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8-梁文道--沒有出路的危機
沒有出路的危機
7:41 28/9/2014
古代羅馬的共和,當然與我們今日所知的共和國相去甚遠,簡單地講,那是一種貴族共和,城邦內最有權有勢的大家族共享政權,按照一定的遊戲規則來分配和協調大家的利益,不由一人獨大。又由於他們明白同乘一船,不可讓它覆滅的道理,所以又有所謂的「護民官」,確保一般平民至少可以活得下去。於是這種和東方王權很不一樣的體系就一路搖搖晃晃,走到公元前最後一個世紀,凱撒登上歷史舞台的前夕。
德國史學家邁爾(Christian Meier)的《凱撒傳》是三十多年前的老書了,但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權威位置。他這本書寫得十分奇特,明明是想針對一般對上古歐洲史有興趣的讀者,但長篇大論的分析卻又有着嚴謹專著的格局;要說它是專業學術成品,偏又少了最必要的註釋和參考資料,使人不易查對。儘管如此,今天要談凱撒,乃至於整個羅馬史,恐怕沒有任何人可以繞得開他在這本書裏提出的核心概念:「沒有出路的危機」(The Crisis Without Alternative)。
需要強人的時代,一定是個有問題的時代。羅馬共和的晚季,便是這樣一個危機重重,找不到任何出口的時代。經過數百年的征伐,那時候的羅馬早就不只是一座城市了,幾乎整個地中海都成了這個龐大國家的內海。可它的政體卻依然維持了一個小小城邦的規模,依然是元老院那堆老權貴說了算。下面是不斷增長的百姓,日益龐大的軍團,以及每一天都在擴充事業和土地的新富階層;上頭呢?三百元老照樣好官我自為之,老子的老子打下了天下,所以老子的孫子就要理所當然地繼承天下。
這裏頭最棘手的是軍人還籍的問題。我們知道,對內「文明法治」的羅馬其實有點像是強盜集團,把對外征服和搶掠視作最高榮耀,每回將領凱旋班師,都是個能讓國民開心上大半個月的無極樂事。甚麼勝利巡遊,格鬥競技大賽,簡直就是古羅馬的奧運開幕式,能讓人人自豪,社會和諧,最好天天都搞。至於那些立下汗馬功勞的軍團士兵,念的則是新近搶回來的土地和戰利品。所以當時不少名將和執政官皆曾允諾,要把他們打回來的田土分給他們,好讓大部份無地的城市居民願意參軍。問題是根據傳統貴族思維,誰給你土地誰便是你的主子,如此一來,那些士兵就都得效忠帶領他們出征的將領了。這是元老院最不能接受的事,因為那會使得統治集團內的某一個人忽然掌有太大的權力;手握兵符,元老院還能制得住他嗎?所以,凡是倡議這類法令的執政官,多半沒有太好的下場。
需要士兵作戰,但又不能給他們好處,長此以往,怎能不出危機?同樣構成問題的,還有數目龐大的城市平民。版圖擴大,人口自然跟着上升,但絕大多數新加入羅馬的平民都只能按照傳統體制,列入原始三十五「部」中的四部。就好比香港「選委會」的功能界別,有些界的選民動輒萬計,有些界的選民寥寥無幾,但那些界的代表數目竟然一模一樣。羅馬共和亦然,需要大眾投票的時候,一部一票,幾萬人是一部,幾十萬人也是一部,投票權並非人人單個享有。這樣的政制,當然很不公平。
邁爾和以往羅馬史學者的最大分別,是他不輕易把這局面簡化為「大眾對上元老」的二元對立,因為他發現那些被剝奪了權利的平民根本就形成不了有意義的政治力量。首先,政治制度的設計就已經系統地排除了他們的聲音,沒有人能名正言順地代表大眾說話。其次,幾乎每一個貴族子弟都曾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當過護民官,並且在這個職位上「為民請命」,就像那些參加過「窮富翁大作戰」的名人,討得百姓一時歡心。他們向元老院爭取「派糖」,不惜和院內的父執「衝突」;而元老們也很明事理,曉得這是下一代成長的必由之道,遂往往讓他們「成功爭取」,替百姓要到一點甜頭。等到這些年輕人積累的政治資本足夠,他日晉升元老,甚至執政,他們的臉也就自然會變得成熟穩重,懂得國情複雜,任何改革都得一步一步慢慢來的道理。
換句話說,這是個沒有內在反對派的體制,所有的反對者都進不了體制,而所有的體制中人都不可能是反對派。危機不斷擴大,可制度穩定如恒,完全吸納不了危機。不只如此,羅馬共和的最後百年還是個腐敗情況越趨深重的墮落百年。各大新行省的總督拼命盤剝,為了換取手下支持,他們也放着手下豪奪。中央權貴會不時拿些蠅頭小利引誘選民,有錢的選民也會反過來賄賂權貴,好得到政治上的保護傘。然而,羅馬到底是講法的,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加大反腐力度」。最後,就輪到法官受賄了。邁爾認定,這就是羅馬共和後期的罪惡循環:越是貪污,就越多嚴刑峻法;越多嚴刑峻法,貪污反而就變得越嚴重。當年目睹這種情況的編年史家塔西陀留下了千古名言:「corruptissima re publica plurimae leges」(在共和國最腐敗的時候,也就是它法律越繁雜的時候)。
當時的有識之士都看到了問題,都在大談改革,並且一談就是一百年,沒有任何辦法。那為甚麼人民不起來革命呢?我們後人站在外面,一定會問這個問題,可身在局內的羅馬人卻不這麼看。他們的平民階層利益分化,會為個別議題站在不同派系的元老背後,偶而短暫結盟。就算有些貧無立錐之地的家伙走險暴動,也還是像電影裏的造反奴隸一樣,敵不過強大的正規軍團。更重要的是,上上下下,居然沒有任何一人想過除了眼前這套體制之外,究竟還有甚麼其他可能。也就是說,羅馬共和既是羅馬人的現實,也是當時羅馬人政治想像力的極限,即使大家都看到它病入膏肓,可硬是要維持它苟存下去。
危機沒有出路,僵局只待打破,於是強人凱撒來了。邁爾筆下的凱撒自私好勝,一心追逐個人榮譽與利益,膽大妄為,無視規條,雖身列名門之後,卻以外來者的形象一舉摧毀殘破共和,獨攬大位。好玩得很,這人很會演戲,儘管貪婪程度不下任何一人,儘管暴虐程度也不下任何一人,可無論當時還是後世,人們都把他裝扮出來的「人民救星」形象當真,稱頌他的偉大。好比今天全世界到處都是的「凱撒」酒店,名字堂皇,實質究竟也是客棧而已。
(天朝之三)
梁文道
7:41 28/9/2014
古代羅馬的共和,當然與我們今日所知的共和國相去甚遠,簡單地講,那是一種貴族共和,城邦內最有權有勢的大家族共享政權,按照一定的遊戲規則來分配和協調大家的利益,不由一人獨大。又由於他們明白同乘一船,不可讓它覆滅的道理,所以又有所謂的「護民官」,確保一般平民至少可以活得下去。於是這種和東方王權很不一樣的體系就一路搖搖晃晃,走到公元前最後一個世紀,凱撒登上歷史舞台的前夕。
德國史學家邁爾(Christian Meier)的《凱撒傳》是三十多年前的老書了,但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權威位置。他這本書寫得十分奇特,明明是想針對一般對上古歐洲史有興趣的讀者,但長篇大論的分析卻又有着嚴謹專著的格局;要說它是專業學術成品,偏又少了最必要的註釋和參考資料,使人不易查對。儘管如此,今天要談凱撒,乃至於整個羅馬史,恐怕沒有任何人可以繞得開他在這本書裏提出的核心概念:「沒有出路的危機」(The Crisis Without Alternative)。
需要強人的時代,一定是個有問題的時代。羅馬共和的晚季,便是這樣一個危機重重,找不到任何出口的時代。經過數百年的征伐,那時候的羅馬早就不只是一座城市了,幾乎整個地中海都成了這個龐大國家的內海。可它的政體卻依然維持了一個小小城邦的規模,依然是元老院那堆老權貴說了算。下面是不斷增長的百姓,日益龐大的軍團,以及每一天都在擴充事業和土地的新富階層;上頭呢?三百元老照樣好官我自為之,老子的老子打下了天下,所以老子的孫子就要理所當然地繼承天下。
這裏頭最棘手的是軍人還籍的問題。我們知道,對內「文明法治」的羅馬其實有點像是強盜集團,把對外征服和搶掠視作最高榮耀,每回將領凱旋班師,都是個能讓國民開心上大半個月的無極樂事。甚麼勝利巡遊,格鬥競技大賽,簡直就是古羅馬的奧運開幕式,能讓人人自豪,社會和諧,最好天天都搞。至於那些立下汗馬功勞的軍團士兵,念的則是新近搶回來的土地和戰利品。所以當時不少名將和執政官皆曾允諾,要把他們打回來的田土分給他們,好讓大部份無地的城市居民願意參軍。問題是根據傳統貴族思維,誰給你土地誰便是你的主子,如此一來,那些士兵就都得效忠帶領他們出征的將領了。這是元老院最不能接受的事,因為那會使得統治集團內的某一個人忽然掌有太大的權力;手握兵符,元老院還能制得住他嗎?所以,凡是倡議這類法令的執政官,多半沒有太好的下場。
需要士兵作戰,但又不能給他們好處,長此以往,怎能不出危機?同樣構成問題的,還有數目龐大的城市平民。版圖擴大,人口自然跟着上升,但絕大多數新加入羅馬的平民都只能按照傳統體制,列入原始三十五「部」中的四部。就好比香港「選委會」的功能界別,有些界的選民動輒萬計,有些界的選民寥寥無幾,但那些界的代表數目竟然一模一樣。羅馬共和亦然,需要大眾投票的時候,一部一票,幾萬人是一部,幾十萬人也是一部,投票權並非人人單個享有。這樣的政制,當然很不公平。
邁爾和以往羅馬史學者的最大分別,是他不輕易把這局面簡化為「大眾對上元老」的二元對立,因為他發現那些被剝奪了權利的平民根本就形成不了有意義的政治力量。首先,政治制度的設計就已經系統地排除了他們的聲音,沒有人能名正言順地代表大眾說話。其次,幾乎每一個貴族子弟都曾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當過護民官,並且在這個職位上「為民請命」,就像那些參加過「窮富翁大作戰」的名人,討得百姓一時歡心。他們向元老院爭取「派糖」,不惜和院內的父執「衝突」;而元老們也很明事理,曉得這是下一代成長的必由之道,遂往往讓他們「成功爭取」,替百姓要到一點甜頭。等到這些年輕人積累的政治資本足夠,他日晉升元老,甚至執政,他們的臉也就自然會變得成熟穩重,懂得國情複雜,任何改革都得一步一步慢慢來的道理。
換句話說,這是個沒有內在反對派的體制,所有的反對者都進不了體制,而所有的體制中人都不可能是反對派。危機不斷擴大,可制度穩定如恒,完全吸納不了危機。不只如此,羅馬共和的最後百年還是個腐敗情況越趨深重的墮落百年。各大新行省的總督拼命盤剝,為了換取手下支持,他們也放着手下豪奪。中央權貴會不時拿些蠅頭小利引誘選民,有錢的選民也會反過來賄賂權貴,好得到政治上的保護傘。然而,羅馬到底是講法的,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加大反腐力度」。最後,就輪到法官受賄了。邁爾認定,這就是羅馬共和後期的罪惡循環:越是貪污,就越多嚴刑峻法;越多嚴刑峻法,貪污反而就變得越嚴重。當年目睹這種情況的編年史家塔西陀留下了千古名言:「corruptissima re publica plurimae leges」(在共和國最腐敗的時候,也就是它法律越繁雜的時候)。
當時的有識之士都看到了問題,都在大談改革,並且一談就是一百年,沒有任何辦法。那為甚麼人民不起來革命呢?我們後人站在外面,一定會問這個問題,可身在局內的羅馬人卻不這麼看。他們的平民階層利益分化,會為個別議題站在不同派系的元老背後,偶而短暫結盟。就算有些貧無立錐之地的家伙走險暴動,也還是像電影裏的造反奴隸一樣,敵不過強大的正規軍團。更重要的是,上上下下,居然沒有任何一人想過除了眼前這套體制之外,究竟還有甚麼其他可能。也就是說,羅馬共和既是羅馬人的現實,也是當時羅馬人政治想像力的極限,即使大家都看到它病入膏肓,可硬是要維持它苟存下去。
危機沒有出路,僵局只待打破,於是強人凱撒來了。邁爾筆下的凱撒自私好勝,一心追逐個人榮譽與利益,膽大妄為,無視規條,雖身列名門之後,卻以外來者的形象一舉摧毀殘破共和,獨攬大位。好玩得很,這人很會演戲,儘管貪婪程度不下任何一人,儘管暴虐程度也不下任何一人,可無論當時還是後世,人們都把他裝扮出來的「人民救星」形象當真,稱頌他的偉大。好比今天全世界到處都是的「凱撒」酒店,名字堂皇,實質究竟也是客棧而已。
(天朝之三)
梁文道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