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18-姚崢嶸--What we are reading:呃like科學研究

What we are reading:呃like科學研究
10:50 28/9/2014

■《How Not to be Wrong》

「研究發現:桌子亂糟糟的人創造力更強!」、「女性名字的颱風,破壞力較男人名的大!」、「飲牛奶致癌!」
出人意表的研究,是社交媒體上最廣被「喜愛」和「分享」內容之一。研究皆建基統計,但英諺有云,統計乃世上三大謊話之一,照單全收前,宜停一停,睇一睇。

(1)一人樣本
「牛奶是給牛飲的,不是人飲的——癌症康復科學家勸人戒奶。」這是英國某報標題。細讀內文,這科學家的本行是地質學,以自身戒奶抗癌經驗著書。文章似是鱔稿,但只看標題的讀者,已急不及待share了。

(2)效果的強弱
很多「保健食品」聲稱「可以提高新陳代謝,燒脂減肥」,對好食懶飛人士無疑是神蹟。問題在廣告「留白」部份——提高多少?燒幾多脂?學術研究必須清楚列出關鍵數字,但傳媒為呃like、商人為賺錢,往往選擇性披露。
可惜,世上沒有不勞而減的肥:平常人靜止狀態時每分鐘耗1卡路里,藥物只會在一段時間內提高至1.05,即使吃一萬年也不能減磅;相比之下,慢步每分鐘耗3卡路里。換言之,吃藥不燒脂,倒會燒錢。不過,廣告商沒騙你,可以就是「可以」嘛!我的獨門減肥秘方是吃冰,因為水沒有熱量,而身體融冰及把水暖到體溫都耗熱,可以減肥!

(3)統計顯著性(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學過統計的朋友都知道,一般研究的置信水平(confidence interval)定在95%。這看似是很高要求,但亦表示每20個研究,就會有1個(5%)結論錯誤地被接納。理論上,以下情況有可能出現:有人嘗試證明吃M&M朱古力豆可治療癌症失敗,但分開試驗二十種不同顏色的M&M後,發現「紅色M&M可治癌」!

(4)無中生有的因果關係(False Causality)
曾有研究「證明」癌症病人較喜歡吸煙,後來當然徹底被推翻,但起碼兩者有關連,只是因果掉轉。在大數據年代,不論有無理論根據,隨時都可做大堆統計分析,難保不會在漁翁撒網下,撈到無厘頭結論,例如有學者發表一個戲謔研究,以數據「證明」一條死三文魚的磁振造影,可以推斷人的情緒狀態。

(5)按摩或折磨數據
研究者也是人,若果辛辛苦苦做了大輪工夫,結論卻僅僅跌在可接受置信水平之外,難道讓心血付諸東流?不如想辦法搞搞那些數據。這做法也有「學名」,稱為「massage」或「torture」data,就是造數,例如把邊緣數據打成「異端」(outlier),剔除在外,直至達到置信水平。
這絕非危言聳聽。有人統計過,學術研究衡量結論是否達到置信水平的「p-值」(p-value),並非隨機分佈,大部份剛好在達標邊緣!你認為代表甚麼?

呃like問題都是利用人的兩大弱點:懶於求真及偏聽。讀者能夠在看清楚前不亂share,已算造福人群。
參考書目:《How Not to be Wrong》;《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姚崢嶸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