哋只會改去政總度嘈。」但現時門常開都已被閘住。 明年便滿六十,「被退休」的傳聞甚囂塵上。「本來就係兩袖清風一個窮記者,嚟就嚟啦。」當年不獲港台續約的周融,今日可紅得很,危中有機乎?「咁佢做嘅嘢,我做唔到囉。」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個別人士行為過激,尚算事小;高官簽名反佔中、帶頭鼓動群眾鬥群眾,才真正叫他心寒。 周融被炒魷後,一直不願出席港台節目,未有在《城市論壇》上與戴耀廷交鋒。(羅國輝攝) 鏡頭前,謝志峰是個好好先生,甚少落人面,龜縮的官員除外。前年反國教,他贈吳克儉一張空凳,被廣播處長鄧忍光公開炮轟。今年六、七月,八次《城市論壇》都與政改有關,「政改三人組」卻從未蒲頭,他在論壇上發難,「每次都有請相關官員,但近年佢哋好似當呢個節目透明咁。」空凳都擺過,「仲有咩橋啫?一係擺佢哋幅玉照、整個紙板公仔啦。」 「以前林瑞麟一有政制嘢就嚟,佢話:『責任所在呀,政策性嘅嘢,唔可以假手於人,講錯一句半句點搞?』做得呢個位就要揹。」繼老懵董後,我們竟到了懷念人肉錄音機的地步,原來肯現身播放官方立場,已經好俾面。 《城市論壇》一九八○年啟播,是本地首個官民同場論政的直播節目。前廣播處長張敏儀憶述,論壇推出頭幾年,場面冷清。因為那時的香港人仍未有發聲的概念:在公共空間拿起咪、講出自己的想法,是怎麼一回事。三十多年過去,民智漸開。維園阿伯嘈嘈閉,不守秩序,但阿伯駁嘴時有句名言:「我喺香港幾十年,我係呢度嘅主人,點解唔可以

20140828-何靜瑩:「夾住我」讀書

何靜瑩:「夾住我」讀書 2014年8月28日 信報專欄《故事人生》 「我在音樂劇裏認識了一些大學生義工,在交往中才發現讀大學原來可以那麼好玩。所以,我現在很想考大學!」去年今日,升讀中六的朱仔揚言道。 暑假結束後,他返回學校第一件事就是抓着班主任的手,說:「你可以幫助我考進大學嗎?」 知道朱仔開始對自己有要求、有目標,我們大感欣慰,但亦擔心他會否只有三分鐘熱度,便不時向他家人打聽,聽說他確實用功。 考畢文憑試後,我約朱仔和他表弟阿博吃飯。這對表兄弟去年一起參加音樂劇。我問朱仔:「這幾個月過得如何?」 「生平第一次讀這麼多書,很辛苦!」 「是什麼令你堅持到底?」 「是那位大學生義工。音樂劇完畢後,他每週約我出來補習,傳授很多讀書心得。」朱仔一再強調:「要不是他『夾住我』來讀書,我一定不好意思找他,也許早已放棄。」 我一直思量這番話── 重點是一個願「夾」,一個肯「被夾」。 「那請你告訴前面這個快要升讀中六的老表,該在何時開始預備文憑試?」 「馬上!千萬別像我那樣臨急抱佛腳,太痛苦了。」 表弟阿博考完大考才不到兩天,聽後翻一翻白眼。 阿博一直希望再次參與今年的製作,我們定下一個條件── 他要每天把暑期習作帶到綵排場地,利用空檔時間做功課。起初他很抗拒,怎樣也不肯承諾,還說:「盡量吧,我總不能對沒把握的事情許諾,以免日後不達標,變成講大話。」 聽見這種似是而非的話,我都可以預言對方必定做不到。我不賣帳:「正因為你對一件難做的事許下承諾,日後就在『心靈願意,肉體軟弱』的一刻,想起曾作出的承諾,才能使你把諾言實踐出來。」 過去一年,阿博的確改變了很多,但我們希望他能夠繼續求進,真正做好學生的本分,把學習責任納入每天的日程。考不進大學沒什麼大不了,但能夠爭取多一科合格,他往後的機會也多一點。 他也渴望改變自己,但對溫習這回事,總是顯得拖泥帶水。他的核心問題是某些科目水平仍停留在中三程度,又不懂自修的竅門。所以,徹底地幫助他的方法,不是終日嘮叨他要自發地讀書,而是務實地與他一起溫書,讓他先建立一個做功課的習慣,下一步才推進至自動自覺溫書的層面。 「執行」是成功的不二法門,於是我們成立了一個功課輔導班,請今年的大學生義工「夾住」阿博做作業,把這做法常規化,成為綵排階段的一個環節,阿博務必履行這責任,其他同學則可自

20140831-柳俊江:反智動物:百姓芻狗,人人不仁

柳俊江:反智動物:百姓芻狗,人人不仁 8:45 31/8/2014 ■我們都是犯了「麻木罪」的兇手,反思才是改變的第一步。 港鐵屈死狗事件,一星期來不斷被鞭屍。很多朋友為這件事悲憤了一整個星期,他們代入受害者的角色,幻想遭兇神惡煞的港鐵職員驅趕,在月台下悲鳴至生命終結。更多人代入月台乘客角色,你總會和親友講過,至少幻想過:「如果我在月台,我一定跳落路軌救牠,職員阻不到我!」 我不會怪責月台上的人,因為他們都受限於群眾心理,不敢超越黃線。梁柏堅在星期三寫了一篇《直通車前萬物芻狗》,用群眾心理學套在月台上的乘客身上,很立體地解構了群眾的心理狀態。 我好奇,沒有人代入港鐵職員角度,案件重演?想像一下,你是一名港鐵上水站職員:過去一年,港鐵不斷脫班,上頭每個星期的首要任務都一樣──準時的重要性。上班前和同事早餐,有人耳語──有人因為手腳慢,延誤班次被炒了。中午放飯時上facebook,原來早上將軍澳線延誤了,有朋友大罵港鐵只懂加價,不懂準時。你當然不以為然,只是覺得每日盡心盡力維繫交通秩序,保障百萬人的上班和過境權利,還要經常協助調停中港矛盾,也受過不少水貨客和反水貨客的氣。突然,有人按月台對講機,說有隻狗在路軌上,你通知了上司,暫停了列車進站。 你衝上月台,拿着對講機,家住公屋的你沒有和狗相處的經驗,腦裏或許閃過致電愛協或漁護署的念頭,對講機卻傳來上級的呼喝:「限你一分鐘內搞掂佢!」你望望手錶,卻只見到家裏兩個讀小學的女兒,把說到嘴邊的建議吞回肚裏。同事正在研究一般「程序」,可惜記憶中「程序」沒有有關狗的章節。然後,事情就順着劇情發展了。 好,返回現實。你,一個每日返工放工的打工仔。有沒有被老闆指示過,做一些很愚蠢的任務?你可能會反抗,但當老闆一而再,再而三地訓令,要求你做蠢事,你會屈服嗎?可能只是小事,做了也不傷人,最多和同事吐吐苦水,低頭就繼續做了。有些指令,你當初認為錯得離譜,但當全公司的人都奉之為真理,久而久之,你也不再質疑,「指令」變成「程序」。「程序」必然正確,而「程序」以外的,例如一隻狗,或一點正義感,已經不像以前重要。 「未雪」的啟示,可以不止於檢討鐵路系統。或者,大家都不應再沉淪在「受害者」的悲情角色,相反我們都是犯了「麻木罪」的兇手,反思才是改變的第一步。這個星期開始,你身處的「系統」會告訴你更多似是而非的「程序」,要你緊隨主調,

20110218-沈旭暉--《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虛擬的薩拉熱窩,與回歸前的香港

沈旭暉--《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虛擬的薩拉熱窩,與回歸前的香港 20110218 近年香港流行曲具國際視野的不多﹐開宗明義以國際時事為題材的絕無僅有﹐題材嚴肅又能大熱的更幾乎不可能﹐這一切都令《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成為特例。 這首1994年作品是鄭秀文走向穩重的代表作﹐雖然不是大碟第一主打﹐但叫好叫座。記得筆者當年曾在一些比賽彈這首歌為人伴奏﹐記憶中這是情侶年度最愛之一﹐旋律改編自日本的中島美雪﹐實在優美。不過令歌曲成為話題的自然是歌詞和時代背景﹐因為這改編自真人真事﹐即西方一部同名紀錄片。 這紀錄片以波斯尼亞內戰為背景﹐講述南斯拉夫解體後﹐薩拉熱窩圍城之戰的衝突雙方﹐即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人(他們不少後來被列為戰犯)﹐和波斯尼亞的穆斯林(後來與波斯尼亞的克羅地亞人結盟﹐因而獲西方支援)。在西方媒體﹐塞族人經常被列入邪惡一方﹐但在這紀律片﹐雙方都沒有道德高地﹕男主角是塞族人﹐女主角是穆斯林﹐他們相戀多年﹐希望逃離戰場﹐各自向交戰雙方的熟人打招呼﹐以為有了默契會被放行﹐怎知走到兩大陣營的交接區還是被槍殺﹐事後雙方軍隊都不承認責任。 波斯尼亞內戰自然是國際熱點﹐但其實並未為港人重視﹐相較於後來的9/11、伊拉克戰爭﹐這內戰由始至終未嘗出現在香港頭條。港人對東歐更是陌生﹐至今認識塞爾維亞、克羅地亞等國名的人還是不多﹐要代入薩拉熱窩的時空背景﹐更是困難。何況這首歌為鄭秀文帶來聲譽以後﹐唱片公司希望照辦煮碗﹐曾灌錄了一首講述德蘭修女的《加爾各答的天使》﹐但反應大不如前。若論熟悉程度﹐加爾各答總比薩拉熱窩深入民心﹐德蘭修女也比那對情侶廣為人知。因此﹐在歌曲質素以外﹐《薩》曲在香港流行﹐有其他被忽視的背景﹕ 首先﹐薩拉熱窩原來是一個異族普遍通婚的地方﹐也是東歐的國際都會﹐曾主辦冬季奧運會﹐卻忽然變成種族分割的地獄。這樣的突變﹐一直是回歸前港人心理的潛在恐懼﹕從前的美好﹐「是對青春小情人/眼睛多麼閃又亮/像晴天留住夏天/每度艷陽笑也笑得善良」﹐變成現實的殘酷﹕「但戰火封鎖危城/也蓋掩星星月亮/沒陽光唯共互牽/拼命地逃盼再見到艷陽」……這樣的反差﹐比戰爭本身更能打動香港人心。近來不斷有網民分享回歸前的經典電視節目《笑聲救地球》環節「九七前後」﹐這節目出現於波斯尼亞內戰以前﹐但正可反映港人對九七後變成單一文化、失去國際特色的憂慮。 這首歌在當年情

20140828-沈旭暉:「打野戰」到「打聖戰」:伊斯蘭國可殘暴多久?

沈旭暉:「打野戰」到「打聖戰」:伊斯蘭國可殘暴多久? 2014年8月28日 伊斯蘭國(IS)因行徑兇殘而聲名大噪,把美國記者斬首,並放在全球網絡播放,更令組織成為西方公敵。究竟這樣的瘋狂殘暴可持續多久? 根據傳統理論或約定俗成分析,IS自然不可能永遠這樣下去,因為殘暴的「效益」是有先天制約。以伊斯蘭國的其中一個先行者、恐怖分子扎卡維為例,他曾經亦以網上播放斬首影片著稱,特別是殺害日本人香田證生,更令他成為中國網絡紅人。 不過,斬了一輪後就無以為繼,因為扎卡維的目標是傳播恐怖,而斬首的震撼,同樣面對「因重複令邊際效益遞減」的問題。再者,他是約旦人,在伊拉克基本上沒有支持,組織發展不起來,只好不斷流竄,最終被美軍擊斃。 還有,一般相信,若IS真的要「建國」,也不可能單靠殘暴。以哈馬斯、穆斯林兄弟會等組織為例,它們成功的基礎,是為基層安排完善的福利網,也就是為受眾提供由幼稚園、醫院到烈士的「一站式服務」,才具立國規模,即使直選也可獲勝。IS雖然對異教徒或其他派系的穆斯林殘暴,但對遜尼派穆斯林也有溫柔一面,甚至已組織地方警察及開倉派米,似乎真的有心打開局面。 激進理念 吸引新血 然而,對上述樂觀估計,筆者也有保留。IS之所以公然斬首,並非像扎卡維那樣簡單的製造恐慌,更是以此作為維繫組織生命力的根本一環,極其冷血。安排參加「聖戰」的英國人斬殺美國記者,或讓澳洲兒童提起人頭,其實是吸引要打「實況野戰」的激進分子。 當大家做足防禦「打war game」也獲快感,IS宣傳的「真人野戰」,自然不會毫無吸引力,既能滿足極端人士對殘暴的追求,也針對在歐美備受壓抑的激進穆斯林。對後者而言,留在英、法是邊緣人,走到IS,卻可隨便殺害在本國社會處於他們之上的勝利者,還能成為「英雄」,享有特權,「打聖戰」不過是「打野戰」的升級版罷了。 假如IS的配套工程做好,「斬首招募」還會變成一站式服務。先是通過網絡吸引新血,讓他們得到難忘經歷,要是還能發出盤纏,給「聖戰士」回國,整個經歷就像一個「旅程」,機會成本有限,有志之士更嚮往。 因此,恐怕斬首這一環,很難從IS的「執政理念」中消失,反而可能在西方的激進伊斯蘭群體成為風尚,而這與有關組織為遜尼派信眾提供福利及當好領袖並無衝突。 如果還以為事不關己,大家不妨代入角色。近年華人社會也發生過好些慘案,兇手憤世嫉俗,

20140827-沈旭暉:緬甸民主的「國際標準」辯論

沈旭暉:緬甸民主的「國際標準」辯論 2014年8月27日 近年政局劇變的緬甸,將於明年舉行大選,反對派可自由參加,一般被視為軍政府徹底接受民主挑戰的「真普選」,具劃時代意義。然而,昂山素姬領導的最大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繼續批評選舉制度,因為根據2008年通過的憲法,任何配偶或子女是外國公民的人士,都不能成為緬甸總統。 眾所周知,素姬的已故丈夫是英國人,兩個兒子也是英國人。全國民主聯盟一直推動修憲,希望讓素姬在下屆選舉「公平競爭」。但執政黨主導的國會委員會剛正式駁回申請,素姬惟有寄望國際施壓,解除緬甸這項歧視性法例,因為一模一樣的限制,在世界罕見。 假如規則不改,西方(特別是美國)會如何評價緬甸選舉?會否定義最大反對派領袖素姬不能參選的選舉是「真普選」?這將讓華府陷入兩難。 國家利益考慮難免 緬甸從前沒有這樣規定,一切為素姬度身訂造,這自然不假,但其理念本身,起碼在哲學層面,卻不無討論價值。規定認為,總統必須以國家利益先行,若連直屬家人也不是本國人,效忠對象不是本國,即使本身無意,也很容易被看作可能有利益衝突。特別是緬甸這樣的東方國家,資產有時以家庭為一個整體計算,個人和家庭難分,要是當總統也不願犧牲,民族主義者就會認為誠意不足。 美國憲法規定「自然出生」(natural born)的美國公民,才可出任總統與副總統,其原理也是憂慮歸化入籍的「新美國人」,和外國瓜葛千絲萬縷,難獲全國信任。另一可比較的例子是印度,國大黨領袖索尼婭(Sonia Gandhi)是已故總理拉吉夫遺孀,但在意大利出生,印度憲法雖沒規定不能當總理,但已因此被對手批評,10年前國大黨上台後,她也自願放棄,改為委任「真印度人」辛格出任職務。這些和緬甸立法的精神是否相類,就各說各話了。 至於什麼是「自然出生」,是否等同在美國本土出生,曾是美國法律界爭論不休的題目。例如有異議認為現任總統奧巴馬生於夏威夷,而當時夏威夷尚未建州[註1];他2008年擊敗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生於美屬巴拿馬運河區,也不是美國本部領土,但法院均裁定兩人能參選。捷克出生的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則因此不能選總統,否則也是民主黨重量級人選。 ([註1] 陰謀論者質疑奧巴馬1961年在夏威夷出生的證明,認為他在1959年建州前出生或在其他地方出生) 目前為止,西方政府最高層一直沒為此向緬甸太強烈

20140826-沈旭暉:「袋住先」:假如北韓可選金正男或金正恩

沈旭暉:「袋住先」:假如北韓可選金正男或金正恩 2014年8月26日 月前筆者寫了一篇介紹北韓普選的文章,引起不少迴響,有政黨朋友在傳單引述之,以比較香港的民主化進程。筆者自然沒有研究香港政治,北韓式普選和可能出現的「港式普選」似乎亦有不同,畢竟北韓並非直選最高領袖,而且是等額選舉。假如「港式普選」出現在北韓,就會有兩名候選人,即金正恩和他的哥哥金正男,而不是只有金正恩。 那又有什麼不同?他們不是都代表金氏王朝既得利益嗎?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平行時空題目。 黨內矛盾 造就變革? 「二金」自然都知道要維持金家利益,也要和執政集團保持一致,但假如北韓出現真正的不記名投票,毋須擔心秋後算賬,有了競爭,利益集團的內部矛盾便會浮現。若果金正恩代表當權派,那些在勞動黨內被投閒置散的或曾被整肅的,就會寄望金正男上台改朝換代,而以種種或明或暗方式助選。勞動黨不會再出現團結假象,極權國家的權力更迭,往往從這類裂痕開始。 現實世界的金正男,雖沒機會形式上「參選」,但也一度是最高領袖候選人。廣為流傳的說法,是他使用假護照偷入日本迪士尼樂園後失寵,流亡澳門。但筆者對此說法始終不大相信,除了情節超現實,金正男此後不時在海外,更似是處理金家的海外銀行賬戶多於避難,這也更像他偷渡進入日本的原因。金正恩繼位後,金正男曾表示不認同家族世襲制,又高度推崇中國式改革開放,「執政理念」已和弟弟產生落差。差異結合黨內矛盾,就是「兩條路線的鬥爭」。 若「二金」由一人一票選出,他們也要爭取民望。那時候,人民希望資訊流通也好、配給更多肉食也好、多要遊樂設施也好,或會在可控範圍內嘗試被滿足。雖然,提出「結束一黨專政」,自然還是會被送到集中營,但候選人可以擦邊球。要是出現具影響力的民間人士,雖永不可能成為領袖,但在這樣的選舉制度下,只要他有影響力,無論有否抵觸官方底線,候選人都會爭取其支持,這便是討價還價的資本,或要求新政府的一官半職,或要求候選人修改政綱。 一場鬧劇 延續利益? 當然,在現實世界,這些似乎不可能出現,北韓不會容許資訊自由流通到這地步,金正恩也毋須開放位置讓家人競爭。唯一變成事實的可能,在於北韓民間出現大規模不滿,而政府評估讓人民選擇「二金」,能增加其民主認受性,「二金」也能在密室同意劇本,避免假戲真做,那才符合政權利益。 如果此情況出現,脫北者會有什麼看法?一批必

20140831-葉蔭聰:為金錢去遊行為何不對?回到道德實踐﹕介紹錢永祥《動情的理性》

葉蔭聰:為金錢去遊行為何不對?回到道德實踐﹕介紹錢永祥《動情的理性》 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執筆之時,香港人正在等待人大常委為政改發落,時間上緊接八月十七日的「保普選,反佔中」遊行。從下而上支持「袋住先」的建制聲音,配合由上而下的北大人旨意。一百四十萬的簽名,數以十萬計的遊行出席者,固然矚目,但更哄動的是遊行人士的「質素」。媒體報道有人遊行後收錢,有人事前或事後吃大餐,亦有人不知道「佔中」是什麼,更有人不知遊行目的,只是同鄉會叫大家到此一遊;因此,有人在維園拍照出發後,馬上坐地鐵回家,便不足為奇了。 我不想再複述這些了,我反而想問一個很少人深究的問題﹕為什麼為錢而遊行是不對呢?理由當然不止於他們支持北京及特區政府,因為,假如泛民的遊行裏有人亦如是,我相信也會招來非議。問題也不在於金錢本身,因為,商業社會裏收受金錢而幹某件事,只要不犯法,一般也沒有爭議。問題的關鍵是,金錢的動機與公眾集會裏表達意見這兩回事,在道德上是不能並存的,因為,就公共事務表達意見,參與社會行動,應該是基於及反映個人自身的意志、情感、思想,而理想的公民個體應該是獨立、自主與真誠的。而金錢則是一個外在獨立個體以外的物質誘因。 爭取民主包含理想人格預設 為什麼我要花時間在這個好像不值深究的問題上呢?因為我想說明,在捍衛自由與爭取民主的口號背後,其實有理想人格的預設,即使我們自己不察覺。政治爭論不只關於制度設計、利益矛盾,也包括怎樣理解人之所以為人。有人為了錢而來表達意見,或不明所以地被動員而來,那麼,他就不是獨立、自主與真誠的個人了,有違的是某種公德。而理想人格的預設,同時,亦蘊含了道德秩序及社會想像。許多人看八一七遊行,嗟嘆做人不該這樣,香港社會不該這樣。 自由主義在文化價值的主張 這些大概便是錢永祥教授的新著《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其中的關懷了。錢老師是當代華人社會裏重要的政治自由主義者,他的思想特別之處在於,他嘗試發展自由主義關於社會、文化及價值的全面主張,而不把它囿限在限制政府權力及基本權利的原則討論上。例如,他認為現代自由主義的最基本的理據,是個人的價值主體身分,即任何有道德價值的行動及結果,都必須來自個人的自主選擇與認定。因此,一位不明所以,只為了物質利益的遊行人士,他的自主選擇與認定是不存在的,或起碼不清楚的,到底他是否真心相信自

20140831-陳嘉文:生活達人:好想捍衛

陳嘉文:生活達人:好想捍衛 8:41 31/8/2014 【明報專訊】香港人最終爭取到的,是真普選抑或假普選,今天自有分曉。 但其實很多人早說已沒希望,尤其幾天前方案開始在北京審議,傳出人大企硬特首提名人數需過半。 為了可以把《基本法》早賦予香港人普選權利實現,人們奮力爭取多時,可是高牆在前,人們要走出民主康莊大道,看來非常艱難。 不過,早前完美示範以卵擊石、推倒高牆,促使律師會會長林新強下台的任建峰,對香港未感絕望,還落力勸同業別要捨棄香港。 「我們這些番書仔,回來香港時,只為圖個機會。 一個畀我攞咗咁多嘢的地方,一見唔妥就話走,這是否一個負責任的行為?」 法律界 大奇蹟日 這天,我們相約在律師樓雲集的中環。在人來人往的畢打街上,見面一刻,我先把名片給他,他卻沒有掏出自己名片與我交換。後來,才知道他是故意的,「公司給我自由,我也要顧及公司感受,我承諾過我不會向傳媒派卡片,一切都用我個人身分去做」。 兩星期前,八月十四日,由任建峰與兩個戰友發動的不信任林新強動議,意料之外地在2392票支持、1478票反對下通過。法律界稱這天是「大奇蹟日」,在公布投票結果前,人人都認為他們這次的抗爭是以卵擊石,連任建峰自己在起初蒐集簽名要求召開會員大會時受訪也說﹕「我可以幾乎將我的身家賭落去,一定通過唔到。」他悲觀,事關律師會的投票制度,不像立法會選舉,而是比較像上巿公司的投票制度,可容許會員投授權票,「律師行裏很資深的合伙人,可以拍員工膊頭,叫他們交一張代表票授權書畀我哋啦。典型打工仔,老細叫到,想唔畀都好難,這是人之常情」。事實上,形勢比想像中更嚴峻,他不停從會員身上聽過,同鄉會、商會、中資機構、政協、中聯辦,打電話或直接拿一疊授權票,請他們常用的律師簽。翻看歷史,律師會上次啟動特別會員大會,已是二○○四年的事,當中要求罷免會長的議案最後被否決,而過往律師會的動議,不少結果都受授權票左右。 會員忍無可忍 任建峰說,他一直是個息事寧人的人,在去年開始對林新強不滿時,只寫投訴信、發動聯署,即使今次蒐集簽名開大會,最初也只不過希望借此施加壓力,看看會長有什麼回應才決定是否召開會議,結果卻是交簽名給任建峰的會員忍無可忍,「他們說,我畀簽名你,就係要開呢個會,一定唔可以放過佢」。律師對會長的不滿,原來早就超越任建峰所想像——去年十月,林新強以

20140831-余若薇:未到最灰時

余若薇:未到最灰時 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今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香港政改的議決,保守內容已循多途徑非正式披露,凶多吉少,是一個與中央欽點人選分別不大的「普選」模式。溫和如18學者政改方案倡議人方志恒亦心灰意冷地形容中間路線走到了盡頭,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民間抗爭力量連成一線,蓄勢待發,和平佔中、真普聯、學聯、民陣、學民思潮和民主黨「六方會議」後,今晚在添馬公園公布連串行動。 中央打算2017年香港特首提名程序「落三閘」,包括提名委員會維持4個界別共1200人、提名門檻由12.5%提高至50%以上,以及候選人不多於3名。明知這是真篩選的假普選騙局,明知在「落三閘」限制中所謂「一人一票」是糖衣毒藥,但多少香港人寧可忍淚「袋住先」?新的角力焦點,是猜民主派議員最後會否有四五人離隊,轉為支持「袋住先」,政改方案得以在立法會通過。 建制派與政府呼籲大家「袋住先」,面對政治現實。這「先」字有誤導,「後」是什麼?沒有象有更好改良,而且,《「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宣示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加上要法官愛國等,都是朝「一國一制」的方向。2014年是一制或兩制的分岔路口,我們如何抉擇? 香港超過半世紀以來的成功,在於不少人拒絕認命。回歸後的激盪,23條立法、反洗腦國民教育、遞補機制、免費電視牌照、新界東北發展、6.22全民投票等,還有即將發生的公民抗命,現實殘酷,但不失希望。 只要有理想不認命的力量滾動下去,成功不必在我,只要有人接力,未到最灰時。 [余若薇]

20140831陳子善:識小錄﹕田漢與琵亞詞侶

陳子善:識小錄﹕田漢與琵亞詞侶 2014年8月31日(日) 【明報專訊】日前校閱《比亞茲萊在中國》一書清樣。英國畫家A.V.Beardsley(1872-1898),魯迅譯作比亞茲萊,田漢譯作琵亞詞侶。1923年1月,中華書局出版田漢翻譯的王爾德劇本《沙樂美》。書中同時刊出比氏有名的《沙樂美》插圖,插圖作者就譯為琵亞詞侶。因此,可以說田漢最早把比氏介紹給中國讀者。但長期以來,人們一直以為田漢只印了比氏的畫,譯了比氏的名,最先文字介紹比氏的是郁達夫。達夫在同年9月《創造周報》第20號發表的《TheYellowBook及其他》中,用了將近千字篇幅評述比氏生平和藝術成就,儘管他未把比氏大名譯成中文。 其實,田漢當時對比氏也是有評價的,而且評價甚高。1924年1月25日,田漢主編的《南國》月刊第2期出版,他署名「漢」寫了卷頭畫說明短文《〈黃書〉第二卷的封面》:《黃書》TheYellowBook是三十前英國一種文藝雜誌。其名稱之由來,因為封面是用黃色的。至於何以獨用黃色,那就要問他們那過敏的神經了。大約是愛他的橫笛之音和茴香之味罷。近代歐洲有名純文藝雜誌如TheGerm、LaJeuneBelgique、LaWallonie、LaBasoche等對於新文藝皆貢獻不少,但多為一種新運動新主意的機關。而《黃書》則僅為一群青年藝術家發表其各人獨特的藝術的雜誌。雖派別不同,而對於藝術之熱烈的愛慕則一致。且當時執筆之士幾皆為後來英文壇的健將。所以雖只出十三期便停刊了,而所與英文壇的影響很大。使《黃書》放一異彩的尤當推畫家琵亞詞侶的陰森奇拔的插畫。本期所載的《黃書》的封面畫,便是他畫的。他的畫在拙譯王爾德的《沙樂美》中已介紹過。但他的傑作還不止此。此後當逐期介紹之。關於《黃書》的詳細可參考郁達夫君的《〈黃書〉與其他》。(《創造周報》二十號) 不僅如此,在該期《編輯餘談》(未署名)中,田漢又特別指出:本期的封面為琵亞詞侶AubreyVincentBeardsley的傑作。琵氏之畫富於蕩氣回腸的怪想CharmingCaprices,畫風亦頗受拉斐爾前派,與日本畫,十八世紀之法國畫的影響。而強烈的個性則超脫一切焉。 這是目前僅見的田漢關於比氏的兩段文字。它們說明田漢確實是最早評述比氏的新文學作家之一,他和郁達夫一樣,推介比氏比魯迅印行《比亞茲萊畫選》早了五六年。據葉靈鳳回憶,

20140831-陳惜姿:靜待黎明

陳惜姿:靜待黎明 8:40 31/8/2014 中大政政系的周保松是中大很受學生歡迎的老師,在臉書裏他總是對學生、對女兒情意綿綿。政政系全名是政治及行政學系,此系人才輩出,這個不贅了。早前周兄寫了一篇「致政政人書」,對象是政政系的校友。面對如此時勢,忽然想起這封信,信手拈來,跟大家分享。 他引述了國內一位叫季業的朋友在微博所說的話: 「如果天總也不亮,那就摸黑過生活;如果發出聲音是危險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覺無力發光的,那就別去照亮別人。但是──但是:不要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不要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熱量的人們。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 這個星期,看夠了電視新聞裏的醜陋人面,他們習慣黑暗並且為黑暗辯護,自己苟活還要迫我們一同苟活,他們以自己的苟且為傲,並聲稱代表我們──多麼不幸。但黑暗來了,不代表黑暗是對的。我們活在黑暗中,卻別忘記自己始終等待光明。而一同等待的,不只你一人。 這幾天,平靜得像暴風雨前夕。一輪公民抗命行動過後,香港會回復舊觀。表面看來仍一樣,但牆上的磚塊、屋頂的瓦片,一塊一塊掉下來了。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唯有人心不死。 陳惜姿

20140831-畢明:食住先死唔去當你贏

畢明:食住先死唔去當你贏 7:31 31/8/2014 太陽照常升起,想真一點,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如果什麼事情的發生,或者不發生,生活還是如常,營業還是照常,上班照常吃飯照常拉屎照常,上網照常打機照常剝花生照常,「心跳呼吸正常,天氣交通正常」,飲茶灌水正常,淘寶WhatsApp正常,張開眼,閉上嘴,如常,那人和機械人有什麼分別,有病嗎?沒知覺嗎?有血有肉的人貶退成某種社會機器適用的零件,然後,有天,死去。如常。不動聲色,無聲無息。 「今天,媽媽走了。又或者是昨天,我也不清楚。」卡繆的《異鄉人》一開章就令我震撼。母歿,尋常。他不想看遺體,卻在棺前喝牛奶咖啡,因為他很喜歡喝牛奶咖啡,和抽了煙。母親要好的院友在哭咽,他在發睏。是修為還是出世,無論是修為,儘管很出世,非常荒謬。 當一個人,不論是對媽媽的死,跟女人上床,又或是殺了人,面對自己的審判,都事不關己漠無情緒,那是一種如何變態的抽離。然而誰又有權說母死當悲是必須,誰又有權審判誰? 我又在說卡繆,大概是在自己長大的城市濃重的異鄉人感覺使然。 當有人不停告訴你一切安好正常,我就會不安。 執法機構,立法機關,獨立公署,地產商,被監控的電郵信箱,都令人不安。 這裏其實很好很好,安定繁榮馬照跑,鐵路軌上狗照死,祇是有些人不心足。生活照常無謂多事。 城市在驅逐我們。有種神經質。 租金神經質,自拍神經質,鳩嗚神經質,任蝗行神經質,袋住先神經質,反對你的反對神經質,食住先死唔去當你贏神經質,白色恐怖神經質。明明一切正常。 在這年頭,Eric Arthur Blair可能比卡繆更管用,那是他的真名,筆名是歐威爾(George Orwell)。他的動物農莊很多人都遊覽過,大概比海洋公園有趣,因為動物比較多;他的預言也很多人都領教過,在2014看1984,仍然足以令人脊梁傷風額角發燒,因為命中率比較恐怖。 有心人列出他N年前寫放諸今日超準的金句,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他精準超過半個世紀,這64年前已死掉的人如何為當代斷症,靈驗堅邪到你咬脷。 「在我們的時代,沒有這叫『遠離政治』的東西,所有議題都是政治議題,而政治本身就是大量謊言、語言偽術、荒唐、憎恨、和精神分裂」。我懷疑他是車公,號黃大仙,字龜背,法器=水晶球。 「在虛偽欺騙的年代,說真話是革命行為」。 顛覆國家,就是因為讀過華盛頓向父親坦認斬斷櫻桃

20140831-林青霞:林青霞在寫作:小秘書

林青霞:林青霞在寫作:小秘書 2014年8月31日(日) 【明報專訊】編按:著名影星、作家林青霞近年勤於寫專欄,所記經歷深刻動人,所寫人物有愛有義。林青霞視如家人的秘書要離家了,為紀念二人8年以來的生活與相處,林青霞決定動筆寫寫這個可愛的小秘書…… 夕陽西下,金黃色的日光從窗外射入金黃色的木板地上,我懶洋洋的斜倚在小客廳的沙發上,和女兒愛林閒聊,小秘書推門進來,神情異樣,我望她等她說話,「邢太,我下個月就不做了。」我從沙發上彈起大叫:「不會吧?」女兒見我反應過大:「媽媽,人家有老公,需要多一點時間陪他嘛。」我苦臉理直氣壯的嚷:「她是我女兒來的嘛,我當她是女兒,以為她永遠不會離開我。」我就像《是誰搬走了我的乳酪》裏面的一個小人物「猶豫」一樣,猶豫一直沒有察覺日異減少的乳酪,等到乳酩吃完了,才詫異的不能接受事實。愛林見狀不妙馬上逃之夭夭。小秘書怯生生的多謝我對她多年的照顧,並說:「對方不嫌棄我的學歷,下班之後供我補習功課,我想自我增值,學聰明點,也很期望打朝九晚五的工。」人各有志,我雖然不捨,也只好祝福她,囑她不要再那麼大頭蝦,希望她在那邊工作愉快,如果想回來隨時歡迎。等她一出房門,我臉上兩行淚水就不停的往下流。 初次見面在香港仔 記得第一次見她,是我先生的秘書帶兩個新來的秘書見我,她是其中之一。我們在香港仔遊艇會的咖啡廳見面,她因為太殷情的招呼我,反倒把我的碗和湯匙弄得東倒西歪噹噹響,但是我第一眼見她就對她感覺有一種莫名的好感和緣分。時光飛逝,一眨眼就是八年。八年前我們全家到海南島度假,先生的大秘書帶了幾位新請的小秘書,陣容浩大。幾天後,先走一批人,我和狄龍、陶敏明後走,留下她一個招待我們,幾天下來,我見她人很單純、樣子清秀、又很勤力。回港後立刻跟老公挖角。從此展開了小秘書和我的賓主關係。 小秘書從來不給人臉色看,永遠是笑臉迎人,她上班的時間沒有特別規定,可以自己決定,只要把我放在心上就好,沒什麼事也可以不來,但是我每天起必定見到她,她永遠在我旁邊守候我,只要叫她的名字,她就出現在我眼前。第一天上班剪了個青霞頭,髮型跟我一模一樣,服裝素靜,永遠黑襯衫、黑長褲配一個大黑包,那大黑包像百寶箱,要什麼有什麼,我咳了,金嗓子喉片馬上送到眼前,紙巾、礦泉水、首飾包、洋傘……難為了她揹那麼重的包包滿街跑。唯一讓我傷腦筋的是她太大頭蝦,搞不

20150831-黎廣德:出賣香港民意3類人 兼論「伊朗式普選」陷阱

黎廣德:出賣香港民意3類人,兼論「伊朗式普選」陷阱 8:42 31/8/2014 【明報專訊】中央政府執意違背普選承諾,踐踏香港民意的戲碼,是由十天前的深圳政改座談會開始,至今天人大常委在北京通過決議告終。中聯辦上周五邀請了近三百人出席座談會,當時民主派尚未清楚中央的底牌,所以本着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試圖盡最後努力向中央官員進言。 到了深圳五洲賓館會場,一片鬧哄哄的氣氛,三百人中不到十分之一屬於民主派,座談會由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致開場白後便抽籤發言。總共三十位發言者中,佔九成屬建制陣營,發言時一個比一個保守:左一句「反佔中形勢大好」,右一句「堅決對付佔中動亂」;左一句「中央篩選理所當然」,右一句「必須排除不愛國者參選」;左一句「我選班長都係由老師提名」;右一句「中央愈干預香港愈樂觀」。歪理連篇,令人懷疑這些究竟是何許香港人? 三類「香港人」 這些被李飛譽為「反映香港民意支持中央」的「社會各界人士」,普遍受過高等教育或事業有成,他們均受惠於香港的自由、法治與廉潔制度,難道他們不明白由中央欽點的假普選只會使權力更集中、制度更腐敗,令香港最終一無所有?為何他們甘願出賣香港的民主前途,爭相獻媚唯恐不及?細聽之下,這些「香港人」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忠貞派」:不少發言者百分百擁護中央,有些是培養多年的土共,有些是從內地來港定居,有些則從內地到海外留學後再移居香港,他們的經歷顯然與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有異,究竟當中有多少是由中共安插在香港政商界的不同崗位,再搖身一變成為香港「各界代表」,不得而知。他們的特點是自成一國,唯北京馬首是瞻,與香港主流社會有難以踰越的鴻溝。 第二類是「投降派」:這些大都是在港從商或各項專業的「成功人士」,與內地生意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大致明白內地制度的流弊,但更明白攀附權貴是生意成功之道。他們對內地體制的腐朽往往比一般港人更清楚,但為了減低自己向中共投誠的罪咎感,最常用的說辭是「共產黨吃軟不吃硬,總會慢慢進步」,自己卻不忘爭分奪秒,抓緊實利。 第三類是「幻想派」:這些人毋須倚靠中共提供政商利益,甚至有濃烈的民族感情,卻被理想主義蒙蔽。他們雖然從歷史中明白中共不可信,但由於沒有抗衡極權的打算,便寧願以理性持平自居,希望苦口婆心說服中共以人民利益為先。可惜在殘酷的政治現實面前,有部分人不惜一次又一次受騙,仍然拒絕放

20140831-小思:刪改的「藝術」

小思:刪改的「藝術」 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 〈刪改的藝術〉,是內地著名出版家俞曉群一篇文章的題目,我稍做了手腳,在藝術一詞加上引號,也屬刪改一法。 不是讀了俞先生寫的〈書香憶,最憶是董橋〉http://www.360doc.com/relevant/212682132_more.shtml及〈刪改的藝術〉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apple/art/20120722/16535835兩文,根本不曉得董橋在內地出版的散文,原來有些經過高手沈昌文先生為了「曲線出版」而加以刪改過的。 自從羅孚先生寫了〈你一定要看董橋〉,惹得內地讀書人心癢癢,非讀讀董橋不可。有人果然讀到了,借俞的話把董文「化成一塊石頭,投向『思想解放』的湖水中,激起陣陣波瀾」。於是有心有力的出版人就想盡辦法讓董文在內地面世。但礙於作品中「包含一些『不合時宜的內容』,不出捨不得,出了不合適,此時就需要編輯刪改了」。由於董書「妙文連連,但語言間不合時宜之處更多」,終由沈高手「動手修修掩掩,只求平安上市。他把一些章句弄得天衣無縫,似乎真是作者所撰」。據考究其中一文一共刪了151個字,「恰恰刪去『點題之筆』」。這回刪得連俞先生也看不懂了。如此曲線出版,不是忠於自己的作者接受得來,難怪董橋託林道群帶話:「書中不合適的文章,可以刪除全文,千萬不要像沈先生那樣辛苦,逐字改動。改得雖好,卻不是作者的文字了。」說來十分婉轉,也話中有話。 我深信出版者是一番苦心,沈先生說過四個字,這動作叫「跪造反」,真夠淒涼。俞先生進一步解釋:「不能圖一時之快,失去話語的權力。」 這種「藝術」,香港人要學得否?唉! [小思]

20140831-陳嘉文:佔中來了,不再一條女

陳嘉文:佔中來了,不再一條女 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自去年1月,戴耀廷在報章發表佔領中環的概念引起輿論,再逐步發展成可行的大規模公民抗命運動,雖然已預告600餘天,但當報章頭條宣告今天終於啟動佔中,不少人竟突然疑惑起來﹕真係要佔喇? 三子一直強調,佔中目的不在於癱瘓中環,而是一場需要時間發酵醞釀的道德感召,讓公民社會充分討論,讓香港人覺醒。這1年多以來,他們嘗試勾勒一套愛與和平的說法,可是,現實是人們的理解大多是片面的。佔領,其實有什麼意義?為什麼要愛?為什麼要和平?人們答不上這些問題,為什麼呢?時間還未夠多嗎? 發起「未來民主大學」的何式凝、陳景輝和黃健偉,這幾個月時常聚頭,討論又討論,嘗試豐富論述,裝備自己的靈魂,迎接佔中。 他們形容,我們正身處的,是黑暗的時代,病徵是人們說不到自己的說話,遑論討論。「人們開始不看報紙,不看媒體,兩個免費電視台的新聞,報道政改論壇,首先報內地學者的說話,然後再報兩個官員的說法,再報建制派的意見……政府常說對話,但邊鬼度有得對話?佢set好晒所有前提,呢度唔准改,係框框。社會連『對話』這兩字,也不清楚。」 連結起來才能解決問題 港大學者、研究性別多年的何式凝,本來就不是一個參與社運的人,她寫的書、做的學術,都關於personalispolitical(個人即政治),從自身出發,挑戰既有的各種框架,常言一條女一場運動。可是在她所說的黑暗時代中,她發現,一條女,需要和另一條女、另一條仔,或一個群體,連結起來才可以解決問題。政治的氣壓,已侵擾至個人生活層面,影響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朋友相見、家人相聚,一觸及政治話題,這年開始沒有討論空間,不能再暢所欲言。在社聯工作的黃健偉形容,現在香港人的生活,表面上一切正常,「大家都是pretendtobebusinessasusual,照返工、照shopping,但頭頂依然有黑雲縈繞住」。何式凝想像,現在其實好多人都感覺自己孤單,「你可以無愛情,你可以無性生活,但你唔可以無群體。孤單,是因為你覺得沒有歸屬感,沒有一種安全感,未來生活沒有保障。很多人同我一樣,所以要一齊企出」。 不計後果「佔」一場 他們3人,志趣迥異,本來互不相干,唯一共通點,是同樣看出了這個時代裏的黑暗與空洞。這或許就是當權者期待的畫面,一腔熱血的人們沒有討論空間,思想未準備,意志

20100602-沈旭暉:耶魯十年一夢

沈旭暉:耶魯十年一夢 2010年6月2日 十年前,我是一個大學生。十年來,從沒有回到耶魯校園,直到在華盛頓短居,才有空周末一行。這一行,像當上獨立導演Jim Jarmusch 的角色,每遇上、或遇不上一個人,都是一段故事。 再見老師老師,再見 這些年來,重回舊地最大願望之一,原是探望國際關係理論的啟蒙老師Bradford Westerfield。他五十年代開始任教耶魯,長期參與中情局工作,講義由陳年打字機改了又改,本身就是集體回憶。我趕上他榮休之年,連修了他兩科研究生課,大概因為我是本科生的年紀,他老邁之年對年輕人頗有好感,度身訂做的推薦書幫了我很大忙。校園流傳不少關於他的傳說,像說他如何當特務,又如何培訓兩大門徒布殊和切尼——特別是切尼,常說自己的鷹派二元對立世界觀出自Westerfield,一時令他被稱「外交國師」。 他年輕時確是保守的,特別是對蘇聯、對越南,但和我遇上時,已是慈祥長者,觀點也改變了很多,曾跟我說,要是美國再用冷戰方式投射中國當敵人,就是最危險的思維,可見美國大老與時並進,不愛自居保守,無懼自我打倒。其實,布殊和切尼一位平均分C+、一位輟學,不大可能得到國際關係理論的深邃。退休後,老教授說二人外交政策一塌糊塗,暗示切尼「抽水」,對別人眼中的國師尊榮,竟不屑一顧。我想,他是魔術師。什麼是魔術師?黃興桂告訴我們: 「正如一個魔術師,玩到完晒喇!差唔多俾人除晒衫喇!都能夠喺頂帽度,抽隻白兔出嚟㗎!你話係咪魔術師呢?」初回港時,出版了一本關於耶魯的小品談到他,隱晦預言以他的帕金遜病情,恐怕畢業就是永別。魔術師因帕金遜併發症於前年病逝,享年七十九。 Westerfield 辭世並不意外,但亦師亦友的女教授Fiona McGillivray 同樣永別,則實在意外。她是我接觸國際政治經濟的橋樑,年前在中文大學設計的全球政治經濟碩士課程,脈絡就是啟發自她,原希望在課程成熟後請她客串授課的。她到耶魯時十分年輕,初時表現緊張,但緊張過後的急才,比教科書的理論更有可塑性,她後來將之深化為個人框架,這就是功力了。她年資淺,被迫承擔好些行政工作,因此和學生相熟。十年間,她多次在我事業受挫時為我打氣,知道這些的從來不多,也許定義不同,明白的人已不多。近年她轉到紐約大學,我們原有兩次機會見面,一次在紐約開會未能配合,一次在附近,她說很病,後來聽說那是一

20140831-鄭培凱:文字江湖﹕行走天涯

鄭培凱:文字江湖﹕行走天涯 2014年8月31日(日) 【明報專訊】出版社編輯發電郵來,問我編選注譯的《徐霞客遊記》,是否已經完工。我這才想起來,沒錯,我還欠人家一本書,約定的時間已到,尚未交稿。其實,書稿大體已經完成,只缺一篇導言,卻因為筆債如山,再加上教學與研究的計劃太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腦海波瀾不斷,幾乎忘了這件前年答應的事。曾聽年輕人改編諺語,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我面臨的情大概如此,有的計劃尚未完工,後面的計劃就鋪天蓋地,驚濤拍岸,如海嘯而來,氾濫成災,把前面的計劃淹沒了。 回想起來,當時會答應,主要是因為人情難卻。出版社前總編輯三番兩次邀請,還灌了不少迷湯,說,這本書由你來編選,必定是驚世之作,也讓出版社增光,聽得我十分感動。一時陷入了虛妄之想,眼前隱隱約約出現了劉皇叔三顧茅廬之景,諸葛亮的魅影突然附身,也就「遂前總編以馳驅」。 一開始的時候,我還真是「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了一陣子,很花了些功夫,編選注譯《徐霞客遊記》。不過,願意投入大量的精神與體力,倒不完全是受了前總編的感召,而是由於自己興之所至,開展了一個晚明經濟繁榮與旅遊風氣興起的研究計劃,正在研讀王士性的《五嶽游草》與《廣志繹》、何鏜的《古今游名山記》、楊爾曾的《海內奇觀》、墨繪齋刻本《天下名山勝概記圖》、曹學佺的《蜀中名勝記》,以及顧炎武的《肇域志》與《天下郡國利病書》。想從這些遊記與記載山川形勢的書中,勾劃出古人遊覽名山大川的動機,有多少只是旅遊玩耍,有多少是超乎娛樂的知性追求。我發現,明代中期以後,因為社會經濟的繁榮,許多上層精英對外在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知識結構發生了變化,想跨越傳統經史子集的文獻知識,擺脫古人「子曰詩云」、訴諸權威的不求甚解求知方式,企圖通過親身的驗證,清楚認識自然地理的面貌。徐霞客就是這種探求地理真知最典型的人物,《徐霞客遊記》當然就成了我研究計劃的重點。 特別引起我注意的是,徐霞客才氣縱橫,文筆恣肆而又細膩精確,同時具備藝術家刻畫自然的寫生才能,又有觀察實證的科學邏輯頭腦。他探索自然地貌環境,似乎只是為了純粹的求知目的,滿足自己知識的好奇。他記錄實地考察山川地理的經歷,頗像達爾文乘船環遊世界,抱持追求生物科學知識的執著,記錄各地物種那樣,寫成鉅細靡遺的遊記,並沒想過什麼「實用價值」。我們可以想像,徐霞客每天翻山越嶺,攀援險

20140831-果欄:助人以後自救之前

果欄:助人以後自救之前 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星期二讀報,瞥見機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近四成受訪長者,過去一星期乘車時無人讓座,求座時甚至曾被罵「黐線」,心情十五十六。兩天後,聽見(平日大概很少讓座的)田北辰再次公開呼籲,要立法規定「低頭族」抬起頭顱、遠離座位,我的眉頭自動自覺,七上八落。 這不是我們近來認識的香港人面貌。過去兩個星期,身處香港,你會發現天若有情,人間有愛:打開面書,朋友掏空冰格,勤力洗澡,既出錢又出力,不過為了呼籲世人體驗痛苦、關心病患;翻開報章,平民百姓掏心掏肺,為唐狗「未雪」震怒,怒吼港鐵草菅狗命,冷血成性,甚至發起簽名行動,打鑼打鼓,聲討罪魁。這兩星期的所見所聞告訴我們,「拔刀」已經成為香港最受歡迎的運動項目,「助人為快樂之本」明顯是每一個香港人的做人底線。 人人化身「利他」擁躉 皺眉,也因為它與香港人素來的習性,徹底相違。一直以來,小學老師教導學生「為善最樂」,每逢「便服日」、「賣旗日」,定要打爛豬仔、慷慨解囊;大眾傳媒提醒觀眾,慈善是城中大事,必須「星光熠熠」、「萬眾同心」,將滿城歡樂、總理歌聲和捐款熱,直傳萬家;手機鏡頭警告網民,遇見(疑似)老人家、孕婦固然要賜座,若果不幸碰見攝錄中的鏡頭,更加要加緊步伐,飛身彈開,否則肯定成為網上人辦、指罵對象……有教育、媒體、(網上)法庭三管齊下,就算未讀過書的香港百姓,也化身成為「利他主義」(altruism)的忠實擁躉。 然而,事實擺在眼前。沒錯,有些時候,香港人會自動蹙起眼眉,做盡淋冰、救狗、買旗等人間好事,但有些時候,我們會選擇合上單眼,垂下頭腦,安坐原位,對所有(疑似)長者、孕婦、窮人、賣旗義工的呼求,置若罔聞,「你死你事」。香港人對雙頭筆、雙面獸和雙重標準情有獨鍾,早已是街知巷聞,但現在的問題是,他究竟因何變臉?什麼時候他會像月台上那不止三十八個的旁觀者一般冷血?又有什麼時候會模仿大慈善家的身影,將雪櫃的冰塊、嬰孩的眼淚,連同人性的光輝,一併(在鏡頭前)發揚光大?這堆問題,恐怕並不易答。 人類究竟是冷漠還是熱血的動物?美國心理學家DanielKahneman曾經伙拍同僚進行測試,他們安排兩個參加者進入實驗室,給其中一個二十大元,並告訴他,現在他有以下兩個選擇:(一)跟另外的參加者均分金錢,各得十元;(二)只給人兩元,剩下來的十八元,全部是自己

20140831-蔡東豪:跑步的質感

蔡東豪:跑步的質感 8:40 31/8/2014 我是DIY白痴,在家裏,所有傳統上由男人負責,牽涉手工的事情,全部由女人負責。我不單只不懂,情况嚴重至逃避階段。如果我在IKEA買傢俬,我一定另付安裝費用。 一個人不懂一些事情,牽涉三種情況:一、沒興趣,真的不想去學識;二、因為不懂,所以說服自己是沒興趣的;三、心裏其實想學識,但又不知從何開始,始終沒去做。我是屬於第三種人。想做又不會去做,我這種人有解決方法,是看書。世上有些人不去踢波,但選擇從書本中享受踢波的樂趣。 關於手工精神,我看過不少書,最難忘是幾年前出版的《SHOP Class as Soulcraft》,中文譯名是《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作者Matthew Crawford是政治學博士,曾任華盛頓智庫高層,後來辭去工作,開了一間摩托車修理店。這本書當然不是教人修理摩托車,探討的是從工作,領略生活的真正意義。作者目睹近年社會過度注重「知識工作者」,製造一種誤導區分,用腦工作的人高高在上,用手工作的人永遠是低人一等。 作者身體力行,重拾在社會逐漸消失用手去製作和修理的經驗。用手工作不代表不需要用腦,所需要知識和經驗一點不可以馬虎。白領在辦公室坐了一日,到底做了甚麼?手工藝卻帶來成功感,一件事有始有終,過程中的學習和改進可以趣味盎然。近年知識工作者活在惶恐中,工作隨時被年輕人取代,更擔心是被印度年輕人取代。工匠不能輕易被其他人或互聯網取代,不會過時,並愈來愈得到社會尊重。投行高層收入以「球」計,但這些人究竟做了甚麼出來,是個謎。工匠老老實實用雙手做出來的滿足感,是我只能從書本中得到的遙遠感覺,直至我找到一項最接近手工藝的運動,對,是跑步。 你明白金融海嘯成因嗎?你明白高官的語言偽術嗎?世事變得愈來愈虛浮,自己每日只能被人潮推着走,能控制的事情愈來愈少。至少,我可以跑步,扎實地用雙腳踏出一步又一步,這肯定是屬於我的。終於我找到一件不需要其他人告訴我做得好或不好的事,這感受是客觀的,是可計算的。工作上,事情性質變得模糊不清,甚麼是好或不好,彷彿是視乎上司心情、政治氣候、公司股價高低等。我跑得如何,不需要其他人告訴我。 美好工作生活不應該是把一些數字搬上搬落,或者,世界輪流轉,在香港,近年受人另眼相看的工種是扎鐵,受人歧視的工種是銀行。我們重新發現技術的重要,欣賞工匠的手藝,原來腦和手從來分

20140829-沈旭暉:奧巴馬與麥凱恩:「自然出生美國人」辯論再思

沈旭暉:奧巴馬與麥凱恩:「自然出生美國人」辯論再思 2014年8月29日 本欄日前談及緬甸選舉法,規定總統配偶及子女不能是外國人,提及美國總統也必須是「自然出生」的美國人,但未有篇幅介紹、只能略述法律界的持久辯論,例如說「奧巴馬生於未建州夏威夷」、「麥凱恩生於非領土巴拿馬運河區」等,卻不獲法院支持。 須補充的是,有關例子並非主流史實或筆者觀點,乃來自挑戰史實的一方,如引起混淆,實屬抱歉。不過,此等觀點卻又不是全無事實基礎,值得繼續思考。 奧巴馬與麥凱恩身份陰謀論 先說麥凱恩。不少朋友指出,他的雙親都是美國人,生於巴拿馬運河區的美軍醫院,不應有「非自然出生美國人」的爭議。但有法律學者認為,巴拿馬運河區在麥凱恩出生的一九三六年,被美國法律注明不是領土,至一九三七年通過另一法案,才追溯一九○四年後於運河區內出生者的美國公民資格,故麥凱恩身份屬事後補認,非自然產生,他確是出生在領土外。 至於海外美軍醫院與領事館等,據美國憲法,其實不算領土,在此出生的嬰兒,也不能自動成為美國人。這些人相信,即使麥凱恩雙親為美國人,但只要並非出生於國內,就是「出生時歸化的美國人」,而非「自然出生美國人」。如此定義,大概不是主流認知,但作為學術研究,定必有人爭論下去。 再論奧巴馬,一般相信他不可能非「自然出生」,因他生於一九六一年,夏威夷建州於一九五九年。但至今有人質疑奧巴馬虛報出生地及年份,以掩飾其生於未建州前、或生於其他地方的「事實」,據說當年的夏威夷檔案十分兒戲。 奧巴馬雙親的婚姻,偏偏屬跨國霧水情緣。他父親拿肯尼亞獎學金到夏威夷大學讀書,其時一九五九年;其美籍母親一九六○年到夏威夷,二人認識不久奉子成婚,數年後離異。當年夏威夷處於歷史轉折,時間理應沒問題,但畢竟相差太近,雙親修改戀愛史、偽造出生證明、頂包、賄賂等陰謀論就此衍生。亦有人質疑這類黑白人相戀,難以在一九六四年《民權法案》通過前的美國高調出現,更像夏威夷建州前的氣氛。還有人認為,奧巴馬父親是英國人(當時肯尼亞是英國殖民地),令他出生時有雙重國籍,即使夏威夷已建州,也不是「自然出生美國人」。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相關官司居然延綿不絕至今。 筆者並非法律學者,雖覺爭議有點無聊,但能引發思考。為什麼奧巴馬提供了出生證明,「夏威夷陰謀論」還是揮之不去?須知規定美國總統須是「自然出生美國人」,其「立法原意」

20140831-安裕周記:一九六九年的國家安全

安裕周記:一九六九年的國家安全 8:38 31/8/2014 【明報專訊】方志恒〈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幾百字的短文閱讀出是無盡的失望,溫和得根本不可能與「激進」二字扯上關係的學者目睹一個曾經被寄予希望的時代在沒有希望之中成為過去,當中的心情可想而知。我不認識方先生,間中在報端讀到他的文章,只是覺得香港的知識分子裏有着這樣的溫和派很是正常——以英國比喻,這類中間偏左的讀書人應該是腋下夾着《衛報》擠地鐵的那一群,要看熱刺的那一種人,而不是《晨星報》的激進左派。可是,當這群在政治光譜被編列「溫和」的中生代如此失落,香港也實在太過辜負這批知識分子了。 政改框架今天拍板,李飛明天來港講析內容,這樣的安排可以猜到十之八九人大常委會決議將是什麼回事。我無法預估香港社會如何反應,是馬上發動佔領中環,抑或沉沉然昏昏欲睡,然而可以早在今天就得出的結論是,八十年代初在萬家燈火的港九新界對未來懷抱着不確定但充滿自信的香港巿民,總有一些會如方先生或我那樣不忿。說好了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呢?我想起了停刊多年的國民黨在港機關報《香港時報》八十年代揶揄回歸之詞:「港人自講」,而不是港人治港。 政改拉倒的機會很高,李飛與陳佐洱都說了誰要負上拉倒的責任這些話。這些是中共慣用語,責任在彼不在我,韓戰年間在開城的和平談判,談了又打打了又談,瀕臨拉倒時中朝的談判代表多會拋出這句話。其實這些話聽慣了就沒什麼,因為談判桌另一端有的是時間,慢慢的磨,一段一段的磨下去。聽過有一個說法﹕中共談判代表黃華每次開會都大數美方不是,有一次把美國佬鬧怵了,那人起身就走,黃華一愣,大聲叫「你給我回來」。我是在上課時聽過這樣說,那是研讀一九六九年中美華沙密談的題外話。 香港未來的行政長官候選人或參選人的政治要求是「愛國愛港」,這一點從儀式層次而言,就職宣誓時的那段誓辭也可以達至這兩個要求。不過,當說到「愛國愛港」是與國家安全有直接關係,這就很容易令人提出一個問題:香港的選舉與國家安全有何干係?從地緣政治而言,如果說北京巿長與國家安全有關還說得過去,或者保定石家莊張家口巿長也和國家安全有關興許有人信服。前者是首都,中共政治倫理之下,其要求應該不太一樣;保定等三巿則是拱衛北京大門,外來軍隊要進入北京或外圍,這三巿是緊扼要塞的險峻之地。因此解放軍戰力最強的三十八軍屯於保定,二十七軍駐紮石家莊,張家口是

20140831-陶傑:塔的四層

陶傑:塔的四層 8:37 31/8/2014 中國的政治多悲劇,其中一個原因,是雖然有許多好人,敢於抗爭,但由於中國的國運不好,往往因為遇上惡劣的時機,致使流血收場。 一九八九年,天安門廣場由中國學生佔領,長達兩個月。大學生反貪污,得到北京巿民支持,而且聲勢浩大,延綿不絕。 此時,大陸上層爆發了尖銳的權力鬥爭。總書記趙紫陽雖然很同情學生,也是溫和派,但黨內的強硬派如李鵬,與元老鄧小平,覺得有外國勢力借大學生想顛覆大陸的江山。 學生說他們只想中國好,想國家進步,但中國是一個家天下的人治國家。人治的特色,是一旦一個帝皇有了一種感覺,感覺成為事實,下面必有多層的臣奴,為感覺而催生成的事實服務。 一九八九年五月,統戰部長閻明復氣急敗壞來到天安門廣場,央求學生結束佔領廣場。閻明復代表了趙紫陽的意思。但在那個時候,趙紫陽與鄧小平李鵬的分歧是黨內機密,閻明復不能明講,但這樣下去,趙紫陽的處境會更困難。 但是學生不是聽不懂,就是激情過頭,他們有理想或原則,對上層的鬥爭不感興趣。但是中國的政治,由秦始皇下來,是殘暴而無情的。閻明復的勸說甚至哀求,令大學生更覺得自己勝利在望,而不知道鄧小平等,已經在準備動刀槍。 中國一百年來的國家悲劇,一齣接一齣上演,仔細看來,原因和結果,都一脈相承地很相似。大學生和知識份子,純真而熱血,農民和蟻民,卻很愚昧。皇帝專橫,而在皇權周圍的一大幫,由於分沾了利益,必然會附和皇權。 中國人社會,只有這個金字塔是三千年不變的。底層是農民蟻眾,上一層是知識份子,再上一層是太監奴臣,塔尖是皇帝及其家族。 懂得這個中國結構,就讀得通這個國家。所謂穩定,是當第三層的知識份子乖乖俯貼順從,跟第二層的奴臣一致的時候。底層的愚眾,是這座森林的羔羊、野兔,牠們是食物鍊之最末端。有時候,牠們也被迫成了陳勝吳廣、李自成張獻忠,這就跟皇帝易位而改朝換代了,但中間兩層,不會改變。 一個民族運氣差,基因之外,就是天意了。 陶傑

20140831-沈西城:影壇伯樂吳思遠

沈西城:影壇伯樂吳思遠 8:36 31/8/2014 中年男人望向我,臉上綻出善意的微笑,噢!不是吳思遠是誰?那是三周前的中午,地點在佐敦一家酒樓,他正跟張同祖、董瑋在吃茶,我上去找朋友,巧遇了。掐指一算,四十多年,老朋友這稱呼免不了!坐下寒暄,眼角魚尾紋多添兩條,臉容不老,腰板挺直,待人真誠如舊。他問我「可認得秋子?」喲!思遠兄!你善忘哪,我跟秋子是戰友!四十年前,經歷無數的日與夜,就在小不點家中,榨盡腦汁要將你的《十三號凶宅》弄好呀!你記起了,對不?那年我從日本回來不久,雪茄李(文耀)邀我加入「六福小組」,一起構思劇本。六福者,我以外尚有石琪、杜良媞、黃志、秋子和小不點。小不點跟胞兄康威、阿嫂影壇大美人胡燕妮同住在太子道,客廳寬敞,六福小組加上杜良媞的前夫雪茄李,坦胸露肚,言無隔閡,互訴劇本心得。《十三號凶宅》最後由杜良媞執筆寫好,吳思遠導演,演員有風騷蝕骨恬妮、鬼馬多端伊雷和性感尤物邵音音。音音剛出道,粉艷雪腴,凝如羊脂,電影裏有裸露鏡頭,伊雷艷福真不淺。那天匆匆一聚,回家思潮起伏,好!就讓辰光回到七二年的上半年吧! 夏日蒸熱,雪茄李給我一通電話邀看試片,到了尖沙嘴試片室,已坐滿人,不久,燈滅了,放映機「滋滋」價響,銀幕上躍出「蕩寇灘」三個大字,是一齣民初打鬥電影,述英雄鋤奸事蹟,男主角劈掛門高手陳觀泰,拳腳雄勁有力,身形靈巧,引起注意。聽雪茄李說拍攝半途陳觀泰給大導張徹相中搶了去,害得《蕩寇灘》幾乎不能「收科」,只好起用身形相仿的替身汪禹(後成紅星)蒙臉續拍,看似簡單,正體現了吳思遠的機靈應變。 這種性格上的特色,為吳思遠帶來輝煌成績,他拍電影,小本經營,能在「邵氏」、「嘉禾」兩大電影公司的夾縫中殺出血路存活,那是學問。許多人不自量力,螳臂擋車,臂斷;吳思遠起初也是螳臂,最後不斷,且成了鐵臂、鋼臂。他擅拍寫實動作電影,《廉政風暴》、《七百萬元大劫案》、《法外情》都掙得優異的票房,然而真正讓他享得大名的卻是《蛇形刁手》和《醉拳》。 李小龍七三年去世後,「邵氏」、「嘉禾」都想獨創傳奇,再捧出一個功夫巨星,東挑西選,盡是劉阿斗。羅維手上正有個年輕武師元樓,是七小福成員,身手靈活,外貌憨直,認為是可造之材,捧他當男主角,一連拍了好幾部,部部都是南韓影帝朴魯直(仆到直),羅維因而債台高築。元樓遂變成眾人眼中的「爛泥」,心灰意懶,想到澳洲投靠老父,吳思遠早

20140831-朱凱迪:佔中之後

朱凱迪:佔中之後 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這個系列出到第三個星期後,我發覺最近講得最多「佔中之後」的反而是北京和香港保皇派。他們把佔中形容為一場免不了的颱風,判定風暴過後一切就回復「正常」,香港人就會向政治現實低頭。 本系列的出發點正是全面抗衡這套論述﹕佔中不是「外來」的風暴,而是三十年來最勇敢的本土民主抗爭;「佔中之後」的香港人更不應向極權低頭,只要更有策略地打持久戰和陣地戰。今日兩篇文章的作者都是泛民政團的核心人士,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明年的區議會選戰,正是提醒大家﹕如果為爭取民主政制「去得幾盡都得」,那面對十多年來首次全面取消了委任制的「區議會普選」,一眾民主運動接棒人又豈能不全面參戰,為運動重新打好地區組織的樁? 策劃×朱凱迪 編輯胡可欣

20140831-明李智良--散景與影:實時的幻覺

李智良--散景與影:實時的幻覺 2014年8月31日(日) 【明報專訊】當我們說「實時」,它的前提可是實的懸擱,一切靜默、歧義與異議消失。因為在資訊發達的地區,世間萬象必須通過電子媒體的中介,記錄、剪輯;編碼,變成條目式「資訊」,方可在屏幕上看見,方可在屏幕上觸及,如斯即近。 要強調時間的「實」,曰RealTime,當然不是指有一個相對的「假」時間,FakeTime或FalseTime存在;「實時」對應的是緩慢、滯後的信息。有圖有聲畫的臨場「實」才叫真相,BreakingNews才是當前最重要的關注。如是,更新的速度被置換作實的準則,速度即意義,速度即實。實僅止於臨場的經驗。 強調「實時」的科技意識形態,就是把一切沉思,需要長期觀察、長期浸淫所得的言說與累積,一切因距離方可看清的洞見與思慮,一切無以資訊化的感情與生存經驗,統統排除或取消。因為在包圍我們的高清屏幕中,我們已經看見了實時的世界,並且身處其中,即時評論,即時行動,即時與遠方或近鄰同仇敵愾,同哭同哀!同時間,我們也在實時的串流與廣播中,馬上看見了自己的表演,告白、行動、情緒的記印,均由他人實時確認、讚好與轉發:我們的確如此存活於世上,一如我們在屏幕中看見。主體的幻覺,由無限複製無限折射的「當下」完成。 當下,「世界」以林林總總不同的資訊條目方式存在,便於複製、切割、整合與刪除,同時讓權勢者更容易操縱、壟斷一般人的行為與觀念。當臉書可以用實用戶來試驗操縱集體情緒的程式,類似技術的戰略意義不言而喻。長久以來,持續發布無可印證、誤導或相互矛盾的「假情報」(Disinformation),是敵對國家與陣形打心戰、宣傳戰的常用策略。「社交」平台的自願性軟式廣播、分眾內聚的特質,豈可能不被利用?如今所謂「鬥爭年代」來臨,過份依賴社交媒體作為吸收資訊來源,對嘩眾取寵、情緒煽動的內容,戒慎愈益鬆懈,等於每天在無償參戰,民粹鬥民粹,成為不知何方派系鬥爭的網軍而不自知。 作者簡介﹕潮粵移民之後,出生、成長於香港。其文字混雜不純/馴、執於字句的聲色觸感。作品《房間》曾獲香港書獎及中文文學雙年獎。個人網誌http://oblivion1938.com。 [文、圖.李智良]

20140831-李怡:七十而從心所欲

李怡:七十而從心所欲 8:34 31/8/2014 早年讀《論語》名句「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我已年過七十,卻沒有細想這句話的意思。不求甚解,大概是指年紀大了,心裏想什麼就做什麼、世人如何毀譽都無所謂的意思吧?近日讀阿城的新作《洛書河圖》,他的詮釋讓我思考良久。 他認為這句話的真正意思就是:經過幾十年的修煉,最後在人生志向上達到的終極目標,就是實現不違反人類行為規範的內心的自由狀態。 我一直以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但阿城認為孔子作為中國文明史上的關鍵覺醒者,「仁」只是他覺醒的起點,是他的較低境界。「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禮是人與人關係的行為規定。克己,是約制人類由動物性而帶來的天然的攻擊性;復禮,是回復遵循制度的規範。 仁是起點,覺醒的終極點是自由。從另一段幾個學生談志而孔子所作的回應中,阿城探究「從心所欲」更深層的意義。幾個學生分別說自己實踐仁、禮的志向,而一個正在彈瑟的弟子曾點說:我和他們三人不一樣,晚春時節,穿上春服,與五六個成人,七八個童子,到河邊洗洗澡,吹吹風,唱着歌一路回家。孔子說,我跟曾點一樣。阿城認為,仁、禮只是實踐志向的起點,獲孔子認同的志向的終極目標,則是實現自由,尤其是實現內心的自由狀態。 深夜與阿城談了一個多小時,再讀他的新作,對人生有更深頓悟。人過七十了,還要受哪怕一點點的名韁利索約束嗎?還要有得失的考量嗎?從心所欲,就是不再有任何計算,人類社會權錢色的考量,都不應動搖發自內心的對自由狀態的追求。 李怡

20140831-楊秀卓:藝術初體驗﹕物件(10)——枕頭

楊秀卓:藝術初體驗﹕物件(10)——枕頭 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我不認識曾澍基先生,但上星期聽到他的死訊,仍有點黯然神傷。話說七十年代初,中學畢業後,我便踏足中環搵食。一次在報攤無意中看見一份由香港大學學生會出版的學生報《學苑》,就花五毫子買回家。竟然意外地發現一位名曾澍基的作者對當代中國問題的分析和評論,均有精辟獨到的見解,內容包含政治、經濟、歷史等,資料詳盡豐富,鋪排立論清晰,這位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學識如此淵博,教人佩服。後來才知道他是同代人的精神導師。自此我定期買《學苑》,後來他於八十年代創辦的《號外》和《文化新潮》中撰稿,我還有一直追讀。 三十八年前的香港前途解讀 今天是香港前途揭盅的一日,是禍還是福?……我想向大家介紹1976年曾先生著的書《香港與中國之間》內其中一篇文章「香港往何處去」。為了避免斷章取義,我嘗試將整篇文章的主要觀點直接引述,看看三十八年後的今日,是否仍有意義。當中對中國的看法,他有以下的觀點: 「文革極左派認為中國基本上不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真正的社會主義應由人民掌握政權。但中國是由黨及國家機器代替了人民,實際上是施行國家極權資本主義。新生的國家資產階級剝取了大部分勞動的成果。在社會文化方面,鼓吹個人崇拜,支配人民思想,限制了文化藝術的發展。因此中國需要一個全面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的革命。」(第62頁,第1段) 「托派則認為中國的經濟基礎屬於社會主義性質,但政治上出現了官僚層,所以中國的社會主義是變態的、墮落的。官僚層阻礙了群眾的創意及經濟發展,剝取了人民的基本民主權利。因此中國只需要一個政治的革命,推翻官僚層以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現時中國推行的外交政策,根本是從官僚的利益出發,犧牲了世界人民和香港人利益的政策。」(第62頁,第2段) 「我對上述的看法都有保留。我基本同意,中國在經濟、科技、外交上取得了頗大的成就,從一個爛攤子發展成為一個初步興盛繁榮,獨立自主的國家,但是存在的問題,還是很多——特別是政治性的……整個政治架構基本上缺乏明確的民主及法律制度,因此上層黨政人員掌握了很大的權力,往往脫離了人民的監察,走後門、舞弊營私、搞官僚主義、修正主義的傾向便藉此滋長。」(第62頁,第4段) 「所以,中國應實行社會主義民主化,在政治上把權力下移到人民手上。黨政官員應由民主選舉出而不是如現在

20140831-尹兆堅:是結束,也是新的開始

尹兆堅:是結束,也是新的開始 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如無意外,今日人大常委會公布對香港政改框架的決定後,我們可以在2017年有特首的「真普選」已近乎不可能,也可以說,我們過去接近30年的民主運動,已走到了一個階段性的結束。 這並不是認輸、悲觀的態度,反過來,只有認清楚我們身處的大環境,檢討策略,才能重新出發,長遠為香港爭取民主制度的落實。 說是結束,是因為自《基本法》制定以後,香港不論政界還是民間,基本的假設是相信北京政府是準備給予香港民主的,民主運動爭取的,是盡快以最開放、平等的方式落實這承諾。但是,在今日北京赤裸裸的摧承諾後,民主運動的目標,就變成向一個強權爭取它不準備給予一個特區的民主制度(但仍強調這是它早已承諾的)。 我們必須認清這個根本的轉變,改變過去幾十年爭取民主的思維和方式,制訂新的運動策略和抗爭戰術。而首先要做的,是重新思考和解答以下幾個根本問題(即使其中一些或許即時沒有肯定答案): (一)群眾運動往何處去 過去一個多月的反佔中運動帶來很重要的啟示﹕建制派可以照辦煮碗民主派那一套群眾運動,以作抗衡,純論可動員的支持者數目,他們很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8月17日的遊行卻暴露了建制派的弱點,即使以種種爭議性手法嘗試全面動員的情下,遊行人數仍遠未如主辦者預期,這說明了建制支持者只願意作簡單、方便的表態(例如簽名運動,先不論其簽署人數被質疑有嚴重水分),但卻不願付出較高的代價(例如花數小時在炎熱的天氣下遊行)。過去民主運動的道德高地通常在於「量」,即支持者較反對者多,不過未來我們更加要重視「質」,也就是強調我們在運動中願意付出的代價遠比對方高。 佔中發起人戴耀廷說過,在佔中之後,將會出現一波又一波的不合作運動。當然,佔中本身就是不合作運動的開始,至於民主派在堅持和平、非暴力的原則下,要進一步「不合作」到什麼地步,例如進一步的佔領、罷課、罷工、罷交稅又或杯葛某些政府工作(如人口普查),這些行動可以起到什麼作用,社會整體因而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是否值得,都是必須探討的問題。當然,作為群眾運動,要思考和決定的,不應單是運動的搞手,更應是所有參與的群眾。 (二)泛民政黨往何處去 在今年6月反東北發展的示威中,示威者提出了「議會失效」的口號;這次政改,泛民立法會議員或許可以擋住令香港政局萬劫不復的篩選方案,但是

20140831-明報:後佔中的香港守衛戰

明報:後佔中的香港守衛戰 文×「街工」梁耀忠、黃潤達、梁志成、周偉雄、梁靜珊 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今日人大常委將會跳過原本政改五部曲的既定程序,「一錘定音」地決定香港政改方案框架和細節。根據傳媒報道,人大常委周日決議通過的草案內容,要求特首參選人須獲提委會過半支持才能「出閘」,四大界別保留及人數不變(1200人)、限制候選人數目於2至3人。走到這一步,就只差通過的程序,這齣「反佔中」和「袋住先」的戲碼,是西環自編自導、由政改三人組、建制派和周融領銜主演,至人大常委壓軸出場,看來好戲已到尾聲。這場大龍鳳無非告訴港人,政改從來「無得傾」,以代理人管治香港的統戰模式已經過去,一國兩制宣布玩完,中央將直接控制香港各個部分。現在,擺在香港人面前的,只有順從和反抗兩個選擇,如選擇後者,便要丟掉幻想,準備鬥爭。 我們知道,這是一場大衛與哥利亞的對戰,並非空有勇武就能成事。回歸後,香港民主運動的基本共識是捍衛一國兩制,希望香港的生活方式和制度能夠維持不變。這種消極抵抗的共識源自於1989年「六四鎮壓」,令香港人感到極大的危機感;其後彭定康推動政制改革,開放議會選舉,讓民主派議員得以「民主抗共」作為號召,獲得龐大的社會支持。當時,中央以「穩定」作為大前提,選擇以代理人的方式去統治香港,故某程度上也能達至所謂「河水不犯井水」。但今天的局面已經改變。 中共走過了八九六四、加入世貿以至國企工人下崗等艱難時期;中國崛起意味國家已進入國際間的權力博弈,也因此,穩定不再壓倒一切。2003年七一50萬人上街,董建華下台,中央開始改變對香港的政策,由統戰方式轉變為全面接管,對中央來說,現在正好時機成熟。所以,在一國兩制已經消亡的今天,香港的民間力量需要重新反思,找尋新的定位和策略,才有望打贏這場艱辛而漫長的戰役。 別奢望可以「循序漸進」談判 人大常委「落閘」,「佔中」已經失去作為談判籌碼的價值。若不想「佔中」變成港人最後的象徵式抵抗,必須盡快調整策略,為新一輪的香港保衛戰揭開序幕。其首要任務便是團結泛民否決政改,寧可原地踏步也要堅拒「袋住先」,因為我們已不可能仍期望可以跟中共討價還價,以所謂「循序漸進的方式達到真普選」。未來香港民主運動的重點,應是抵抗中共對民間社會的全面滲透和控制,我們要有心理準備,現在只是中共君臨天下發動攻勢的開始,在保衛戰的初期,我

20140831-吳靄儀:後佔中不會原地踏步

吳靄儀:後佔中不會原地踏步 8:30 31/8/2014 【明報專訊】近月,香港人被一片恫嚇包圍。「有票,真係唔要?」的設(反)問句出現在電視、街道、公共交通工具上——幾近無處不在。彷彿告訴香港人﹕你唔袋住先,大家一拍兩散。然而,袋住咩先?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於今天就政改方案表決,早已甚囂塵上的「三閘」草案規定,參照目前選委會產生的提委會將維持1200人,四大界別比例不變,而特首參選人出閘須獲過半數提委會支持,候選人數目則限於2至3人。依此框架,泛民可謂無望入閘。 2010年,余若薇在與曾蔭權的政改辯論中說過一句名言:「我情願原地踏步,都唔要行差踏錯。」 但吳靄儀說,「唔袋住先,唔等於原地踏步,因為社會係唔會原地踏嘅。」 接受普選幌子 港人將「一戙都無」 前立法會議員吳靄儀日前發表文章,斷言香港並無「袋住先」的空間,必須死力撐住向方案說不。在她看來,這張票,並非實踐普選的通行證,卻可能是斷送民主的賣身契,「你以為有甲乙丙3個畀你揀?一定唔會!中央一定知佢想要甲,其他都係陪跑。(即係連利益集團板塊之爭都無埋?)無㗎!唔會有板塊之爭,有又點呢?其實中央一定唔會令到甲同乙有得爭,唔會話甲又好乙又好,佢係『我要呢個就係呢個人』,要百分之一百嘅安全系數。你估中央好想見到好似上一次建制派嘅人大打出手(梁唐之爭)?所以一定係董建華式選舉。有票都唔要?有票都無用!」 消息指,中央不排除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有調整空間,然而吳靄儀認為,提委會絕不會開放。事實上,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北大教授陳端洪也曾明指,不論提委會的組成怎麼修改,都會以「愛國愛港陣營」佔大多數,確保「對抗中央」的人不能出閘。意即,提委會就是活脫的篩,經此制度生產出的特首,「可以話自己係普選出嚟,佢可以做到嘅嘢係遠遠勝過而家嘅特首」。往後港府要推行與港人意願相違的政策,只要拋出由「普選」鍍上的認受性,再加以「周融式動員」製造「民意」,便莫之能禦,「喺立法會佢簡直唔使理你!」吳靄儀一提嗓音,模仿那篩選特首之傲慢語調﹕「『我係150萬人選出嚟,你係分區乍喎!』你都唔使講嘢呀!你簡直一戙都無!」 吳靄儀直言,這次並非2010年密室談判得來的「增加民主成分」的階段性方案,卻是接受了一套中央着意的、不可逆轉的制度,「點解中央要改善個制度?佢覺得非常之好呀!(中央都好想快啲搞掂普選?)Of Course!

20140831-悼:與飛仔華走過的日子

悼:與飛仔華走過的日子 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八月二十九日中午,手機傳來「華哥走了」短訊,還睡眼惺忪的我,看那四個字,似信非信,因為相信他很快會離開我們,卻不敢相信就是眼前這一刻。爬起,拿手機一邊走進洗手間,一邊翻看其他信息,愈看心愈沉;關上廁門,眼淚不禁流下,腦海像在倒帶,一段段往事湧了出來。 鄭炳華先生,人稱「飛仔華」,我入行不久便認識這個傳媒界的傳奇人物。 九十年代初,香港的治安十分差,幾乎日日都有械劫案發生;政治環境也不好,中英就香港回歸問題的談判陷入僵局。港英政府與大陸官方的溝通幾乎完全斷絕,唯獨兩地警務交流可以繼續,所以那個年頭記者跑保安和突發新聞是最吃香。 「想做獨家?唔好以為我唔知」 當年我剛入行,在一間左派報章當突發記者,公司很鼓勵我多採訪警隊新聞,作為新人,我自問努力約訪問,不斷找新題材報道,可是卻經常殺出個程咬金,三番四次去到採訪場地,總看見一位穿牛仔褸牛仔褲,拿記事簿和傻瓜機,身形瘦削的長髮四眼男子,比我預約的時間還要早便坐在受訪的警官面前,兼且擺出一副「等你好耐」的模樣。 那位長毛飛正是時任《成報》記者飛仔華,他強行加入我的訪問還未夠,事後還要笑騎騎跟我說﹕「想做獨家?唔好以為我唔知,你約邊個,邊個都會問過我先。」我又氣又懷疑之際,受訪的警官竟然又會點頭答是,使我頓時沮喪至極,無話可說。 九二年底,飛虎隊在荃灣中心廣州樓剿匪,我公司一位同事剛巧住在現場對面大廈,成功拍了不少悍匪爬渠逃走的精彩圖片;可是當天看電視新聞,卻看到更精彩一幕,不是上址住客的飛仔華,在警匪駁火前,已經在現場採訪了。 飛仔華,你究竟是什麼人呀!我真的很驚訝,也很羨慕你在警界的強勁人物網絡,能學到你三兩成功夫就好啦! 跟華哥加盟百人突發組 九五年機會來了,報業因為《蘋果日報》將要誕生而翻起巨浪。華哥就在這時離開《成報》,加盟蘋果,負責籌組一個前所未有的百人突發組。當年我還在左派報章,正苦惱是否應該繼續做記者之際,某天傍晚在公司突然接到華哥來電,他二話不說叫我幾多分鐘後落樓,說車我去飲杯,就這樣,我差不多是「飯應」,加入了華哥的團隊,正式跟他學師。 在新公司我直屬華哥旗下的「行動組」,負責與罪案相關的調查報道。短短兩年多時間,我覺得自己像當了差,而且是做CID,每天上班總聽到華哥大叫「ActionSquad開

20147081-陶囍:貓非貓

陶囍:貓非貓 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意興闌珊、心情低落的這一天,忽傳驚人真相,HelloKitty真身不是貓,總公司接獲查詢時亦否認她是人。非貓非人,耐人尋味,勢估唔到,這隻卡通寵物的境跟我們何其相似——普選是真,因為一人一票,普選不是真,因為入閘門檻高,想成功參選已困難重重。HelloKitty芳齡四十,這些年來把世人都騙倒了,我們幸運一些,只等了三十年就看到底牌。 其實花非花,白馬非馬,如今再來一記貓非貓,普選非普選,為混沌複雜的世界多添兩道IQ題,解中無獎,徒然神傷。有人說,如果Kitty不是貓,為何會長出貓鬚?別忘了,貓鬚可以是黏貼在臉上的假貨,她沒生嘴巴卻是千真萬確,現在總算恍然大悟,沒有嘴就發不了聲,不發聲就不會自揭身世,罵也不會還口,多清靜。本來這樣相安無事過一生也不錯,但生父母要改寫劇本,甚至由出生那刻開始改起,那些把Kitty當成自家愛貓般寵了幾十年的人,訝異之情,當不輸以為香港早晚會有真普選的樂天民眾。 有人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這話近十年八載幾成濫調,某歌星名人死了是時代的終結,某事發生了是最黑暗的一天,認真查究一下,搞不好我們已經終結了很多次,而黑暗原來無所謂最不最,反正長夜漫漫,一直暗暗期盼,目下的最黑暗,其實是過渡到黎明的必經階段,只是不知何解,等來等去等不到劃破夜空的第一道光明。等得太久了,這一回,當我聽到人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時,深有同感之餘,竟不敢去想,那又是什麼樣的時代的開端? [陶囍]

20140831-梁文道:認命

梁文道:認命 7:29 31/8/2014 許鞍華的《黃金時代》快要上映,於是我重讀《呼蘭河傳》,好湊熱鬧。這麼一讀,我竟然好像讀懂了《呼蘭河傳》的意思,以及蕭紅這一生的命運,甚至今天常常在中國聽到的一些說法。更仔細點講,這個啟悟般的「讀懂」體驗,是從書裏一句話中得到的。那句話就出現在第四章,敍事者(一般認為就是蕭紅本人)正在介紹她家那大院子裏各個住戶的情況,其中一戶新娶了個媳婦,媳婦回娘家時當然得報告婆家對她好不好。這媳婦把婆家說得一切皆善,唯獨是丈夫打她。然後這句神啟似的話就出現了: 「雖然她的丈夫也打過她,但她說,那個男人不打女人呢?於是也心滿意足的並不以為那是缺陷了」。 表面上看,這句話平平無奇,沒什麼太了不起的地方;為什麼它竟然令我頓了下來,閤上書及想了老半天呢?也許恰恰是因為它太過尋常,其中邏輯,至今我還能常在各種場合遇上,尤其是在談論國情的時候。例如我們談人權,總會有人告訴你,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都出現過人權不彰的情況。說警察執法犯錯,於是有人就要提醒,美國警察還會隨便開槍打死黑人呢。說個人私隱受到侵犯,他們肯定就得舉出斯諾登事件,告訴你全世界的政權都會侵犯私隱。我時時遇見類似的說法,於是我時時反駁。駁斥這類講話,十分容易,因為它的邏輯錯誤太過明顯。但我總在駁斥,又總是重複聽說同樣的謬論,不得不開始好奇,這背後是否還有些什麼,使得這麼多人相信「其他人都會犯同樣的錯,所以我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的道理,乃至於它一再出現,並且每回都表述得那麼振振有詞。 然後我讀到了蕭紅這一句話,「那個男人不打女人呢?於是也心滿意足的並不以為那是缺陷了」。簡單地講,這就是認命。並不是儒家士大夫階層弘揚的那種知曉天命的自覺,而是更庶民更草根的生存之道。並非真的算過了命,明白自己此生原該如是;而是活在蒼天之下,大地之上,本就有些人人都逃避不了,人人都必須承受的運命。身為女子,挨丈夫的打,就像春夏秋冬時節變遷,乃勢之必至,甚至理所當然,所以這當然不算缺陷。 其他地方也有XXX,所以我們的XXX也就不是個特殊問題了。由於XXX不是特殊問題,所以XXX就不需急着解決,變得比較可以忍受了。這是不是也係一種認命呢? 我忽然發現蕭紅這句話背後認命的意思,是因為這次重讀《呼蘭河傳》,我才看到她寫了這麼多令人必須認命的背景,特別是第一章,那一大片北大荒:「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

20140829-[AM專訪]悲見香港好大鑊。梁文道:搞到咁局面邊個有著數?

[AM專訪]悲見香港好大鑊。梁文道:搞到咁局面邊個有著數? 2014年08月29日 [AM專訪]人大常委會將於周日就普選框架拍板,連日各方叫陣,大有決戰前夕味道,但台前上演的明明是一場大衛挑戰巨人的強弱懸殊決鬥。長年遊走兩岸三地的文化評論員梁文道,對政改十分悲觀,他直言香港「好大鑊」,因察覺到有一方勢力將香港弄致翻天覆地,他質疑,「香港今日搞到咁局面,邊個有著數?」 文:鄭秀韻      攝:鍾式明 人稱「道長」的梁文道,從事傳媒工作16年,長年筆耕,文章多分析中港台社會動態,對近日鬧得紛擾的政改問題,亦有一番觀察及見解。他早前接受本報專訪,從內地一股肅殺氣氛,談到香港為何失去中間溫和聲音,令政改走向恍如已預見的「死局」。 他指現時內地氣氛空前緊張,出現很多「古靈精怪」的敏感和自我審查,「點解內地咁緊張?並非習近平有好明確命令話邊條路線唔准郁,而係營造一種肅殺氣氛,所有人嘅神經就挑動起嚟,過去嘅極左分子又重新出嚟……」而政治鬥爭最劇烈的時候,意識型態亦必定空前緊張,並興起「維穩經濟」。所謂「維穩經濟」,他舉一個活生生事例,指認識一名江西南昌年輕異見人士,對方因經常批評共產黨及地方政府,長期成為維穩打擊對象,因屢被「國保」騷擾,遂決定離開南昌到北京發展,「點知佢快要走時,『國保』叫佢唔好走,話幾十個兄弟睇你,大家傾deal,甚至有咩合作項目一齊搞……」他以另一例子作比喻,「冇火燭,消防員做乜?」 有人撥火推高中港矛盾 梁文道認為,香港爭取民主與內地緊扣相連,若香港實行一人一票普選特首及立法會,會影響內地各省市年輕人,「佢哋會問點解我哋唔得?」因此,中央將香港政改問題提升到國家安全層面,而且黑白分明,他認為合乎他們的一貫發展邏輯,他更認為,近年中港對立嚴重,是有人刻意挑撥事端,而今年4月內地童在旺角便溺猛地發酵更是事不尋常,他指事件本是小事一樁,內地過去多會以「兩地血濃於水」來小事化無,「但今次唔係,《環球時報》出3日社論鬧香港人,新華社出評論,微博上出『五毛』鬧香港人,即係撥火,唔係收火,中港矛盾佢有份撥火。」他又指網媒《熱血時報》及《輔仁媒體》在內地毋須「翻牆」,「想大陸網民睇到呢啲網站,見到香港班人成日叫你『支那狗』、『蝗蟲』……所以中港矛盾係佢撥出嚟,就係安全問題。」 「呢種對立矛盾推高有咩好處?」他認為正是基於維穩邏輯,他亦察覺今年

20140830-陳曉蕾--綠是彩色:不上學是犯法嗎?

綠是彩色:不上學是犯法嗎? 20:16 30/8/2014 ■張惠侶(左)兩年前開始讓兩個女兒在家學習,親身教學。 張惠侶一開口就問:「有多少人覺得在香港homeschooling,讓子女在家上學是犯法?」五十多位教師大部份都有舉手。 這是一間中學於開學前舉辦的教師培訓日。張惠侶的兩個女兒兩年來都沒到學校上課,她和一些家長將會在10月舉辦公開論壇「教育有選擇」。她解釋:「香港有一個在家自學的群組,組內有超過50個家庭的孩子不去學校上課。教育局會派人定期觀察自學家庭,截至今年4月有18個家庭接受觀察。而教育局官員去年也考察了新加坡和台灣的homeschooling。」音樂人方大同和藝人陳明恩小時候都在香港由母親授課,沒去學校。 香港學生接受九年免費教育是權利,不是義務,若15歲以下的孩子拒絕上學,官員若發現家長沒有「合理辯解」,再「探究」後,可向家長發出入學令,違反入學令才會犯法。張惠侶的女兒兩年前分別11歲和13歲,她主動向教育局發電郵,跟兩位官員見面解釋理由,官員會視察將在家學習的課程、父母具體的教學分工,並訪問兩位女兒,讓她們即場朗讀一些功課。會後官員已即時表明孩子可以毋須上學,而缺課個案專責小組會定期家訪跟進。 為甚麼不去學校?張惠侶舉例,homeschooling群組有一位七歲的孩子,讀了海倫凱勒的故事後,很想學盲人凸字,於是家長約了組內20位孩子一起去視障機構上課,孩子還在港鐵實習用凸字售票機買票,然後孩子又發現海倫凱勒裝了「玻璃眼球」,家長於是帶孩子上生物課。「我們以前交了讀書報告就算,哪會如此主動學習?學校教的『常識』也太狹窄,為甚麼這些事情不可以是課程一部份?」張惠侶反問。 學校須面對大量學生,要「因材施教」、「全人教育」並不容易,家長若願意親身教學,讓孩子學得更好,有何不可?根據《世界人權宣言》,父母比國家和學校更有權決定孩子所接受的教育。當然不是所有家長都懂得教,正如教師獲得教育文憑不等於懂教育,所以教育局要派員上門視察,就像去學校觀課一樣。同一道理,也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在家自學,正如不是所有學生去學校都能好好學習,關鍵是社會需要更多元化的人才,而不是所有人參加劃一的考試。 第一位教師舉手發問:「我聽到很多好處,但有甚麼困難?」(頗典型的香港教育正反發問模式呢。) 「對有信念的家長而言,要實行不算困難,較難的是遊離的家庭,

20140830-Piers Darkins--跳出英語:毒品與孩子

Piers Darkins--跳出英語:毒品與孩子 20:17 30/8/2014 最近,房祖名在北京涉嫌吸毒被捕。傳聞中,他不只吸毒,亦涉嫌藏毒,父親成龍亦為其行為站出來跟傳媒道歉。現在,房祖名很可能面臨長期監禁。 在此,對於此事我想提出兩點。 首先,房祖名乃是一名成年人,身為父親不應為兒子道歉。作為家長,我們會盡力教養孩子,但當他們成年後,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再者,這個故事令我覺得更加要加強下一代對毒品的認識。香港人與英國人在教育孩子有關毒品的資訊時,都抱着類似的態度,以「嚇」的方式去叫孩子不要嘗試。那個兩手互握、流出鮮血的禁毒廣告,你肯定見過了吧!當中訊息十分明顯:濫藥會招致死亡。所有我看過有關毒品禍害的資訊,都道明了不同毒品對身體的不同影響,以及如何把你「害死」。就如香港各處的禁毒廣告,訊息明確,濫用違法藥物會害死你。但這方法卻不奏效。又如把骷髏頭圖像印在香煙盒上,你何曾見過有人會因這些健康警告而戒煙?我從沒有遇過,我想我以後也都不會遇到。 這個宣傳毒品禍害的方式的問題在於,當孩子有日長大了,「濫藥能夠殺死你」的觀念亦已根深柢固,但有一日,他去到一個派對,有人給他一些毒品,讓他去嘗試、去吸食,那一刻他看看身旁的友人,意識到他們雖然吸毒,並有一段時間,可是不但沒有死,而且還很享受。那時,他的腦海便會開始疑惑:老師有對我說謊或誇大毒品對人體的傷害嗎?或許他們也隱瞞着其他東西。而就在那一刻,他猶豫了……何不一試? 另一個問題是,禁毒起不了大作用。就如可卡因、冰毒及海洛英等均是違法物品,正是如此,吸食它們讓人覺得格外刺激、危險及誘人。看看二十年代美國立法規管酒精飲品後,人們立即反彈並帶來了不少麻煩,便可見一斑。 所以,我們要改變對藥物的態度。把藥物合法化,加以控制並教育人們吸毒後要負的責任。邀請曾經濫藥成癮、但已成功戒毒的人士到學校分享經驗,讓他們分享自身順境的、不順境的人生,讓年輕人得到適當的教育,當他們面對各種誘惑時,知道要如何應對,為此而作出適當的準備。(文章由英文原稿繙譯) Profile Piers Darkins 三女之父,本地小學外籍資深英文教師;其妻為人氣博客Yennie,以一篇「不上Playgroup」網誌在媽咪界打響名堂。

20140830-康婷--愛的覺度:父親和女兒的一支舞

康婷--愛的覺度:父親和女兒的一支舞 20:17 30/8/2014 若有人單獨問我女兒最愛是誰,她會照例答「爸爸和媽媽」,但若女兒與這人非常相熟和信賴,我估計她會真心的答:「爸爸。」我將這個想法告訴了一位朋友,她帶着擔憂兼憐憫的表情問:「不是吧?你怎麼樣?很傷心嗎?」原本掛在臉上的微笑頓時變成大笑,我急忙解釋:「No!你誤會了,我很高興女兒與爸爸的關係那麼好,要不然我才苦惱!」朋友好奇地追問下去:「為甚麼?你花這麼多時間和心機在女兒身上,你不會覺得『唔抵』嗎?」聽到這句,好奇的人換成了我。人與人的關係哪有「抵與唔抵」之分,又不是買菜,尤其是小孩子那麼單純,與誰相處開心便愛與誰一起,多麼簡單!朋友說得對,我是比丈夫投入更多的時間陪伴女兒,但這不代表我比丈夫愛女兒。剛好相反,正因為我與女兒相處時間較多,我的角色不只是玩伴,更是教導和施罰者,當然會較丈夫多與女兒有衝突。最重要的是,我清楚知道女兒很愛我,那還不夠嗎,還需要無聊地問:「爸爸和我掉進海裏,你先救誰?」 我看見很多較為傳統的父親也愛委派太太成為跟子女溝通的橋樑,有些更將教導子女的責任完全交給太太。當父親為了養活一家常在外工作,這真是無可奈何,但身邊其實有頗多例子是「選擇性」不貢獻時間與子女相處,有些就算選擇相處也好像為了滿足「親子」這個任務,毫無熱情可言。我很慶幸有一位從小便愛與我和妹妹談天說笑的爸爸,一位常明確地大聲地說「我愛你」的爸爸,所以會替一些不嘗試開懷地擁抱子女的父親感到惋惜。75歲的爸爸不是「年輕一代」,並在中國大陸的傳統家庭中長大,但他卻選擇與女兒溝通和建立關係,這決定的影響力亦遠至下一代。我和妹妹從小便很自在地與男性做朋友,家裏因有爸爸充當男性典範,所以懂得與男性相處。到拍拖或選擇終身伴侶時,也以爸爸愛我們的尺度作標準,不會因朋友或社會壓力而妥協。就算丈夫與妹夫未曾與他們的爸爸如此親切,但看到我們跟外父如何相處後,便有了榜樣。很多育兒專家已指出,父親與子女之間的愛不單是必須,更是無法取替,這道理不難理解,每一個人與另外一個人都有着獨一無二的關係。 女兒是嬰孩時,丈夫已不停跟她說話,與她玩耍、替她拍照。女兒日漸成長,關係不只圍繞着玩,丈夫亦是女兒所仰望的權威,當爸爸嚴厲說「不可以」時,女兒知道不可得寸進尺。但這情況不常出現,女兒平日會嘗試挑戰權威,例如當我外出只剩下她和爸爸,早上準備上

20140830-蕭煒春--悠遊芊陌:孩子美醜的奧秘

悠遊芊陌:孩子美醜的奧秘 20:18 30/8/2014 暑假期間帶女兒往健康院檢查,平日並不察覺,原來一年下來,二人都長高了不少。碰上幾位同學的媽媽,大家七嘴八舌談論如何令孩子快高長大,有人說應多喝湯水、有人堅持多打籃球、有人光顧以拉筋增高作招徠的中醫。話題一轉,變成運動雖好,但怕過量會令肌肉收得太緊,反會影響骨骼生長。媽媽絮語,就是如此的刺刺不休。 常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做人處世如是,其實身高也是。若只計算遺傳因素,原來有這樣的一條公式:將父母身高加起來除2,男孩子加5cm,女孩子則減5cm。若父親高170cm,母親高160cm,估計兒子會跟爸爸差不多高,女兒則接近媽媽的160cm。因為小悠爸爸的身高跟我相若,女兒應該會較父母要矮一點。這當然不是絕對準確的公式,研究指白種人身高的遺傳比率高達八成;亞洲人的比率較低,約為六成半,換言之,透過運動、飲食而增高的空間更大。 身高以外,大家又擔心起孩子的美醜。報載時下流行小朋友美容,此為之靚在起跑線。卻原來體態、髮色及眼睛等跟身高一樣,很大程度上都是上天注定。根據遺傳學的ABC,人的體形面貌均由染色體決定,染色體的基因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像爸還是像媽,就看那邊的基因較強勢了。至於兄弟姊妹長相各異,那是由於父親的基因一半來自祖父、一半來自祖母,母親的則一半來自外祖父、一半來自外祖母,四組基因隨意組合,承繼了祖父加外祖母基因的,與承繼了外祖父加祖母基因的,長相不同,並不為奇。 小悠出生時,長得跟爸爸一模一樣,小芊則明顯是我的基因主導。幾年下來,神奇地,不少人說她倆像極一高一矮的雙生兒。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項目總監Samuel M. Scheiner指出,人體內一些沉默基因會受環境及荷爾蒙的影響而「撻着」,令孩子的外表不斷改變,今天似爸爸,長大後可能更像媽咪。有趣的是,原來連表情也會遺傳,一些以失明家庭作對象的研究發現,各人喜怒哀樂,以至專注及吃驚的表情都相當一致,由於排除了模仿因素,相信與基因有一定聯繫。這種氣質神態的遺傳,令父母子女更「像」一家人。 基因之間互有關連,檢查一下孩子頭頂的髮旋,若是逆時針方向的,專家指有五成機會是個左撇子或左右手可交替使用,有研究稱他們成為同性戀者的機率也較高,但也有研究發現兩者毫無關連。甚至品味喜好都有可能遺傳,我偏好藍色,兩個女兒也喜歡藍色。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

20140830-王迪詩--女人止步

王迪詩--女人止步 20:04 30/8/2014 信報 每次與男士去文華酒店Chinnery 吃飯,他們一定會remind 我:「你知道以前這間餐廳不准女人來嗎?」我知。And so?不准我來就不來,有什麼大不了?不准女人來,損失的是餐廳。中環的美女多著呢。 男人提起Chinnery 從前不准女人進入總是津津樂道,一邊用眼神告訴我:「你知不知道你現在有機會坐在這裏是多麼幸運?」而我也想說:「你知不知道不准女人來是多麼愚蠢?」整間餐廳都是阿叔阿伯,悶都悶死啦。所以我Daisy經常強調女人打扮漂亮是任重道遠,I’m decorating the city。 Chinnery 不接受訂位,要是能在12:15pm 之前到達,通常都可以獲安排座位。Eric 最喜歡吃這裏的Fish and Chips,他認為自己「反正已經很胖,再胖一點也無所謂吧」,這傢伙好像長期處於這種自我放棄的狀態。但這兒的氣氛也挺不錯的,綠色皮質長椅、牆上的木製裝飾再加上傳統英式食物…,整件事的感覺好Brit,餐廳也是以英國畫家George Chinnery 的名字命名。假如是常客,侍應還會奉上刻有他們名字的特製銀酒杯來喝冰凍生啤。 晚上跟朋友們到這裏聊天,我喜歡點一杯Gunner。Philip總是說:「王小姐,男人才喝Gunner!你的口味也真特別。」So you see?連喝什麼都有性別標籤啊。 其實不只我們這些平民女子一度被餐廳拒諸門外,就連英女皇也曾在英國有過類似的遭遇。英國Royal YACHT Squadron是世上最巴閉的遊艇會之一,1815 年由四十二位愛玩遊艇的男士成立。兩年後Prince Regent 入會,後來這位王子成了George IV,連帶這俱樂部也多了「皇家」的銜頭。 二百年來,這個組織死守一條規則——只接受男性會員,就連英女皇也沒有資格加入。最抵死的是,這個會明明叫做「皇家」,而英女皇更是這個組織的贊助者,她卻不獲接納成為full member,有次女皇想從正門進入會所還被拒呢,假如我是女皇肯定會被氣死! 雖然自六十年代起,女士們可以申請成為associate member,容許她們使用會所的設施,卻不能成為full member。在英國,女人可以當一國之君,卻不能成為一個會所的成員,還有比這更諷刺嗎? 遊艇固然是有錢人的玩意,但不少女人比男

20140830-王迪詩--最女人——跟老外拍拖

王迪詩--最女人——跟老外拍拖 2014-08-30                   我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Daisy,你會不會跟外國人拍拖?有人以為我是番書妹,一定會答「yeah,whynot?」。但事實上,我的答案是除非那個外國人的廣東話跟我一樣流利,否則我只能跟港男談戀愛。         所謂「談」戀愛,一切都是由談話開始。世上沒有比用廣東話,鬧交更痛快的事了,這種既生動又潑辣的語言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禮物。英文當然也有不少罵人的用詞,但又怎及得一聲「人渣」那麼精闢?而且就算英語再好,始終不是母語,用英語吵架總是不夠爽。我是香港人,我在這裏出生成長,許多回憶只有我們才心領神會。譬如說,我如何用英語跟老外lover談星爺的電影?又如何跟他分享我對張國榮的懷念?情懷這東西是無法翻譯的。         要有共同語言回憶         非但外國人,就算是台灣人或內地人,我也很懷疑自己有沒有本事跟他們談情。雖然我的普通話至少好過古天樂,然而大家成長的環境不同,文化不同,我無法確定自己能否百份之一百跟他們心靈互通。有些事情是解釋不來的,只有共同擁有某些回憶的人才會明白啊。         但這只是小妹的個人想法。有些人用英語吵架也覺得很爽,又或永遠不會跟別人吵架的。對於那些在港男堆中覓食無門的剩女,進軍外國市場絕對是一條出路。外國人對美的標準,跟香港人往往差距甚大。         老外見慣了金髮藍眼,看見亞洲人的模樣也覺新鮮。在香港最胖,去到美國變成最瘦。我有兩個女同學外貌有點像菲律賓人,她們一個嫁了洋人飛機師,另一個嫁了洋人律師,還生了幾個漂亮的混血兒。另外有些長得挺漂亮的女同學卻長期滯銷,畢業後多年沒男人追求。在這種情況下不妨考慮衝出香港,放眼國際。         我在舊公司時有個女秘書經常上網結交老外男友,每次都愛得死去活來。我擔心她會誤墮網上騙案,她卻好像一點也不害怕似的,上網交談了一陣子就約去蘭桂坊喝酒。後來她辭職了,拋下香港的一切跟了一個男人到美國去,戀愛大過天!         萬千港男夢中女神         倒過來說,港男又喜歡跟外國人拍拖嗎?鬼妹多數生得高大,若再穿上高跟鞋,也就比港男高一截了。相比起來,韓妹和日本妹就沒有這種「高度」障礙了。從很久以前開始,泡日本妹已是萬千港男的夢想。他們大概看得日

20140830-李碧華:黑白不分只有紅

李碧華:黑白不分只有紅 19:55 30/8/2014 時近秋決,氣氛肅殺。古時中國執行斬首之刑,是在秋冬草木凋零季節,順應天時,推出菜市口殺頭。 想不到今年香港秋決提早了,自由民主快將斬首示眾。港人以「勝在有ICAC」為傲,這一向信靠的廉署,在封殺民主政改前夕,佔中在即之時,高調向黎智英及李卓人等泛民出手,早不查晚不查?前面一大堆貪腐個案擱在那兒沒跟進?你們說是否政治考慮、轉移視線、借機打壓?我們不但發覺原來美好的東西一一不見了,而醜惡的東西,卻步步進逼。 看23歲的柯震東,吸毒被內地行政拘留十四天,獲釋返台,犯錯當然面對驗髮驗尿勒戒種種處罰,但他知道他終於「回家」了——而香港人認不出成長的地方,沒有溫暖可靠足以躲風避雨「家」的感覺,這裏漸漸淪為一片陌生的紅土地。 當一個地方只有紅色恐怖,再也分不清是非黑白,人們靈魂已失精神已滅,等同斬首。也許在大陸,「紅」最重要:包括政治上、人生中,你看那些涉毒的嬌娃,外貌倒模只屬小咖,一夜之間借毒紅火了,說不定正中下懷呢。行屍走肉又如何? ——各人價值觀不同。 李碧華

20140830-呂秉權:師奶都明的假普選

呂秉權:師奶都明的假普選 19:55 30/8/2014 【明報專訊】歷來香港選特首,港人很清楚是什麼一回事。 1996年第一屆,北京早就屬意董建華,但同時找來楊鐵樑、吳光正、李福善陪跑。人算天算,當然中央說了算,終於,董建華獨攬八成推委選票跑出。 2002年第二屆,早於法定正式報名參選前的16個月(即2000年10月),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中南海罵香港記者"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的場合中明言:「連任要按照香港的法律呀,對不對?當然,我們的決定權也是很重要的!」 特首人選,中央的決定權是很重要的,甚至是最重要的,法律隨時淪為門面。結果,董建華在無競爭對手的情况下連任,3年後腳痛下台。 2005年特首補選和2007年第三屆,北京支持吹口哨的曾蔭權接任和過渡,一眾選委聞風識做,曾蔭權分別獲得84%和81%的選委票。 2012年第四屆,唐英年、梁振英對決,何俊仁陪跑。劇本之外,唐英年中途臨陣「墮馬」,負責統戰的國務委員劉延東要急忙南下深圳主持大局,召見選委為梁振英拉票箍票,籲各人思想統一,棄唐投梁,忌投白票,確保梁振英高票當選。 雖有中央強力介入,但結果在1200名選委中,梁振英僅以689票,五成七的得票率當選,高票不成,當選僅夠,較過去兩任特首「座底」八成的得票率大挫。 2017年第五屆,中央承諾香港人可普選特首,並「全心全意」推動香港的民主發展,不少香港人為之心動。再加上特區政府鋪天蓋地的宣傳:「想變?2017有得普選!」「有票,真係唔要?」,怕執輸的普羅市民好多都會選擇袋住先。 但各方傳出的消息指出,人大常委明天定出的2017特首普選框架,很可能是: 1. 候選人須獲提名委員會過半數提名 2. 候選人數目設限為2至3人 3. 提名委員會人數維持1200人和四大界別 門檻是歷屆選舉4倍 最有問題是第一點。以往4屆的特首選舉,候選人只需獲八分之一委員的支持,即可成為候選人,但今次北京要求候選人最少獲二分之一提委支持才能入閘,門檻足足是歷屆選舉的4倍。 舉個師奶都明的比喻,假設有一間超級市場,之前無搞大減價,但你拿100元入內,已能買到不少東西,自覺賓至如歸。 有一天,這間超市說自己大出血大減價,欠落一眾街坊人情債,實行賣大包益街坊。可是,原本拿着100元已能入內掃貨的你,突然被

20140830-張秀賢:迎新營

張秀賢:迎新營 19:55 30/8/2014 【明報專訊】每逢8月下旬,都是大學迎新營時間。隨着政改氣氛愈來愈差,罷課勢在必行,今年迎新營特別受到關注,傳媒朋友都很關心各院校學生會會如何向新生宣傳政改和罷課等消息,以及新生又有什麼反應。當然,同學聽到政改、罷課這類嚴肅的話題,加上在連日參與迎新活動和夜話後,都相當疲倦,昏昏欲睡、按手機等情况也是可理解的,即使是我都難以避免,因此我也為外界的過分詮釋而替他們不抵。 相信在這十多年,除了個別的學系外,大部分迎新營都以玩樂、認識朋友為主調,較少滲入時政元素。今時今日的狀况,跟過往的迎新營文化大大不同。「老鬼」往往都會說他們的迎新營大多都是談大事、論哲理,偶爾唱歌跳舞而已,故此他們都對現時的迎新營感到陌生,批評現時的迎新營過於玩樂。這種改變,不是退化,也不是進步,只是反映時代變遷而已。但無可否認的是,迎新營作為新生升讀大學的第一站,最少也需要保持協助他們認識校園環境和朋友,適應大學生活這些效用。 每當我一跟朋友談到迎新營的問題時候,他們就往往以傳統作理由,指迎新營一直有這些的環節,因此在現時的迎新營都需要保留這些環節。傳統當然是非常重要,也是建立身分和傳承的重要因素,如中大書院迎新營的書院會師環節,就是書院制文化下的一種傳承和身分建立的途徑。可是,在一些網上媒體,有不少文章談及迎新營,當中大多均對迎新營文化和環節作尖銳批評,並在網上獲得共鳴。如何處理迎新營的玩樂比例,以及改變部分的環節回應時代的變遷,在將來的日子恐怕會成為一個更具爭議和難以處理的課題。 作者是中大學生會會長

20140830-林泉忠:香港假普選 台灣恐愈走愈遠

林泉忠:香港假普選,台灣恐愈走愈遠 19:55 30/8/2014 【明報專訊】奇蹟沒有出現,香港主流民意長期以來期盼的民主普選,落空似乎已成定局。 泛民及其佔香港選民五成五至六成支持者的沮喪不難想像,但是恐怕沮喪的不僅僅是香港人,還包括期望習近平能啓動政治體制改革的衆多大陸知識分子,以及期望兩岸能縮小距離、走向中華民族大融合的許多「統派」台灣人。 影響兩岸三地融合 儘管了解中南海權力思維的人對此不會感到意外,但重點是中共繼續權力至上迷思的成本已愈來愈高。換言之,如果北京執意對香港民主普選進行變相扼殺,也將付出沉重的代價,不僅直接影響中共在中國歷史上的功過定位,更影響到兩岸三地的發展與融合。 第一、首當其衝的便是香港本身。近年日益嚴重的特區政府管治危機將無法消除,甚至將進一步惡化。當年董建華治港無方,北京不得不換上公務員出身的「港英餘孽」曾蔭權,期望能提高香港社會對特區政府的信任度。然而,「聽話」的曾蔭權畢竟並非民選特首,加之「功能組別」這個民主世界罕見的「民意怪胎」的續存使得佔少數民意的議員繼續掌控立法會,導致特區政府的認受性不足、施政所陷入的困境日深,連溫家寳都不得不承認香港存在「深層次矛盾」。 到了連建制派都不能無條件支持的梁振英時代,治理伊始,已被「反國教運動」燒得焦頭爛額。如今面對「3閘齊下」的人大常委會「普選」方案,泛民兩大政黨民主黨和公民黨已表明將啓動否決權。倘若2017年普選特首無法實現,北京及其培養的建制派一定會慣性地將責任推給泛民。 然而,無法整合香港民意,並制定出一套長治久安的選舉制度,進而導致特區政府的管治危機日益加深,並引發「佔中」等社會運動的興起,使香港陷入長期的政治與社會動盪,難道不是最高統治者中央政府的責任嗎?歷史難道不會記下「中共治港無方」嗎? 第二、香港政改是大陸民主發展的風向標,人大常委會就香港普選的「決定」,意味着習近平體制並無意啓動大陸政治體制改革,繼續拒絕中國發展民主政治,且持續與浩浩蕩蕩的世界民主潮流背道而馳。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化,大陸許多主要城市的經濟實力與人民生活水準已接近港台地區,而舊有的體制早已趕不上社會發展的需求,因而導致官員腐敗問題病入膏肓,各地群體事件不斷發生。對薄熙來與周永康這兩隻「大老虎」的肅清,究竟是「反腐」的障眼法,還是權力鬥爭,衆說紛紜。 儘管經歷了江胡兩個時代後,大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