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8-陶傑--曲說感性

流行曲說感性
8:25 28/9/2014


香港抗爭運動開始。許多「理性」的人預測,香港人抗爭的對象,是非常強大的極權,香港許多人很怕死,所以「抗爭沒有用」。
英國小說家奧絲婷的小說有「理性與感性」,後世只記得書名。因為小說的名稱講出了人生的兩大抉擇:有時要理性,而且大部份時間,都理性,但是有的時候,感性冒出來,要與理性平衡。
中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其歌詞毫不「理性」。第一句就訴諸激情的煽動:「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這句話明擺着是鼓動許多「無知」的中國人去死。做奴隸,至少還可以活,有飯吃。張藝謀的電影「活着」,不就是叫你苟且偷生嗎?但是作詞人田漢繼續煽動:「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只要認命做奴隸,接受奴役,就繼續有飯吃。有飯吃的存活狀態,從來都不危險。
但是很奇怪,這首歌曲流行的時代,在知識份子圈裏,很少人聽見「抗爭沒有用」、「不要違法」、「要理性」的聲音。現在回顧,以「理性角度」,這首流行曲完全缺乏理智,挑動了許多思維能力薄弱的人的情緒。「好死不如歹活」、「螻蟻尚且偷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濶天空」,種種中國前輩的民間古訓,是理智的,「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是極度感性的,也是危險的。
但是激情感性的行為,是不是「沒有用」?當年有許多人,聽了這首流行曲,即刻血脈澎湃,敢拚了一條命,像法國大革命的軍隊在前線,聽到「馬賽曲」,跟強大的歐洲軍隊打仗,以弱勝強。
以理性思維計算而不能成功的事,偏偏成功了。
因為當你滿嘴巴「理性」的時候,你認定「好死不如歹活」;當你感性激昂的時候,你堅信「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大腦和心臟,是人格裏的兩個自我。所以人生是一個謎,而謎底,當你的底線遭到踐踏,一點也不深奧。


陶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091213-陶傑:BNO、蠢老鼠

20180506-批判地理達人鄧永成,土地供應與公義的矛盾人,鄧永成寄語學生:當香港被規劃時……

20200129-楊天命:致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封信