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31-鄭培凱:文字江湖﹕行走天涯

鄭培凱:文字江湖﹕行走天涯
2014年8月31日(日)


【明報專訊】出版社編輯發電郵來,問我編選注譯的《徐霞客遊記》,是否已經完工。我這才想起來,沒錯,我還欠人家一本書,約定的時間已到,尚未交稿。其實,書稿大體已經完成,只缺一篇導言,卻因為筆債如山,再加上教學與研究的計劃太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腦海波瀾不斷,幾乎忘了這件前年答應的事。曾聽年輕人改編諺語,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我面臨的情大概如此,有的計劃尚未完工,後面的計劃就鋪天蓋地,驚濤拍岸,如海嘯而來,氾濫成災,把前面的計劃淹沒了。

回想起來,當時會答應,主要是因為人情難卻。出版社前總編輯三番兩次邀請,還灌了不少迷湯,說,這本書由你來編選,必定是驚世之作,也讓出版社增光,聽得我十分感動。一時陷入了虛妄之想,眼前隱隱約約出現了劉皇叔三顧茅廬之景,諸葛亮的魅影突然附身,也就「遂前總編以馳驅」。

一開始的時候,我還真是「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了一陣子,很花了些功夫,編選注譯《徐霞客遊記》。不過,願意投入大量的精神與體力,倒不完全是受了前總編的感召,而是由於自己興之所至,開展了一個晚明經濟繁榮與旅遊風氣興起的研究計劃,正在研讀王士性的《五嶽游草》與《廣志繹》、何鏜的《古今游名山記》、楊爾曾的《海內奇觀》、墨繪齋刻本《天下名山勝概記圖》、曹學佺的《蜀中名勝記》,以及顧炎武的《肇域志》與《天下郡國利病書》。想從這些遊記與記載山川形勢的書中,勾劃出古人遊覽名山大川的動機,有多少只是旅遊玩耍,有多少是超乎娛樂的知性追求。我發現,明代中期以後,因為社會經濟的繁榮,許多上層精英對外在世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知識結構發生了變化,想跨越傳統經史子集的文獻知識,擺脫古人「子曰詩云」、訴諸權威的不求甚解求知方式,企圖通過親身的驗證,清楚認識自然地理的面貌。徐霞客就是這種探求地理真知最典型的人物,《徐霞客遊記》當然就成了我研究計劃的重點。

特別引起我注意的是,徐霞客才氣縱橫,文筆恣肆而又細膩精確,同時具備藝術家刻畫自然的寫生才能,又有觀察實證的科學邏輯頭腦。他探索自然地貌環境,似乎只是為了純粹的求知目的,滿足自己知識的好奇。他記錄實地考察山川地理的經歷,頗像達爾文乘船環遊世界,抱持追求生物科學知識的執著,記錄各地物種那樣,寫成鉅細靡遺的遊記,並沒想過什麼「實用價值」。我們可以想像,徐霞客每天翻山越嶺,攀援險峰,涉過溪澗,到了晚上還孜孜不倦,在昏暗如豆的燈下,展開文房四寶,沾濡他飽覽山川大地的無限深情,以優美的文筆,一個字一個字,記下詳細的親身觀察。他從家鄉江陰出發,穿的是草鞋或麻鞋,日復一日,不存在任何功利目的,走遍中國名山大川,進入西南大地,深入不毛,一直走到滇緬邊境,這是何等的精神?到了夜深人靜,他還不顧跋涉整天的疲勞,寫下如此優美的大地頌歌,是什麼樣的超越力量支撐他,為我們留下了《徐霞客遊記》?

我時常告訴學生,讀《徐霞客遊記》,要心存景仰之情,不是單單讀一本好玩的遊記。要想到徐霞客行走天涯,是人類特有求知精神的展現,是為審美而審美,為求知而求知,為躬親經歷山河勝景而遊歷。這種對外在世界的純粹好奇,要親身去體驗的求知精神,是人類有別於其他物種的特性,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動因,值得我們思考,也值得我們學習。

行走天涯,經歷世界,現在似乎是每個人都唾手可得,不稀奇的。參加個旅遊團,甚至是父母給錢參加歐美遊學團,連十歲小孩都可以環遊世界了。年輕人或許會問,徐霞客有什麼了不起啊?不就是在中國內地的名山遊歷,最遠到了雲南嗎?孩子,別誇海口,認真讀讀《徐霞客遊記》,你就會知道,什麼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作者簡介﹕學者、詩人,近著《品味的記憶》等。

[文.鄭培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110508-劉若英:易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