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31-尹兆堅:是結束,也是新的開始

尹兆堅:是結束,也是新的開始
2014年8月31日星期日


【明報專訊】如無意外,今日人大常委會公布對香港政改框架的決定後,我們可以在2017年有特首的「真普選」已近乎不可能,也可以說,我們過去接近30年的民主運動,已走到了一個階段性的結束。

這並不是認輸、悲觀的態度,反過來,只有認清楚我們身處的大環境,檢討策略,才能重新出發,長遠為香港爭取民主制度的落實。

說是結束,是因為自《基本法》制定以後,香港不論政界還是民間,基本的假設是相信北京政府是準備給予香港民主的,民主運動爭取的,是盡快以最開放、平等的方式落實這承諾。但是,在今日北京赤裸裸的摧承諾後,民主運動的目標,就變成向一個強權爭取它不準備給予一個特區的民主制度(但仍強調這是它早已承諾的)。

我們必須認清這個根本的轉變,改變過去幾十年爭取民主的思維和方式,制訂新的運動策略和抗爭戰術。而首先要做的,是重新思考和解答以下幾個根本問題(即使其中一些或許即時沒有肯定答案):

(一)群眾運動往何處去

過去一個多月的反佔中運動帶來很重要的啟示﹕建制派可以照辦煮碗民主派那一套群眾運動,以作抗衡,純論可動員的支持者數目,他們很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8月17日的遊行卻暴露了建制派的弱點,即使以種種爭議性手法嘗試全面動員的情下,遊行人數仍遠未如主辦者預期,這說明了建制支持者只願意作簡單、方便的表態(例如簽名運動,先不論其簽署人數被質疑有嚴重水分),但卻不願付出較高的代價(例如花數小時在炎熱的天氣下遊行)。過去民主運動的道德高地通常在於「量」,即支持者較反對者多,不過未來我們更加要重視「質」,也就是強調我們在運動中願意付出的代價遠比對方高。

佔中發起人戴耀廷說過,在佔中之後,將會出現一波又一波的不合作運動。當然,佔中本身就是不合作運動的開始,至於民主派在堅持和平、非暴力的原則下,要進一步「不合作」到什麼地步,例如進一步的佔領、罷課、罷工、罷交稅又或杯葛某些政府工作(如人口普查),這些行動可以起到什麼作用,社會整體因而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是否值得,都是必須探討的問題。當然,作為群眾運動,要思考和決定的,不應單是運動的搞手,更應是所有參與的群眾。

(二)泛民政黨往何處去

在今年6月反東北發展的示威中,示威者提出了「議會失效」的口號;這次政改,泛民立法會議員或許可以擋住令香港政局萬劫不復的篩選方案,但是現階段卻爭取不到真普選,2016年立法會的組成也不會有轉變,過去多年在議會的努力無論如何不算很有成果。泛民政黨若繼續走議會路線,就必須對自己的角色和工作有重新的論述。

我們不同意在現階段棄守議會,全面走上街頭,始終議員仍可阻擋不民主的政改方案通過、取得一定的資源和政府資料,也較易爭取傳媒曝光,但是在議會上的策略要調整。過去,泛民雖名為「反對派」,其實對政府的工作不單沒有留難,而且幫助很大。舉簡單一例,在審議法例時,不少泛民議員十分認真,花大量時間逐字逐句推敲,為律政司的工作「執漏」,某議員更堪稱「Bill王」;日後若然「不合作」,這些議員是否應該改為將這些時間用於街頭,多做聯繫和教育群眾的工作?(見識過吳亮星主持會議,還相信可以在議會按足規矩正經議事嗎?)

總括來說,泛民政黨必須想想﹕在現階段,議員的首要角色究竟純粹是立法者(lawmaker),還是有議員身分的運動推動者(activist)?

除了上述思考面向,另一個問題是泛民政黨必須認清,與公民社會、基層組織加強聯繫,團結起來的必要性。回歸17年以來,雙方雖有合作,但關係並不緊密,甚或不時因立場或處事方式的分歧而產生互不信任。期望最近各團體一同商議佔中和反對篩選的行動,會是重新建立互信的契機。

(三)制訂與京交手長遠策略

必須承認,現在泛民中大部分人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不算深,更缺乏跟他們交手和談判的經驗和謀略。以正常、開放和文明社會的思維和政治理論,跟極權而且封閉思維的中共博弈,爭取民主,尤如與虎謀皮。很明顯,這一次北京根本一開始已採取強硬姿態,無意與泛民談判,即使泛民採取不同的策略,很可能後果也一樣。但是無可否認,泛民這次犯了一些錯誤,某程度出於我們一開始就團結不足,欠缺整體的策略,各自為政,見步行步,過分被動所致。

值得具體舉出的例子有兩個。首先是所謂溫和與激進路線之爭,本來泛民各派在策略上各有不同,並不礙事,但是在親共傳媒和建制派煽動下,有些泛民中人一開始已將談判與抗爭二元對立起來,或認為抗爭令談判無法成事,或視談判為投降,其實準備抗爭正是談判的籌碼,兩者沒有牴觸。其他如究竟泛民應該一早主動公開自己的底線,還是可作較高的叫價(其實不公開說,北京就會不知嗎?);泛民兩翼對號入座,自行分成溫和、激進,雙方強調分歧多於共通之處,都明顯是中了北京之計。

另一中計之處,是論述層面長期處於被動地反駁北京和建制派的言論,未能有效建立自己的一套。北京較早時期搬出「集體意志」、「愛國愛港」論,到最近一個月就突然出現「國家安全」論。泛民不停跟對方的調子起舞,雖然道理上每次都辯贏,但對方到時又可祭出另一說法。

勿被中共牽鼻子走

向北京爭取民主將會是長期的戰役,我們要多作學習研究,也要有想像力和創新,不按牌理出牌,方有希望成功。過程中我們要緊記兩項基本的認知:一、北京根本無意給予香港民主;二、北京無意在這問題上與港人講道理。

其他值得探討的問題還有不少,例如怎樣長遠做好民主運動的論述和文宣戰,以保持民主運動的政治能量?如何維繫市民長期爭取民主的熱忱?如何面對中共縱橫交錯的政經介入,以經濟手段等軟實力操控社會各個政治民生環節,包括選舉結果……等。

我相信,「寸土必爭」是目前我們最需要堅守的態度。未來短期內除全力搞好佔中運動和否決「袋住先」方案外,我們在心態和行動上,要有與中共作中長線鬥爭準備。而比較近的一場戰役,相信是明年11月的區議會選舉了。香港民眾爭取民主30多年,所追求的理應是廣義的民主,把民主理念和精神實踐在社會制度的各個環節和生活之中,絕不能只眼爭取行政長官選舉和立法會選舉的民主化,或在爭取過程中有階段的挫敗,就意志消沉,而忽略甚至放棄其他社會環節,這般爭取和體現民主,徒然是葉公好龍,有形無實,亦愧對多年來與泛民並肩爭取民主的市民。

中大政政系副教授馬嶽上兩周在本報寫過,當權者其實長期生活在恐懼之中,反對派需要的是有耐性。現在我們就要重新出發,以不同方式的抗爭,展現這種耐性。因此,就讓我們從基層議會工作和社區組織工作做起,在區議會選舉中扎扎實實地下工夫,讓建制派知道,逆民意而行,要付出怎樣沉重的代價!

文×尹兆堅(葵青區議員、

民主黨中委)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