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8-陳載澧--學與教的思與行:學游泳的故事
學與教的思與行:學游泳的故事
10:45 28/9/2014
【明報專訊】我這個人大概不十分聰明,生平雖涉獵過不少領域,但多是長大才尋蹤學懂。游泳便是一例。
小時家裏有一個姨娘,是游泳健將,我們到海灘時,多是跟她一同去,她總想教懂我們游泳。那天,她先讓我學浮水,讓我仰面躺在水中,她的手托在我的腰背下。過了一會,她說﹕「那不是很好嗎?你在浮喇!」
「當然浮,你托!」
「不!你自己在浮呢。你看,我的手早已拿開了。」
看到她的手在空中揚,不知怎的,臉孔兩旁的水便往鼻孔裏湧,眼前都是綠澄澄的水,張口要,骨碌骨碌便喝了幾口,鹹鹹的,而且更從鼻孔吸進去,要嗆咳了,灌進去便更多,直至那一雙手狼忙地把掙扎中的我提了起來。
多年後,進了大學。我運動還算不錯的,籃球、乒乓球都算是校隊隊員,就是游泳仍是完全不懂。在大學裏認識了幾個新朋友,志趣相投,便常走到一塊,或互動學習,或行山聊天。到了一年級後的那一個夏天,更常常結伴到海灘去;那是在中灣,在那裏,當時港大舊生會還有一個泳棚。
到了海灘,他們在岸旁一會舒展了筋骨之後,當然便會嘩啦嘩啦游了出浮台。要是他們還在海邊流連想陪伴我,我也不好意思,一股勁催他們游出去別要管我。
但是,一個人站在淺水之處「湧湧」,又有什麼味兒。於是自己想,怎樣才可以學懂游泳。
呼吸浮水
首先想到呼吸問題,忘不了以前嗆咳的苦!……我知道,終歸鼻子還是大部分時間要在水裏,只是偶然有些時間上來吸一口氣。是的,先要克服頭臉在水底下的那種恐懼。
於是我先在水面深深吸一口氣,然後俯身把臉孔埋到水中,按照同學們提過的辦法,慢慢地在水中撲、撲、撲地呼出氣泡,大致把氣都呼完後,才把頭抬起來再吸氣。最初是一次,慢慢學懂了頭部在水面上上落落,吸氣呼氣。終於,不再覺得水那麼可怕了。
接下來,我知道先要學浮水。我也從中三學的物理學或更早便知道,人的身體密度比水要低,應該是能浮的。……但是先不要仰面浮,而是俯身浮——大自然裏已有大大小小的波浪,身旁還會有擁「水泡」的小孩踢水的驚人浪花;水往低流,一旦淹過鼻孔,便會沿鼻孔灌下去;俯身浮游,反正鼻子已在水裏,只要老早下定決心暫不吸氣,便沒有危險。
於是便站在深約胸腹之間的水裏,吸了一口氣後,便「嗚啦」一聲往前一撲。果然,身體在水中搖晃了一兩下之後,便真的穩穩當當浮在水上。當然,我沒獃多久,便連忙要重新站起來。
但從水上平浮的姿勢,要急切站起來,原不是易事——腿和下半身還浮在水面,心急中拚命雙臂亂扒,硬要把身體挺上來,當然下沉了,於是又從鼻子喝了一口水。……不行,先要學習「站起來」的招式。
愈游愈有趣
到了大學一年級才真正學游泳,心智再不像小孩時的不知天高地厚,手腳軀體也稍微少了靈活;但卻有了另一方面的優勢——多了自覺動機,也較懂得思考。當時便在心中琢磨,怎樣才能乾淨利落在水中翻身站直。
於是在原地水上,一撲一浮不兩秒,神志仍十分清晰時,就把膝頭縮起,讓軀體翻轉了九十度,這時才不慌不忙把腳向下伸,穩穩當當地站到水底細細的沙上……
在水面上浮行的時間慢慢加長,十秒、十五秒,才站起來,我知道我需要這段時間,為了下一步。
開始沒那麼悶了,我竟然有了「游水」的樂趣,在藍天之下,碧海之中,我不再恐懼。當年那仍屬少年的心性裏多了「力量」的快感,卻倒沒有「征服」的意識,只覺得與海天成為一體,沐浴於自由和自在中,生命有了延展。
到現在我還常對學生們說﹕你進大學之前無論在學業或其他方面都自覺未有多少長進也不打緊。只要不劃地為牢,給自己圈定許多無能力涉足、無興趣嘗試的境域,那就往往會有出乎自己意料的發現。每一種知能的增長、每一項新的生活體驗,都是你生命的展伸,都有無窮的歡愉和滿足;而且這生長的過程,一生都不需要停竭。
那時我懂得浮了,還不懂得怎樣去游,更未懂怎樣呼吸……我靜靜地觀察別人,更重要的是,一直在動腦子……接,我浮在水中時便先動腿,就像青蛙般慢慢盡量沿兩旁把雙腿縮起,然後用力一撐一夾;也注意到如要避免原地不動,撐腿夾腿要快、縮膝回腿要慢。……然後動手臂……手臂和腿的配合。
然後當然要學呼吸,那十秒左右的一口氣閉游得多遠呢?人又不像小狗般軀體浮游在水裏口鼻仍在水面,人要學懂怎樣配合手臂往下往後划的衝勢,讓嘴巴徐徐滑出水面,才能用口吸氣。……過程中當然又喝了好幾口水,但這時已學懂了喝水也要神定氣閒……終於還是學懂了。
笨鳥遲飛
三十多年後的一個暑假,也就是王賡武校長找我負責創建香港大學通識教育的那段日子裏,我便在一個「治學與自學」的公開講座裏,對行將進大學的同學們,講了這「笨鳥遲飛」的故事。
但遲飛還是飛了,而且後來飛得還算不錯;雖一直沒有達到真正競賽的水平,但「去水」還是比許多泳者順暢的。更因當初是自己摸索學習,深深了解初學者面對的難處,所以還是一個挺不錯的「教練」;這些年來,由我教懂游泳的友人與同學頗不少。
重要的是,因為那是在及冠之年才自學,不知不覺中便重新學懂了怎樣去學習新的事物。既嘗到了認知的無比歡愉,便也在潛意識裏孕育了個人在以後的歲月裏,到戲劇、文化、創意寫作教學及全人教育等領域披荊斬棘的欲望、信心與韌力。
在「自學治學」那講座裏,我對同學們說﹕「人有追求恆常與安逸的本能,那完全是正常的;但同樣地,他與生俱來也有耕涉渾茫、探求新知、發展自我的另一種天性。」上述學游泳的故事只是細碎的特例,其他更具廣泛意義的事例更俯拾皆是。
重啟創建知識的本能
正如筆者在《破格思考》裏提過﹕「我們生而有之都具備創建知識的欲望與能力。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十八個月左右,周遭的一切聲響,無論是風吹雨打、車轔馬嘯、洗衣燒飯或媽媽說話,對他都只是不同的噪音;他既不知道世上有具意義的語話,其他人也不可能循序漸進去教他。就在這一片混沌中,他就是不惶不躁鍥而不捨,終於有一天從大人口中發出的震盪空氣裏,竟發現了意義,甚至慢慢自己也發出同樣的聲響,開始了語言溝通。」這可能就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創建知識個例!……我們生而為人都經歷過。
問題是,體制教育裏的莘莘學子,往往仍是沒有得到多少機會、空間及支援,去重新啟動這種創建知識的本能!
文/陳載澧
編輯/蔡曉彤
10:45 28/9/2014
【明報專訊】我這個人大概不十分聰明,生平雖涉獵過不少領域,但多是長大才尋蹤學懂。游泳便是一例。
小時家裏有一個姨娘,是游泳健將,我們到海灘時,多是跟她一同去,她總想教懂我們游泳。那天,她先讓我學浮水,讓我仰面躺在水中,她的手托在我的腰背下。過了一會,她說﹕「那不是很好嗎?你在浮喇!」
「當然浮,你托!」
「不!你自己在浮呢。你看,我的手早已拿開了。」
看到她的手在空中揚,不知怎的,臉孔兩旁的水便往鼻孔裏湧,眼前都是綠澄澄的水,張口要,骨碌骨碌便喝了幾口,鹹鹹的,而且更從鼻孔吸進去,要嗆咳了,灌進去便更多,直至那一雙手狼忙地把掙扎中的我提了起來。
多年後,進了大學。我運動還算不錯的,籃球、乒乓球都算是校隊隊員,就是游泳仍是完全不懂。在大學裏認識了幾個新朋友,志趣相投,便常走到一塊,或互動學習,或行山聊天。到了一年級後的那一個夏天,更常常結伴到海灘去;那是在中灣,在那裏,當時港大舊生會還有一個泳棚。
到了海灘,他們在岸旁一會舒展了筋骨之後,當然便會嘩啦嘩啦游了出浮台。要是他們還在海邊流連想陪伴我,我也不好意思,一股勁催他們游出去別要管我。
但是,一個人站在淺水之處「湧湧」,又有什麼味兒。於是自己想,怎樣才可以學懂游泳。
呼吸浮水
首先想到呼吸問題,忘不了以前嗆咳的苦!……我知道,終歸鼻子還是大部分時間要在水裏,只是偶然有些時間上來吸一口氣。是的,先要克服頭臉在水底下的那種恐懼。
於是我先在水面深深吸一口氣,然後俯身把臉孔埋到水中,按照同學們提過的辦法,慢慢地在水中撲、撲、撲地呼出氣泡,大致把氣都呼完後,才把頭抬起來再吸氣。最初是一次,慢慢學懂了頭部在水面上上落落,吸氣呼氣。終於,不再覺得水那麼可怕了。
接下來,我知道先要學浮水。我也從中三學的物理學或更早便知道,人的身體密度比水要低,應該是能浮的。……但是先不要仰面浮,而是俯身浮——大自然裏已有大大小小的波浪,身旁還會有擁「水泡」的小孩踢水的驚人浪花;水往低流,一旦淹過鼻孔,便會沿鼻孔灌下去;俯身浮游,反正鼻子已在水裏,只要老早下定決心暫不吸氣,便沒有危險。
於是便站在深約胸腹之間的水裏,吸了一口氣後,便「嗚啦」一聲往前一撲。果然,身體在水中搖晃了一兩下之後,便真的穩穩當當浮在水上。當然,我沒獃多久,便連忙要重新站起來。
但從水上平浮的姿勢,要急切站起來,原不是易事——腿和下半身還浮在水面,心急中拚命雙臂亂扒,硬要把身體挺上來,當然下沉了,於是又從鼻子喝了一口水。……不行,先要學習「站起來」的招式。
愈游愈有趣
到了大學一年級才真正學游泳,心智再不像小孩時的不知天高地厚,手腳軀體也稍微少了靈活;但卻有了另一方面的優勢——多了自覺動機,也較懂得思考。當時便在心中琢磨,怎樣才能乾淨利落在水中翻身站直。
於是在原地水上,一撲一浮不兩秒,神志仍十分清晰時,就把膝頭縮起,讓軀體翻轉了九十度,這時才不慌不忙把腳向下伸,穩穩當當地站到水底細細的沙上……
在水面上浮行的時間慢慢加長,十秒、十五秒,才站起來,我知道我需要這段時間,為了下一步。
開始沒那麼悶了,我竟然有了「游水」的樂趣,在藍天之下,碧海之中,我不再恐懼。當年那仍屬少年的心性裏多了「力量」的快感,卻倒沒有「征服」的意識,只覺得與海天成為一體,沐浴於自由和自在中,生命有了延展。
到現在我還常對學生們說﹕你進大學之前無論在學業或其他方面都自覺未有多少長進也不打緊。只要不劃地為牢,給自己圈定許多無能力涉足、無興趣嘗試的境域,那就往往會有出乎自己意料的發現。每一種知能的增長、每一項新的生活體驗,都是你生命的展伸,都有無窮的歡愉和滿足;而且這生長的過程,一生都不需要停竭。
那時我懂得浮了,還不懂得怎樣去游,更未懂怎樣呼吸……我靜靜地觀察別人,更重要的是,一直在動腦子……接,我浮在水中時便先動腿,就像青蛙般慢慢盡量沿兩旁把雙腿縮起,然後用力一撐一夾;也注意到如要避免原地不動,撐腿夾腿要快、縮膝回腿要慢。……然後動手臂……手臂和腿的配合。
然後當然要學呼吸,那十秒左右的一口氣閉游得多遠呢?人又不像小狗般軀體浮游在水裏口鼻仍在水面,人要學懂怎樣配合手臂往下往後划的衝勢,讓嘴巴徐徐滑出水面,才能用口吸氣。……過程中當然又喝了好幾口水,但這時已學懂了喝水也要神定氣閒……終於還是學懂了。
笨鳥遲飛
三十多年後的一個暑假,也就是王賡武校長找我負責創建香港大學通識教育的那段日子裏,我便在一個「治學與自學」的公開講座裏,對行將進大學的同學們,講了這「笨鳥遲飛」的故事。
但遲飛還是飛了,而且後來飛得還算不錯;雖一直沒有達到真正競賽的水平,但「去水」還是比許多泳者順暢的。更因當初是自己摸索學習,深深了解初學者面對的難處,所以還是一個挺不錯的「教練」;這些年來,由我教懂游泳的友人與同學頗不少。
重要的是,因為那是在及冠之年才自學,不知不覺中便重新學懂了怎樣去學習新的事物。既嘗到了認知的無比歡愉,便也在潛意識裏孕育了個人在以後的歲月裏,到戲劇、文化、創意寫作教學及全人教育等領域披荊斬棘的欲望、信心與韌力。
在「自學治學」那講座裏,我對同學們說﹕「人有追求恆常與安逸的本能,那完全是正常的;但同樣地,他與生俱來也有耕涉渾茫、探求新知、發展自我的另一種天性。」上述學游泳的故事只是細碎的特例,其他更具廣泛意義的事例更俯拾皆是。
重啟創建知識的本能
正如筆者在《破格思考》裏提過﹕「我們生而有之都具備創建知識的欲望與能力。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十八個月左右,周遭的一切聲響,無論是風吹雨打、車轔馬嘯、洗衣燒飯或媽媽說話,對他都只是不同的噪音;他既不知道世上有具意義的語話,其他人也不可能循序漸進去教他。就在這一片混沌中,他就是不惶不躁鍥而不捨,終於有一天從大人口中發出的震盪空氣裏,竟發現了意義,甚至慢慢自己也發出同樣的聲響,開始了語言溝通。」這可能就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創建知識個例!……我們生而為人都經歷過。
問題是,體制教育裏的莘莘學子,往往仍是沒有得到多少機會、空間及支援,去重新啟動這種創建知識的本能!
文/陳載澧
編輯/蔡曉彤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