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023-余在思:我們都在大監牢
余在思:我們都在大監牢
明報2014年7月23日星期三
新界東北計劃前期撥款在立法會上演了兩三個月。由6月6日有市民進入立法會大堂表達意見開始,立法會行管會便進一步佈防,一次比一次森嚴,先後封閉示威區,將示威活動驅逐到添美道狹窄的行人道上,變相令市民對立法會議政的不滿表達,交由警察來接管;亦限制甚至禁止某些議員助理進入立法會大樓工作,公然剝奪市民的行動自由。拉布的泛民議員們在議會內,紛紛批評行管會的決定,是要將立法會變成一所監獄,重門深鎖,由層層鐵馬包圍。
其實議員們都搞錯了一件事,就是行管會的決定,是一個「保安」的決定,其效果恰恰相反,目的不是要將立法會變成監獄,而是要將立法會以外的地方有意無意地變成監獄。職是之故,這個社會相對於立法會而言,便是因為新界東北計劃而變成了一所監獄。
監獄的定義不在空間的大小。我們大概以為監獄是要把一小撮犯罪者收押的地方,而犯事者在人口比例上應是少數,所以監獄應為一個封閉,又相對於整個社會的面積而言一個有限的空間及建築物。但現代的監獄,把整個對監獄空間的想像都要顛倒了。試想想,監獄的意識在於囚禁人。在各商場內、在天眼四處裝設、在我們人人一手機四圍拍的今天,監獄要達到的監控目的,也漸漸由被定罪的人,延伸至一切潛在的疑犯:即每一個活的人。這種學術上稱為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事情,就是在全面的監控社會下發生。而監獄,並不在於空間大小,而在於監視和限制(疑似)罪犯的行動。沒有罪犯的監獄,根本談不上監獄。歐洲有古老的監獄,現今已變成了博物館,因為沒有囚犯,所以它只能是以前的監獄而已。
「歷史的終結」
當那道分隔東德西德象徵野蠻與文明、共產與自由國度的柏林圍牆倒下之後,便有人說「歷史的終結」,即共產倒台,資本主義民主大勝。有笑話描述冷戰時期的東、西區隔時說:生活於西方國度爬上高塔的小孩,遠眺圍牆之「內」的那邊,然後向媽媽驚叫說:原來那邊有人有小孩有樓有車,不像地圖上的空白一片,而是跟我們這邊大同小異。有趣的是,小孩對邊界的空間想像,是東歐在圍場之內,即圍牆把他們包圍,西方卻在圍牆以外專享自由和民主。
還看歷史,我們當然不會天真地認為東、西是沒有根本的分別,不然我們就不能解釋那種共產政權對人的限制及諸多逃難的事情。但冷戰下的東與西,並非互不相干的。冷戰是一格局,你窮兵時我黷武,鬥的是政治資本經濟實力。歐美並非全然的善與美好,共產國度亦不只是簡單的邪惡軸心。她們可以不是二,而是一的兩面甚至多面。一切的對立在冷戰意識形態下都過分簡化了。這段歷史終結之後,人人高唱自由民主與資本主義的勝利。
歷史的巧合多有幽默之處。11月9日柏林圍牆的倒下,倒轉來的9月11日,卻是對資本主義民主自由勝利後的全面震撼與否定。911事件,一個被視為已然完美的資本主義開放國度,被民航機插入西方最具象徵性的心臟:堪稱代表繁榮與資本的美國紐約雙子塔。
歷史的「終結」,「美夢」的「開啟」,再到荷李活式的同歸於盡神風式撞機奇觀出現後,世界在「文明的衝突」新紀元中,造就出「恐怖主義」這新意識形態的誕生。昔日的圍牆倒下了,世界上出現了更多更分散的圍牆,由比恐怖主義更恐怖的恐怖主義國度或政權(歐美大國?)來策動。以色列建起了延綿的圍牆,牆內是酒池肉林的以色列國,牆外是巴勒斯坦人所居之廢墟。荒謬和諷刺嗎!冷戰時的那種牆內牆外界分,來到恐怖主義意識形態年代完全倒轉過來。內與外,邊界的移動,關鍵和決定在於把玩權術擁利益的機制,如何保存那種業已破碎,但苟延殘喘地走向極端滅亡終結的最後一口氣。
遇見曾鈺成
6月的某一個下午,在群眾衝擊立法會抗議不公不義的議會事件之後的某個下午,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出奇地不駕他自己的房車而現身港鐵車廂,與新界東北的村民巧合地遇上。在地下鐵那短促的浪漫相遇閒談間,據說立法會主席跟村民代表說,613當天是一種恐怖主義云云。之後一兩天,行管會便頒布一系列的措施,以保安為由架起重重鐵馬。
恐怖主義明顯是一種定性,一種關係利益的操作,一旦定了(疑似)恐怖主義者,也就合理一切宣布例外狀態的可能做法。今天的政權就是透過宣布例外狀態來證明自己的權威/主權的。而我們親眼見證過,例外的狀態並非我們對「例外」二字的一貫理解。例外狀態的宣布與實行,其實已跟「經常/日常」沒有太大的差別。正如監獄已不再是因一小撮罪犯而設想的一個空間和建築物,它是全天候的、全景敝視的。若你以為例外狀態之例外只是數量和頻率上的想像,那麼今天的例外狀態根本就是要在日常中擠滿許多例外。換言之,政權及其建制已經透過許多體制的更變改造,而實質地改變了權力的分配,令到被視為弱勢的、因未能「與時並進」而被社會排拒的人民,更難地發聲,更進一步地削權而變成無權者。不難想像,如此完備了的例外狀態,成了恐怖主義的溫,令無權者唯有用其身體來表達出最後的抗議。
行管會內不止有一個主席,還有許多議員參與的,其中也有泛民的議員。在行管會決定了某種所謂的秩序後,有拉布的議員也把立法會的區隔措施誤當成是將「人民議會」變成了一所監獄之做法。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制度暴力已能有效地利用規則和秩序,來進一步鞏固政府/政權自身的主權地位。就連諸位泛民主派的議員,也好像弄不清民意授權與藉由例外狀態所造就出來的社會監獄之間的失衡,已到達了怎樣的一個地步。因此我們也看到在過去幾星期的抗爭中,出現所謂「譴責暴力」之說,為何愈來愈無助於我們對事情的理解與判斷。
長毛與全民退保
長毛梁國雄議員在2014為全民退休保障拉布將近完結時,在發言中宣布今年拉布的失敗,並向公公婆婆道歉。他提及10年立法會的感受,指出現在立法會的權力失衡,根本只會繼續對待拉布議員進行指罵和控訴。但出席的官員和建制派議員,卻不會對有需要的市民,真的施予憐憫。最後他總結般地指出,議會內頂多只能揭露政策的不善和政權的惡行。長毛這番說話,若認真地對待,我們大概真的要再次走入社群之中,走進這所人民社會監獄之中,去看看所有活如罪犯般的市民是如何受到議會內的做法所削權,反省一下議員的職責該當如何?
是誰令青山也變?變了俗氣的嘴臉?又是誰令碧海也變?變作俗流滔天?
電影《竊聽風雲3》裏頭,由幾個土豪主角唱《風雲》一曲時,任何人都輕易讀到那種「想當年」的懷舊。而電影的結局,亦是以幾位小孩被狗追的回憶畫面作結。他們在風光時懷念當初,憑藉那份已經不再存在的經歷去支撐今天更虛幻的追求。他們哼的青山和碧海,正在被自己這潭濁氣和濁流所污染。懷舊也需要談內容,那可以是未竟之志,也可以另一虛幻的當初。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監獄風雲)
作者簡介﹕傳道,教師,四圍講古成員。
[文/余在思編輯/袁兆昌]
明報2014年7月23日星期三
新界東北計劃前期撥款在立法會上演了兩三個月。由6月6日有市民進入立法會大堂表達意見開始,立法會行管會便進一步佈防,一次比一次森嚴,先後封閉示威區,將示威活動驅逐到添美道狹窄的行人道上,變相令市民對立法會議政的不滿表達,交由警察來接管;亦限制甚至禁止某些議員助理進入立法會大樓工作,公然剝奪市民的行動自由。拉布的泛民議員們在議會內,紛紛批評行管會的決定,是要將立法會變成一所監獄,重門深鎖,由層層鐵馬包圍。
其實議員們都搞錯了一件事,就是行管會的決定,是一個「保安」的決定,其效果恰恰相反,目的不是要將立法會變成監獄,而是要將立法會以外的地方有意無意地變成監獄。職是之故,這個社會相對於立法會而言,便是因為新界東北計劃而變成了一所監獄。
監獄的定義不在空間的大小。我們大概以為監獄是要把一小撮犯罪者收押的地方,而犯事者在人口比例上應是少數,所以監獄應為一個封閉,又相對於整個社會的面積而言一個有限的空間及建築物。但現代的監獄,把整個對監獄空間的想像都要顛倒了。試想想,監獄的意識在於囚禁人。在各商場內、在天眼四處裝設、在我們人人一手機四圍拍的今天,監獄要達到的監控目的,也漸漸由被定罪的人,延伸至一切潛在的疑犯:即每一個活的人。這種學術上稱為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事情,就是在全面的監控社會下發生。而監獄,並不在於空間大小,而在於監視和限制(疑似)罪犯的行動。沒有罪犯的監獄,根本談不上監獄。歐洲有古老的監獄,現今已變成了博物館,因為沒有囚犯,所以它只能是以前的監獄而已。
「歷史的終結」
當那道分隔東德西德象徵野蠻與文明、共產與自由國度的柏林圍牆倒下之後,便有人說「歷史的終結」,即共產倒台,資本主義民主大勝。有笑話描述冷戰時期的東、西區隔時說:生活於西方國度爬上高塔的小孩,遠眺圍牆之「內」的那邊,然後向媽媽驚叫說:原來那邊有人有小孩有樓有車,不像地圖上的空白一片,而是跟我們這邊大同小異。有趣的是,小孩對邊界的空間想像,是東歐在圍場之內,即圍牆把他們包圍,西方卻在圍牆以外專享自由和民主。
還看歷史,我們當然不會天真地認為東、西是沒有根本的分別,不然我們就不能解釋那種共產政權對人的限制及諸多逃難的事情。但冷戰下的東與西,並非互不相干的。冷戰是一格局,你窮兵時我黷武,鬥的是政治資本經濟實力。歐美並非全然的善與美好,共產國度亦不只是簡單的邪惡軸心。她們可以不是二,而是一的兩面甚至多面。一切的對立在冷戰意識形態下都過分簡化了。這段歷史終結之後,人人高唱自由民主與資本主義的勝利。
歷史的巧合多有幽默之處。11月9日柏林圍牆的倒下,倒轉來的9月11日,卻是對資本主義民主自由勝利後的全面震撼與否定。911事件,一個被視為已然完美的資本主義開放國度,被民航機插入西方最具象徵性的心臟:堪稱代表繁榮與資本的美國紐約雙子塔。
歷史的「終結」,「美夢」的「開啟」,再到荷李活式的同歸於盡神風式撞機奇觀出現後,世界在「文明的衝突」新紀元中,造就出「恐怖主義」這新意識形態的誕生。昔日的圍牆倒下了,世界上出現了更多更分散的圍牆,由比恐怖主義更恐怖的恐怖主義國度或政權(歐美大國?)來策動。以色列建起了延綿的圍牆,牆內是酒池肉林的以色列國,牆外是巴勒斯坦人所居之廢墟。荒謬和諷刺嗎!冷戰時的那種牆內牆外界分,來到恐怖主義意識形態年代完全倒轉過來。內與外,邊界的移動,關鍵和決定在於把玩權術擁利益的機制,如何保存那種業已破碎,但苟延殘喘地走向極端滅亡終結的最後一口氣。
遇見曾鈺成
6月的某一個下午,在群眾衝擊立法會抗議不公不義的議會事件之後的某個下午,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出奇地不駕他自己的房車而現身港鐵車廂,與新界東北的村民巧合地遇上。在地下鐵那短促的浪漫相遇閒談間,據說立法會主席跟村民代表說,613當天是一種恐怖主義云云。之後一兩天,行管會便頒布一系列的措施,以保安為由架起重重鐵馬。
恐怖主義明顯是一種定性,一種關係利益的操作,一旦定了(疑似)恐怖主義者,也就合理一切宣布例外狀態的可能做法。今天的政權就是透過宣布例外狀態來證明自己的權威/主權的。而我們親眼見證過,例外的狀態並非我們對「例外」二字的一貫理解。例外狀態的宣布與實行,其實已跟「經常/日常」沒有太大的差別。正如監獄已不再是因一小撮罪犯而設想的一個空間和建築物,它是全天候的、全景敝視的。若你以為例外狀態之例外只是數量和頻率上的想像,那麼今天的例外狀態根本就是要在日常中擠滿許多例外。換言之,政權及其建制已經透過許多體制的更變改造,而實質地改變了權力的分配,令到被視為弱勢的、因未能「與時並進」而被社會排拒的人民,更難地發聲,更進一步地削權而變成無權者。不難想像,如此完備了的例外狀態,成了恐怖主義的溫,令無權者唯有用其身體來表達出最後的抗議。
行管會內不止有一個主席,還有許多議員參與的,其中也有泛民的議員。在行管會決定了某種所謂的秩序後,有拉布的議員也把立法會的區隔措施誤當成是將「人民議會」變成了一所監獄之做法。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制度暴力已能有效地利用規則和秩序,來進一步鞏固政府/政權自身的主權地位。就連諸位泛民主派的議員,也好像弄不清民意授權與藉由例外狀態所造就出來的社會監獄之間的失衡,已到達了怎樣的一個地步。因此我們也看到在過去幾星期的抗爭中,出現所謂「譴責暴力」之說,為何愈來愈無助於我們對事情的理解與判斷。
長毛與全民退保
長毛梁國雄議員在2014為全民退休保障拉布將近完結時,在發言中宣布今年拉布的失敗,並向公公婆婆道歉。他提及10年立法會的感受,指出現在立法會的權力失衡,根本只會繼續對待拉布議員進行指罵和控訴。但出席的官員和建制派議員,卻不會對有需要的市民,真的施予憐憫。最後他總結般地指出,議會內頂多只能揭露政策的不善和政權的惡行。長毛這番說話,若認真地對待,我們大概真的要再次走入社群之中,走進這所人民社會監獄之中,去看看所有活如罪犯般的市民是如何受到議會內的做法所削權,反省一下議員的職責該當如何?
是誰令青山也變?變了俗氣的嘴臉?又是誰令碧海也變?變作俗流滔天?
電影《竊聽風雲3》裏頭,由幾個土豪主角唱《風雲》一曲時,任何人都輕易讀到那種「想當年」的懷舊。而電影的結局,亦是以幾位小孩被狗追的回憶畫面作結。他們在風光時懷念當初,憑藉那份已經不再存在的經歷去支撐今天更虛幻的追求。他們哼的青山和碧海,正在被自己這潭濁氣和濁流所污染。懷舊也需要談內容,那可以是未竟之志,也可以另一虛幻的當初。
(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監獄風雲)
作者簡介﹕傳道,教師,四圍講古成員。
[文/余在思編輯/袁兆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